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谢兰藻无言。
不管陈希元怎么样,这“礼”她都是备定了。
“陛下为何如此笃定臣会输?”将怀中的狸奴轻轻放下,谢兰藻抬手拂去衣袖上的猫毛,温声问了一句。
“陈希元朕还不知道她吗?”赵嘉陵冷冷一笑,她也松开了小猫,背着手转了一圈,用后脑勺对着谢兰藻,“她之前在京中,最喜欢与士人交游,议论朝政事。既然有了风流之名,那也得撒些文章让时人吹捧。不管是慈恩塔还是曲江园,处处都是她们的行迹呢。”
“长风出谷、崇山峻岭的刚健也好,幽林曲涧、珠玉落盘的清空也罢,这些只能证明她可以做个很好的词臣,却未必是能治世的能臣。”
最后一番话,是赵嘉陵看纪录片学来的,这种态度得到系统的认可,但系统也说,会被士人攻击,上一个这么说的已经被打上“暴君”“刚愎自用”的名号钉在耻辱柱上了。
只是赵嘉陵跟谢兰藻说话,并不想顾忌那样。
谢兰藻面色微变,她对上赵嘉陵平静的脸色,看到了一丝陌生。
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没有潜台词?文人墨客只是词臣,那谁是能臣?文吏吗?
可赵嘉陵就在她的跟前,听不到心声了。
赵嘉陵正观察着谢兰藻的神色呢,许久后,心里才响起一句:【谢兰藻,你也为我震惊吗?颤抖吧!】
明君系统:【。】
为什么宿主学它说话这么快啊!
也是巧,几日后,谢兰藻便收到了陈希元命人快马加鞭从封丘寄来的信。信中议论的自然是贡举革弊的事,正如陛下猜测的那般,她师姐并不同意封弥誊录之制。
一个理由如朝臣大臣所言,封弥之制使得远离了旧日的“乡论”,只凭试卷取人,不看乡里名声,道德必定败坏,只会养出一批只作四六文的“作手”,而不是士人。
另一个理由则是试官的素质。若是试官水平稍次些,又怎么知道谁的文好?信中提到了礼部侍郎以及其余几个有机会知贡举的人,都大肆抨击,言辞格外激愤。
依照谢兰藻对陈希元的了解,知道除了私人信件外,师姐还会上表大肆评论——
谢兰藻并不打算让那封文采飞扬的表状送到陛下手中,在政事堂便扣了下来。
至于将人调回长安的事情,别说赌局尚在了,就算陛下不阻,谢兰藻也暂时放弃这个打算。
谢兰藻抚了抚眉头,有些头疼。
在推动女人入朝堂这事上她们是志同道合,但分歧却也是有的。
师姐在信中说,行卷、公荐同样能为女子大开方便之门,一旦长安扬名,何愁科场不顺。
但岂会事事都如意?进士员额只有那么多,长安近万争名者。她能请托,别人不能请托吗?纵然她可以利用手中权势将一切压平,可引起的士议如涛涛浪潮,又要如何镇去?这样的出身一开始就被迫“矮人一头”,时局使然,倒不如任“公平”。难道女子就没有登科及第的自信吗?
谢兰藻提笔给陈希元回信。除去议论贡举,谢兰藻也劝她别做多余的事。
“汴州四通八达,风流云集。希元先前出为封丘令,她心中也是委屈。”襄城大长公主叹声道。
谢兰藻皱眉,忧心忡忡:“她若是与我议论倒也罢了,就怕她做出什么不合时宜的事情来。”陈希元年十九便进士及第,一时间风光无两。先入秘书省,入御史台,官品虽低,但都是清望,前途不可限量。外出封丘,远离京城,便是贬谪。
谢兰藻与她从未断过书信,或是议论朝政,或是论及诗书经义,偶然议论不协,也不见她激愤到这一地步。
襄城长公主:“你指的是——”
谢兰藻沉声道:“煽动士议。”
琢磨片刻,襄城长公主道:“士子登科,多取显宦。一些士人纵然家有万贯财,来长安及第可能不大。不管他们自身才情如何,试卷糊名后,都意味着公平的机会。想要像前朝太学生逼迫停罢改制,几乎不可能了。”
“被陛下说准了。”谢兰藻道。
“哦?”襄城长公主挑眉,饶有兴致地望着谢兰藻。
谢兰藻也不隐瞒,将跟赵嘉陵打赌的事一一说给祖母听。
襄城长公主笑了起来,提起旧事:“你幼时还送了她一对狸奴,她倒是不养,全在太后宫中了。”
谢兰藻想起什么,面上也多了几分柔和的笑意:“狸奴甚是亲近她。”
襄城长公主又说:“可惜做不得小狸奴。”
赵嘉陵梦了一夜狸奴。
以至于次日早朝,脑子中还回荡着梦中的场景。
太液池边,谢兰藻怀中抱猫。
而她问道:“朕与狸奴孰美。”
赵嘉陵:“……”
近些时日除了贡举革弊,朝中也无大事,琐碎非机要事只作报告,没有争议。
过往这种时候,赵嘉陵恨不得合上眼睛睡个天昏地暗了,不过此刻,她已经接受了自己未来的“明君”身份,强迫自己认真听着。
忽然间,系统的机械声音入耳。
【恭喜宿主达成成就“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赵嘉陵:“?”
【怎么回事呢?】
系统:【这叫改制的“余音”。汴州名士准备来一出大的,不仅不配合改制,还要退回到乡里选举。他们汹汹来京,准备诣阙上书。】
赵嘉陵:【汴州,唔,封丘。】
很容易想到陈希元。
不过这会儿,打赌赢了的赵嘉陵很是愉悦地望着谢兰藻。
听到心声的朝臣暗自咯噔。
如果那帮人要来,可不能让自家没脑子的后辈卷进去啊!
诣阙上书这种事情,史册里有,随便一翻,就带出了鲜血淋漓的“党禁”二字。
这一不是卖官鬻爵,二不是昏聩无明,上书、上书,上个头啊!建议都滚回去上坟好吗?
第25章
赵嘉陵没有直说汴州名士来长安的事。
任务完成,成就到手——作为一个混子,大概会就此罢手。
不过赵嘉陵还没糟糕到这地步,政策既然颁布下去,便得贯彻下去,不然朝令夕改,实在是有损天子颜面。
她敲了敲御椅,只说道:“贡举变革自然有异议,朕无阻塞言论之意,士人大可畅所欲言。只是举人陆续送至长安,京兆尹与金吾卫需注意京中治安,总不好闹出乱子。”
被点名的京兆尹和金吾卫将军齐声称喏。
圣人不曾公开的事,朝臣们也不会莫名其妙提出来,只在心中暗暗做了决定。
冷汗和紧张渐渐收起,听到心声的官员不由得关心起“奖励”来。之前听到陛下与那系统神明对话,什么“成就完成”后,就会奖励一些有用或者无用的小玩意儿。
皇雍印刷坊已经定址,用最快的速度运土木营造。而被选出来的匠人们也一门心思地研究《版刻要诀》。根据工部和将作监传出的消息,《版刻要诀》可行性是很高的。
而且有人也算了笔账,一部二十册的大书,成本费不到三贯,那书籍拿到市场上,就算卖八贯也算便宜的了,其中利润高达五贯。毕竟手抄本价格更高,别说普通士人,除非巨富之家,不然都没几卷藏书。抄写犹为不易,唯有宫廷中能够不计成本,抄写整部大书。至于士人,也只是择史册中的几卷抄出,视为“精粹”而已。
有《版刻要诀》这样的好物,会不会有其它东西呢?朝臣们哪能不好奇?
可惜明君系统没有主动提,赵嘉陵也没在心中追问。
常朝结束后,赵嘉陵留了谢兰藻询问印刷术的进度。虽然已经从“公示栏”中知道,但赵嘉陵还是要摆出一个态度。
她凝视着谢兰藻,感慨道:“朕昨日看书,发觉大雍开国以来,贡举只重文学。如此士人皆诵当代之诗,博闻广识,却于史未涉。既然不考,那就‘六经未尝开卷,三史皆同挂壁’了。”1
谢兰藻眸光微凝,她正色道:“陛下想要继续改制?”这涉及科场内容,恐怕推进起来更为不易。要重经义、史书,那过去不曾于此道用功的士人哪能没有怨言呢?就算要改也不必急于一时。
“朕暂时没这个打算。”赵嘉陵摇头,继续说,“朕只是觉得一般士人的家庭,想要史书挂壁恐怕不易。宫廷中有史馆,朕听说太宗朝的韦相公在史馆时候,曾于闲暇抄写典籍回家私藏。可抄一部,耗时一年。他尚且如此,更别说旁人了。”
“若将印刷术推广,这等局面就能大大改善。所以还得谢卿多费心才是。”
谢兰藻正色道:“臣领旨。”她暗松了一口气,就怕陛下突然“太能干”。没想要“一步登天”便好。就算是真要改,也得等一个契机才是。
赵嘉陵没再说话,她托腮凝视着谢兰藻,眼神晶亮。
谢兰藻没听到心声,但前段时间的经验,足够让她猜到赵嘉陵的所思所想。她温声道:“陛下天纵圣德,发号施令,保乂黎民,天下苍生莫不悬望圣风。陛下以仁义道德为政,今既已得天之机,升平何远?”
不管陈希元怎么样,这“礼”她都是备定了。
“陛下为何如此笃定臣会输?”将怀中的狸奴轻轻放下,谢兰藻抬手拂去衣袖上的猫毛,温声问了一句。
“陈希元朕还不知道她吗?”赵嘉陵冷冷一笑,她也松开了小猫,背着手转了一圈,用后脑勺对着谢兰藻,“她之前在京中,最喜欢与士人交游,议论朝政事。既然有了风流之名,那也得撒些文章让时人吹捧。不管是慈恩塔还是曲江园,处处都是她们的行迹呢。”
“长风出谷、崇山峻岭的刚健也好,幽林曲涧、珠玉落盘的清空也罢,这些只能证明她可以做个很好的词臣,却未必是能治世的能臣。”
最后一番话,是赵嘉陵看纪录片学来的,这种态度得到系统的认可,但系统也说,会被士人攻击,上一个这么说的已经被打上“暴君”“刚愎自用”的名号钉在耻辱柱上了。
只是赵嘉陵跟谢兰藻说话,并不想顾忌那样。
谢兰藻面色微变,她对上赵嘉陵平静的脸色,看到了一丝陌生。
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没有潜台词?文人墨客只是词臣,那谁是能臣?文吏吗?
可赵嘉陵就在她的跟前,听不到心声了。
赵嘉陵正观察着谢兰藻的神色呢,许久后,心里才响起一句:【谢兰藻,你也为我震惊吗?颤抖吧!】
明君系统:【。】
为什么宿主学它说话这么快啊!
也是巧,几日后,谢兰藻便收到了陈希元命人快马加鞭从封丘寄来的信。信中议论的自然是贡举革弊的事,正如陛下猜测的那般,她师姐并不同意封弥誊录之制。
一个理由如朝臣大臣所言,封弥之制使得远离了旧日的“乡论”,只凭试卷取人,不看乡里名声,道德必定败坏,只会养出一批只作四六文的“作手”,而不是士人。
另一个理由则是试官的素质。若是试官水平稍次些,又怎么知道谁的文好?信中提到了礼部侍郎以及其余几个有机会知贡举的人,都大肆抨击,言辞格外激愤。
依照谢兰藻对陈希元的了解,知道除了私人信件外,师姐还会上表大肆评论——
谢兰藻并不打算让那封文采飞扬的表状送到陛下手中,在政事堂便扣了下来。
至于将人调回长安的事情,别说赌局尚在了,就算陛下不阻,谢兰藻也暂时放弃这个打算。
谢兰藻抚了抚眉头,有些头疼。
在推动女人入朝堂这事上她们是志同道合,但分歧却也是有的。
师姐在信中说,行卷、公荐同样能为女子大开方便之门,一旦长安扬名,何愁科场不顺。
但岂会事事都如意?进士员额只有那么多,长安近万争名者。她能请托,别人不能请托吗?纵然她可以利用手中权势将一切压平,可引起的士议如涛涛浪潮,又要如何镇去?这样的出身一开始就被迫“矮人一头”,时局使然,倒不如任“公平”。难道女子就没有登科及第的自信吗?
谢兰藻提笔给陈希元回信。除去议论贡举,谢兰藻也劝她别做多余的事。
“汴州四通八达,风流云集。希元先前出为封丘令,她心中也是委屈。”襄城大长公主叹声道。
谢兰藻皱眉,忧心忡忡:“她若是与我议论倒也罢了,就怕她做出什么不合时宜的事情来。”陈希元年十九便进士及第,一时间风光无两。先入秘书省,入御史台,官品虽低,但都是清望,前途不可限量。外出封丘,远离京城,便是贬谪。
谢兰藻与她从未断过书信,或是议论朝政,或是论及诗书经义,偶然议论不协,也不见她激愤到这一地步。
襄城长公主:“你指的是——”
谢兰藻沉声道:“煽动士议。”
琢磨片刻,襄城长公主道:“士子登科,多取显宦。一些士人纵然家有万贯财,来长安及第可能不大。不管他们自身才情如何,试卷糊名后,都意味着公平的机会。想要像前朝太学生逼迫停罢改制,几乎不可能了。”
“被陛下说准了。”谢兰藻道。
“哦?”襄城长公主挑眉,饶有兴致地望着谢兰藻。
谢兰藻也不隐瞒,将跟赵嘉陵打赌的事一一说给祖母听。
襄城长公主笑了起来,提起旧事:“你幼时还送了她一对狸奴,她倒是不养,全在太后宫中了。”
谢兰藻想起什么,面上也多了几分柔和的笑意:“狸奴甚是亲近她。”
襄城长公主又说:“可惜做不得小狸奴。”
赵嘉陵梦了一夜狸奴。
以至于次日早朝,脑子中还回荡着梦中的场景。
太液池边,谢兰藻怀中抱猫。
而她问道:“朕与狸奴孰美。”
赵嘉陵:“……”
近些时日除了贡举革弊,朝中也无大事,琐碎非机要事只作报告,没有争议。
过往这种时候,赵嘉陵恨不得合上眼睛睡个天昏地暗了,不过此刻,她已经接受了自己未来的“明君”身份,强迫自己认真听着。
忽然间,系统的机械声音入耳。
【恭喜宿主达成成就“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赵嘉陵:“?”
【怎么回事呢?】
系统:【这叫改制的“余音”。汴州名士准备来一出大的,不仅不配合改制,还要退回到乡里选举。他们汹汹来京,准备诣阙上书。】
赵嘉陵:【汴州,唔,封丘。】
很容易想到陈希元。
不过这会儿,打赌赢了的赵嘉陵很是愉悦地望着谢兰藻。
听到心声的朝臣暗自咯噔。
如果那帮人要来,可不能让自家没脑子的后辈卷进去啊!
诣阙上书这种事情,史册里有,随便一翻,就带出了鲜血淋漓的“党禁”二字。
这一不是卖官鬻爵,二不是昏聩无明,上书、上书,上个头啊!建议都滚回去上坟好吗?
第25章
赵嘉陵没有直说汴州名士来长安的事。
任务完成,成就到手——作为一个混子,大概会就此罢手。
不过赵嘉陵还没糟糕到这地步,政策既然颁布下去,便得贯彻下去,不然朝令夕改,实在是有损天子颜面。
她敲了敲御椅,只说道:“贡举变革自然有异议,朕无阻塞言论之意,士人大可畅所欲言。只是举人陆续送至长安,京兆尹与金吾卫需注意京中治安,总不好闹出乱子。”
被点名的京兆尹和金吾卫将军齐声称喏。
圣人不曾公开的事,朝臣们也不会莫名其妙提出来,只在心中暗暗做了决定。
冷汗和紧张渐渐收起,听到心声的官员不由得关心起“奖励”来。之前听到陛下与那系统神明对话,什么“成就完成”后,就会奖励一些有用或者无用的小玩意儿。
皇雍印刷坊已经定址,用最快的速度运土木营造。而被选出来的匠人们也一门心思地研究《版刻要诀》。根据工部和将作监传出的消息,《版刻要诀》可行性是很高的。
而且有人也算了笔账,一部二十册的大书,成本费不到三贯,那书籍拿到市场上,就算卖八贯也算便宜的了,其中利润高达五贯。毕竟手抄本价格更高,别说普通士人,除非巨富之家,不然都没几卷藏书。抄写犹为不易,唯有宫廷中能够不计成本,抄写整部大书。至于士人,也只是择史册中的几卷抄出,视为“精粹”而已。
有《版刻要诀》这样的好物,会不会有其它东西呢?朝臣们哪能不好奇?
可惜明君系统没有主动提,赵嘉陵也没在心中追问。
常朝结束后,赵嘉陵留了谢兰藻询问印刷术的进度。虽然已经从“公示栏”中知道,但赵嘉陵还是要摆出一个态度。
她凝视着谢兰藻,感慨道:“朕昨日看书,发觉大雍开国以来,贡举只重文学。如此士人皆诵当代之诗,博闻广识,却于史未涉。既然不考,那就‘六经未尝开卷,三史皆同挂壁’了。”1
谢兰藻眸光微凝,她正色道:“陛下想要继续改制?”这涉及科场内容,恐怕推进起来更为不易。要重经义、史书,那过去不曾于此道用功的士人哪能没有怨言呢?就算要改也不必急于一时。
“朕暂时没这个打算。”赵嘉陵摇头,继续说,“朕只是觉得一般士人的家庭,想要史书挂壁恐怕不易。宫廷中有史馆,朕听说太宗朝的韦相公在史馆时候,曾于闲暇抄写典籍回家私藏。可抄一部,耗时一年。他尚且如此,更别说旁人了。”
“若将印刷术推广,这等局面就能大大改善。所以还得谢卿多费心才是。”
谢兰藻正色道:“臣领旨。”她暗松了一口气,就怕陛下突然“太能干”。没想要“一步登天”便好。就算是真要改,也得等一个契机才是。
赵嘉陵没再说话,她托腮凝视着谢兰藻,眼神晶亮。
谢兰藻没听到心声,但前段时间的经验,足够让她猜到赵嘉陵的所思所想。她温声道:“陛下天纵圣德,发号施令,保乂黎民,天下苍生莫不悬望圣风。陛下以仁义道德为政,今既已得天之机,升平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