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而且如今禁止下海也有海盗扰攘,若是放开海禁,岂非东南也会不安稳?
很快的,上奏的范围从言官们蔓延到了阁臣。
刘健先是上了一封试探性的奏章,想要打探一下皇帝真正的意思。
皇帝对于阁臣们的奏章,依旧客气,还是好声好气的一番安抚,然后否定了这个传言,表明自己目前并没有这个想法,可是刘健此时的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因为他知道,皇帝就根本不是这样会好生安抚大臣的人!他现在这般客气,必然是在谋划更大的事情。
刘健心中一时生出许多不安,可是说到底,他和皇帝的关系并不算太过亲密,皇帝肯定不会和他说实话的,想着前几**堂上发生的事儿,刘健决定得去找昌国公问问,无论如何,他是皇帝的舅舅,也是皇帝如今最信得过的人。
-----------------------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6章 计划
鲁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 中国人都是喜欢折中的,你要说想给这个房子开个窗户,那可能大家都不同意, 但是若是你想要把这个房子的屋顶掀掉,那就会有人来劝你, 咱们还是开个窗户吧。
张鹤龄给自家大外甥出的就是这个主意。
先是表现出好战的姿态,一心一意就想打仗, 等到大臣们来劝的时候,再假装退一步, 开设通商口岸。
张鹤龄现在就是在等着有人上门找他, 毕竟那日朝堂上的那出戏,就是想要表现出他和皇帝之间的政见不同,可以争取。
只是张鹤龄没想到, 第一个来找他的,竟然会是刘健, 在他心目中,刘健一直都是一个十分严肃刻板的老头,反倒是李东阳看起来比较灵活变通。
不过不管是他俩谁吧, 能来就说明计划已经成功了一部分了。
刘健虽然是来找张鹤龄打听消息的,但是神情还是十分严肃。
国公爷, 近几日朝堂上的事情,您都听说了吗?
刘健是来光禄寺找的张鹤龄, 张鹤龄见他来了,也是立刻让人奉上茶水,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寒暄了几句,刘健便立刻图穷匕见,说起了正事儿。
张鹤龄对他的这番话并不惊讶, 叹了口气,点点头:自然是听说了,如此流言,实在是搅闹人心啊。
刘健见他神情间仿佛也有感慨,便觉得自己今日这回算是来对了,直接道:虽说是流言,但是无风不起浪,皇上如今对东南如此看重,是否是真的有何想法?
张鹤龄立刻露出一副为难神色,好似想说,有好似不想说。
刘健见了这个情形,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张大人,有话直言便是,不必为难。刘健催促道。
张鹤龄却是叹了口气:这话我本不该说的,只是我这心里也是存着一些隐忧,皇上对于如今东南乱象的确心存不满,在我跟前也说过好几次,只是他心中是何想法,我却不敢忖度。
虽说是不敢忖度,但是张鹤龄面上的这个神情,已经让刘健生出无数联想了。
他皱眉沉思片刻,终于咬牙道:难道皇上真的要对东南用兵?可是如今西北边患还未除,如何能能担负得起再起兵戈?
说完这话他看向张鹤龄:张大人,此事你可要好好劝一劝皇上啊。
张鹤龄却是苦笑一声:皇上并未说过要起兵戈之事,我也是无从劝起啊,而且我如今不过是光禄寺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事还得几位相公仔细谋划。
竟也滑不留手,压根不接招。
刘健心中暗道一声奸猾,但是也明白,张鹤龄这话不错,此事的确不该寄托于别人,张鹤龄此人虽然并非奸佞之臣,可是他说到底也是皇帝的亲舅舅,怎么可能坚定不移的和自己的外甥作对,能给自己透露这一点内情已经很难得了。
想到这儿,刘健也不再为难张鹤龄,而是朗声道:此事还要多谢张大人告知内情。
张鹤龄苦笑着摆了摆手:刘大人是聪明人,想来我不和你说,你心中也能猜到。
刘健沉着脸点了点头,心中也是有些无力,他们这位新皇帝,怎么就这般喜欢折腾呢。
**
张鹤龄送走了刘健,很快就去了乾清宫禀报今日之事。
皇帝知道刘健都开始急了,面上忍不住露出笑意:好啊好啊,想来他很快就会有动作了。
张鹤龄也跟着点了点头:那之后之事,臣便按着皇上的吩咐行事了。
毕竟之后张鹤龄可是要和皇帝唱双簧了,还是得提前和皇帝打个招呼。
而正德帝自然也不会在意这个,只是随意的摆了摆手:依计行事便是。
是。张鹤龄恭敬应下。
**
之后的事情也果然如同张鹤龄想象的那般,刘健此人虽然看起来刚直不阿,但是也不是什么横冲直撞的大傻子。
在处理这件事时,还是先绕了一个圈子,给自己和皇帝之间留了些许余地。
比如说他并没有直接自己给皇帝上书,而是让自己的一个御史门生先行发起了一波攻击。
那位御史使用了极为激烈的言辞,质问皇帝是不是想要在东南沿海开战?若是真的开战,那将引起很坏的社会反响,最后甚至上升到国将不国的高度之上。
用词十分惊悚,但是你也不能怪他,毕竟御史这个职业,干的就是风闻可奏的活儿,即便最后发现是一场乌龙,皇帝也不能处罚御史。
但是即便如此,这封奏疏也是足够有分量的,一出来,就震撼了满朝文武,大家都很惊讶,这到底是哪路猛人,如此敢为天下先。
而皇帝在看了这封奏疏之后,却并没有生气,只是回复了几个字:流言而已,何至于此。
竟还是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刘健一时间觉得有些棘手了,他不否认自己让门生写出那样耸动的奏疏,是想要借此吓住皇帝,毕竟皇帝年轻,对于治国理政也没什么经验,应当很好哄住。
但是他没有想到,皇帝的意志竟然如此坚定,这样都还是不疼不痒。
刘健沉默了一日,最终也上了一封奏疏。
这次就没有上次那样激烈了,刘健只是说了一下东南安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建议皇帝可以向臣民们表示没有用兵之意,如此才可以平息流言。
而皇帝在看了这封奏疏之后,只回复了三个字:知道了。
然后再无音讯。
即便下一次上朝,刘健又再一次提起此事,皇帝依旧还是那句话,流言不可信,对于东南,他自有处置。
这样模棱两可的话,几乎让满朝文武抓狂。
最后其他三个阁臣也忍不住了,都上书询问皇帝对于此事的态度。
皇帝也都哼哼哈哈的应付过去。
就这么不清不楚的把朝臣们钓了一个多月,眼看着都快要把这些人钓的精神失常了,皇帝这才在收到一封东南传回来的奏疏之后,请了三个阁臣去谈话。
张鹤龄没有参与这次的谈话,但是他知道他们会说什么,无非就是东南倭寇袭扰,皇帝想要用兵。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这是要图穷匕见了。
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接受的,毕竟如今的倭寇,可不像嘉靖年间的那么厉害。
**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没有出乎张鹤龄的预料,听说皇帝与阁臣们发生了巨大的争执,最后也没能达成一致,刘健回去之后,甚至干脆就被气病了。
如今只剩下李东阳和谢迁两个人在内阁中苦苦支撑,两个人干三份的活,这就是惹怒了皇帝的福报啊。
李东阳熬了三天,终于决定再不能这么下去了,他知道刘健之所以会得到消息,也是昌国公透露的,而如今皇帝和朝臣们如此对立,他便也想找昌国公从中调节。
李东阳和张鹤龄之间的关系,那还是很不错的,起码比刘健要好得多,因此李东阳上门,两人之间的氛围,也比上次要松快许多。
两人先是谈天说地,又聊到诗词歌赋,各自互相吹捧一番,然后这才聊上正题。
国公爷或许已经知晓了,皇上果真要对东南用兵。
很快的,上奏的范围从言官们蔓延到了阁臣。
刘健先是上了一封试探性的奏章,想要打探一下皇帝真正的意思。
皇帝对于阁臣们的奏章,依旧客气,还是好声好气的一番安抚,然后否定了这个传言,表明自己目前并没有这个想法,可是刘健此时的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因为他知道,皇帝就根本不是这样会好生安抚大臣的人!他现在这般客气,必然是在谋划更大的事情。
刘健心中一时生出许多不安,可是说到底,他和皇帝的关系并不算太过亲密,皇帝肯定不会和他说实话的,想着前几**堂上发生的事儿,刘健决定得去找昌国公问问,无论如何,他是皇帝的舅舅,也是皇帝如今最信得过的人。
-----------------------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6章 计划
鲁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 中国人都是喜欢折中的,你要说想给这个房子开个窗户,那可能大家都不同意, 但是若是你想要把这个房子的屋顶掀掉,那就会有人来劝你, 咱们还是开个窗户吧。
张鹤龄给自家大外甥出的就是这个主意。
先是表现出好战的姿态,一心一意就想打仗, 等到大臣们来劝的时候,再假装退一步, 开设通商口岸。
张鹤龄现在就是在等着有人上门找他, 毕竟那日朝堂上的那出戏,就是想要表现出他和皇帝之间的政见不同,可以争取。
只是张鹤龄没想到, 第一个来找他的,竟然会是刘健, 在他心目中,刘健一直都是一个十分严肃刻板的老头,反倒是李东阳看起来比较灵活变通。
不过不管是他俩谁吧, 能来就说明计划已经成功了一部分了。
刘健虽然是来找张鹤龄打听消息的,但是神情还是十分严肃。
国公爷, 近几日朝堂上的事情,您都听说了吗?
刘健是来光禄寺找的张鹤龄, 张鹤龄见他来了,也是立刻让人奉上茶水,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寒暄了几句,刘健便立刻图穷匕见,说起了正事儿。
张鹤龄对他的这番话并不惊讶, 叹了口气,点点头:自然是听说了,如此流言,实在是搅闹人心啊。
刘健见他神情间仿佛也有感慨,便觉得自己今日这回算是来对了,直接道:虽说是流言,但是无风不起浪,皇上如今对东南如此看重,是否是真的有何想法?
张鹤龄立刻露出一副为难神色,好似想说,有好似不想说。
刘健见了这个情形,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张大人,有话直言便是,不必为难。刘健催促道。
张鹤龄却是叹了口气:这话我本不该说的,只是我这心里也是存着一些隐忧,皇上对于如今东南乱象的确心存不满,在我跟前也说过好几次,只是他心中是何想法,我却不敢忖度。
虽说是不敢忖度,但是张鹤龄面上的这个神情,已经让刘健生出无数联想了。
他皱眉沉思片刻,终于咬牙道:难道皇上真的要对东南用兵?可是如今西北边患还未除,如何能能担负得起再起兵戈?
说完这话他看向张鹤龄:张大人,此事你可要好好劝一劝皇上啊。
张鹤龄却是苦笑一声:皇上并未说过要起兵戈之事,我也是无从劝起啊,而且我如今不过是光禄寺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事还得几位相公仔细谋划。
竟也滑不留手,压根不接招。
刘健心中暗道一声奸猾,但是也明白,张鹤龄这话不错,此事的确不该寄托于别人,张鹤龄此人虽然并非奸佞之臣,可是他说到底也是皇帝的亲舅舅,怎么可能坚定不移的和自己的外甥作对,能给自己透露这一点内情已经很难得了。
想到这儿,刘健也不再为难张鹤龄,而是朗声道:此事还要多谢张大人告知内情。
张鹤龄苦笑着摆了摆手:刘大人是聪明人,想来我不和你说,你心中也能猜到。
刘健沉着脸点了点头,心中也是有些无力,他们这位新皇帝,怎么就这般喜欢折腾呢。
**
张鹤龄送走了刘健,很快就去了乾清宫禀报今日之事。
皇帝知道刘健都开始急了,面上忍不住露出笑意:好啊好啊,想来他很快就会有动作了。
张鹤龄也跟着点了点头:那之后之事,臣便按着皇上的吩咐行事了。
毕竟之后张鹤龄可是要和皇帝唱双簧了,还是得提前和皇帝打个招呼。
而正德帝自然也不会在意这个,只是随意的摆了摆手:依计行事便是。
是。张鹤龄恭敬应下。
**
之后的事情也果然如同张鹤龄想象的那般,刘健此人虽然看起来刚直不阿,但是也不是什么横冲直撞的大傻子。
在处理这件事时,还是先绕了一个圈子,给自己和皇帝之间留了些许余地。
比如说他并没有直接自己给皇帝上书,而是让自己的一个御史门生先行发起了一波攻击。
那位御史使用了极为激烈的言辞,质问皇帝是不是想要在东南沿海开战?若是真的开战,那将引起很坏的社会反响,最后甚至上升到国将不国的高度之上。
用词十分惊悚,但是你也不能怪他,毕竟御史这个职业,干的就是风闻可奏的活儿,即便最后发现是一场乌龙,皇帝也不能处罚御史。
但是即便如此,这封奏疏也是足够有分量的,一出来,就震撼了满朝文武,大家都很惊讶,这到底是哪路猛人,如此敢为天下先。
而皇帝在看了这封奏疏之后,却并没有生气,只是回复了几个字:流言而已,何至于此。
竟还是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刘健一时间觉得有些棘手了,他不否认自己让门生写出那样耸动的奏疏,是想要借此吓住皇帝,毕竟皇帝年轻,对于治国理政也没什么经验,应当很好哄住。
但是他没有想到,皇帝的意志竟然如此坚定,这样都还是不疼不痒。
刘健沉默了一日,最终也上了一封奏疏。
这次就没有上次那样激烈了,刘健只是说了一下东南安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建议皇帝可以向臣民们表示没有用兵之意,如此才可以平息流言。
而皇帝在看了这封奏疏之后,只回复了三个字:知道了。
然后再无音讯。
即便下一次上朝,刘健又再一次提起此事,皇帝依旧还是那句话,流言不可信,对于东南,他自有处置。
这样模棱两可的话,几乎让满朝文武抓狂。
最后其他三个阁臣也忍不住了,都上书询问皇帝对于此事的态度。
皇帝也都哼哼哈哈的应付过去。
就这么不清不楚的把朝臣们钓了一个多月,眼看着都快要把这些人钓的精神失常了,皇帝这才在收到一封东南传回来的奏疏之后,请了三个阁臣去谈话。
张鹤龄没有参与这次的谈话,但是他知道他们会说什么,无非就是东南倭寇袭扰,皇帝想要用兵。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这是要图穷匕见了。
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接受的,毕竟如今的倭寇,可不像嘉靖年间的那么厉害。
**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没有出乎张鹤龄的预料,听说皇帝与阁臣们发生了巨大的争执,最后也没能达成一致,刘健回去之后,甚至干脆就被气病了。
如今只剩下李东阳和谢迁两个人在内阁中苦苦支撑,两个人干三份的活,这就是惹怒了皇帝的福报啊。
李东阳熬了三天,终于决定再不能这么下去了,他知道刘健之所以会得到消息,也是昌国公透露的,而如今皇帝和朝臣们如此对立,他便也想找昌国公从中调节。
李东阳和张鹤龄之间的关系,那还是很不错的,起码比刘健要好得多,因此李东阳上门,两人之间的氛围,也比上次要松快许多。
两人先是谈天说地,又聊到诗词歌赋,各自互相吹捧一番,然后这才聊上正题。
国公爷或许已经知晓了,皇上果真要对东南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