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李桥并不否认,“是邑王。”
她与谢沙都是逃难流民中的孤儿,早年被邑王捡回去培养,连他们的名字都是邑王取的。
“昔日恩情我自认为已经在战场上还清,而且遣散长青军是邑王自己的决定,正因为不愿再做无谓厮杀,他才选择自己投降。”
李桥盯着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眸中近乎扭曲的野心之火,“你意图再次组建长青军,究竟是为了报恩,还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你自己心里清楚。”
谢沙自负有无双计策深谋城府,却每每被李桥一眼看破,还是当着这些一直视他为首领老大的部下,情绪顿时有些失控:
“我自然是为了给邑王报仇雪恨!为了实现他未能实现的壮志!”
李桥笑了,“邑王谋逆是因为被逼无奈,并非他毕生志向,他的志向唯有天下太平,却因他一人挑起中原战火,死前已是后悔不已。而你却继续着他的错误,你究竟是为了替他报仇雪恨,还是恩将仇报?”
说实话,她向来看不上谢沙,还曾劝过邑王不要再重用此人,他做事太过狠绝毫无底线,但邑王说无论是战场还是朝堂都需要这样的人,他们做不到的,谢沙能做,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看在邑王的面子上,李桥忍了,邑王死后她自然没必要再忍,一走了之,随他自己折腾去吧。
李桥也是因为温娇娇再去了一趟上京城才知道,谢沙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暗中筹备。
面对李桥的质问,谢沙脸憋得通红,身后的邑王府旧人也面露震惊之色,邑王死前并不曾和他们多说过什么,但李桥将军可是邑王最信任的人啊!他们跟随着谢沙是因为一直以为邑王如谢沙所说壮志难酬,现在听了李桥的话他们顿时有些慌乱,开始窃窃私语。
谢沙带着人来找李桥,本意是能请李桥再回来领军,重振残兵的士气,他能感受到下面的人并没有能一举攻上京城的决心,韬光养晦太久,很多人的刀都钝了。
可李桥竟只三两句话就瓦解了仅存不多的士气,这可是他筹谋了近十年的局面。
谢沙抓住李桥的肩膀,眼神近乎有些癫狂,“李桥,不一样,这次真的不一样。你说咱们是反贼,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皇室血脉,名不正言不顺。”
他笑起来,“但我们现在有了,邑王的血脉,我找到了。”
李桥睁大了眼睛,“你说什么?”
身后的邑王府旧人们反应比李桥更甚,邑王当年死得凄惨,妻儿都被一并赐死,没有留下任何后嗣,邑王怎么可能还有血脉留在世上?
谢沙表情变得非常古怪,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哭,“你不知道吗?李桥,你一直养着的那个小美人,他就是邑王的儿子啊。”
李桥攥紧了拳头,这怎么可能?
仔细想来,温娇娇的身世的确蹊跷,郎家人对待他的反应像是早就知道这个孩子流落在外,但郎荣却等到需要拿孩子攀上单家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去寻。按理说这种高门大户的官宦人家,就算是外室生养的孩子也会让其认祖归宗接回府中教育,断不会让自家血脉流落在外。
而在郎家时,所有人都十分默契的没有提过温娇娇的母亲。
谢沙终于在向来气定神闲的李桥脸上看到了茫然之色,倒是很愿意为她解惑:
“他是邑王留在窑子里的种,邑王自己都不知道,那妓女知道怀的是邑王的孩子便偷偷生下来,等着有一天能认亲,结果等到的却是邑王被打为反贼处死的消息。为了保住孩子性命,便转而打算给孩子找另一个能当爹的大官,才找到了郎荣。”
郎荣虽然认了这个孩子,却因为多年惧内而不敢将孩子带回府去,只时不时给些钱财,那妓女竟就在青楼中将孩子养大了。
谢沙退了一步,看着李桥因为不敢置信而发白的脸色,继续笑道:“这还要多亏了你,刘府的爆炸让我不仅找到了你的下落,好奇去查了一下你养的这个孩子,竟因此牵连出了这一桩陈年旧事。”
起初谢沙以为李桥知道那个孩子的身份,但查清楚以后又觉得不像,这件事瞒得很死,那青楼里知情的人都知道与逆王扯上关系的下场,所以多年以来守口如瓶,若不是他的消息网灵通,手段也够硬,还真不一定能挖的出来。
而且以李桥的谨慎,如果她知道这孩子的真实身份,一定会让他留在郎府中,不管是过继给单家还是赘入夏家,都是天然的庇护,远比跟着她要安全。更不会冒险在平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只为把他救出来带回山鸡村。
太惹眼了,这不,就被他抓到了。
谢沙的表情让李桥顿觉不妙,如果温娇娇是邑王后嗣,那此行山鸡村,谢沙的目的也许就不是她。
而是温娇娇。
李桥眸光一冷,中计了。
第42章 京城之乱 成了手持长枪满身鲜血...……
“李桥, 十年过去了,你还是算不过我。”谢沙笑道。
大部队在清河到处打听山鸡村位置只是障眼法,早就有小队人等在山鸡村外, 都是这几年吸纳的新人, 完全听命于谢沙,夏照影带着人一出村子就被围了。
从一开始,谢沙的目标就是温娇娇,他知道如果温娇娇不离开李桥,他就没有机会得手。
李桥紧了紧拳头, 冷笑道:“谢沙, 劫了他有用吗?没有我,别说皇城,连上京城的城门你都进不去, 信不信?”
“我信,你是邑王生前最看重的主帅,我怎么能不信你呢。”
谢沙也算到李桥会这么说了, 现在各自的目的都摆到了台面上, 大家完全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 “李桥,现在整个顺天府都埋了炸药,只要你领兵攻上京城去,我可以为你开出一条直通皇城的大道, 届时邑王后嗣黄袍加身, 你我就是第一辅政王和护国大将。”
李桥挑了挑眉, “我要是不呢?”
“那火药依旧会炸,就算炸不死那狗皇帝,也足够为邑王的死出一口恶气。”
“但...”谢沙表情阴狠下来, “那个孩子的身份依旧会昭告天下,你觉得视邑王为洪水猛兽的狗皇帝,会留他这个小侄子的命吗?”
李桥算是明白了谢沙打的算盘,他就没打算让她选,不带兵温娇娇就会死,唯有扶他上位才能保他平安。
“你已经疯魔了。”
究竟是给邑王报仇也好,还是他心中执念也罢,这人已经是个疯子了。
“看样你是不准备与我一道了。”
两人的态度已经明了,谢沙撤了一步,“李桥将军既已卸甲归田,那我等也不再强求,道不同不相为谋,撤!”
谢沙说罢便打算带人离开,反正此行目的已经达到,能请到李桥出山最好,请不到也罢。邑王后嗣在手,长青军就算没有李桥,也师出有名了。
他就不信长青军没了李桥不行。
可惜谢沙的命令刚下达没多久,小院内另一沉稳的嗓音掷地有声:
“我看谁敢。”
整个院子里的人下意识地定在了原地,包括谢沙。
李桥上前朗声道:“昔日邑王离去时曾命我号令剩余长青军,现如今这个院中若还有邑王府旧人,亦或信任邑王做此决定之人,我命你们就地与反叛军割席,离开首领谢沙。”
谢沙不敢置信地瞪着李桥,目眦欲裂,眼看着身边大部分邑王旧部已有动摇,他大声道:“我手上有邑王后嗣!你们若是感念半点邑王恩情,就与我扶新皇上位!”
李桥当即驳道:“你这是要害死邑王最后的血脉,当日邑王自首是为了中原和边境百姓不再平白受战乱之苦,你现在却以他的子嗣和中原百姓性命做要挟。谢沙,你要脸吗?”
两人这一番话,院中其他人心中已高下立判。
邑王死后,他们这群人跟着谢沙,是敬邑王曾经信任的副将而非真正敬仰谢沙这个人。他们跟着邑王征战多年,知道他们追随的并非一个嗜杀喜战的王,但谢沙这些年组建的反叛军新兵没少干烧杀抢掠的事,心中虽有不满,可毕竟他们自己都是逆王残党,现在受谢沙庇护,能有事可谋,心中又怀揣着对皇帝的恨,同样一心想为邑王报仇,便顺从了谢沙多年。
实际上心中并不是完全认可这个首领。
现如今李桥将军再度现身,重新开口号令昔日长青军,他们岂能不应?
于是纷纷当即拔剑割袍,单膝跪地持剑拜道:
“长青军旧部,听凭李桥将军调遣!”
“一切听李桥将军号令!”
拜服声此起彼伏,跪的都是岁数大些从前真跟过邑王的,剩下后招募的新兵,包括张三,都犹豫着不知所措,他们从进入反叛军就是听谢沙的命令,对传闻中这个李桥将军只有个大概了解,今日不过初见而已,并没有死心塌地的跟着跪。
谢沙知道这群人已经没了挽回的余地,本想搬出邑王的名头来让李桥归顺,现在竟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让她借邑王的势制住了他的人。
她与谢沙都是逃难流民中的孤儿,早年被邑王捡回去培养,连他们的名字都是邑王取的。
“昔日恩情我自认为已经在战场上还清,而且遣散长青军是邑王自己的决定,正因为不愿再做无谓厮杀,他才选择自己投降。”
李桥盯着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眸中近乎扭曲的野心之火,“你意图再次组建长青军,究竟是为了报恩,还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你自己心里清楚。”
谢沙自负有无双计策深谋城府,却每每被李桥一眼看破,还是当着这些一直视他为首领老大的部下,情绪顿时有些失控:
“我自然是为了给邑王报仇雪恨!为了实现他未能实现的壮志!”
李桥笑了,“邑王谋逆是因为被逼无奈,并非他毕生志向,他的志向唯有天下太平,却因他一人挑起中原战火,死前已是后悔不已。而你却继续着他的错误,你究竟是为了替他报仇雪恨,还是恩将仇报?”
说实话,她向来看不上谢沙,还曾劝过邑王不要再重用此人,他做事太过狠绝毫无底线,但邑王说无论是战场还是朝堂都需要这样的人,他们做不到的,谢沙能做,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看在邑王的面子上,李桥忍了,邑王死后她自然没必要再忍,一走了之,随他自己折腾去吧。
李桥也是因为温娇娇再去了一趟上京城才知道,谢沙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暗中筹备。
面对李桥的质问,谢沙脸憋得通红,身后的邑王府旧人也面露震惊之色,邑王死前并不曾和他们多说过什么,但李桥将军可是邑王最信任的人啊!他们跟随着谢沙是因为一直以为邑王如谢沙所说壮志难酬,现在听了李桥的话他们顿时有些慌乱,开始窃窃私语。
谢沙带着人来找李桥,本意是能请李桥再回来领军,重振残兵的士气,他能感受到下面的人并没有能一举攻上京城的决心,韬光养晦太久,很多人的刀都钝了。
可李桥竟只三两句话就瓦解了仅存不多的士气,这可是他筹谋了近十年的局面。
谢沙抓住李桥的肩膀,眼神近乎有些癫狂,“李桥,不一样,这次真的不一样。你说咱们是反贼,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皇室血脉,名不正言不顺。”
他笑起来,“但我们现在有了,邑王的血脉,我找到了。”
李桥睁大了眼睛,“你说什么?”
身后的邑王府旧人们反应比李桥更甚,邑王当年死得凄惨,妻儿都被一并赐死,没有留下任何后嗣,邑王怎么可能还有血脉留在世上?
谢沙表情变得非常古怪,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哭,“你不知道吗?李桥,你一直养着的那个小美人,他就是邑王的儿子啊。”
李桥攥紧了拳头,这怎么可能?
仔细想来,温娇娇的身世的确蹊跷,郎家人对待他的反应像是早就知道这个孩子流落在外,但郎荣却等到需要拿孩子攀上单家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去寻。按理说这种高门大户的官宦人家,就算是外室生养的孩子也会让其认祖归宗接回府中教育,断不会让自家血脉流落在外。
而在郎家时,所有人都十分默契的没有提过温娇娇的母亲。
谢沙终于在向来气定神闲的李桥脸上看到了茫然之色,倒是很愿意为她解惑:
“他是邑王留在窑子里的种,邑王自己都不知道,那妓女知道怀的是邑王的孩子便偷偷生下来,等着有一天能认亲,结果等到的却是邑王被打为反贼处死的消息。为了保住孩子性命,便转而打算给孩子找另一个能当爹的大官,才找到了郎荣。”
郎荣虽然认了这个孩子,却因为多年惧内而不敢将孩子带回府去,只时不时给些钱财,那妓女竟就在青楼中将孩子养大了。
谢沙退了一步,看着李桥因为不敢置信而发白的脸色,继续笑道:“这还要多亏了你,刘府的爆炸让我不仅找到了你的下落,好奇去查了一下你养的这个孩子,竟因此牵连出了这一桩陈年旧事。”
起初谢沙以为李桥知道那个孩子的身份,但查清楚以后又觉得不像,这件事瞒得很死,那青楼里知情的人都知道与逆王扯上关系的下场,所以多年以来守口如瓶,若不是他的消息网灵通,手段也够硬,还真不一定能挖的出来。
而且以李桥的谨慎,如果她知道这孩子的真实身份,一定会让他留在郎府中,不管是过继给单家还是赘入夏家,都是天然的庇护,远比跟着她要安全。更不会冒险在平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只为把他救出来带回山鸡村。
太惹眼了,这不,就被他抓到了。
谢沙的表情让李桥顿觉不妙,如果温娇娇是邑王后嗣,那此行山鸡村,谢沙的目的也许就不是她。
而是温娇娇。
李桥眸光一冷,中计了。
第42章 京城之乱 成了手持长枪满身鲜血...……
“李桥, 十年过去了,你还是算不过我。”谢沙笑道。
大部队在清河到处打听山鸡村位置只是障眼法,早就有小队人等在山鸡村外, 都是这几年吸纳的新人, 完全听命于谢沙,夏照影带着人一出村子就被围了。
从一开始,谢沙的目标就是温娇娇,他知道如果温娇娇不离开李桥,他就没有机会得手。
李桥紧了紧拳头, 冷笑道:“谢沙, 劫了他有用吗?没有我,别说皇城,连上京城的城门你都进不去, 信不信?”
“我信,你是邑王生前最看重的主帅,我怎么能不信你呢。”
谢沙也算到李桥会这么说了, 现在各自的目的都摆到了台面上, 大家完全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 “李桥,现在整个顺天府都埋了炸药,只要你领兵攻上京城去,我可以为你开出一条直通皇城的大道, 届时邑王后嗣黄袍加身, 你我就是第一辅政王和护国大将。”
李桥挑了挑眉, “我要是不呢?”
“那火药依旧会炸,就算炸不死那狗皇帝,也足够为邑王的死出一口恶气。”
“但...”谢沙表情阴狠下来, “那个孩子的身份依旧会昭告天下,你觉得视邑王为洪水猛兽的狗皇帝,会留他这个小侄子的命吗?”
李桥算是明白了谢沙打的算盘,他就没打算让她选,不带兵温娇娇就会死,唯有扶他上位才能保他平安。
“你已经疯魔了。”
究竟是给邑王报仇也好,还是他心中执念也罢,这人已经是个疯子了。
“看样你是不准备与我一道了。”
两人的态度已经明了,谢沙撤了一步,“李桥将军既已卸甲归田,那我等也不再强求,道不同不相为谋,撤!”
谢沙说罢便打算带人离开,反正此行目的已经达到,能请到李桥出山最好,请不到也罢。邑王后嗣在手,长青军就算没有李桥,也师出有名了。
他就不信长青军没了李桥不行。
可惜谢沙的命令刚下达没多久,小院内另一沉稳的嗓音掷地有声:
“我看谁敢。”
整个院子里的人下意识地定在了原地,包括谢沙。
李桥上前朗声道:“昔日邑王离去时曾命我号令剩余长青军,现如今这个院中若还有邑王府旧人,亦或信任邑王做此决定之人,我命你们就地与反叛军割席,离开首领谢沙。”
谢沙不敢置信地瞪着李桥,目眦欲裂,眼看着身边大部分邑王旧部已有动摇,他大声道:“我手上有邑王后嗣!你们若是感念半点邑王恩情,就与我扶新皇上位!”
李桥当即驳道:“你这是要害死邑王最后的血脉,当日邑王自首是为了中原和边境百姓不再平白受战乱之苦,你现在却以他的子嗣和中原百姓性命做要挟。谢沙,你要脸吗?”
两人这一番话,院中其他人心中已高下立判。
邑王死后,他们这群人跟着谢沙,是敬邑王曾经信任的副将而非真正敬仰谢沙这个人。他们跟着邑王征战多年,知道他们追随的并非一个嗜杀喜战的王,但谢沙这些年组建的反叛军新兵没少干烧杀抢掠的事,心中虽有不满,可毕竟他们自己都是逆王残党,现在受谢沙庇护,能有事可谋,心中又怀揣着对皇帝的恨,同样一心想为邑王报仇,便顺从了谢沙多年。
实际上心中并不是完全认可这个首领。
现如今李桥将军再度现身,重新开口号令昔日长青军,他们岂能不应?
于是纷纷当即拔剑割袍,单膝跪地持剑拜道:
“长青军旧部,听凭李桥将军调遣!”
“一切听李桥将军号令!”
拜服声此起彼伏,跪的都是岁数大些从前真跟过邑王的,剩下后招募的新兵,包括张三,都犹豫着不知所措,他们从进入反叛军就是听谢沙的命令,对传闻中这个李桥将军只有个大概了解,今日不过初见而已,并没有死心塌地的跟着跪。
谢沙知道这群人已经没了挽回的余地,本想搬出邑王的名头来让李桥归顺,现在竟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让她借邑王的势制住了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