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弘治帝见张鹤龄为他解围,也很满意,笑着点了点头,将太子递了过去。
而太子也很喜欢自己这个舅舅,一被张鹤龄抱住,就搂住他的脖子喊道:舅舅,你上次来看我,说下次入宫要给我带外头的好玩的,你不会忘了吧?
小孩扭股糖似的粘在张鹤龄怀里扭来扭曲,张鹤龄笑着拍了拍他的小屁股,道:殿下放心,忘了什么也不会忘了这个的。
说完他就掏出一样东西。
这是他自己按照万花筒的样式让人做出来的东西,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新奇的。
太子见了也果然那很好奇,关键是这个万花筒本身就做的很好看。
筒壁上镶嵌着漂亮的宝石,筒身刷了一层金漆,里头的图案也是张鹤龄亲自画的,十分得精美。
张鹤龄见他好奇的攥着万花筒不松手,又笑着给他讲解了一下这个东西要怎么玩。
小孩很聪明,一下子就会了,他将万花筒一端对准了眼睛,小手扭了两下,立刻就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舅舅,好漂亮啊!你是怎么做的?
小孩这么惊叹,皇帝也不免生出好奇之心,凑了过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以往都没见过。
皇帝富有四海都没见过,这下子大家都好奇了。
小太子如今早已经沉迷进这个好玩的游戏中,自己父皇的话都听不见了,只是一个劲的扭着筒壁。
张鹤龄则是笑着将这个原理给皇帝说了一遍,然后道:不过是雕虫小技,让皇上见笑了。
一边的张延龄却不服气,道:大哥为了这个万花筒可是耗费了快一个月的时间呢,才不是雕虫小技。
弘治帝并不把张延龄这略显放肆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呵呵一笑:鹤龄自来聪慧。
张鹤龄看着皇帝仿佛对这东西也有些跃跃欲试,立刻低声和太子说了几句话,小孩这才不情不愿的将万花筒递给皇帝:父皇也玩。
张鹤龄也跟着道:一点点微末伎俩,不足挂齿,还请皇上一观。
皇帝立刻接了过来,拿在手上学着太子的样子扭了两下,立刻也发出惊呼:果然有趣。
见着皇帝也喜欢,张鹤龄面上露出一丝笑意。
他的想法是,要将这玩意放在自家的铺子里售卖,他之前还怕这玩意卖不出去,但是既然现在皇帝都喜欢,看起来这个销量是不必担心了,毕竟名人的带货效应他在现代就体会过的。
想到这儿,张鹤龄立刻道:能得皇上喜欢,也是这东西的福分了。
皇帝到底比太子这个小孩子自制力强,扭着看了一会儿,就又还给了太子,他看着张鹤龄道:只用几块玻璃就能做出此等盛景,鹤龄确实是有才之人啊。
这话说的张鹤龄有些害臊,毕竟这玩意也不是他发明出来的,不过是拾人牙慧,但是这会儿倒也不好明明白白的就这么说出来,张鹤龄只能羞赧道:皇上实在是过誉了,这东西虽然看起来新奇,其实也只不过是个玩器罢了。
弘治帝却摇了摇头:鹤龄何必谦虚,朕虽然不懂这其中的道理,却也能看得出来,这小小一个万花筒,却是融入了不少工艺,比如里头的玻璃镜,只怕就耗费不少吧。
张鹤龄没想到他竟然能想到这一点,有些惊讶,但是又很快点了点头:洋人带进来的那些玻璃实在是昂贵,臣便想着若是我们能自己制作,想来也能便捷许多,因此与家中的匠人讨论良久,这才烧制出了一块玻璃,后来又陆陆续续烧制出来不少,臣本想进献给皇上,但是又觉得单单只是一个玻璃有些单薄,就鼓捣出这个万花筒来。
没错,张鹤龄今日掏出万花筒来,可不仅是为了给太子送个玩器,更是想要引出玻璃来。
他不是理科生,不懂烧制玻璃的原理,但是他知道烧制玻璃的原材料,因此在和家里面的匠人鼓捣了这么久才弄出来这东西。
只是如今还是技术有限,只能制出小块的玻璃,偶尔还会有瑕疵,大块的和那种无暇的工业制品,他现在可不太成。
而皇帝也被他这番话震撼到了,又忍不住凑上去看那个小小万花筒里的两块小玻璃镜。
这是你制出来的?
张鹤龄笑着应是,然后又从袖子中掏出制作玻璃的工艺流程,献给了皇帝:皇上,这是玻璃的工艺流程。
皇帝被他这动作唬了一跳,急忙压下了他的手:这东西,你怎么能大喇喇的拿出来,快收回去,朕是皇帝,怎么会贪图你这点东西。
张鹤龄却摇了摇头:皇上,如今臣能拥有的所有东西,都是您给予的,这不过一个小小的玻璃,臣又何必敝帚自珍呢。
张鹤龄如今虽然是外戚,可是以他们家的底蕴,想要独霸玻璃这桩生意,只怕是很难,不说其他勋贵外戚,那些看起来不沾铜臭的仁人君子们又果真会看着他发财吗?
怕不会立刻就来找他的麻烦,说他与民争利吧。
而皇帝听到张鹤龄这么说,心中感动的同时,也有些犹豫:你便是将这方子献给我,我最多也是送到十三衙门,让他们照此制作皇家用品,还不如就让你拿着,若是做出什么好物件了,送进宫里就成。
张鹤龄听完这话忍不住叹了口气,这还真是农耕社会的皇帝能说出来的话啊。
不过张鹤龄倒也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中国两千年来的思维惯性,可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被改变的,因此他立刻道:皇上,臣不是这个意思,臣以为,玻璃此物,就和我大明的茶叶丝绸一样,不仅我大明百姓要用,那些洋人夷人,又有那个不用?如今我们既有了这个方子,不如就设一个玻璃厂,大量出产玻璃,不仅供给大内,也可以供给民间和海外,如此难道不是一大善政吗?臣听闻,如今那些洋玻璃,别说老百姓,就连臣这样的有些家底的都用不起啊。
皇帝被张鹤龄这么一说,一下子恍然大悟。
鹤龄说的有理。但是想了片刻之后又觉得有些不对:如此行事,是否有与民争利的嫌疑呢?
张鹤龄却只是一笑:这哪里是与民争利,这分明是改善民生啊,而且我们制造出这个玻璃,也不仅可以卖给大明的百姓,还可以卖到外头去,如此陛下的圣德,岂不是也让海外蛮夷也能沾沐王化
弘治帝还是有些犹豫,但是张鹤龄可不会任由他这么犹犹豫豫下去,要知道明朝最后是怎么亡的,那就是穷死的。
朝廷税收不上来,底下的百姓却被这些士绅们重重压榨,崇祯皇帝想要从大臣手里筹集军费,大臣们各个喊穷,结果闯王一入京,就直接用夹棍夹出来三千万两银子。
可见这些食利阶级的贪婪。
张鹤龄不想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可是他知道,一个人是无法对抗一个阶级的,因此他只能另想办法,至于有没有用,先做了再说。
抱着这个念头,张鹤龄将弘治帝劝了又劝,一直劝到快用晚膳了,弘治帝这才松口。
只是他心里还是有些不安:你说这个玻璃厂应该怎么建造呢?
张鹤龄直接表态:皇上先可以以皇室名义设立,也不必要多大的地方多少的资金,只当设立了此处是为了宫里提供玻璃制品,等日后慢慢走上正轨了,再徐徐图之即可。
见张鹤龄说这话,皇帝心中也松了口气。
他也不是个傻子,当然明白不管张鹤龄说的怎么好听,他本质上的意思都是要借助这个玻璃厂来挣钱,可是皇帝开铺子挣钱,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情,要是让底下的大臣们知道了,唾沫星子还不把他淹死。
可是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这些大臣们虽然嘴上说的好听,但是他们私底下又有哪个是喝风饮露呢,所谓的不与民争利,这个民其实说的就是他们这些士大夫。
而太子也很喜欢自己这个舅舅,一被张鹤龄抱住,就搂住他的脖子喊道:舅舅,你上次来看我,说下次入宫要给我带外头的好玩的,你不会忘了吧?
小孩扭股糖似的粘在张鹤龄怀里扭来扭曲,张鹤龄笑着拍了拍他的小屁股,道:殿下放心,忘了什么也不会忘了这个的。
说完他就掏出一样东西。
这是他自己按照万花筒的样式让人做出来的东西,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新奇的。
太子见了也果然那很好奇,关键是这个万花筒本身就做的很好看。
筒壁上镶嵌着漂亮的宝石,筒身刷了一层金漆,里头的图案也是张鹤龄亲自画的,十分得精美。
张鹤龄见他好奇的攥着万花筒不松手,又笑着给他讲解了一下这个东西要怎么玩。
小孩很聪明,一下子就会了,他将万花筒一端对准了眼睛,小手扭了两下,立刻就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舅舅,好漂亮啊!你是怎么做的?
小孩这么惊叹,皇帝也不免生出好奇之心,凑了过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以往都没见过。
皇帝富有四海都没见过,这下子大家都好奇了。
小太子如今早已经沉迷进这个好玩的游戏中,自己父皇的话都听不见了,只是一个劲的扭着筒壁。
张鹤龄则是笑着将这个原理给皇帝说了一遍,然后道:不过是雕虫小技,让皇上见笑了。
一边的张延龄却不服气,道:大哥为了这个万花筒可是耗费了快一个月的时间呢,才不是雕虫小技。
弘治帝并不把张延龄这略显放肆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呵呵一笑:鹤龄自来聪慧。
张鹤龄看着皇帝仿佛对这东西也有些跃跃欲试,立刻低声和太子说了几句话,小孩这才不情不愿的将万花筒递给皇帝:父皇也玩。
张鹤龄也跟着道:一点点微末伎俩,不足挂齿,还请皇上一观。
皇帝立刻接了过来,拿在手上学着太子的样子扭了两下,立刻也发出惊呼:果然有趣。
见着皇帝也喜欢,张鹤龄面上露出一丝笑意。
他的想法是,要将这玩意放在自家的铺子里售卖,他之前还怕这玩意卖不出去,但是既然现在皇帝都喜欢,看起来这个销量是不必担心了,毕竟名人的带货效应他在现代就体会过的。
想到这儿,张鹤龄立刻道:能得皇上喜欢,也是这东西的福分了。
皇帝到底比太子这个小孩子自制力强,扭着看了一会儿,就又还给了太子,他看着张鹤龄道:只用几块玻璃就能做出此等盛景,鹤龄确实是有才之人啊。
这话说的张鹤龄有些害臊,毕竟这玩意也不是他发明出来的,不过是拾人牙慧,但是这会儿倒也不好明明白白的就这么说出来,张鹤龄只能羞赧道:皇上实在是过誉了,这东西虽然看起来新奇,其实也只不过是个玩器罢了。
弘治帝却摇了摇头:鹤龄何必谦虚,朕虽然不懂这其中的道理,却也能看得出来,这小小一个万花筒,却是融入了不少工艺,比如里头的玻璃镜,只怕就耗费不少吧。
张鹤龄没想到他竟然能想到这一点,有些惊讶,但是又很快点了点头:洋人带进来的那些玻璃实在是昂贵,臣便想着若是我们能自己制作,想来也能便捷许多,因此与家中的匠人讨论良久,这才烧制出了一块玻璃,后来又陆陆续续烧制出来不少,臣本想进献给皇上,但是又觉得单单只是一个玻璃有些单薄,就鼓捣出这个万花筒来。
没错,张鹤龄今日掏出万花筒来,可不仅是为了给太子送个玩器,更是想要引出玻璃来。
他不是理科生,不懂烧制玻璃的原理,但是他知道烧制玻璃的原材料,因此在和家里面的匠人鼓捣了这么久才弄出来这东西。
只是如今还是技术有限,只能制出小块的玻璃,偶尔还会有瑕疵,大块的和那种无暇的工业制品,他现在可不太成。
而皇帝也被他这番话震撼到了,又忍不住凑上去看那个小小万花筒里的两块小玻璃镜。
这是你制出来的?
张鹤龄笑着应是,然后又从袖子中掏出制作玻璃的工艺流程,献给了皇帝:皇上,这是玻璃的工艺流程。
皇帝被他这动作唬了一跳,急忙压下了他的手:这东西,你怎么能大喇喇的拿出来,快收回去,朕是皇帝,怎么会贪图你这点东西。
张鹤龄却摇了摇头:皇上,如今臣能拥有的所有东西,都是您给予的,这不过一个小小的玻璃,臣又何必敝帚自珍呢。
张鹤龄如今虽然是外戚,可是以他们家的底蕴,想要独霸玻璃这桩生意,只怕是很难,不说其他勋贵外戚,那些看起来不沾铜臭的仁人君子们又果真会看着他发财吗?
怕不会立刻就来找他的麻烦,说他与民争利吧。
而皇帝听到张鹤龄这么说,心中感动的同时,也有些犹豫:你便是将这方子献给我,我最多也是送到十三衙门,让他们照此制作皇家用品,还不如就让你拿着,若是做出什么好物件了,送进宫里就成。
张鹤龄听完这话忍不住叹了口气,这还真是农耕社会的皇帝能说出来的话啊。
不过张鹤龄倒也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中国两千年来的思维惯性,可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被改变的,因此他立刻道:皇上,臣不是这个意思,臣以为,玻璃此物,就和我大明的茶叶丝绸一样,不仅我大明百姓要用,那些洋人夷人,又有那个不用?如今我们既有了这个方子,不如就设一个玻璃厂,大量出产玻璃,不仅供给大内,也可以供给民间和海外,如此难道不是一大善政吗?臣听闻,如今那些洋玻璃,别说老百姓,就连臣这样的有些家底的都用不起啊。
皇帝被张鹤龄这么一说,一下子恍然大悟。
鹤龄说的有理。但是想了片刻之后又觉得有些不对:如此行事,是否有与民争利的嫌疑呢?
张鹤龄却只是一笑:这哪里是与民争利,这分明是改善民生啊,而且我们制造出这个玻璃,也不仅可以卖给大明的百姓,还可以卖到外头去,如此陛下的圣德,岂不是也让海外蛮夷也能沾沐王化
弘治帝还是有些犹豫,但是张鹤龄可不会任由他这么犹犹豫豫下去,要知道明朝最后是怎么亡的,那就是穷死的。
朝廷税收不上来,底下的百姓却被这些士绅们重重压榨,崇祯皇帝想要从大臣手里筹集军费,大臣们各个喊穷,结果闯王一入京,就直接用夹棍夹出来三千万两银子。
可见这些食利阶级的贪婪。
张鹤龄不想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可是他知道,一个人是无法对抗一个阶级的,因此他只能另想办法,至于有没有用,先做了再说。
抱着这个念头,张鹤龄将弘治帝劝了又劝,一直劝到快用晚膳了,弘治帝这才松口。
只是他心里还是有些不安:你说这个玻璃厂应该怎么建造呢?
张鹤龄直接表态:皇上先可以以皇室名义设立,也不必要多大的地方多少的资金,只当设立了此处是为了宫里提供玻璃制品,等日后慢慢走上正轨了,再徐徐图之即可。
见张鹤龄说这话,皇帝心中也松了口气。
他也不是个傻子,当然明白不管张鹤龄说的怎么好听,他本质上的意思都是要借助这个玻璃厂来挣钱,可是皇帝开铺子挣钱,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情,要是让底下的大臣们知道了,唾沫星子还不把他淹死。
可是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这些大臣们虽然嘴上说的好听,但是他们私底下又有哪个是喝风饮露呢,所谓的不与民争利,这个民其实说的就是他们这些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