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嗯?”太后有些意外,“如果能产生利润,那事归少府?”
“不了吧。”赵嘉陵摇头,“保不准说什么道德沦丧、与民争利的话来。”
“拿不定主意,你可以询问兰藻。去年还见你看她跟仇人似的呢。”
“哪有。”赵嘉陵讪讪一笑,那不是就闹些小脾气吗?她否认了过去的行径,厚着脸皮说,“我与谢兰藻好着呢。”
太后:“得了,抱着礼物好去吧。”
赵嘉陵眸光一转:“当然我与阿娘最好。”
她因为出游和礼物心情甚好,连“牛之品质”带来的“闻鸡起舞”也不抱怨了。
可京中却有不少人彻夜未眠,真想打死不肖子孙。看着只是“小学班”的事情,但国子监那边露出了风声,陛下命内侍将国子学、太学的试卷和课业都带走了,连谢相都没有劝住。有的人认为自家孩子是天下第一,但有一些人还是心中有数的,知道待在国子监读书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不过,陛下将那些课业搬走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不该留着卖废纸补贴国子监的用度吗?
赵嘉陵当然不会夜间秉烛就看那些糊脑袋的“垃圾”,自然有人替她处理。宫中的内官都是识字的,有的天赋异禀、才情出众,还能代替中书舍人秉笔拟诏呢。她们得了皇帝的命令,立马开始检查。
这认真一查,就看出些门道来了。
有的人考试和平日课业字迹不一啊!问题来了,哪个时候是真人作业?或者两两皆非?
文章诗赋太差,银娥领着宫人看得连连皱眉。
太委屈眼睛了!
根本就是厕纸嘛!
朝臣们的困惑在早日的时候得到了解答,往常朝会陛下都由文武百官先发言,可这回没等御史发挥自己的口舌之利,赵嘉陵就出声了。她道:“古人有言,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1朕昨日游国子监,见到些趣事,便想说与诸卿听。”
一听到“国子监”,朝臣们就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
唉,千错万错都是彭城侯家小子的错,就不能让他一个人出来顶包吗?
狠狠地打彭城侯的脸啊。
可恨彭城侯没有职事在身,压根不用来上朝!
“陛下,国子监纪律散漫,是臣之过。”郑师颜拉着一张苦瓜脸,国子祭酒是学官,颇受士人敬重,怎么也当得这么苦啊?先是抄书出了问题,再是学风……今年是犯冲了吗?郑师颜心中叫苦不迭。
赵嘉陵理都没理郑师颜,她的视线跟谢兰藻交汇,清了清嗓:“念!”
从最差开始,一个个来!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监生的文章一一入耳。
文武百官们先是茫然无措,接着是心领神会,还时不时露出几分幸灾乐祸的神色,嘲笑同僚。
做出这种狗屎文章啊,是你家子孙啊?
不是自诩诗礼传家吗?狗屁不通是祖训?
啧,诘屈聱牙、尚奇古怪,就会卖弄。
……
这帮官员的眼神都会说话,可等抑扬顿挫念诗文的内侍念到自己亲戚“大作”时,自得的朝官呆滞了。于是朝官的脸色赤橙黄绿,像是开了染缸,精彩纷呈。只是看着同僚,心中又有一种诡异的平静,又不是一家子孙不肖。
当然也有置身事外的,但这个时候如果笑出来,那就分外刺眼了。笑别人此刻的驴脸,赶明儿就得挨上驴蹄子了。
“国子监引领文学风尚,朕以为该付与皇雍印刷坊,刊刻为《国子集》,印个数百套,供州府来的士人们瞻仰,诸卿以为如何呢?”赵嘉陵慢悠悠地说道。
虽然语调很平和,但其中的阴阳怪气笨蛋都能听出来,要是以为陛下在夸他们,那真得回老家种地了。武官们粗通文墨,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发表意见。不过他们会看脸色,几道稀稀落落的“陛下圣明”响起,更是把那帮朝臣脸面扔在地上踩。也亏得武将家子弟同样不肖,才没让文官在山呼海啸似的雷鸣嗓音中一败涂地。
那带着奚落的声音消失后,朝堂陷入了诡异的寂静中。片刻后,谏议大夫道:“国子监乃礼乐刑政教化之地,博士、助教,只有学官之名,而无儒雅之实,方使得国子监浮滥如此!臣请陛下治学官之罪!”
国子博士也在朝班,一张脸顿时涨成猪肝色。
教不严,师之惰。
他们能反驳什么?说高官势要充塞国子监,他们根本不敢管吗?
赵嘉陵问道:“国子监学生文章亦有一二可用。不过这一二多出自四门学,国子学、太学同授经书,为何更差?甚至有国子学生延请旁人代笔、替考,这又如何说?”
被子孙连累的朝臣能怎么办?只能俯身认错:“臣教子无方,请陛下恕罪。”
【恭喜宿主,完成成就“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孬,个个孬,这真是大雍的福气啊。】明君系统尽职尽责地出来播报消息,走在阴阳的大道上。
【宿主别灰心,白日梦想家没有成就奖励,但它有。那堆垃圾还是创造出一点价值的。】
【什么奖励?】赵嘉陵心想。
【高效能香皂配方,既能做出各式花样掏空商人的口袋,也有基础版供百姓使用除去身上的污渍,降低因邋遢得病的概率。】
【朕不是在做学校改制任务吗?】赵嘉陵纳闷。
【是的呀,奖励歪了没关系,只要宿主肯努力就有下一个。】
朝臣脸色灰败。
怪不得陛下会这么做呢,原来是这个叫三三的系统神明主导的吗!
学校改制?得怎么改?
不懂,但提出要改就是了。
听到心声的朝臣还抽空看了眼谢兰藻。
昨日谢中书与陛下同游,她对改制的事情了解多少?
当堂念学生文章的损主意,陛下一定没有与她商量吧?!
第33章
私底下知道自家子孙亲戚不成器是一回事儿,被拿到朝堂上又是另一回事。尽管有不少同僚作伴,但朝臣们心中还是千万只蚂蚁啃咬般难耐,就算没听到心声,朝臣们也不敢提出什么异议了。没看到连御史台的谏官们都偃旗息鼓了吗?
朝臣们都是要脸的,劝陛下三思已经不重要了,一个个心中开始考量,到哪去找合适的狼牙棒打死不孝子弟!
太丢人了啊。
于是,赵嘉陵顺理成章地打发朝臣们去商议国子监风气如何纠改。
她没说,系统也没提,大臣们还不知道之后要面对什么,一些小改嘛,就像和面,缺水了加水,缺面了加面,加加减减的事,他们最是老道。
浴堂殿里。
赵嘉陵看着薄薄的书册,心中有些纳罕。系统说什么“香皂”,可她翻看了几眼,上头好些个稀奇古怪的配方。有些香料她还是认得的,多从岭南来,或者从胡商的手中购入,这制作出来的东西不得价值连城?
【这是精装坑钱版,面向有些闲钱的。往后翻看,便是与百姓用的。】明君系统出来解释。
【真的能防疾病?】赵嘉陵心中狐疑。
【总比脏兮兮好,宿主耐心些嘛。任务继续做下去,总有一天能刷出医学相关材料的。】明君系统又说。
赵嘉陵接受新东西十分快,列祖列宗在上,可能她真的是真龙之身吧。她将小册给银娥,让她寻女官重新抄了一份后,又让人把谢兰藻给请到宫里来。能生钱的东西,她不打算给太府、少府经营,一旦跟“官”有关,就不是她能随意取用的了。
【朕看日后任务保不准会有些惊天动地的事儿,得让朕自己往里头贴钱吧。太府下的左右藏就不用说了,出入会有把关,就算是由内给事掌管的内藏,不受比部辖制,却要与他知道,使他尽快调物,这么一来,也能被御史和谏官知道。】
所以,她需要自宫外物色商人,做这门生意。不过新的问题出现了,她常年在宫中,哪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思来想去,还得询问谢兰藻。
等到谢兰藻来觐见后,赵嘉陵立马与她说了“香皂”的事,至于方子的来历,赵嘉陵胡乱编了个借口,说是太医署那边根据澡豆研究出来的好物。
谢兰藻早听到了心声,心中门儿清,当然也不会戳破皇帝的谎言。她思忖片刻,问道:“陛下想让人经营?怎么不遣内官做?”
赵嘉陵眨了眨眼:“内官也是天子近侧,万一其人以权势欺人,朕在深宫不得知,岂不是坏了好事?”怕谢兰藻念叨她,赵嘉陵又想了个她自觉合情合理的依据来,她道,“改制需要用钱,马虎不得。朕知道很多人心中不以为然,怕阳奉阴违,反倒将正事耽误了。”
谢兰藻并不迂腐,天子使人行商,传出去的确很不好,但“钱”的确是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修缮要钱、建学舍要钱、雇人要钱……凡此种种,都逃不开“钱”字。谢宅人口虽少,可谢兰藻也是当家的。沉吟片刻,说:“臣倒是有几个人选。”
“不了吧。”赵嘉陵摇头,“保不准说什么道德沦丧、与民争利的话来。”
“拿不定主意,你可以询问兰藻。去年还见你看她跟仇人似的呢。”
“哪有。”赵嘉陵讪讪一笑,那不是就闹些小脾气吗?她否认了过去的行径,厚着脸皮说,“我与谢兰藻好着呢。”
太后:“得了,抱着礼物好去吧。”
赵嘉陵眸光一转:“当然我与阿娘最好。”
她因为出游和礼物心情甚好,连“牛之品质”带来的“闻鸡起舞”也不抱怨了。
可京中却有不少人彻夜未眠,真想打死不肖子孙。看着只是“小学班”的事情,但国子监那边露出了风声,陛下命内侍将国子学、太学的试卷和课业都带走了,连谢相都没有劝住。有的人认为自家孩子是天下第一,但有一些人还是心中有数的,知道待在国子监读书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不过,陛下将那些课业搬走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不该留着卖废纸补贴国子监的用度吗?
赵嘉陵当然不会夜间秉烛就看那些糊脑袋的“垃圾”,自然有人替她处理。宫中的内官都是识字的,有的天赋异禀、才情出众,还能代替中书舍人秉笔拟诏呢。她们得了皇帝的命令,立马开始检查。
这认真一查,就看出些门道来了。
有的人考试和平日课业字迹不一啊!问题来了,哪个时候是真人作业?或者两两皆非?
文章诗赋太差,银娥领着宫人看得连连皱眉。
太委屈眼睛了!
根本就是厕纸嘛!
朝臣们的困惑在早日的时候得到了解答,往常朝会陛下都由文武百官先发言,可这回没等御史发挥自己的口舌之利,赵嘉陵就出声了。她道:“古人有言,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1朕昨日游国子监,见到些趣事,便想说与诸卿听。”
一听到“国子监”,朝臣们就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
唉,千错万错都是彭城侯家小子的错,就不能让他一个人出来顶包吗?
狠狠地打彭城侯的脸啊。
可恨彭城侯没有职事在身,压根不用来上朝!
“陛下,国子监纪律散漫,是臣之过。”郑师颜拉着一张苦瓜脸,国子祭酒是学官,颇受士人敬重,怎么也当得这么苦啊?先是抄书出了问题,再是学风……今年是犯冲了吗?郑师颜心中叫苦不迭。
赵嘉陵理都没理郑师颜,她的视线跟谢兰藻交汇,清了清嗓:“念!”
从最差开始,一个个来!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监生的文章一一入耳。
文武百官们先是茫然无措,接着是心领神会,还时不时露出几分幸灾乐祸的神色,嘲笑同僚。
做出这种狗屎文章啊,是你家子孙啊?
不是自诩诗礼传家吗?狗屁不通是祖训?
啧,诘屈聱牙、尚奇古怪,就会卖弄。
……
这帮官员的眼神都会说话,可等抑扬顿挫念诗文的内侍念到自己亲戚“大作”时,自得的朝官呆滞了。于是朝官的脸色赤橙黄绿,像是开了染缸,精彩纷呈。只是看着同僚,心中又有一种诡异的平静,又不是一家子孙不肖。
当然也有置身事外的,但这个时候如果笑出来,那就分外刺眼了。笑别人此刻的驴脸,赶明儿就得挨上驴蹄子了。
“国子监引领文学风尚,朕以为该付与皇雍印刷坊,刊刻为《国子集》,印个数百套,供州府来的士人们瞻仰,诸卿以为如何呢?”赵嘉陵慢悠悠地说道。
虽然语调很平和,但其中的阴阳怪气笨蛋都能听出来,要是以为陛下在夸他们,那真得回老家种地了。武官们粗通文墨,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发表意见。不过他们会看脸色,几道稀稀落落的“陛下圣明”响起,更是把那帮朝臣脸面扔在地上踩。也亏得武将家子弟同样不肖,才没让文官在山呼海啸似的雷鸣嗓音中一败涂地。
那带着奚落的声音消失后,朝堂陷入了诡异的寂静中。片刻后,谏议大夫道:“国子监乃礼乐刑政教化之地,博士、助教,只有学官之名,而无儒雅之实,方使得国子监浮滥如此!臣请陛下治学官之罪!”
国子博士也在朝班,一张脸顿时涨成猪肝色。
教不严,师之惰。
他们能反驳什么?说高官势要充塞国子监,他们根本不敢管吗?
赵嘉陵问道:“国子监学生文章亦有一二可用。不过这一二多出自四门学,国子学、太学同授经书,为何更差?甚至有国子学生延请旁人代笔、替考,这又如何说?”
被子孙连累的朝臣能怎么办?只能俯身认错:“臣教子无方,请陛下恕罪。”
【恭喜宿主,完成成就“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孬,个个孬,这真是大雍的福气啊。】明君系统尽职尽责地出来播报消息,走在阴阳的大道上。
【宿主别灰心,白日梦想家没有成就奖励,但它有。那堆垃圾还是创造出一点价值的。】
【什么奖励?】赵嘉陵心想。
【高效能香皂配方,既能做出各式花样掏空商人的口袋,也有基础版供百姓使用除去身上的污渍,降低因邋遢得病的概率。】
【朕不是在做学校改制任务吗?】赵嘉陵纳闷。
【是的呀,奖励歪了没关系,只要宿主肯努力就有下一个。】
朝臣脸色灰败。
怪不得陛下会这么做呢,原来是这个叫三三的系统神明主导的吗!
学校改制?得怎么改?
不懂,但提出要改就是了。
听到心声的朝臣还抽空看了眼谢兰藻。
昨日谢中书与陛下同游,她对改制的事情了解多少?
当堂念学生文章的损主意,陛下一定没有与她商量吧?!
第33章
私底下知道自家子孙亲戚不成器是一回事儿,被拿到朝堂上又是另一回事。尽管有不少同僚作伴,但朝臣们心中还是千万只蚂蚁啃咬般难耐,就算没听到心声,朝臣们也不敢提出什么异议了。没看到连御史台的谏官们都偃旗息鼓了吗?
朝臣们都是要脸的,劝陛下三思已经不重要了,一个个心中开始考量,到哪去找合适的狼牙棒打死不孝子弟!
太丢人了啊。
于是,赵嘉陵顺理成章地打发朝臣们去商议国子监风气如何纠改。
她没说,系统也没提,大臣们还不知道之后要面对什么,一些小改嘛,就像和面,缺水了加水,缺面了加面,加加减减的事,他们最是老道。
浴堂殿里。
赵嘉陵看着薄薄的书册,心中有些纳罕。系统说什么“香皂”,可她翻看了几眼,上头好些个稀奇古怪的配方。有些香料她还是认得的,多从岭南来,或者从胡商的手中购入,这制作出来的东西不得价值连城?
【这是精装坑钱版,面向有些闲钱的。往后翻看,便是与百姓用的。】明君系统出来解释。
【真的能防疾病?】赵嘉陵心中狐疑。
【总比脏兮兮好,宿主耐心些嘛。任务继续做下去,总有一天能刷出医学相关材料的。】明君系统又说。
赵嘉陵接受新东西十分快,列祖列宗在上,可能她真的是真龙之身吧。她将小册给银娥,让她寻女官重新抄了一份后,又让人把谢兰藻给请到宫里来。能生钱的东西,她不打算给太府、少府经营,一旦跟“官”有关,就不是她能随意取用的了。
【朕看日后任务保不准会有些惊天动地的事儿,得让朕自己往里头贴钱吧。太府下的左右藏就不用说了,出入会有把关,就算是由内给事掌管的内藏,不受比部辖制,却要与他知道,使他尽快调物,这么一来,也能被御史和谏官知道。】
所以,她需要自宫外物色商人,做这门生意。不过新的问题出现了,她常年在宫中,哪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思来想去,还得询问谢兰藻。
等到谢兰藻来觐见后,赵嘉陵立马与她说了“香皂”的事,至于方子的来历,赵嘉陵胡乱编了个借口,说是太医署那边根据澡豆研究出来的好物。
谢兰藻早听到了心声,心中门儿清,当然也不会戳破皇帝的谎言。她思忖片刻,问道:“陛下想让人经营?怎么不遣内官做?”
赵嘉陵眨了眨眼:“内官也是天子近侧,万一其人以权势欺人,朕在深宫不得知,岂不是坏了好事?”怕谢兰藻念叨她,赵嘉陵又想了个她自觉合情合理的依据来,她道,“改制需要用钱,马虎不得。朕知道很多人心中不以为然,怕阳奉阴违,反倒将正事耽误了。”
谢兰藻并不迂腐,天子使人行商,传出去的确很不好,但“钱”的确是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修缮要钱、建学舍要钱、雇人要钱……凡此种种,都逃不开“钱”字。谢宅人口虽少,可谢兰藻也是当家的。沉吟片刻,说:“臣倒是有几个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