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131节
  “李渡鱼教授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教授,是的,我把他当长辈看待,他对我的批评我也都有看。
  “当然,一部作品总有人喜欢或者不喜欢,李教授第一次做电影,我觉得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是的,我觉得《破晓》很不错,甚至已经是一部优秀作品了,对,我也笑了。
  “如果是我导?可能我会考虑把笑点做得更加密集一点,还有要增加一些通俗的笑话,《破晓》的文艺性感觉还是有点偏高了,可能李教授包括李编剧都是学院派出身,没有那么接地气。毕竟有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大众观众的文艺理解水平啊、历史知识水平,不能把电影作为我们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
  沈城说话的地方离得不远,不过方可以没注意听。
  严格来说,其实这次才算是方可以和沈城的第一次见面。
  但不知为何,现场并无人主动引见二人认识,甚至路过的人士都不约而同,产生一种需要小心翼翼选边站的奇妙即视感。
  方可以表示她绝无此意。
  看完电影后就溜去茶歇区摸鱼的方可以本人其实并未察觉到这份异样,自顾自吃得开心。
  而且由于对方说的话带着一种奇异的魔力,方可以听在耳中,只觉得那些字符组织成光滑的流体从方可以光滑镜面的大脑皮层上丝滑地流淌而过,不产生半点摩擦就从另一只耳朵溜走了。
  差点梦回高中物理课。
  实际上,要不是刚刚记者发问,方可以甚至都没认出来对方是谁。
  她就说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为什么好像时不时地在隐约看自己。
  害得她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检查了好几眼。
  沈云见她往那边多看了几眼,凑过来跟她分享最新八卦:
  “沈城之前在自由城不是拍了部血亏的电影嘛,加上这次《秦颂》又被骂得厉害。之前投资他的那家公司连带得元气大伤,那老板在圈子里到处骂沈城报假账、亏空公款,说要把他告上法庭…
  “听说他好不容易才把那头安抚住,最近正在积极走动,想把那部电影运作一下,重新送审上院线。”
  沈云说着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看起来距离变成反派也就差那么一点,“还美名其曰,西边不亮东边亮。”
  “你怎么知道?”
  沈云嘿然一笑:“鄙人不才,也姓沈啊。”
  方可以身体后仰:“你们俩有亲戚关系?”
  敢情这一波叫大义灭亲?
  “呸,说点吉利的,”沈云道,“算不上亲戚,只是同姓,早年间他和我爸套过近乎,后来发达了,我们家就凑不上跟前去了。
  “前几年巴里进军影视行业,请了一大帮人,攒局搞了个很大阵仗的影视ip矩阵,号称八仙巨制。几年下来已经亏了一多半,说起来《秦颂》也是按照这套思路投资做出来的。
  “这不是我家老爷子想不开,就往里头投了点钱,我妈这段时间跟我一个劲数落他。不相信公司里我管控的市场部,非信他那几个老哥们酒桌上的消息,这不就被坑了。现在老爷子正气上头嘛,我们家对他的事就难免上点心。”
  *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两天一直在反反复复纠结后续,上班又摧折我的灵感,前面一段时间受到影响一直写得束手束脚。
  但是,我今天,忽然仙人拂顶,灵窍大开,终于想顺后续剧情!
  加个更开心下,我去理大纲啦,爱你们笔芯。
  第110章 投雷加更
  沈云说话间, 轻描淡写就将自家往几个篮子里放鸡蛋的事情一笔带过。
  方可以也从善如流,没有往下追问,只当听了个沈老爷子一次普通的投资失败经历, 表示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哇,祝愿对方屡败屡战。
  说方可以对沈城没有丁点好奇心,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算起来,沈城的《光宗耀祖》还是方可以照见这世间的第一眼,是她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上完整看完的作品。
  ——虽然是被迫的。
  后面她高强度刷片和世界对齐颗粒度的时候,自然也逃不开这位的作品。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预制菜,不,预制片商业导演。
  他最早期的作品在方可以看来是比较拥有个人表达的, 只是此君的作品气质比较抽象。一般而言精致利己、孤芳自赏、吝啬狭隘、自卑自亢、离地悬浮…这些毛病中任一甚至任二, 出现在一部电影中, 那尚且可以做做瑕不掩瑜的文章。
  而沈城的自我艺术表达中兼容并蓄,不仅违逆普世价值观,而且充满了其个人对世界与人类狭隘的理解,透着一种深海鱼类的抽象性。
  方可以大受震撼。
  那两部所谓讲述“人心幽暗处”, 实际讲“拜金女与小镇男”、“大小姐与艺术文青男与现实姐”分分合合的作品, 虽然评论两极分化, 居然也拿到了不错的票房。
  不高,但相对于其低廉的制作成本来说赚大了。
  方可以一查时间线,当时正好大批量的同题材电影上院线,沈城确实又是该类型里头标新立异的,表达自我思考的一个。
  就好像在一群呼唤着“要爱情不要面包”、“真爱至上”的作品中, 沈城写金钱让爱情不堪一击。
  时势造英雄!
  由此可见, 方可以觉得, 本地观众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接纳度果然还是很高的。
  此后的沈城似乎深刻剖析了自己出道作品的成功原因,并毅然决然,将被诟病严重的“艺术表达”部分彻底舍弃,一路在商业片道路上策马狂奔。
  他善于捕捉行业热点,并且在热点潮流的基础上嵌套、翻新,并搭配其最擅长也是普世度最高的喜剧进行元素组合,甚至连剧本看起来都人山人海,像是一大堆旧产品的打乱重组。
  除了内核支离破碎,反转已成执念,剧情逻辑一塌糊涂之外,确实要啥有啥。
  对观众的唯一要求,不过就是能手动装卸自己的脑子。
  分析之后,方可以就大概理解了为什么此君的每部作品都给她一种相似的腻味。看起来似乎在不断开拓新系列、新方向,实际上内容换汤不换药。感觉导演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我知道你们爱看这个”,“也知道你们会骂这个”。
  虽然说一部电影拍得不好看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能直接上升到导演本人,但部部都能令人感受到居高临下的蓄意和自罚三杯的体贴,这就难免令人生厌。
  今日一见他讲话,果然不负盛名。就和看他电影如出一辙的感受,看了跟没看一样,听了也跟没听一样。
  所以说,哪怕是拼好片的导演也是会兜不住自己的私货的。如此想着,方可以更觉得自己拍出来的那些东西,是合乎情理的。
  然后方可以决定离远一点,不然连场上的茶歇小点都失味三分。
  但记者们像是有什么动态视力捕捉技能,方可以站在背景里当壁花的时候还好,方可以稍稍移动,反而被立即发现。
  *
  当记者朋友们当场捕获、并要求方可以同样发表对《破晓》的评价时,她手上甚至还拿着半块没吃完的小饼干。
  方可以偷偷把沾着的饼干屑的左手藏起来,右手拿起话筒,想了想,说出一句《破晓》中的台词:
  “赞美太阳!为我们的太阳干杯!”
  方可以说着,甚至眉眼弯弯地举了举手中的话筒,真做了个干杯的姿势。
  “我以为《破晓》最大的缺点,就是拉高了我此后对同类型作品的欣赏阈值。”
  “哇~”
  方可以的话引起媒体的一阵骚动。
  “这个评价会不会太夸张了?”记者们议论纷纷。
  “刚才沈城导演列举了不少这部作品的缺陷与不足,怎么方导反而一味夸奖?”
  “难道说方导是基于与李教授的私交在为其站台吗?”
  “那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你觉得《破晓》好看吗?”
  “好看?好看那不就行了。”
  另一位记者道:“但是方导,李渡鱼监制此次延请的岳晓霜岳导演虽然曾获得过新人导演奖,但此前一直在文艺片领域发挥,作为女导演首次担当主旋律片重任,您不觉得《破晓》拍摄出来不管是选题还是格局都太局限了吗?”
  “哪里局限?你不说我都没发现。”方可以一本正经。
  “……”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能够让她作为故事梗概的知情人都完全抽离剧作背景之外,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沉浸式享受;能够在结束放映后掌声如雷,久久不绝,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观众或许在第一次观看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分析理论,但他们的本能反应能说明一切。至于后续的详细分析、细嚼慢咽,那是更后的问题。
  但人类的好朋友记者都诚心诚意地问了,方可以就再说点。
  “或者胶片上还刻着公母吗?‘女’导演拍主旋律,是什么需要特意提醒、单独列项评价的点吗?”方可以咬了下重音,
  “实不相瞒,李渡鱼制片曾经邀请我来拍摄《破晓》的故事,但是被我婉拒了。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拍摄风格比较轻佻,不擅长将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浓缩于一点,我对战争时代的理解过于片面且幻想。
  “但我非常高兴看到岳导用其细腻又轻盈的镜头,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好故事,哪怕我曾经看过这个剧本的梗概,我都非常享受刚刚的旅程。”
  “我希望如此精彩的作品能够多多益善,这对业界或者观众而言,无疑都是一份礼物。”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并且预示着一条以剧本为核的发展道路。
  在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下,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可能,制作出成熟且精彩的电影。
  很多时候,一部好电影并不意味着是一部成熟的电影作品。
  成熟的电影意味着编剧、导演、制片、演员、剧组各方面工作人员、后期到宣发全部都能巧妙地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即使是方可以和靳茜磨合了好几部搭下来的班底,目前也算不上成熟体,只能说大家都很熟悉方可以和靳茜的工作模式。
  这与方可以的电影风格有关,也与她和此地整体电影行业的平均状态脱节太多有关。大部分时候,剧组成员都处于“我也不懂导演在干啥,反正导演说啥就啥,唉为啥突然就到这儿了?”的懵逼状态。
  这就造成了一旦像之前方可以瘫在家里几个月的事发生,se也就直接进入半残状态。为了尽早开工维持运转,还不得不中途开了个新项目《千秋》,甚至把孙晶连哄带骗薅过来。
  这里头当然不是真有什么方可以不能导而孙导经验丰富能导的缘故,该说法纯粹是哄孙晶高兴。
  主要是靳茜和方可以想借机通过相对常规简单的拍摄内容,让se的剧组人员能多接触不同导演的执导风格,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更立体全面的思考。
  尤其看看纯血商业片导演是怎么拍东西的。
  先知道方可以的“繁”,再知道孙晶的“简”。
  体验过方可以的“手把手执导”,再体验把孙晶的“流水线生产”。
  啊什么,还有个王祥?
  王祥就算了吧。
  不是方可以歧视广告片导演,而是王祥纯粹就是摄像头型风格,主打一个原汁原味,不加滤镜,全靠ai和原图直出。只要我没有审美,就不会被自己的镜头伤害。都这么久了,不能说完全没有进益,只能说生搬硬套,不求甚解。
  不说方可以,靳茜都在琢磨着等以后年轻导演多一点,让王祥转行制片算了。至少王祥把控故事与跟人交际的水平是有的。
  不然能咋办,都一把年纪了,监视器上的缩写标志他都背不全。
  方可以难得在这个世界看了个爽,渡过一个简单美好的夜晚之后,开开心心地登上第二日前往日岛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