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顾熹之发觉自己对桃花眼也几要爱屋及乌了,见他神色有异,不禁问:“怎么了?”
小倌摇头解释:“我们为殿下效力,若是此时褪下,怕会被认为是能力不够,不能再为东宫继续尽忠了。”
顾熹之心想,不会的,太子殿下是极好的人。
但他旋即又想到,在其位谋其职,自己也常常自省做得还不够好,恨不能为殿下尽上十分之一百的努力,便不好宽慰旁人了。
只能让其留下,遂了他意。
不过顾熹之也不要他再近身侍奉了。
结果这么做又导致了小倌孤伶伶立在一边,一副多余又无地自容的尴尬模样,顾熹之顷刻头都有些疼了起来。
看在对方同为东宫效力的份上,还是主动搭话:“你们为何要蒙着面纱?”
小倌微笑直言:“自然是神秘、新奇,教人耳目一新。”
顾熹之一想便明白了这个理,太子殿下如果想通过这场宴会吸引人才,或是广传贤名,那么在会上的出彩表现就尤为重要。这种表现不单单看上位者,反而更看重东宫手底下的人行事作风,也是给想投效东宫的才俊一份参考。
不愧是太子殿下。
心思玲珑奇巧。
因为顾熹之的态度改变,惯常在底层讨生活、十分会看人眼色行事的小倌即刻意识到了眼前的顾大人对东宫、对太子殿下感兴趣。
如此这般,他就好找话题切入了。
计划重新变得顺利。
姬檀隔了一段距离远远瞧着顾熹之与人言笑宴宴谈话,见他似乎颇为愉悦的样子,不由打量起那名小倌。
不过小倌身体侧着,又覆带面纱,姬檀只能望见对方仅露出的眉眼。
莫名的生出几分不喜。
这份不喜不是因为顾熹之对旁人像待他一样亲热,或是其他别的什么,就是单纯看那人不喜欢。
姬檀从不委屈自己,心情不悦就直截了当问小印子:“那是谁?”
小印子往下看了一眼小倌,道:“那是这十二人里最拔尖的一个,心思也活络,名叫琳琅。”
“琳琅。”姬檀仔细咂摸了下这个名字,在心里暗忖。
似是要思考出自己不喜欢他的缘由来。
正当这时,琳琅与顾熹之谈到戴面纱也有隔绝污秽、辟邪的意思,不过一想到这宴中的都是大人物,就算辟邪也不该对着他们,如此反倒不合时宜了。
左右太子殿下的安排重要,琳琅抬手一揭,索性将面纱摘了下去。
也正是这一瞬间,教小印子纤毫毕现地看清了琳琅长相。
遽然大惊失色:“殿、殿下!”
姬檀眼神欠奉,头也不抬地:“怎么了?”
小印子头皮发紧,几乎不敢答话。恨不能回到挑选人的那一天,把他们一个个头全抬起来,仔细审阅,而不是见着个低眉顺眼都相貌出挑的就选了来,此刻即使再后悔,人也塞不回去了。
小印子脖子一梗,视死如归,道:
“探花郎看中的那人,眉眼间有几分肖似殿下。”
“什么?!”闻言,一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姬檀都险些失态了。
却说顾熹之从今晨开始,一颗心就全系在了太子殿下身上。看清他与帝后之间的关系,疼惜于他;见他茕茕隔绝在众人之乐外,为他感同身受。
不论顾熹之看向哪里,与谁说话,他的余光总归是属于那一个人的。
是以,姬檀离席的第一时间顾熹之就知道了。
他并未差人去询问,太子殿下离开定然是有要事要忙,顾熹之不会这么不识趣,况且,宴会也快要结束了,作为东道主即便提前离开也不妨事。
顾熹之回去的时候直接走皇宫午门,和东宫就更不是一条路了。
因此,顾熹之也未多想。
太子殿下离开,他重又叫琳琅褪下。这次琳琅没说什么,躬身一礼后直接下去了。
顾熹之仍坐在宴会中用膳,打算等众人俱吃好离开的时候再一道走。
只是,用着用着,顾熹之后知后觉想起自己似乎忘了一件事。
不好!升平公主!
顾熹之陡地忆起,他此番前来赴宴是为了请太子殿下帮忙安排他与公主见面解释一事,结果他把这事完全抛之脑后了,直到殿下离开才猝然回想起来。
完了。顾熹之绝望地闭上眼。
他太深知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意味着什么,而他因为自己的失误,完全错过了。
作者有话说:
----------------------
第16章
顾熹之立时站起身来,在宴会中试图搜寻熟悉的身影,不论是谁,只要是姬檀身边侍奉的、知道这件事的人即可。不到最后一刻,没有最终确认,顾熹之总还是不死心的,他一定要再试试,看能不能见上公主一面。
但愿,一定要让他见到。
哪怕只有片刻时间。
好在,顾熹之只逡巡了半圈就看见了一个他分外熟悉的人——在人群中忙碌穿梭的小印子,他还在,没有随太子殿下离开!
顾熹之登时神情一振,拔步上前,询问他升平公主一事。
小印子闻言一拍脑袋,恍然过来:“瞧奴婢这记性!险些把这事给忘了,探花郎请随奴婢过来。”
顾熹之自然不会置喙,赶忙跟上。
这本就是他自己的事,也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过失忘了,如今得知还有希望,他感谢小印子都来不及。
“殿下有事先行回宫去了,临走前嘱咐奴婢,如果探花郎问起,就立即带探花郎过去见公主。也是奴婢忙昏了头,竟忘了提醒探花郎这么重要的事了。”
顾熹之本就不怪任何人,是他的错,全是他不好。
太子殿下这样心细如发,即使离开也不忘把他的事思量妥当,这让顾熹之还怎么会有一丝一毫的情绪,顷刻间一颗心都被充盈温软地一塌糊涂。
小印子闻悉他这么想,满脸折煞模样:“探花郎怎的如此妄自菲薄,您就是不相信自己,也该相信我们殿下的眼光啊,殿下看人是不会错的。”
“嗯。太子殿下不会错。”这句顾熹之完全赞同。
在他心里,那人总是千般万般好的。
小印子虚着眼睛,笑眯眯地不再答话。对于探花郎对自家殿下的评价不予置评,只一味地心虚加快脚步往湖心亭去。
终于,临近湖心亭边,远远就瞧见一艘舫船静静地停泊在那里。
小印子告诉顾熹之那就是升平公主的船,公主定在里边。顾熹之闻言脚下步履都更快了,步步生风,恨不能即刻上前就与公主解释清楚。
然而,下一瞬,他的脚步倏地顿住了。
只见原本停泊不动的舫船渐次划动起了船桨,向前驶去。虽然行驶速度算不得快,却也非人力脚步所能及上。
见状,小印子脸色遽变,一副若不是还要顾及东宫颜面、他恨不能跑起来大声叫停火急火燎的架势。
尽管,这一切就是他安排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探花郎彻底死心。
不过面上戏份还是要做足了的,小印子折返回来一脸凝重地问顾熹之:“要不,奴婢去请湖心亭的侍卫,叫他们帮忙将公主的船只截停下来?”
“……不必了。”顾熹之听见自己沉重却异常冷静地道。
不只是言语,他整个人看上去都沉重颓丧至极,仿佛历经洪水冲刷之后湿透的烂土地,被迫由内往外渗着水,一点点地将自己沥干、重新凝固坚硬起来。
小印子心惊肉跳,这下是真的感到担心了:“探花郎,您,没事吧?”
瞬息间顾熹之呼吸都紊乱了,手掌紧紧攥起,被他极力压住了。
“没事。”
怎么可能会没事,但他不能叫小印子真大动干戈劳动皇宫侍卫拦人。且不说这是大材小用不合规矩,便是为了一点儿女情长就惊动宫里,顾熹之难逃其咎,也会给太子殿下招致麻烦,教人觉得东宫的人都不明事理,不辨是非。
顾熹之是有多鲁莽才会做出这么冲动的决定来。
这简直,太不像话了。
晚了一步就是晚了一步,错过就是错过了,这就是命,顾熹之得认。
但他还是抑制不住心里不断上涌的绝望悲怆。
顾熹之深知,若他今日无法解释耽搁太久,最终又不肯尚公主,此举无异于那等贪心不足得陇望蜀的负心人;若他日后再向公主解释阐明,这种说法就好比在告诉一位天潢贵胄,她喜欢上了一位连残缺人都不如的断袖,这不啻于狠狠扫了公主的颜面,将其往地上踩。
再退一万步来讲,即便公主大度地不与他计较,天家皇室的脸面何存?
顾熹之难道还能开罪整个皇族不成?
到这一步,解释或不解释,都已经不起作用了。
事已成绝路,他的麻烦大了。
霎时间,顾熹之心如死灰,整个人宛如一片枯败的落叶,风一席卷,即刻就会破裂粉碎。
小倌摇头解释:“我们为殿下效力,若是此时褪下,怕会被认为是能力不够,不能再为东宫继续尽忠了。”
顾熹之心想,不会的,太子殿下是极好的人。
但他旋即又想到,在其位谋其职,自己也常常自省做得还不够好,恨不能为殿下尽上十分之一百的努力,便不好宽慰旁人了。
只能让其留下,遂了他意。
不过顾熹之也不要他再近身侍奉了。
结果这么做又导致了小倌孤伶伶立在一边,一副多余又无地自容的尴尬模样,顾熹之顷刻头都有些疼了起来。
看在对方同为东宫效力的份上,还是主动搭话:“你们为何要蒙着面纱?”
小倌微笑直言:“自然是神秘、新奇,教人耳目一新。”
顾熹之一想便明白了这个理,太子殿下如果想通过这场宴会吸引人才,或是广传贤名,那么在会上的出彩表现就尤为重要。这种表现不单单看上位者,反而更看重东宫手底下的人行事作风,也是给想投效东宫的才俊一份参考。
不愧是太子殿下。
心思玲珑奇巧。
因为顾熹之的态度改变,惯常在底层讨生活、十分会看人眼色行事的小倌即刻意识到了眼前的顾大人对东宫、对太子殿下感兴趣。
如此这般,他就好找话题切入了。
计划重新变得顺利。
姬檀隔了一段距离远远瞧着顾熹之与人言笑宴宴谈话,见他似乎颇为愉悦的样子,不由打量起那名小倌。
不过小倌身体侧着,又覆带面纱,姬檀只能望见对方仅露出的眉眼。
莫名的生出几分不喜。
这份不喜不是因为顾熹之对旁人像待他一样亲热,或是其他别的什么,就是单纯看那人不喜欢。
姬檀从不委屈自己,心情不悦就直截了当问小印子:“那是谁?”
小印子往下看了一眼小倌,道:“那是这十二人里最拔尖的一个,心思也活络,名叫琳琅。”
“琳琅。”姬檀仔细咂摸了下这个名字,在心里暗忖。
似是要思考出自己不喜欢他的缘由来。
正当这时,琳琅与顾熹之谈到戴面纱也有隔绝污秽、辟邪的意思,不过一想到这宴中的都是大人物,就算辟邪也不该对着他们,如此反倒不合时宜了。
左右太子殿下的安排重要,琳琅抬手一揭,索性将面纱摘了下去。
也正是这一瞬间,教小印子纤毫毕现地看清了琳琅长相。
遽然大惊失色:“殿、殿下!”
姬檀眼神欠奉,头也不抬地:“怎么了?”
小印子头皮发紧,几乎不敢答话。恨不能回到挑选人的那一天,把他们一个个头全抬起来,仔细审阅,而不是见着个低眉顺眼都相貌出挑的就选了来,此刻即使再后悔,人也塞不回去了。
小印子脖子一梗,视死如归,道:
“探花郎看中的那人,眉眼间有几分肖似殿下。”
“什么?!”闻言,一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姬檀都险些失态了。
却说顾熹之从今晨开始,一颗心就全系在了太子殿下身上。看清他与帝后之间的关系,疼惜于他;见他茕茕隔绝在众人之乐外,为他感同身受。
不论顾熹之看向哪里,与谁说话,他的余光总归是属于那一个人的。
是以,姬檀离席的第一时间顾熹之就知道了。
他并未差人去询问,太子殿下离开定然是有要事要忙,顾熹之不会这么不识趣,况且,宴会也快要结束了,作为东道主即便提前离开也不妨事。
顾熹之回去的时候直接走皇宫午门,和东宫就更不是一条路了。
因此,顾熹之也未多想。
太子殿下离开,他重又叫琳琅褪下。这次琳琅没说什么,躬身一礼后直接下去了。
顾熹之仍坐在宴会中用膳,打算等众人俱吃好离开的时候再一道走。
只是,用着用着,顾熹之后知后觉想起自己似乎忘了一件事。
不好!升平公主!
顾熹之陡地忆起,他此番前来赴宴是为了请太子殿下帮忙安排他与公主见面解释一事,结果他把这事完全抛之脑后了,直到殿下离开才猝然回想起来。
完了。顾熹之绝望地闭上眼。
他太深知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意味着什么,而他因为自己的失误,完全错过了。
作者有话说:
----------------------
第16章
顾熹之立时站起身来,在宴会中试图搜寻熟悉的身影,不论是谁,只要是姬檀身边侍奉的、知道这件事的人即可。不到最后一刻,没有最终确认,顾熹之总还是不死心的,他一定要再试试,看能不能见上公主一面。
但愿,一定要让他见到。
哪怕只有片刻时间。
好在,顾熹之只逡巡了半圈就看见了一个他分外熟悉的人——在人群中忙碌穿梭的小印子,他还在,没有随太子殿下离开!
顾熹之登时神情一振,拔步上前,询问他升平公主一事。
小印子闻言一拍脑袋,恍然过来:“瞧奴婢这记性!险些把这事给忘了,探花郎请随奴婢过来。”
顾熹之自然不会置喙,赶忙跟上。
这本就是他自己的事,也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过失忘了,如今得知还有希望,他感谢小印子都来不及。
“殿下有事先行回宫去了,临走前嘱咐奴婢,如果探花郎问起,就立即带探花郎过去见公主。也是奴婢忙昏了头,竟忘了提醒探花郎这么重要的事了。”
顾熹之本就不怪任何人,是他的错,全是他不好。
太子殿下这样心细如发,即使离开也不忘把他的事思量妥当,这让顾熹之还怎么会有一丝一毫的情绪,顷刻间一颗心都被充盈温软地一塌糊涂。
小印子闻悉他这么想,满脸折煞模样:“探花郎怎的如此妄自菲薄,您就是不相信自己,也该相信我们殿下的眼光啊,殿下看人是不会错的。”
“嗯。太子殿下不会错。”这句顾熹之完全赞同。
在他心里,那人总是千般万般好的。
小印子虚着眼睛,笑眯眯地不再答话。对于探花郎对自家殿下的评价不予置评,只一味地心虚加快脚步往湖心亭去。
终于,临近湖心亭边,远远就瞧见一艘舫船静静地停泊在那里。
小印子告诉顾熹之那就是升平公主的船,公主定在里边。顾熹之闻言脚下步履都更快了,步步生风,恨不能即刻上前就与公主解释清楚。
然而,下一瞬,他的脚步倏地顿住了。
只见原本停泊不动的舫船渐次划动起了船桨,向前驶去。虽然行驶速度算不得快,却也非人力脚步所能及上。
见状,小印子脸色遽变,一副若不是还要顾及东宫颜面、他恨不能跑起来大声叫停火急火燎的架势。
尽管,这一切就是他安排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探花郎彻底死心。
不过面上戏份还是要做足了的,小印子折返回来一脸凝重地问顾熹之:“要不,奴婢去请湖心亭的侍卫,叫他们帮忙将公主的船只截停下来?”
“……不必了。”顾熹之听见自己沉重却异常冷静地道。
不只是言语,他整个人看上去都沉重颓丧至极,仿佛历经洪水冲刷之后湿透的烂土地,被迫由内往外渗着水,一点点地将自己沥干、重新凝固坚硬起来。
小印子心惊肉跳,这下是真的感到担心了:“探花郎,您,没事吧?”
瞬息间顾熹之呼吸都紊乱了,手掌紧紧攥起,被他极力压住了。
“没事。”
怎么可能会没事,但他不能叫小印子真大动干戈劳动皇宫侍卫拦人。且不说这是大材小用不合规矩,便是为了一点儿女情长就惊动宫里,顾熹之难逃其咎,也会给太子殿下招致麻烦,教人觉得东宫的人都不明事理,不辨是非。
顾熹之是有多鲁莽才会做出这么冲动的决定来。
这简直,太不像话了。
晚了一步就是晚了一步,错过就是错过了,这就是命,顾熹之得认。
但他还是抑制不住心里不断上涌的绝望悲怆。
顾熹之深知,若他今日无法解释耽搁太久,最终又不肯尚公主,此举无异于那等贪心不足得陇望蜀的负心人;若他日后再向公主解释阐明,这种说法就好比在告诉一位天潢贵胄,她喜欢上了一位连残缺人都不如的断袖,这不啻于狠狠扫了公主的颜面,将其往地上踩。
再退一万步来讲,即便公主大度地不与他计较,天家皇室的脸面何存?
顾熹之难道还能开罪整个皇族不成?
到这一步,解释或不解释,都已经不起作用了。
事已成绝路,他的麻烦大了。
霎时间,顾熹之心如死灰,整个人宛如一片枯败的落叶,风一席卷,即刻就会破裂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