第59章
他为官多年北京城中总还有些关系故旧,知道会试舞弊一案其中颇有名堂。否则怎会皇上在殿试中钦定题目,亲阅试卷,拟定名次。
但是居然杀出谢凡这匹黑马,年仅十八岁,便高中二甲第十七名。谢凡为齐大人亲自取中的秀才,齐大人也是与有荣焉。又想起自己在国丧后也曾夸奖过谢凡纯孝,也能搭得上一句“知遇之恩”。因此也遣人去谢家送贺仪礼物。
谢凡岳父周老爷更是深深惋惜女儿倩娘福薄,让自家失去一位金龟婿。若是谢凡将来能与自家两个儿子在官场守望相助,岂不美哉。趁着谢凡还未再娶,忙不迭也去谢家送礼,把亲戚关系走动起来。
又有许多本地姓谢的人家,带上厚礼前来谢家连宗。哪怕谢家祖上清清楚楚是从北平迁来的外地户,实在不算本地人。
更有过不下日子的逃户流民,投靠到谢家,自愿为奴为婢,为佃户。只求挂名在官老爷名下,免于赋税徭役。
谢家老宅连日里皆是宾客盈门,简直踏破了门槛。谢老秀才夫妇每日应对往来宾客,身体简直有些吃不消。还好二老心情实在非常愉快,能够打起精神。
因为一旦会试中式,便是妥妥当当新进士,而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
所以陆才明在得知谢凡会试中式后,便连夜传信回溧水。经过陆有富牵线搭桥,又安排了几千亩田地投献到谢凡名下。因为陆家是谢家实在亲戚,陆有富中介费只收了原来土地主人行情价的五成。
因此在谢凡会试中式,到荣获进士出身这短短几日里。溧水县谢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连升三级,从小地主之家,成为溧水县首屈一指的富户。
陆才明自然并未将种种情况,一五一十告知谢凡。只是简要说溧水家中,有许多宾客道喜,家中收了礼物。再加上去年新收上来了田赋地租。
谢凡听了不免半信半疑,可是一时间也难辨真伪。信件也实在为自家祖父亲笔,只好姑且相信陆表叔,收下这三百两银子。
“总是得回溧水家中看看才好放下心。”谢凡登时有些忧愁担忧。
若是按照往年规矩,朝廷往往会准假,让新科进士中式后回乡一趟。正是所谓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偏偏嘉历天子求贤若渴,让众位新科进士只休息几日,便要尽早往各个衙门观政。
连选庶吉士也不须如往年一般,有选拔、甚至有考试。径直由年轻天子圣心独裁。只在正式观政前公布名单,何人前往何处衙门观政。
除了一甲三人皆是翰林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与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前十七名便一股脑做庶吉士,去往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观政。余下二甲、三甲进士便被打发去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谢凡刚好位列二甲第十七名,荣幸成为庶吉士,须得往近侍衙门观政。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三年后下次会试前又有考核,是为“散馆”。成绩优异者可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是为“留馆”。其他人等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各地方任官。
皇帝前番亲自出题,亲自批阅试卷,昼夜不休,宵衣旰食。这样凶猛操作,旺盛精力,事必躬亲,实在太有太祖洪武爷遗风。
朝臣们许是联想到洪武年间为官之艰难与危险,为之所震慑,便终于向年轻天子让步妥协。
于是谢凡和同科一众进士,都失去了一次风光回乡的大好机会。
不过有了这三百两银子,谢凡便可以不必在北京城租房居住。直接一步到位,在北京城买房置业。
于是还是由陆才明帮忙操办,另外寻了一位可靠牙人。这位牙人领着谢凡在东城西城大街小巷一连看了好几日。谢凡方才寻到一处小小四合院,位于东城明时坊孝顺胡同。
宅子是个老四合小院,砖瓦墙面都有些陈旧。面积也不大,只有两间房能住人,一间朝北上房谢凡住,另一间福顺与顾三郎住。胡同外间是泡子河,也算不上十分安静,有些吵闹。
唯二优点便是距离各大衙门路途较近,以后谢凡观政来往回家方便。
以及价格合适。因为牙人姓张,是陆家在北京城中熟人,所以帮着谢凡向房东砍了些价钱。谢凡只花了三百五十两银子便买了下了。
接着谢凡、福顺和顾三郎便张罗着搬家和收拾新买下的小小四合院。
注释:
历史上京债主要流行于明代中后期,除了买房租房,更多是用于行贿,参考《中国古代的京债》。
房价和地点则参考《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陆容《菽园杂记》。
第71章 继续学习
索幸谢凡一行人只在南城住了三月,也并未带来许多行李。所以搬家并不算十分麻烦。
为了省钱,谢凡也没舍得雇佣脚夫。只靠自己、福顺和顾三郎肩扛手提。尤厨子看三人辛苦,也热心前来帮忙。四人走了两趟,便将一应衣服、家什等都从南城搬到了东城孝顺胡同。
因为孝顺胡同这小小四合院狭小逼仄,所以谢凡也没舍得添置什么新家什。只买了桌椅,方便以后读书写字。
又经过一番打扫整理,终于在小四合院安置下来。这一日搬家颇为辛苦,福顺忍不住抱怨起来:
“少爷功名越考越高,怎么住得宅子越来越差。溧水家里就不说了。南京城里张家小院也整齐清净。前日住在南城,虽然是合住,也是个体面四合院。
现下这处房子,又小又老又破。看着便叫人难受,都转不过身。”
顾三郎连忙叫福顺别说这丧气话。又说道:“如今少爷做了庶吉士,前途可远大着呢。咱们好日子在后头。”
福顺嘟囔着嘴,到底不说了。
福顺所言虽然叫人泄气沮丧,谢凡也觉得他所言属实。便未开口斥责,只在心中默默叹气。
孝顺胡同这间小四合院,和前世单元楼住宅比,面积其实颇大。但是在时下普遍水平看来,属实是小了些。
四合院进门只一个小小天井,既无影壁,也无厅堂,更无花园。三间房,两间能住人,一间做厨房又放置了些杂物。
按照谢凡前世对住宅说法,属于是标标准准“老破小”。
谢凡心里也忍不住吐槽:“真是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会到北京城花大价钱买个老破小来住。
前世那些砖家倒是有一样说对了,影响房价的不是建筑本身,是地段。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不愧是北京内城的老破小,随随便便就要几百两银子。”
搬家之后天色渐晚,四人都觉得腹内饥饿。北京城里亦有宵禁,尤厨子来帮忙搬家,谢凡便留他吃了晚饭,睡一宿,明日再回南城。
现买食材做饭自然来不及,家里也是缺炊具。便赶在京城夜禁前,去胡同外小店买了一大锅羊蝎子来吃,花了三分银子。
那羊蝎子鲜香浓郁,颇为滋补。四人辛苦一天,顿时吃得干干净净,连汤也喝得一滴不剩。
谢凡吃饱喝足之余,又有些心疼银子:“一顿饭就三分银子,内城物价都比南城贵。”
交付完房款,谢凡手上只剩下莫约百两银子了。俸禄指望不上,还得吃老本过三年。
他心里不免开始计较起日常花销。
谢凡想:“以后还是得在家做饭,外头太贵,能省一点是一点。过两日还要招待唐监生,不能太差,还得花钱。”
可转念一想,自己前世倒是会做几个家常菜。到这一世,谢家讲究“君子远庖厨”,自己从没进过厨房,完全不会做饭。福顺和顾三郎也只能做些粗糙饭食。
将来做饭可是个问题,不如再接着用尤厨子。经过与尤厨子这几月相处,谢凡觉得尤厨子是个人品可靠、待人热心的。
想起陆才明雇用尤厨子,连同月钱和买菜买肉钱一道,每月似乎是一两。现下自己只有三人,应当能再少些。
谢凡虽然眼下生活颇为拮据。但是年纪轻轻有幸成为庶吉士,也着实说得上一句“前途无量”。
按着往年规矩,庶吉士选拔被称为“馆选”。
二、三甲进士若要参加馆选,须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自己平时所作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文章编号整理,隐去作者姓名。然后交予翰林院。
翰林院在查阅之后,若觉文章出众,可堪大用,便按号择人。然后再由礼部与内阁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核,此次答卷水平若是和先前送上文章水平相近,方才是通过了馆选。
若是同往年一样,非文学优等者不得为庶吉士。以谢凡才华文章,决计选不上庶吉士。谢凡也根本不会报名。
偏偏因为本科殿试,是嘉历爷一路亲历亲为。连庶吉士馆选,也由皇上圣心独裁。天子有意不让礼部、内阁与翰林院插手,免得选出来些不合圣心的庶吉士,让自己看着心烦。
但是居然杀出谢凡这匹黑马,年仅十八岁,便高中二甲第十七名。谢凡为齐大人亲自取中的秀才,齐大人也是与有荣焉。又想起自己在国丧后也曾夸奖过谢凡纯孝,也能搭得上一句“知遇之恩”。因此也遣人去谢家送贺仪礼物。
谢凡岳父周老爷更是深深惋惜女儿倩娘福薄,让自家失去一位金龟婿。若是谢凡将来能与自家两个儿子在官场守望相助,岂不美哉。趁着谢凡还未再娶,忙不迭也去谢家送礼,把亲戚关系走动起来。
又有许多本地姓谢的人家,带上厚礼前来谢家连宗。哪怕谢家祖上清清楚楚是从北平迁来的外地户,实在不算本地人。
更有过不下日子的逃户流民,投靠到谢家,自愿为奴为婢,为佃户。只求挂名在官老爷名下,免于赋税徭役。
谢家老宅连日里皆是宾客盈门,简直踏破了门槛。谢老秀才夫妇每日应对往来宾客,身体简直有些吃不消。还好二老心情实在非常愉快,能够打起精神。
因为一旦会试中式,便是妥妥当当新进士,而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
所以陆才明在得知谢凡会试中式后,便连夜传信回溧水。经过陆有富牵线搭桥,又安排了几千亩田地投献到谢凡名下。因为陆家是谢家实在亲戚,陆有富中介费只收了原来土地主人行情价的五成。
因此在谢凡会试中式,到荣获进士出身这短短几日里。溧水县谢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连升三级,从小地主之家,成为溧水县首屈一指的富户。
陆才明自然并未将种种情况,一五一十告知谢凡。只是简要说溧水家中,有许多宾客道喜,家中收了礼物。再加上去年新收上来了田赋地租。
谢凡听了不免半信半疑,可是一时间也难辨真伪。信件也实在为自家祖父亲笔,只好姑且相信陆表叔,收下这三百两银子。
“总是得回溧水家中看看才好放下心。”谢凡登时有些忧愁担忧。
若是按照往年规矩,朝廷往往会准假,让新科进士中式后回乡一趟。正是所谓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偏偏嘉历天子求贤若渴,让众位新科进士只休息几日,便要尽早往各个衙门观政。
连选庶吉士也不须如往年一般,有选拔、甚至有考试。径直由年轻天子圣心独裁。只在正式观政前公布名单,何人前往何处衙门观政。
除了一甲三人皆是翰林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与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前十七名便一股脑做庶吉士,去往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观政。余下二甲、三甲进士便被打发去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谢凡刚好位列二甲第十七名,荣幸成为庶吉士,须得往近侍衙门观政。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三年后下次会试前又有考核,是为“散馆”。成绩优异者可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是为“留馆”。其他人等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各地方任官。
皇帝前番亲自出题,亲自批阅试卷,昼夜不休,宵衣旰食。这样凶猛操作,旺盛精力,事必躬亲,实在太有太祖洪武爷遗风。
朝臣们许是联想到洪武年间为官之艰难与危险,为之所震慑,便终于向年轻天子让步妥协。
于是谢凡和同科一众进士,都失去了一次风光回乡的大好机会。
不过有了这三百两银子,谢凡便可以不必在北京城租房居住。直接一步到位,在北京城买房置业。
于是还是由陆才明帮忙操办,另外寻了一位可靠牙人。这位牙人领着谢凡在东城西城大街小巷一连看了好几日。谢凡方才寻到一处小小四合院,位于东城明时坊孝顺胡同。
宅子是个老四合小院,砖瓦墙面都有些陈旧。面积也不大,只有两间房能住人,一间朝北上房谢凡住,另一间福顺与顾三郎住。胡同外间是泡子河,也算不上十分安静,有些吵闹。
唯二优点便是距离各大衙门路途较近,以后谢凡观政来往回家方便。
以及价格合适。因为牙人姓张,是陆家在北京城中熟人,所以帮着谢凡向房东砍了些价钱。谢凡只花了三百五十两银子便买了下了。
接着谢凡、福顺和顾三郎便张罗着搬家和收拾新买下的小小四合院。
注释:
历史上京债主要流行于明代中后期,除了买房租房,更多是用于行贿,参考《中国古代的京债》。
房价和地点则参考《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陆容《菽园杂记》。
第71章 继续学习
索幸谢凡一行人只在南城住了三月,也并未带来许多行李。所以搬家并不算十分麻烦。
为了省钱,谢凡也没舍得雇佣脚夫。只靠自己、福顺和顾三郎肩扛手提。尤厨子看三人辛苦,也热心前来帮忙。四人走了两趟,便将一应衣服、家什等都从南城搬到了东城孝顺胡同。
因为孝顺胡同这小小四合院狭小逼仄,所以谢凡也没舍得添置什么新家什。只买了桌椅,方便以后读书写字。
又经过一番打扫整理,终于在小四合院安置下来。这一日搬家颇为辛苦,福顺忍不住抱怨起来:
“少爷功名越考越高,怎么住得宅子越来越差。溧水家里就不说了。南京城里张家小院也整齐清净。前日住在南城,虽然是合住,也是个体面四合院。
现下这处房子,又小又老又破。看着便叫人难受,都转不过身。”
顾三郎连忙叫福顺别说这丧气话。又说道:“如今少爷做了庶吉士,前途可远大着呢。咱们好日子在后头。”
福顺嘟囔着嘴,到底不说了。
福顺所言虽然叫人泄气沮丧,谢凡也觉得他所言属实。便未开口斥责,只在心中默默叹气。
孝顺胡同这间小四合院,和前世单元楼住宅比,面积其实颇大。但是在时下普遍水平看来,属实是小了些。
四合院进门只一个小小天井,既无影壁,也无厅堂,更无花园。三间房,两间能住人,一间做厨房又放置了些杂物。
按照谢凡前世对住宅说法,属于是标标准准“老破小”。
谢凡心里也忍不住吐槽:“真是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会到北京城花大价钱买个老破小来住。
前世那些砖家倒是有一样说对了,影响房价的不是建筑本身,是地段。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不愧是北京内城的老破小,随随便便就要几百两银子。”
搬家之后天色渐晚,四人都觉得腹内饥饿。北京城里亦有宵禁,尤厨子来帮忙搬家,谢凡便留他吃了晚饭,睡一宿,明日再回南城。
现买食材做饭自然来不及,家里也是缺炊具。便赶在京城夜禁前,去胡同外小店买了一大锅羊蝎子来吃,花了三分银子。
那羊蝎子鲜香浓郁,颇为滋补。四人辛苦一天,顿时吃得干干净净,连汤也喝得一滴不剩。
谢凡吃饱喝足之余,又有些心疼银子:“一顿饭就三分银子,内城物价都比南城贵。”
交付完房款,谢凡手上只剩下莫约百两银子了。俸禄指望不上,还得吃老本过三年。
他心里不免开始计较起日常花销。
谢凡想:“以后还是得在家做饭,外头太贵,能省一点是一点。过两日还要招待唐监生,不能太差,还得花钱。”
可转念一想,自己前世倒是会做几个家常菜。到这一世,谢家讲究“君子远庖厨”,自己从没进过厨房,完全不会做饭。福顺和顾三郎也只能做些粗糙饭食。
将来做饭可是个问题,不如再接着用尤厨子。经过与尤厨子这几月相处,谢凡觉得尤厨子是个人品可靠、待人热心的。
想起陆才明雇用尤厨子,连同月钱和买菜买肉钱一道,每月似乎是一两。现下自己只有三人,应当能再少些。
谢凡虽然眼下生活颇为拮据。但是年纪轻轻有幸成为庶吉士,也着实说得上一句“前途无量”。
按着往年规矩,庶吉士选拔被称为“馆选”。
二、三甲进士若要参加馆选,须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自己平时所作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文章编号整理,隐去作者姓名。然后交予翰林院。
翰林院在查阅之后,若觉文章出众,可堪大用,便按号择人。然后再由礼部与内阁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核,此次答卷水平若是和先前送上文章水平相近,方才是通过了馆选。
若是同往年一样,非文学优等者不得为庶吉士。以谢凡才华文章,决计选不上庶吉士。谢凡也根本不会报名。
偏偏因为本科殿试,是嘉历爷一路亲历亲为。连庶吉士馆选,也由皇上圣心独裁。天子有意不让礼部、内阁与翰林院插手,免得选出来些不合圣心的庶吉士,让自己看着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