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君秋澜含笑着点头,“不知道从哪儿蹭了一身的泥,我跟颜先生就一起给他洗了个澡。”
  这话一说,宋熙容和君郁的脸色都有几分怪怪的。
  宋彦已经不会问表哥一天到晚到底去哪儿了。
  表哥给他带回来的手机,上面给他下载了不少好东西,正学着呢。
  要开技校,宋彦心中也有点想法。
  -----------------------
  作者有话说:今天有加更,晚一点吧,感谢小可爱们的支持。
  第95章 男校
  宋熙容和君郁二人, 心中也是复杂。
  儿子在另一个世界交了不少的朋友,他们也基本上都听说过,演员曲丰, 带他入行的群众演员张力,还有带他摆摊儿的柳悦姑娘, 以及道观里的师父,师兄和师侄们。
  都是顶好的人, 是值得结交的朋友。
  但是颜景,似乎好像有些不一样。
  儿子提到他的频率太高了一些。
  每次提起的时候,脸上都是带着笑意的。
  今天还一起给君白送洗澡,像极了一对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洗澡。
  君郁是早有猜测了,后来也明示暗示地跟妻子聊过几句。
  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
  君秋澜没看懂爹娘脸上的表情, “这个技校的事情, 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君郁回过神:“是这样的,我们在讨论,技校需不需要像女校那般先教人读书识字, 技校,原本就是以学技术为主, 很多技术, 好像也不需要读书识字。”
  比如做木工的, 能用一双巧手将木头化腐朽为神奇, 这就够了,好像识不识字都不重要。
  时下,很多厉害的木工师傅, 其实都不怎么识字。
  宋彦在旁边道:“我倒是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基础常用的字,三百千, 成年人的学习理解能力比孩童好很多,如果速度快的话,一两个月就能学完,就算是慢一些,一年左右也应该差不多了。”
  君秋澜点点头:“爹,还是之前说关于学了知识,以后没有人种田的问题是一个道理。”
  各种工匠,学会了读书识字,能把他们自己琢磨的技术记录下来。
  他在另一个世界看到过,很多古代的技术,都没能很好地流传到后世,也就是说,某一天就失传了。
  这个对历史文化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损失。
  再说了,多一些人学会认字,也总是好事情。
  就算是贫苦到一定的地步,或者只能靠种田维持生计,他们也能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识字的基础。
  君郁点点头:“爹明白这个道理,主要的问题是,如果需要先读书识字再学技术,恐怕不如女校那般容易招人,更何况,我们的技校是没有工厂让他们以工作抵扣学费的。”
  那也就是说,他们的技校,得要适当性地收费。
  这也是没办法。
  他们现在的发展情况有限,也没有必要开设太多的工厂,否则成本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了。
  货物太多,他们本地肯定吃不下,就得销往外地,他们没有自己的商队,也依靠跑商的带货物出去。
  如果他们开技校,也不收取学费,恐怕难以长久。
  宋彦:“我想说说我的看法,我哥他们,不管是否会把祖父祖母和父母二叔他们带过来,等到红薯收获的时候,总归也该有消息了,宋家是做了一辈子的生意了,我们的货物别开生面,肯定能卖出个好价格。”
  说着,他又看了一眼表哥君秋澜。
  “表哥这边的事情,姑父和姑母也没瞒着我,我心里也有数,宋家被抄家的时候,说的便是宋家的财产就是为了支撑表哥造反,如今,咱们也算是把这个罪名给他做实了,不能白白受这个冤枉气。”
  被抄家遣返祖籍,不怪君秋澜,但他们心底如何能不气?
  气的是那皇帝佬儿,早年间表哥还是太子的时候,他们就没少给皇帝进贡。
  一年赚到的钱,一半都进贡了。
  这些钱,都没有经过君秋澜的手,是以皇商的身份直接进贡的。
  如今,表哥终于要干一番大事业了。
  钱这个东西少不了。
  军队,百姓,都是要花钱的。
  光是只有姑姑的女校工厂,还远远不够。
  哦,段知府那边还开了玻璃厂,这个赚钱,但也需要销路。
  他们宋家,别的可能没有,被抄家之后,也不剩什么了,但是做生意的人脉,是不会少的。
  特别是他们手里的货物好,既然要搞大的,那就不能畏畏缩缩的。
  君秋澜听完宋彦表弟的一番话,心中也感触良多。
  谁能想到,他们造反的开始,就是这么几个人呢?就连手里的资金都少得可怜。
  他说:“男校也做生意吧,我再盘算一下,什么生意在这边能赚钱,还不打眼。”
  如今还是不能高调,至少今年不行。
  宋彦也笑着点头,“那我也想在男技校这边谋个差事了,如今我们那个店,平时就隔壁婶子卖蛋挞和小蛋糕,今年旱情来了,生意也比较一般,她一个人完全能顾得过来,再加上收货算账也没问题,人也是信得过的,我们这边多给婶子出一份薪水,他们应该也是很乐意了。”
  相对来说,他就比较清闲了。
  他年岁也不小了,也该做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了。
  君秋澜莞尔:“当然,表弟能加入,也是一员得力干将了。”
  宋彦颇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以后等祖父他们过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也想赚点钱,能给祖父他们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
  别的不说,建房子,总得是要花钱的。
  总不能全部都靠姑姑一家。
  宋熙容轻笑:“都是一家人,莫要说两家话。”
  她是早就盼着爹娘能过来了。
  边城虽然总体的环境比不上江南,特别是今年还闹了旱灾,情况更是严峻了。
  但是有儿子在,能带回来这么多高科技,瞧他们一家的生活,不是过得挺好的吗?
  更何况等儿子这边正式起事了,爹娘和弟弟们相隔如此遥远,彼此之间又该如何才能放心呢?
  还是在同一个地方,彼此有个照应。
  君郁也道:“我爹娘都去得早,岳父岳母从前也待我如亲子一般,二位兄弟也待我如手足,一家人能团聚,也是我的心愿了。”
  君秋澜:“爹娘也莫要担心,万一外祖父他们不愿长途跋涉,我想,到年底的时候,应该也差不多了。”
  君郁和宋熙容都知道儿子说的是什么。
  到时候就只能让儿子去跑一趟了,把家人都送到现代去。
  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除了外祖父他们一家,霍将军的家人,他们也得想办法在正式起事之前给安全送到边城。
  否则,兵权在霍将军手里,他们也无法安心。
  君郁:“改头换面,离开边城,有段文在,问题不大,就是要辛苦既白去跑这一趟了。”
  就算是快马加鞭,也想月余。
  儿子在另一个世界还有工作要办。
  君秋澜:“放心,我会安排好时间的。”
  君郁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多的话,也不必多说。
  古代这边,女校的事情刚走上正轨,男校又开起来了。
  男校跟女校不同,男校这边,优先招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
  他们是想要这些男子学会技术之后,尽快能投入生产。
  年纪太小的话,就算学成了,暂时也没法出去做工。
  至于男校要做什么生意,君秋澜也是查到了有效的资料。
  一个就是糖。
  糖一直都是贵价产物。
  就像之前,君秋澜给宋庭的白糖,几斤白糖,就能赚很大一笔。
  可见糖是绝对不愁卖的。
  边城地处北地,不产甘蔗,但是还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甜菜。
  这时代,同样没有甜菜。
  他完全可以从现代那边弄一批种子回来。
  甜菜的播种,施肥,到后续的生产,都可以由学校里的学生来完成。
  也算是做工抵学费。
  不过,这事情得等到明年了,今年的年生不好。
  所以君秋澜还有另外一门生意。
  做鞋子。
  羊皮靴。
  羊皮靴,别说是在古代了,就算是在现代,也是极其受欢迎的。
  他们边城的羊皮本就是贱价,成本低。
  通过他从现代抄过来的处理方式,然后制成能做鞋子的皮子,再加工成鞋子。
  就算是不加工成鞋子,只卖皮子,也会比原来的皮子多卖不少的钱。
  宋熙容琢磨:“鞋子也能做,就是恐怕儿子这边得多弄一些机器过来了,否则这羊皮太硬,太厚,光用针线,太难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太高了。”
  缝纫机是个好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