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121节
等等,想起来他当年好像也肝出过一年三部电视剧、七部电影的最高纪录哦。
那没事了,年轻,就是本钱。
他现在不年轻了,是时候该享受年轻时代积攒下的成果了。
看在方可以身子孱弱、脑子还有问题的份上,靳茜见好就收,只是稍微敲打了下猫头,定了个deadline,就放她回去了。
方可以如蒙大赦,脚底抹油。
那话又说回来了,方可以作为本文主角,奖也拿了,钱也赚了,名声也大噪了,大小也快混成a级导演了。怎么迟迟没有掉落一个主线剧情,赶紧地出来自立门户单干呢?
难不成她真想一辈子躲在靳茜底下乘凉、被靳老板push来push去,就当个高级打工人吗?
是不是太没追求了?
啊,那不然呢?
看看孙晶吧,大小也是个人物,说是说财富自由了,可真的自由吗?不还是得每年拍点行活出来交差。他不拍饿不死,他公司里那些嘴就要饿死了呀。
现代世界,哪有什么真正的自由。
钱是赚不完的。她方可以重活一辈子,难道是为了赚钱来的吗?
现在这样不是挺好。
需要钱了,问徐祖年要啊。
要资源了,问靳茜要啊。
靳茜和徐祖年都凑不齐,那还能接着往上打报告,找徐景时,甚至还能找徐山。
要是自己自立门户,那些行政,人事,财务,宣发,都上哪儿找去?就算作者愿意就此水上好几十章,那从现在开始也得让方可以陷入社交地狱吧?
方可以能原地吓成一滩。
而且出来之后,哪怕还能接着和靳茜合作,靳茜还能像现在这样无怨无悔,卷生卷死吗?还能和方可以维持现在这种互为路灯挂件的关系吗?
那些从投资人口袋里骗钱出来的活儿,也都得方可以来做了,谁知道以后碰上的制片人有没有靳茜的能力?
所以,懂不懂当二把手,不,三把手的含金量哇!
这就好像在外人看来,是徐祖年选择了靳茜,但徐祖年怎么不能也是靳茜千挑万选出来的脑子呢?
共轭利益,才是世界上最让人放心的人际关系之一。方可以和靳茜的友情,就是这么铁骨铮铮,经得起考验!
——反正真实票房有系统结算,也不怕靳茜报假账。
*
方可以也不算完全在哄靳茜,《葡萄》的改编剧本她确实早就已经写完了。
《葡萄》作者森加奈[4]出身富庶家庭,天资聪敏,多才多艺,受过良好教育。少年时有父亲溺爱,青年时情人无数,玩票式的创作即能一举获奖,仿佛世上没什么东西是她唾手不可得。
但后来大作家父亲去世,两段婚姻不幸,人到中年,陷入落魄之境,为此重操旧业,开始写书换取钱财。
一直到晚年,神功大成,在男权盛行的日区文坛留刻下传奇且特殊的一笔。
虽然中年时的作品受限于时代风气,并未获得较好的反馈。
但其中特殊的精神气质,却吸引了为她作画的漫画家平出,即她最后一任丈夫。两人婚后诞下一女,这也就是冈本彩的母亲。
这位女士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对她的作品自然也是脱不开的,
她年轻时的作品中往往掺杂着对美学微妙甚至病态的追求,善于铺陈把握禁忌与背德的美与爱,文字亦庄亦谐,刻薄中带深刻。
或许是少年时奢侈的生活让她对一切都有种轻慢的不在乎。她追随父亲对物质的绝对享受,又对一切奢靡的美好习以为常,这种对唯美主义的追求在她笔下,甚至到了厌恶一切庸俗伦常的地步。
她被认为是日区首位书写同性之爱的女作者,表达当地女性|欲|望的始祖。有人评价,这是她用小的禁|忌之爱来置换对父亲大的禁|忌之爱。
以方可以的眼光来看,这位由哈德父亲养出来的女儿难免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不管现实如何,同性之爱自古希腊柏拉图时代便被认为是属于天的爱情;与之相对,异性的感情被认为是出自社会结构的稳定需要,而前者被冠以纯洁的精神之爱。[5]
或许正是通过将自我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问题悬置,森加奈得以完整地投注于自己的“耽美”情结当中。
社会伦常和实际现实就此隐去,感情中只剩下人和人、爱与爱本身的靡丽与疼痛,何尝不是一种对其自我合理性的辩解。
——所以她是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影于一个个美少年,而非将年长恋人的投影转化为与自己同性的夫人。
甚至不吝于在笔下,用各种尖锐嘲讽的语调挖苦女性角色的魅力不足。
而人到年老时的作品,或许是在经历过种种后阅尽千帆,又或许是接触了佛学修行,她终于从雌竞的漩涡中挣脱出来。
她的作品中开始流淌着洞彻后的解脱、潇洒、风流,并充分发挥出自己丰富的感官感知和灵动的想象,笔下充满轻盈而丰美的蓬勃生命。
她用笔探讨性灵的解放与自由,追忆着青春岁月的美好,夹带着风趣又智慧的成熟调侃,于是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缭乱且绚烂的美学特质。
《葡萄》诞生时期正处于两者之间,在思想风格转化之余,又夹杂了作者本人当时境遇的悲愤、阴郁、幽怨,由此揉和成一种特殊的风味。
这个故事首先延续了森加奈年轻时作品的一贯风格,主线同样讲述一个成熟儒雅的男人,和一个娇美可爱但滥情的少年的爱情故事。
男人的痴情让他愿意为对方捧上一切,任凭自己在真爱中解除一切自我保护,却被年轻的爱人不知珍惜,随意对待,最终两人的感情与他们的生命一起走向死亡。
但或许是因为当时森加奈刚刚经历被儿子骗光所有财产的糟心事件。
她自己花钱买的房子住进了儿子、儿媳和儿子的继母,而自己穷困潦倒,父亲的版税期限也到期,她只能居住在10平的1k公寓里,拿稿费换取微薄的收入。
这让她对笔下的男性难免刻薄了起来。
*
作者有话要说:
[1]大奥:日本幕府将军的后宫,有一套系列剧《大奥》就是专讲后宫宫斗的(大概算是吧,很日式燃向的宫斗,比如奶妈上位这类),bgm超绝。每年播的时候因为女性角色太多,可以算是□□狂欢盛典,毕竟大部分大河剧都是男人戏。
*这套剧还出过一个特典sp,就是性转将军的男后宫[狗头]要不是月代头我吃不下我会追完的。
*au和paro 同人文背景概念
au:替换世界观的平行宇宙,比如古代背景换成现代、科幻世界
paro:最简单理解就是置换其他作品的核心概念框架的换头文学,不需要再额外设定世界观
[2]出自《红楼梦》,形容林妹妹
[3]曹荀梗
[4]森加奈,前文有述,缝了森茉莉(1903-1987)和冈本加奈子(1889-1939)两位女作家。前者横跨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由于作品基本是中晚年50岁后的作品,一般被划归入昭和时代阵列;后者处于明治时代,但反而是生在前的冈本更加自由开放。
森茉莉这位在国内相对出名点,可能很大原因是因为耽美老祖奶的猎奇性吧。当然对她文字的理解,我也就是写写一家之言。她虽然有很大嫌疑把自己投映入“美少年”境地,但是文字在浓烈中总带点讽刺的味道,写爱情会写背叛、痛苦、厌倦、写人与人之间物化,沉迷于描绘人的非理性,讥讽庸俗,有种平等地瞧不起所有人的特立独行感,一辈子都追求精致奢华,晚年穷困潦倒但依然努力讲究审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精致穷先驱了。文里说的倒霉事就是森茉莉身上遭遇的【】。
但是,又很有意思的一点,她崇拜森鸥外,但是不喜欢森鸥外的书。觉得他的文字没有“魔”,有点类似感性主义者对理性主义者指指点点。
她的文字风格或者思想,放在现在网文那必然要被千夫所指了,全都是雌竞、功利主义、尖锐刻薄,还喜欢码名牌。郭小四喜欢用外在浮华物质来堆砌奢华的癖好不知道是不是学她的,只是她描写完这些奢靡生活之后也不吝于让她的“美少年”主角残忍薄情。连带她鄙薄同性的话语里我感觉都带着点怜悯(自怜/自厌?),割裂与抽离会同时发生。
——某种程度上,个人认为耽美早期大量虐恋和sm流行也是延续“恶魔之爱”的一脉相承。
冈本加奈子,大概算是我自己的癖好吧,这位就更冷了,冷到都不知道《文野》里有没有这位。
这位老祖奶活在明治,精神状态和生活经历都相当超前。当森茉莉还念念不忘自己被父亲森鸥外夸奖为“雏|妓”(…),冈本加奈子却写了《老妓抄》。森鸥外这帮人在全盘西化哈德哈法巴黎病的时候,她在研究佛学。是个把自己一生安置得都特别潇洒妥当的人。
她写的东西更加着眼传统女性的困境和审美取向,我不知道为啥日本不觉得她才是书写女□□|望的先锋,她文字的生命力和豁达开朗、诙谐风趣都很有意思。
这两位一个我喜欢但不太出名,一个比较出名但我觉得蛮唏嘘可惜,这里就捏一块儿了。
《葡萄》的作品就是我杜撰的,大概思路是森茉莉的文学母本+冈本加奈子的精神状态,还套了点别的东西,提到再说。
文字魅力上肯定没有这两位的水平,所以编了套挽尊的逻辑,总之,尽量写吧。
这也很正常吧,自古缝合失原味嘛[狗头]
[5]理论来自柏拉图《会饮篇》
《葡萄》就是之前说要改的同性片。
这里不是要说同性或者耽美就比bg高贵啥的啊,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分析。
柏拉图精神之爱这个说法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思潮,柏拉图暴言只有脱离了生理欲望的爱才是爱,所以由此可得,只有同性之爱才是爱。【当然柏拉图类似暴言多了去了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是在初中历史课看一部古希腊纪录片,里面正讲马其顿东征呢,忽然话锋一转,谈到亚历山大的情人赫菲斯提翁全程随军,哦对这两位还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出征经过特洛伊古城,两人在阿喀琉斯和其同性恋人帕特洛克洛斯的墓前分别祭拜,以此向全军宣誓两人的关系。
(然后普及了一下所谓柏拉图之爱到底是啥)
后面赫病重,alex悲痛欲绝,命令全军哀悼,禁止宴会,八个月后也随之而去,死前为赫建立的纪念碑还没竣工…
我个人倾向于当时这种说法就和同时兴起的援引诗经、左传、汉书里的典故一样,是还是亚文化群体的耽美爱好者在争取阳光下的自由,寻求“古已有之”、“人之大欲”的法理依据。
无论现在的“纯爱文”已经被抽离成何等抽象的纸片人,同性尤其男男之爱到底含不含欲|望大家也懂得都懂,但在我的少年时代,男频种|马里的女人和女频言情里的女人对我而言都充斥着强烈的恐怖谷效应,耽美文的确给我带来一片放逐自我的精神栖息地。
好啦,避雷预警大概讲到这里,所以接下去我写的这个剧本可能对部分读者来说比较抽象,大家酌情食用哈[狗头叼玫瑰]
第103章 《葡萄》改编
所以《葡萄》的故事又有与以往相比更为独特的部分。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各国局势混乱,当时民国政府对内歌舞升平,对外保守绥靖。日区作为港口特区, 情况更是复杂。
虽说“日出之地”本是明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但有明一朝苦倭患久矣。到嘉靖时期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差点被打到旧都,耽误忠孝帝君的养生大计。[1]
万历年间,决心扫除积弊、一雪前耻的开挂哥立志要成为十七世纪东半球最强碳基生物,亲政后主动敲碎“法先王”的思想钢印,背对着太和殿后冉冉升起的日光,发表“敢为天下先”[1]著名系列讲话。
之后其凭借灵活的思想觉悟,绑架满朝文武跟自己下海经商。
凭借自己的努力, 和亿点点臣民的筚路蓝缕, 成功倾吞马尼拉、殖民日韩, 将当时三角贸易市场扩张到日岛、朝岛、暹罗、琼洲,形成环大陆港口交易链,让大明成功赶上航海大发现的末班车,再次伟大。[2]
从此, 日岛成为三角贸易枢纽的战略要冲之地, 汉夷洋杂居, 科技进步的时代新风与“我祖祖辈辈都久沐皇恩”的归化相印成趣,等大明都亡了,此地依然凭借固执的历史惯性,自有其国情在。
加上民国政府晚期自身难保,鞭长莫及, 凡此种种复杂的政治生态加上前信息时代的羁縻难度, 形成当时颇为特殊的“民国政府、前殖民驻扎部队、驻夏使馆区”三不管政治。
那与之相应的, 就是豪族、黑|帮和侨民同乡会自治。
当然以上这部分,主要是以防万一,讲给一些可能的外星观众方便理解其社会背景。
书归正传。
文章开头的视角是一名叫尤里的名门女子,作者淡淡几笔,勾勒出其作为帮派元老家独女的生活状态。
尤里循规蹈矩,上过学,多才多艺,文静漂亮。长大后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社团中儒雅英俊,去过国外留学,据说还在华夏本洲大陆有亲戚存在的保罗。婚后的他们继承了父亲那座漂亮的、爬满紫藤花的大房子。
偶然的情况下,尤里得知保罗在外有一位叫作阿兰的同性情人。告知她这个消息的人名叫春奈,是一名打扮时髦的男装女子,自称曾在自家开的居酒屋中招待过两人。
原来保罗与美少年阿兰邂逅之后很快坠入爱河,但阿兰是一位滥情、软弱、轻佻又惯于利用自己美貌的年轻人。
那没事了,年轻,就是本钱。
他现在不年轻了,是时候该享受年轻时代积攒下的成果了。
看在方可以身子孱弱、脑子还有问题的份上,靳茜见好就收,只是稍微敲打了下猫头,定了个deadline,就放她回去了。
方可以如蒙大赦,脚底抹油。
那话又说回来了,方可以作为本文主角,奖也拿了,钱也赚了,名声也大噪了,大小也快混成a级导演了。怎么迟迟没有掉落一个主线剧情,赶紧地出来自立门户单干呢?
难不成她真想一辈子躲在靳茜底下乘凉、被靳老板push来push去,就当个高级打工人吗?
是不是太没追求了?
啊,那不然呢?
看看孙晶吧,大小也是个人物,说是说财富自由了,可真的自由吗?不还是得每年拍点行活出来交差。他不拍饿不死,他公司里那些嘴就要饿死了呀。
现代世界,哪有什么真正的自由。
钱是赚不完的。她方可以重活一辈子,难道是为了赚钱来的吗?
现在这样不是挺好。
需要钱了,问徐祖年要啊。
要资源了,问靳茜要啊。
靳茜和徐祖年都凑不齐,那还能接着往上打报告,找徐景时,甚至还能找徐山。
要是自己自立门户,那些行政,人事,财务,宣发,都上哪儿找去?就算作者愿意就此水上好几十章,那从现在开始也得让方可以陷入社交地狱吧?
方可以能原地吓成一滩。
而且出来之后,哪怕还能接着和靳茜合作,靳茜还能像现在这样无怨无悔,卷生卷死吗?还能和方可以维持现在这种互为路灯挂件的关系吗?
那些从投资人口袋里骗钱出来的活儿,也都得方可以来做了,谁知道以后碰上的制片人有没有靳茜的能力?
所以,懂不懂当二把手,不,三把手的含金量哇!
这就好像在外人看来,是徐祖年选择了靳茜,但徐祖年怎么不能也是靳茜千挑万选出来的脑子呢?
共轭利益,才是世界上最让人放心的人际关系之一。方可以和靳茜的友情,就是这么铁骨铮铮,经得起考验!
——反正真实票房有系统结算,也不怕靳茜报假账。
*
方可以也不算完全在哄靳茜,《葡萄》的改编剧本她确实早就已经写完了。
《葡萄》作者森加奈[4]出身富庶家庭,天资聪敏,多才多艺,受过良好教育。少年时有父亲溺爱,青年时情人无数,玩票式的创作即能一举获奖,仿佛世上没什么东西是她唾手不可得。
但后来大作家父亲去世,两段婚姻不幸,人到中年,陷入落魄之境,为此重操旧业,开始写书换取钱财。
一直到晚年,神功大成,在男权盛行的日区文坛留刻下传奇且特殊的一笔。
虽然中年时的作品受限于时代风气,并未获得较好的反馈。
但其中特殊的精神气质,却吸引了为她作画的漫画家平出,即她最后一任丈夫。两人婚后诞下一女,这也就是冈本彩的母亲。
这位女士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对她的作品自然也是脱不开的,
她年轻时的作品中往往掺杂着对美学微妙甚至病态的追求,善于铺陈把握禁忌与背德的美与爱,文字亦庄亦谐,刻薄中带深刻。
或许是少年时奢侈的生活让她对一切都有种轻慢的不在乎。她追随父亲对物质的绝对享受,又对一切奢靡的美好习以为常,这种对唯美主义的追求在她笔下,甚至到了厌恶一切庸俗伦常的地步。
她被认为是日区首位书写同性之爱的女作者,表达当地女性|欲|望的始祖。有人评价,这是她用小的禁|忌之爱来置换对父亲大的禁|忌之爱。
以方可以的眼光来看,这位由哈德父亲养出来的女儿难免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不管现实如何,同性之爱自古希腊柏拉图时代便被认为是属于天的爱情;与之相对,异性的感情被认为是出自社会结构的稳定需要,而前者被冠以纯洁的精神之爱。[5]
或许正是通过将自我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问题悬置,森加奈得以完整地投注于自己的“耽美”情结当中。
社会伦常和实际现实就此隐去,感情中只剩下人和人、爱与爱本身的靡丽与疼痛,何尝不是一种对其自我合理性的辩解。
——所以她是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影于一个个美少年,而非将年长恋人的投影转化为与自己同性的夫人。
甚至不吝于在笔下,用各种尖锐嘲讽的语调挖苦女性角色的魅力不足。
而人到年老时的作品,或许是在经历过种种后阅尽千帆,又或许是接触了佛学修行,她终于从雌竞的漩涡中挣脱出来。
她的作品中开始流淌着洞彻后的解脱、潇洒、风流,并充分发挥出自己丰富的感官感知和灵动的想象,笔下充满轻盈而丰美的蓬勃生命。
她用笔探讨性灵的解放与自由,追忆着青春岁月的美好,夹带着风趣又智慧的成熟调侃,于是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缭乱且绚烂的美学特质。
《葡萄》诞生时期正处于两者之间,在思想风格转化之余,又夹杂了作者本人当时境遇的悲愤、阴郁、幽怨,由此揉和成一种特殊的风味。
这个故事首先延续了森加奈年轻时作品的一贯风格,主线同样讲述一个成熟儒雅的男人,和一个娇美可爱但滥情的少年的爱情故事。
男人的痴情让他愿意为对方捧上一切,任凭自己在真爱中解除一切自我保护,却被年轻的爱人不知珍惜,随意对待,最终两人的感情与他们的生命一起走向死亡。
但或许是因为当时森加奈刚刚经历被儿子骗光所有财产的糟心事件。
她自己花钱买的房子住进了儿子、儿媳和儿子的继母,而自己穷困潦倒,父亲的版税期限也到期,她只能居住在10平的1k公寓里,拿稿费换取微薄的收入。
这让她对笔下的男性难免刻薄了起来。
*
作者有话要说:
[1]大奥:日本幕府将军的后宫,有一套系列剧《大奥》就是专讲后宫宫斗的(大概算是吧,很日式燃向的宫斗,比如奶妈上位这类),bgm超绝。每年播的时候因为女性角色太多,可以算是□□狂欢盛典,毕竟大部分大河剧都是男人戏。
*这套剧还出过一个特典sp,就是性转将军的男后宫[狗头]要不是月代头我吃不下我会追完的。
*au和paro 同人文背景概念
au:替换世界观的平行宇宙,比如古代背景换成现代、科幻世界
paro:最简单理解就是置换其他作品的核心概念框架的换头文学,不需要再额外设定世界观
[2]出自《红楼梦》,形容林妹妹
[3]曹荀梗
[4]森加奈,前文有述,缝了森茉莉(1903-1987)和冈本加奈子(1889-1939)两位女作家。前者横跨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由于作品基本是中晚年50岁后的作品,一般被划归入昭和时代阵列;后者处于明治时代,但反而是生在前的冈本更加自由开放。
森茉莉这位在国内相对出名点,可能很大原因是因为耽美老祖奶的猎奇性吧。当然对她文字的理解,我也就是写写一家之言。她虽然有很大嫌疑把自己投映入“美少年”境地,但是文字在浓烈中总带点讽刺的味道,写爱情会写背叛、痛苦、厌倦、写人与人之间物化,沉迷于描绘人的非理性,讥讽庸俗,有种平等地瞧不起所有人的特立独行感,一辈子都追求精致奢华,晚年穷困潦倒但依然努力讲究审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精致穷先驱了。文里说的倒霉事就是森茉莉身上遭遇的【】。
但是,又很有意思的一点,她崇拜森鸥外,但是不喜欢森鸥外的书。觉得他的文字没有“魔”,有点类似感性主义者对理性主义者指指点点。
她的文字风格或者思想,放在现在网文那必然要被千夫所指了,全都是雌竞、功利主义、尖锐刻薄,还喜欢码名牌。郭小四喜欢用外在浮华物质来堆砌奢华的癖好不知道是不是学她的,只是她描写完这些奢靡生活之后也不吝于让她的“美少年”主角残忍薄情。连带她鄙薄同性的话语里我感觉都带着点怜悯(自怜/自厌?),割裂与抽离会同时发生。
——某种程度上,个人认为耽美早期大量虐恋和sm流行也是延续“恶魔之爱”的一脉相承。
冈本加奈子,大概算是我自己的癖好吧,这位就更冷了,冷到都不知道《文野》里有没有这位。
这位老祖奶活在明治,精神状态和生活经历都相当超前。当森茉莉还念念不忘自己被父亲森鸥外夸奖为“雏|妓”(…),冈本加奈子却写了《老妓抄》。森鸥外这帮人在全盘西化哈德哈法巴黎病的时候,她在研究佛学。是个把自己一生安置得都特别潇洒妥当的人。
她写的东西更加着眼传统女性的困境和审美取向,我不知道为啥日本不觉得她才是书写女□□|望的先锋,她文字的生命力和豁达开朗、诙谐风趣都很有意思。
这两位一个我喜欢但不太出名,一个比较出名但我觉得蛮唏嘘可惜,这里就捏一块儿了。
《葡萄》的作品就是我杜撰的,大概思路是森茉莉的文学母本+冈本加奈子的精神状态,还套了点别的东西,提到再说。
文字魅力上肯定没有这两位的水平,所以编了套挽尊的逻辑,总之,尽量写吧。
这也很正常吧,自古缝合失原味嘛[狗头]
[5]理论来自柏拉图《会饮篇》
《葡萄》就是之前说要改的同性片。
这里不是要说同性或者耽美就比bg高贵啥的啊,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分析。
柏拉图精神之爱这个说法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思潮,柏拉图暴言只有脱离了生理欲望的爱才是爱,所以由此可得,只有同性之爱才是爱。【当然柏拉图类似暴言多了去了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是在初中历史课看一部古希腊纪录片,里面正讲马其顿东征呢,忽然话锋一转,谈到亚历山大的情人赫菲斯提翁全程随军,哦对这两位还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出征经过特洛伊古城,两人在阿喀琉斯和其同性恋人帕特洛克洛斯的墓前分别祭拜,以此向全军宣誓两人的关系。
(然后普及了一下所谓柏拉图之爱到底是啥)
后面赫病重,alex悲痛欲绝,命令全军哀悼,禁止宴会,八个月后也随之而去,死前为赫建立的纪念碑还没竣工…
我个人倾向于当时这种说法就和同时兴起的援引诗经、左传、汉书里的典故一样,是还是亚文化群体的耽美爱好者在争取阳光下的自由,寻求“古已有之”、“人之大欲”的法理依据。
无论现在的“纯爱文”已经被抽离成何等抽象的纸片人,同性尤其男男之爱到底含不含欲|望大家也懂得都懂,但在我的少年时代,男频种|马里的女人和女频言情里的女人对我而言都充斥着强烈的恐怖谷效应,耽美文的确给我带来一片放逐自我的精神栖息地。
好啦,避雷预警大概讲到这里,所以接下去我写的这个剧本可能对部分读者来说比较抽象,大家酌情食用哈[狗头叼玫瑰]
第103章 《葡萄》改编
所以《葡萄》的故事又有与以往相比更为独特的部分。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各国局势混乱,当时民国政府对内歌舞升平,对外保守绥靖。日区作为港口特区, 情况更是复杂。
虽说“日出之地”本是明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但有明一朝苦倭患久矣。到嘉靖时期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差点被打到旧都,耽误忠孝帝君的养生大计。[1]
万历年间,决心扫除积弊、一雪前耻的开挂哥立志要成为十七世纪东半球最强碳基生物,亲政后主动敲碎“法先王”的思想钢印,背对着太和殿后冉冉升起的日光,发表“敢为天下先”[1]著名系列讲话。
之后其凭借灵活的思想觉悟,绑架满朝文武跟自己下海经商。
凭借自己的努力, 和亿点点臣民的筚路蓝缕, 成功倾吞马尼拉、殖民日韩, 将当时三角贸易市场扩张到日岛、朝岛、暹罗、琼洲,形成环大陆港口交易链,让大明成功赶上航海大发现的末班车,再次伟大。[2]
从此, 日岛成为三角贸易枢纽的战略要冲之地, 汉夷洋杂居, 科技进步的时代新风与“我祖祖辈辈都久沐皇恩”的归化相印成趣,等大明都亡了,此地依然凭借固执的历史惯性,自有其国情在。
加上民国政府晚期自身难保,鞭长莫及, 凡此种种复杂的政治生态加上前信息时代的羁縻难度, 形成当时颇为特殊的“民国政府、前殖民驻扎部队、驻夏使馆区”三不管政治。
那与之相应的, 就是豪族、黑|帮和侨民同乡会自治。
当然以上这部分,主要是以防万一,讲给一些可能的外星观众方便理解其社会背景。
书归正传。
文章开头的视角是一名叫尤里的名门女子,作者淡淡几笔,勾勒出其作为帮派元老家独女的生活状态。
尤里循规蹈矩,上过学,多才多艺,文静漂亮。长大后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社团中儒雅英俊,去过国外留学,据说还在华夏本洲大陆有亲戚存在的保罗。婚后的他们继承了父亲那座漂亮的、爬满紫藤花的大房子。
偶然的情况下,尤里得知保罗在外有一位叫作阿兰的同性情人。告知她这个消息的人名叫春奈,是一名打扮时髦的男装女子,自称曾在自家开的居酒屋中招待过两人。
原来保罗与美少年阿兰邂逅之后很快坠入爱河,但阿兰是一位滥情、软弱、轻佻又惯于利用自己美貌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