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官家一想,也同意了。位同四品官的封号,比起此女的贡献来说并不过分。位次也和其父其兄相若,未有超过太多。
若是封个“县主”,位同正二品的话,就算官家点头,司马光也会带头不同意。倘若是郡君的话,就算超出了父弟,在苏轸本人压倒性的功绩前,谁也说不出什么。
这些,则都是扶苏的筹谋了。他当然想一步到位封个县主的。但朝堂上有个司马光,谁都没办法,还不如徐徐图之。
官家也点头同意了:“只是那独门立户是何意啊?”
“哦。”扶苏说:“她想招赘来着。”
官家:“……”
官家能怎么说呢。官家只能尊重祝福。甚至心中暗暗想道:不愧是才及笄就有如此惊天发明女子,脾性果然和别的女子不同。
他就这样硬生生说服了自己。
扶苏的心中松了口气:他赌对了。最难的一关已经过去。官家果然不知道苏轸的婚配情况,不知道她已和人有婚约。如果知道的话,是决计不会同意“独门立户”的说法的。
但木已成舟,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程家就算再不满也只能受着。不然呢,他们总不可能大老远从眉山跑过来,再闹到御前去:官家,你为什么要让我家儿子入赘啊?
倘若真那样做了,扶苏倒也佩服他们。
官家以为,这就是封赏的全部。一次御前奏对,一个郡君封号。一个得名声,一个拿俸禄。属于是面子里子都有了,怎么看都很妥当。
但他瞧着扶苏的话似乎还没说完,试探性地又问了一句:“然后呢?”
“哦,儿臣还打算让《求知报》给她来一期头条专访来着。”扶苏眨着眼说道。
头条?专访?
官家瞪大了双眼。
《求知报》的发行规模,现在已经大到不可言说。它的头条,也只有国家大事才能上了。结果肃儿说,他要让一个毫无功名、云英未嫁的女子登上头条?
苏轸的功绩,并非寻常女子可得,所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朕还没登上过呢。
仁宗突然觉得有点泛酸。
他定定看了扶苏一会儿,又别开了眼睛。要不是肃儿今年才九岁,而那苏轸业已十五有余,他一定会多想许多的。
“未来,若有其他匠人,发明了足以造福苍生的工巧之物,我也打算让他们登一次《求知报》,以示激励之意。”扶苏说。
这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激励理科发展的法门了。把自然科学、机械原理纳入科举,显然短时间做不到。
那就给名声。
扬名天下的诱惑,天下没几个人能抵挡得住。也许有部分工匠可能是i人,但在长期重文轻理的环境下,他们或多或少会遭受打压,都会有证明自己的心思。
扶苏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仁宗:“今日有效率高三倍的织机问世,来日未必没有产量高三倍的良种、效率高三倍的农具啊。”
仁宗:“……”
那将是怎样的盛世啊?
官家不得不可耻地承认,他心动了,而且是十分心动。心中最后一点疑云也尽数散去。他摆了摆手:“你既然想好了,就只管去做吧。”
扶苏分外明快地拱手:“儿臣遵旨!”
说完,他就迈着悠悠然的步伐,走出了垂拱殿的大门。官家凝视着他的背影,嘴角不自觉扬起一抹笑意:罢了罢了反正到了最后,事实总会证明,他儿子是对的。
扶苏出了宫后,谁也没找,率先找了沈括——《求知报》的新任主编。
“最近几期的报刊,内容都定了吗?能不能空出来一期给我?”
扶苏说完就想起来,自己好像忘了什么。至少得是两期的头条。毕竟,辽国割让山前七州的大好事,怎么着也值得一期头条吧?
苏轸那一期,还得排在山前七州之后——得等辽国使节团走了,才好公布好消息。
当着沈括的面,扶苏自己就掐算了起来,弄得前者一头雾水:“殿下,您得告诉我,都是什么事才能登上头条啊?”
扶苏:“想知道的话,你耳朵凑过来,我小声跟你说。”
沈括依言凑了过去,转瞬间,瞳孔立刻放大了许多,眼球都要从眼眶中跳出来了。
“怎么样?够不够占你两期头条的?”
沈括立刻点头如捣蒜:“够,当然够的!”
说实话,无论哪个消息,都够令人吃惊。一下来了两个,他的心现在还在狂跳呢。
忽地,沈括又想到了什么,望着扶苏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
“怎么了?”
“不瞒太子殿下说,”沈括说道:“我近来在筹谋着一本新书,欲记录世间奇巧之事。刚才听了你所说,只觉那位姑娘极为符合此书的主题,不知是否有幸把她记入我书之中。”
“……”
扶苏用奇怪的神色,上下把沈括看了一遍。
沈括立刻紧张不已:“怎么了?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当然,我会一切以《求知报》为先,必不会耽搁一点。”
“你那本书,打算叫什么名字?”
“《梦溪笔谈》。”沈括说。
-----------------------
作者有话说:燃尽了,真的燃尽了[裂开]
第156章
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 扶苏当然知道了,毕竟节选是上过义务教育阶段课本的。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也是因为被记录在这本书上, 而广为世人所知。
他从听到沈括这熟悉的名字起, 就对此人怀揣着希望,因而特地挑中他, 做了接任王安石的下一任日报主编。希望他在这个位置上能为那样一本奇书多积累素材。
没想到, 扶苏盼着盼着,奇书就这么突然出现了。沈括甚至要把苏轸抓典型, 写在首页。
扶苏会同意吗?
扶苏当然同意了!
不如说, 他想不出半点拒绝的理由。一代大家为轸昵机宣传造势,眼见要奔着流芳千古的势头去的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毕竟被记述的主人公是苏轸, 扶苏不好替人下这个决定。他在沈括忐忑的眼神中, 沉吟了片刻:“我帮你去问问她去。”
也就是说,至少太子这儿是没问题的了。沈括面上掠过一丝喜色, 按捺住情绪,把话头扯回正题上:“那臣就等着殿下的好消息。不过, 殿下打算如何安排这两期头条?”
“苏轸那一版的先不急, 我问过她之后再告诉你。”扶苏说:“至于山前七州的内容, 自然是越快越好。最好能在两国签订合约的当天,就广告天下。”
眼下,耶律重元已经和宋朝达成了合意, 但毕竟只是私下说的, 还差两国之间走个官方流程, 签订正式的条约。
礼部应当已经紧锣密鼓筹备起来了吧?
思及于此,扶苏拍了拍沈括的肩膀:“你们也要抓紧了啊。”
沈括的面上泛起一丝潮红。谁又不想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布告天下呢?那可是大宋失落了百年的土地啊。时间拖得越久,收复的希望就越发渺茫。几乎所有人都不抱希望的时候, 它又峰回路转地回来了。
“是,殿下。我立刻派人,不,亲自撰写,写好后立刻请人过目。”他激动地说。
扶苏离开以后,沈括深吸了几口气,用手搓了把脸:“所有人全部停下手头的事情,先过来,我有件大事要宣布。”
主编既然发话,底下人莫敢不从。他们纷纷面露疑惑:什么事啊?这么大阵仗?
“下一期日报的头版要改。”所有人到齐之后,沈括平地扔出了一颗惊雷。
“为什么啊?”
“出了什么事么?”
沈括顿了下,平静地吐出几个字,好像他不是刚才还被吓了一跳似的。片刻之后,编辑办公室宛如烧开的滚水了般,瞬间炸了锅。
“真的么?”这是犹在恍惚中的。
“大人是从何处听来的啊?”这是下意识确认信源的。
“没想到竟真能得见大宋之今日。”这是感叹有生之年的。
沈括环视着一张张与方才截然不同的,萦绕着震惊喜悦的失措的脸,摇了摇头。又不禁沉思起,他刚才在太子殿下面前,不会就露出的是这副傻样子吧?
应该……不会吧?
在沈括不知道的地方,同样的表情还出现在了呗官家通知的官员们身上。他们听着官家眉飞色舞地宣告着好消息,又吩咐他们准备仪式时,纷纷露出了怀疑人生的表情来。
山前七州……已经收复了?
不是,昨天不是耶律重元迟迟不肯开启和谈,进度被一拖再拖么?怎么一觉醒来就变了样?他们是不是漏看了哪一集?
若是封个“县主”,位同正二品的话,就算官家点头,司马光也会带头不同意。倘若是郡君的话,就算超出了父弟,在苏轸本人压倒性的功绩前,谁也说不出什么。
这些,则都是扶苏的筹谋了。他当然想一步到位封个县主的。但朝堂上有个司马光,谁都没办法,还不如徐徐图之。
官家也点头同意了:“只是那独门立户是何意啊?”
“哦。”扶苏说:“她想招赘来着。”
官家:“……”
官家能怎么说呢。官家只能尊重祝福。甚至心中暗暗想道:不愧是才及笄就有如此惊天发明女子,脾性果然和别的女子不同。
他就这样硬生生说服了自己。
扶苏的心中松了口气:他赌对了。最难的一关已经过去。官家果然不知道苏轸的婚配情况,不知道她已和人有婚约。如果知道的话,是决计不会同意“独门立户”的说法的。
但木已成舟,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程家就算再不满也只能受着。不然呢,他们总不可能大老远从眉山跑过来,再闹到御前去:官家,你为什么要让我家儿子入赘啊?
倘若真那样做了,扶苏倒也佩服他们。
官家以为,这就是封赏的全部。一次御前奏对,一个郡君封号。一个得名声,一个拿俸禄。属于是面子里子都有了,怎么看都很妥当。
但他瞧着扶苏的话似乎还没说完,试探性地又问了一句:“然后呢?”
“哦,儿臣还打算让《求知报》给她来一期头条专访来着。”扶苏眨着眼说道。
头条?专访?
官家瞪大了双眼。
《求知报》的发行规模,现在已经大到不可言说。它的头条,也只有国家大事才能上了。结果肃儿说,他要让一个毫无功名、云英未嫁的女子登上头条?
苏轸的功绩,并非寻常女子可得,所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朕还没登上过呢。
仁宗突然觉得有点泛酸。
他定定看了扶苏一会儿,又别开了眼睛。要不是肃儿今年才九岁,而那苏轸业已十五有余,他一定会多想许多的。
“未来,若有其他匠人,发明了足以造福苍生的工巧之物,我也打算让他们登一次《求知报》,以示激励之意。”扶苏说。
这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激励理科发展的法门了。把自然科学、机械原理纳入科举,显然短时间做不到。
那就给名声。
扬名天下的诱惑,天下没几个人能抵挡得住。也许有部分工匠可能是i人,但在长期重文轻理的环境下,他们或多或少会遭受打压,都会有证明自己的心思。
扶苏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仁宗:“今日有效率高三倍的织机问世,来日未必没有产量高三倍的良种、效率高三倍的农具啊。”
仁宗:“……”
那将是怎样的盛世啊?
官家不得不可耻地承认,他心动了,而且是十分心动。心中最后一点疑云也尽数散去。他摆了摆手:“你既然想好了,就只管去做吧。”
扶苏分外明快地拱手:“儿臣遵旨!”
说完,他就迈着悠悠然的步伐,走出了垂拱殿的大门。官家凝视着他的背影,嘴角不自觉扬起一抹笑意:罢了罢了反正到了最后,事实总会证明,他儿子是对的。
扶苏出了宫后,谁也没找,率先找了沈括——《求知报》的新任主编。
“最近几期的报刊,内容都定了吗?能不能空出来一期给我?”
扶苏说完就想起来,自己好像忘了什么。至少得是两期的头条。毕竟,辽国割让山前七州的大好事,怎么着也值得一期头条吧?
苏轸那一期,还得排在山前七州之后——得等辽国使节团走了,才好公布好消息。
当着沈括的面,扶苏自己就掐算了起来,弄得前者一头雾水:“殿下,您得告诉我,都是什么事才能登上头条啊?”
扶苏:“想知道的话,你耳朵凑过来,我小声跟你说。”
沈括依言凑了过去,转瞬间,瞳孔立刻放大了许多,眼球都要从眼眶中跳出来了。
“怎么样?够不够占你两期头条的?”
沈括立刻点头如捣蒜:“够,当然够的!”
说实话,无论哪个消息,都够令人吃惊。一下来了两个,他的心现在还在狂跳呢。
忽地,沈括又想到了什么,望着扶苏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
“怎么了?”
“不瞒太子殿下说,”沈括说道:“我近来在筹谋着一本新书,欲记录世间奇巧之事。刚才听了你所说,只觉那位姑娘极为符合此书的主题,不知是否有幸把她记入我书之中。”
“……”
扶苏用奇怪的神色,上下把沈括看了一遍。
沈括立刻紧张不已:“怎么了?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当然,我会一切以《求知报》为先,必不会耽搁一点。”
“你那本书,打算叫什么名字?”
“《梦溪笔谈》。”沈括说。
-----------------------
作者有话说:燃尽了,真的燃尽了[裂开]
第156章
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 扶苏当然知道了,毕竟节选是上过义务教育阶段课本的。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也是因为被记录在这本书上, 而广为世人所知。
他从听到沈括这熟悉的名字起, 就对此人怀揣着希望,因而特地挑中他, 做了接任王安石的下一任日报主编。希望他在这个位置上能为那样一本奇书多积累素材。
没想到, 扶苏盼着盼着,奇书就这么突然出现了。沈括甚至要把苏轸抓典型, 写在首页。
扶苏会同意吗?
扶苏当然同意了!
不如说, 他想不出半点拒绝的理由。一代大家为轸昵机宣传造势,眼见要奔着流芳千古的势头去的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毕竟被记述的主人公是苏轸, 扶苏不好替人下这个决定。他在沈括忐忑的眼神中, 沉吟了片刻:“我帮你去问问她去。”
也就是说,至少太子这儿是没问题的了。沈括面上掠过一丝喜色, 按捺住情绪,把话头扯回正题上:“那臣就等着殿下的好消息。不过, 殿下打算如何安排这两期头条?”
“苏轸那一版的先不急, 我问过她之后再告诉你。”扶苏说:“至于山前七州的内容, 自然是越快越好。最好能在两国签订合约的当天,就广告天下。”
眼下,耶律重元已经和宋朝达成了合意, 但毕竟只是私下说的, 还差两国之间走个官方流程, 签订正式的条约。
礼部应当已经紧锣密鼓筹备起来了吧?
思及于此,扶苏拍了拍沈括的肩膀:“你们也要抓紧了啊。”
沈括的面上泛起一丝潮红。谁又不想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布告天下呢?那可是大宋失落了百年的土地啊。时间拖得越久,收复的希望就越发渺茫。几乎所有人都不抱希望的时候, 它又峰回路转地回来了。
“是,殿下。我立刻派人,不,亲自撰写,写好后立刻请人过目。”他激动地说。
扶苏离开以后,沈括深吸了几口气,用手搓了把脸:“所有人全部停下手头的事情,先过来,我有件大事要宣布。”
主编既然发话,底下人莫敢不从。他们纷纷面露疑惑:什么事啊?这么大阵仗?
“下一期日报的头版要改。”所有人到齐之后,沈括平地扔出了一颗惊雷。
“为什么啊?”
“出了什么事么?”
沈括顿了下,平静地吐出几个字,好像他不是刚才还被吓了一跳似的。片刻之后,编辑办公室宛如烧开的滚水了般,瞬间炸了锅。
“真的么?”这是犹在恍惚中的。
“大人是从何处听来的啊?”这是下意识确认信源的。
“没想到竟真能得见大宋之今日。”这是感叹有生之年的。
沈括环视着一张张与方才截然不同的,萦绕着震惊喜悦的失措的脸,摇了摇头。又不禁沉思起,他刚才在太子殿下面前,不会就露出的是这副傻样子吧?
应该……不会吧?
在沈括不知道的地方,同样的表情还出现在了呗官家通知的官员们身上。他们听着官家眉飞色舞地宣告着好消息,又吩咐他们准备仪式时,纷纷露出了怀疑人生的表情来。
山前七州……已经收复了?
不是,昨天不是耶律重元迟迟不肯开启和谈,进度被一拖再拖么?怎么一觉醒来就变了样?他们是不是漏看了哪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