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薛元霜和桓楚襄心中一凛,齐声道:“臣领旨。”
知道皇帝关注此事,告身下来得很快,收拾好行装的人带着仆从以及匠人、医工就要出发了。
骊山行宫。
赵嘉陵负手站在窗边,沉吟片刻说:“可能这一去真的无法再回到长安了。”
谢兰藻噙着笑容,她的视线落向远天,她道:“天地广大,何必是长安,何必在长安呢?”
“你有远行的心吗?”赵嘉陵转身看谢兰藻,眸中有些好奇。
谢兰藻思忖片刻,道:“偶尔有。”可她需要坐镇中枢,一旦远离长安就代表着失势,代表着万劫不复。后来,她不用担心被驱逐,然而人和心都没法再离开长安了。
赵嘉陵“唔”了一声,扬眉道:“等到有人能扛起大任,咱们就去周游山河。”在立了谢兰藻为后之后,朝臣们倒是不会对她们的感情指指点点了,甚至希望帝后感情和谐。但是吧,那顽固的做派没有改变,他们自认为不是拆散她跟谢兰藻的,却要往她们的家中塞人,说来说去都是嗣君的事。
赵嘉陵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后来有人实在是过分,开始将矛头转向皇后,说她善妒,要霸占着皇帝一人。赵嘉陵巴不得这样呢,可那些人字里行间都是指责,实在是听烦了,她质问那些臣子:“你们是盼着朕早点死,好得一个扶持新君的大功吗?”
这下朝臣才消停些。一年又一年的拖下去,大臣们总算知道圣人坚如磐石,不可动摇,不再试图往她和谢兰藻间塞人了,但变着法子打探赵嘉陵属意的人选。这其实也是没法避免的事。
三位年少的侄女都被赋予上朝的资格,赵嘉陵观察着她们的表现,心中也有了主意。她告诉宰臣:“能者为之。朕将人选藏在密匣中,未来也会留有遗诏,两者相合,嗣君便定。”说是这么说的,她还想跟谢兰藻一道周游呢,等到时机恰当的时候那么一退,做个自在的太上皇,岂不是上策?
赵嘉陵将想法与谢兰藻说了,等着她夸自己大智慧。
皇帝和储君间的关系很奇妙,到了一定地步会显得剑拔弩张。最初的“我家麒麟儿”,也会变成狼子野心,窥视君位。这一切都是有权力引起的,而陛下呢,一直很清醒,握着天下权,却不准备一辈子与权势纠缠到底。她肯放,储君有德,正能保证平稳地接班。
赵嘉陵一旋身,她抱住了谢兰藻的手臂,美滋滋地畅想:“等到那时候,我们就远航。”
谢兰藻笑着提醒她:“陛下,您连京畿道都没出过呢。”
赵嘉陵眨了眨眼:“一定会有机会的。”帝王巡行四方,但劳民伤财,最后只遣御史做皇帝的眼睛。至于微服私访,赵嘉陵都不用仔细想,就知道朝臣会说什么,比如“万乘之行,必有卫兵,简易则容易失威”“白龙鱼服,容易陷入险境”。
失威的事她是不信的,经过一轮轮地宣传,皇帝有神明相护佑、是圣明之君的言论早已经深入人心了。至于险境,这点倒是很认可,改制触动一拨人的利益了,那帮狂徒保不准会得失心疯,想要刺杀她。一朝皇帝一朝臣,在他们的逻辑里,只要她消失了,改制自然而然就会中断。
不行归不行,畅想还是得有的,要不然生活得失去多少乐趣啊?开启了话匣子,赵嘉陵一直叨叨,哪哪都没去过,但说起风物来还是如数家珍,一直到了华灯夜上才罢休。
“陛下博览群书呢。”谢兰藻坐在镜前撩着长发,莞尔笑道。
“还不是为了皇后么。”赵嘉陵轻哼一声,这来赌书说典故,十回有九回输,她这天子的脸面往哪里放?虽然要全方位追上谢兰藻很难,但在闲情雅致上,必须得跟上。她自己的努力加上谢兰藻刻意让她两回,那就能打个平手了。
说话的时候,她走到谢兰藻跟前,捋了捋她的长发,视线通过玻璃窗往外头一望,垂眸注视着谢兰藻,幽幽道:“又是一年红梅白雪呢。”
谢兰藻眸光一凝,狐疑地转身,对上赵嘉陵那双纯净无辜的眼眸时,心中的疑虑更甚。这四个字原本没什么,但在这个时刻被她说出来,总让人觉得她不怀好意。
赵嘉陵是纯粹地赏景感慨,回忆着前事,想要从谢兰藻的脸上看到会心一笑,然而那带着点质询的眼神,以及微微晕红的面颊,让她忽地一怔。思绪转了一圈才恍然大悟,她眨了眨眼,这会儿当真是怀着别样的心思了,她凑道谢兰藻耳畔低语:“想哪儿去了?”
谢兰藻知道自己误解了,她面色镇定自若,伸手推了推赵嘉陵,却被她紧紧地揽在怀中。
赵嘉陵说:“雪天,冷。”
谢兰藻横她一眼,殿中暖炉陈设,能冷到哪里去?她慢条斯理说:“夜深了,恰好回被褥里歇息。”
“正有此意。”赵嘉陵煞有其事地颔首,又道,“在此之前,共浴么?”
这戏水之心就没消停过,也不知道高韶后头给她看了什么东西。其实才到骊山行宫就有过了,陛下为了达成目的,又是与她赌书,又是努力下棋争取胜机,用一场“赢”来做条件换她点头。这软语撒娇还是有用的,要不然到天荒地老,陛下也休想赢上一回。
赵嘉陵凝眸看她:“你不会是要临阵退缩吧?你先前答应了的。”
谢兰藻呵了一声:“先前不是应诺了么?”
赵嘉陵理不直气也壮:“可没说是一回啊。”她直勾勾地凝视着谢兰藻,看那眼睫下的双眸深浓似海。不拒绝,那就是由她了。
骊山行宫有温泉浴,蒸腾的水汽中,将丝丝的料峭寒气给拂散了。
水流从细腻的肌肤上滑过,在那氤氲的湿雾中,烘出一张如芙蓉出水的脸。
赵嘉陵想得周到,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陈设小几,上头摆着一斛甜饮,斟上了一杯浅浅地饮。
这些年跟谢兰藻肌肤相亲的次数很多,但谢兰藻的那点矜持始终驱逐不去。她看秘戏图上有很多乐趣,便也跟谢兰藻提了,想要试一试。拒绝是有的,不过到了最后还是一颔首,于是狂放和矜持就交融在了一起,越发如老酒醉人。
“喝么?权当做酒了。”赵嘉陵低声问。
谢兰藻斜她,杯盏抵在唇边,带来一刹的瑟缩凉意。她小酌了一口,还没咽下,便听到杯盏磕到池台的声音,紧接着赵嘉陵便亲了上来。
唇齿相依时,那种温软的感触还是令人沉醉。
身躯相贴,两颗跳动的心节奏相合,仿佛融到了一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密不可分。
许久后,赵嘉陵抬头,她的眸光晶亮炯然,水下的手揽着谢兰藻的腰,指腹在肌肤上轻轻地摩挲着。细微的喘息在耳畔回荡,谢兰藻的视线聚焦在赵嘉陵的脸上,但很快又随着水中的涟漪一道涣散。
上回赵嘉陵只是抱着谢兰藻在水中拥吻,后来还是遂了谢兰藻的意回到了床上。这回凝视着谢兰藻迷离的神色,赵嘉陵心中生出了别样的念头。揽着谢兰藻腰的手骤然缩紧,将谢兰藻抱到了池台上。在谢兰藻带着点迷惑的视线中,赵嘉陵朝着她乖巧一笑,旋即俯身一埋。
谢兰藻打了个寒颤,她错愕地看着赵嘉陵的脑袋,面上的绯色更甚,仿若燃烧的霞彩。“六娘——”她的声音在打颤,仿佛灵魂从头顶飘出。
赵嘉陵微微抬头,双唇在灯下泛着明亮的光泽。她的眼眸带着笑,手落在谢兰藻的腿上,轻轻地抚摸着:“好姐姐,你再抻开些。”
春宵万籁绝,帷幄中扫尽轻寒。
这一觉睡到日高才初醒,谢兰藻的眉眼间满是倦懒,赵嘉陵却是兴致十足。等到谢兰藻起身,她又殷勤地跟上,替她梳头画眉描花钿。簪钗在小几上撞出了琳琅清响,赵嘉陵看着镜子里的人,越看越满足。自从婚后,她就坚持替谢兰藻画眉,手艺精进许多,总归不是最初歪歪扭扭、不能见人的虫眉了。
凝眸注视片刻后,赵嘉陵“唔”一声,说:“还缺口脂呢。”
口脂口脂,那当然是用口来画了。赵嘉陵伸手沾了口脂在自己唇上一抹,凑近谢兰藻亲她,稍稍一偏,这口脂又糊到了脸上,闹得谢兰藻直叹气。不过也没有朝会,由陛下去吧。活泼顽心,是陛下不改的赤忱。
“怎样,这样点是不是要香些?”赵嘉陵得意地问。
“是呢。”谢兰藻招呼赵嘉陵就坐,一边替她描眉,一边回道。
“那朕就给你点一辈子的口脂。”
“只一辈子么?”
“三生。”
第90章
天符十四年。
贡举对报考人员的出身限制消失了,各色人等都能参与县试。朝官们就算想要阻拦,其实也无能为力了。明德书院那等同国子监的待遇,其实已经打开了一条间隙。商人以及小吏加入贡举中,摇摇欲坠的旧制度,总有一天会彻底崩坏。
与此同时,府衙、县衙的无品阶小吏,一旦能从明德书院毕业,就能获得正式的出身,获得养家的俸禄,也随着新的律令颁布,化作了白纸黑字上的铁律。
知道皇帝关注此事,告身下来得很快,收拾好行装的人带着仆从以及匠人、医工就要出发了。
骊山行宫。
赵嘉陵负手站在窗边,沉吟片刻说:“可能这一去真的无法再回到长安了。”
谢兰藻噙着笑容,她的视线落向远天,她道:“天地广大,何必是长安,何必在长安呢?”
“你有远行的心吗?”赵嘉陵转身看谢兰藻,眸中有些好奇。
谢兰藻思忖片刻,道:“偶尔有。”可她需要坐镇中枢,一旦远离长安就代表着失势,代表着万劫不复。后来,她不用担心被驱逐,然而人和心都没法再离开长安了。
赵嘉陵“唔”了一声,扬眉道:“等到有人能扛起大任,咱们就去周游山河。”在立了谢兰藻为后之后,朝臣们倒是不会对她们的感情指指点点了,甚至希望帝后感情和谐。但是吧,那顽固的做派没有改变,他们自认为不是拆散她跟谢兰藻的,却要往她们的家中塞人,说来说去都是嗣君的事。
赵嘉陵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后来有人实在是过分,开始将矛头转向皇后,说她善妒,要霸占着皇帝一人。赵嘉陵巴不得这样呢,可那些人字里行间都是指责,实在是听烦了,她质问那些臣子:“你们是盼着朕早点死,好得一个扶持新君的大功吗?”
这下朝臣才消停些。一年又一年的拖下去,大臣们总算知道圣人坚如磐石,不可动摇,不再试图往她和谢兰藻间塞人了,但变着法子打探赵嘉陵属意的人选。这其实也是没法避免的事。
三位年少的侄女都被赋予上朝的资格,赵嘉陵观察着她们的表现,心中也有了主意。她告诉宰臣:“能者为之。朕将人选藏在密匣中,未来也会留有遗诏,两者相合,嗣君便定。”说是这么说的,她还想跟谢兰藻一道周游呢,等到时机恰当的时候那么一退,做个自在的太上皇,岂不是上策?
赵嘉陵将想法与谢兰藻说了,等着她夸自己大智慧。
皇帝和储君间的关系很奇妙,到了一定地步会显得剑拔弩张。最初的“我家麒麟儿”,也会变成狼子野心,窥视君位。这一切都是有权力引起的,而陛下呢,一直很清醒,握着天下权,却不准备一辈子与权势纠缠到底。她肯放,储君有德,正能保证平稳地接班。
赵嘉陵一旋身,她抱住了谢兰藻的手臂,美滋滋地畅想:“等到那时候,我们就远航。”
谢兰藻笑着提醒她:“陛下,您连京畿道都没出过呢。”
赵嘉陵眨了眨眼:“一定会有机会的。”帝王巡行四方,但劳民伤财,最后只遣御史做皇帝的眼睛。至于微服私访,赵嘉陵都不用仔细想,就知道朝臣会说什么,比如“万乘之行,必有卫兵,简易则容易失威”“白龙鱼服,容易陷入险境”。
失威的事她是不信的,经过一轮轮地宣传,皇帝有神明相护佑、是圣明之君的言论早已经深入人心了。至于险境,这点倒是很认可,改制触动一拨人的利益了,那帮狂徒保不准会得失心疯,想要刺杀她。一朝皇帝一朝臣,在他们的逻辑里,只要她消失了,改制自然而然就会中断。
不行归不行,畅想还是得有的,要不然生活得失去多少乐趣啊?开启了话匣子,赵嘉陵一直叨叨,哪哪都没去过,但说起风物来还是如数家珍,一直到了华灯夜上才罢休。
“陛下博览群书呢。”谢兰藻坐在镜前撩着长发,莞尔笑道。
“还不是为了皇后么。”赵嘉陵轻哼一声,这来赌书说典故,十回有九回输,她这天子的脸面往哪里放?虽然要全方位追上谢兰藻很难,但在闲情雅致上,必须得跟上。她自己的努力加上谢兰藻刻意让她两回,那就能打个平手了。
说话的时候,她走到谢兰藻跟前,捋了捋她的长发,视线通过玻璃窗往外头一望,垂眸注视着谢兰藻,幽幽道:“又是一年红梅白雪呢。”
谢兰藻眸光一凝,狐疑地转身,对上赵嘉陵那双纯净无辜的眼眸时,心中的疑虑更甚。这四个字原本没什么,但在这个时刻被她说出来,总让人觉得她不怀好意。
赵嘉陵是纯粹地赏景感慨,回忆着前事,想要从谢兰藻的脸上看到会心一笑,然而那带着点质询的眼神,以及微微晕红的面颊,让她忽地一怔。思绪转了一圈才恍然大悟,她眨了眨眼,这会儿当真是怀着别样的心思了,她凑道谢兰藻耳畔低语:“想哪儿去了?”
谢兰藻知道自己误解了,她面色镇定自若,伸手推了推赵嘉陵,却被她紧紧地揽在怀中。
赵嘉陵说:“雪天,冷。”
谢兰藻横她一眼,殿中暖炉陈设,能冷到哪里去?她慢条斯理说:“夜深了,恰好回被褥里歇息。”
“正有此意。”赵嘉陵煞有其事地颔首,又道,“在此之前,共浴么?”
这戏水之心就没消停过,也不知道高韶后头给她看了什么东西。其实才到骊山行宫就有过了,陛下为了达成目的,又是与她赌书,又是努力下棋争取胜机,用一场“赢”来做条件换她点头。这软语撒娇还是有用的,要不然到天荒地老,陛下也休想赢上一回。
赵嘉陵凝眸看她:“你不会是要临阵退缩吧?你先前答应了的。”
谢兰藻呵了一声:“先前不是应诺了么?”
赵嘉陵理不直气也壮:“可没说是一回啊。”她直勾勾地凝视着谢兰藻,看那眼睫下的双眸深浓似海。不拒绝,那就是由她了。
骊山行宫有温泉浴,蒸腾的水汽中,将丝丝的料峭寒气给拂散了。
水流从细腻的肌肤上滑过,在那氤氲的湿雾中,烘出一张如芙蓉出水的脸。
赵嘉陵想得周到,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陈设小几,上头摆着一斛甜饮,斟上了一杯浅浅地饮。
这些年跟谢兰藻肌肤相亲的次数很多,但谢兰藻的那点矜持始终驱逐不去。她看秘戏图上有很多乐趣,便也跟谢兰藻提了,想要试一试。拒绝是有的,不过到了最后还是一颔首,于是狂放和矜持就交融在了一起,越发如老酒醉人。
“喝么?权当做酒了。”赵嘉陵低声问。
谢兰藻斜她,杯盏抵在唇边,带来一刹的瑟缩凉意。她小酌了一口,还没咽下,便听到杯盏磕到池台的声音,紧接着赵嘉陵便亲了上来。
唇齿相依时,那种温软的感触还是令人沉醉。
身躯相贴,两颗跳动的心节奏相合,仿佛融到了一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密不可分。
许久后,赵嘉陵抬头,她的眸光晶亮炯然,水下的手揽着谢兰藻的腰,指腹在肌肤上轻轻地摩挲着。细微的喘息在耳畔回荡,谢兰藻的视线聚焦在赵嘉陵的脸上,但很快又随着水中的涟漪一道涣散。
上回赵嘉陵只是抱着谢兰藻在水中拥吻,后来还是遂了谢兰藻的意回到了床上。这回凝视着谢兰藻迷离的神色,赵嘉陵心中生出了别样的念头。揽着谢兰藻腰的手骤然缩紧,将谢兰藻抱到了池台上。在谢兰藻带着点迷惑的视线中,赵嘉陵朝着她乖巧一笑,旋即俯身一埋。
谢兰藻打了个寒颤,她错愕地看着赵嘉陵的脑袋,面上的绯色更甚,仿若燃烧的霞彩。“六娘——”她的声音在打颤,仿佛灵魂从头顶飘出。
赵嘉陵微微抬头,双唇在灯下泛着明亮的光泽。她的眼眸带着笑,手落在谢兰藻的腿上,轻轻地抚摸着:“好姐姐,你再抻开些。”
春宵万籁绝,帷幄中扫尽轻寒。
这一觉睡到日高才初醒,谢兰藻的眉眼间满是倦懒,赵嘉陵却是兴致十足。等到谢兰藻起身,她又殷勤地跟上,替她梳头画眉描花钿。簪钗在小几上撞出了琳琅清响,赵嘉陵看着镜子里的人,越看越满足。自从婚后,她就坚持替谢兰藻画眉,手艺精进许多,总归不是最初歪歪扭扭、不能见人的虫眉了。
凝眸注视片刻后,赵嘉陵“唔”一声,说:“还缺口脂呢。”
口脂口脂,那当然是用口来画了。赵嘉陵伸手沾了口脂在自己唇上一抹,凑近谢兰藻亲她,稍稍一偏,这口脂又糊到了脸上,闹得谢兰藻直叹气。不过也没有朝会,由陛下去吧。活泼顽心,是陛下不改的赤忱。
“怎样,这样点是不是要香些?”赵嘉陵得意地问。
“是呢。”谢兰藻招呼赵嘉陵就坐,一边替她描眉,一边回道。
“那朕就给你点一辈子的口脂。”
“只一辈子么?”
“三生。”
第90章
天符十四年。
贡举对报考人员的出身限制消失了,各色人等都能参与县试。朝官们就算想要阻拦,其实也无能为力了。明德书院那等同国子监的待遇,其实已经打开了一条间隙。商人以及小吏加入贡举中,摇摇欲坠的旧制度,总有一天会彻底崩坏。
与此同时,府衙、县衙的无品阶小吏,一旦能从明德书院毕业,就能获得正式的出身,获得养家的俸禄,也随着新的律令颁布,化作了白纸黑字上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