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静默之后,他将一封书信奉上:“这是傅王托臣奏与皇上的书信,说是待皇上一看便知。”
  此去封州,他听到了很多有关傅王的消息,更多的,是对方身边那位小神童的,望远镜、指南针、船造技术,以及新作物地瓜。
  这地瓜,原来是对方早在一年前就发现了的!
  只不过当时并不知晓这种作物的好处,只当是一种珍稀的物种,因而随手种在了院中,并托当地出海的船队留意,直到今年,作物成熟,远行的船只归来……
  使者惊叹于自己探听到的消息的时候,宣明帝也将胞弟留给自己的书信看完了。
  当即便是畅怀大笑,“好,好,好!来人!传朕口谕,着人去封州,把傅王和朕的工部员外郎带回来!”
  “另外给朕备马,季观察使来京进献的车队,朕亲自去迎!”
  让季彦将地瓜护送进京是叶西等人慎重思考后决定的。
  一来叶西和宋峤不得召见,贸然进京必然会被有心人弹劾。
  而季彦本就是皇上派来巡视各地的观察使,任务完成后归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再加之发现地瓜也有对方的功劳,也称得上是名正言顺。
  二来他们不等皇帝的命令再下过来再走,也是因为这一来一回耗费时间,而地瓜的储存期有限,自然是越快送到皇帝手里越好。
  事从紧急,又有宋峤保证,叶西还是愿意相信,作为一国之君的宣明帝是不会在意这点小冒犯的。
  临行前,叶西紧急培训了季彦身边的亲信,将地瓜的种种特性和培育种植方法一一告知,又叫宋峤帮忙写了说明折书,等季彦带人带折子盛装出发后,才算是彻底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事,就不是他能插手的了。
  一个月后,叶西再次接到了来自京都的圣旨,去往京都已经势在必行。
  叶西早有预料,从季彦进京后就开始做准备,此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橡胶园的事有大哥帮忙盯着,夏木匠几人经历这么多事之后,也能够独当一面了,叶西没什么不放心的。
  景州的橡胶园则暂时先空着,日后等培育了新的树苗再往那边挪。
  提起橡胶园,自然要说一说橡胶树,自叶西将园子买下把树苗移栽进去,也才不过短短两月时间,这些橡胶树却个个生长茁壮,已经窜高了近二十公分了,想来一是夏季本就是这种高大乔木的生长高峰期,二则封州光照充足,十分适宜橡胶树生长,这才有此盛况。
  但是再怎么长得快,至少也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割得出胶来,叶西从找出来的数据里知道了这点后,短时间内,已经不抱期望能够做出罐头了。
  左右他如今要进京,下次来封州还不知是何年何月,也就不去想这些了。
  至于船造,经过船造所众人不眠不休的实验,叶西师徒提出的鱼鳞式结构船壳也终于被完美制作了出来,做出了这个,叶西自觉终于办了点实事,总算心里面不那么亏得慌了。
  他走之后,裘双就辞了船造所的活计去商家那里,就什么魑魅魍魉也算计不到他头上去了。
  将一切人和物都安排妥当后,叶西告别兄长,这才和宋峤一同出发,前往京都。
  宋峤晕船,这次他们便不走水路,先从封州到芜州,再北上经过两州,最后达到京都。
  这便意味着离家一年多,叶西终于可以回去青曲看看了。
  第104章
  宣明十二年, 初冬。
  青曲地处北方,一过十月,几场秋雨下下来, 天气便一日冷似一日。
  戌时初, 即便是开有夜市,街上的行人也已经不多了,叶云打点完店里的一切, 等店里的活计、娘子都收拾妥当回家后, 这才关了店门, 哈着手去后院取些东西。
  后院如今已经没有人在住了, 以前还有她和辛紫在住, 早些时候还有苏娘子母女在这边寄宿, 现在却是一个人都没有了, 偶尔店里的伙计有事耽搁了回家,会在后院住上那么一晚。
  辛紫是年初的时候,因为家中老爹被三郎招去了厂子里, 阿娘又在厂里帮忙做饭,一家人咬咬牙, 便在县里租了处小院子搬了进去, 那处小院离铺子近, 她也就回去住了。
  至于苏娘子, 她因为开加盟店借了叶家一笔钱, 这对叶家来说没什么, 对苏娘子却是不小的负担, 因此当初她租的店也小, 只有门市不带后院, 关键她带着个孩子, 舍不得住客栈,又不敢住那种开在人家里的大杂院,便在叶云挽留下厚着脸皮住在了铺子里。
  等她那加盟店经营好了,便轻松了许多,还舍得雇了个大娘子带孩子,然后一心扑在生意上,生意便越来越红火,攒下了不少银钱,今年初的时候,更是一口气将欠下的债还清了,还买了处不错的小院子,租出去一间给两个外县的女雇工住,收点租子,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了起来。
  前阵子重九节,还专门给自己放了假,邀请她们几个朋友去家中吃喝了一番,带着孩子去寺里拜拜,添了不少香火钱,似乎还求了姻缘。
  叶云偶尔也听人说过,城中有几户不错的人家都中意苏娘子,在寻摸试探她的意思,想到这,她嘴角不觉露出了微笑来,想来苏娘子心中已是挑好了人家罢,那她们几个姐妹便只等吃她的喜宴了。
  至于她们叶家,大哥在军中前程有望,四郎跟在大哥身边,他们都放心,更别说四弟如今大有出息,竟然被皇上封了官,还是入了六部的工部,官拜六品,可谓是天大的荣耀了。
  再加上一月前四郎又传来消息,马上就要进京走马上任了——在此之前,叶云从不知道,自家一户普通农家人,竟然能和那么多官家子弟来往,还被其礼待有加、处处妥帖。
  好在三郎惯于应付这些,倒叫他们家在很多人眼中越来越高不可攀了起来。
  叶云对此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也已经习以为常了,平日若有哪家贵门小姐邀了她,也能自己拿主意结交一二。
  而三郎经营着个工厂,摊子越铺越大,早在兄长支应给厂子两百个员工的时候,他便从青曲西郊处寻了个地儿,建了厂子,在给四郎去信一封后,转头便热火朝天的又建了什么工人宿舍,将这些人连同先前他零零散散凑的百多个员工,一齐塞了进去,整日忙得不见人影。
  也是因为这,他们姐弟才又在县城寻了处宅子,方便干活和休息。
  说起五郎,以前还是副活泼样子,跟着他三哥迎来送往多了,人就渐渐懂事稳重了下来,只是家中兄姐整日奔奔忙忙的,自然不希望他也是这般,加之他自己也愿意去读书,她和三郎商量了一番,便决定将五郎送去书院。
  也是重九节的时候,他已被人带着见过了书院夫子,便是那位高门出身的王夫子,王三郎的小叔。
  至于她和王三郎……
  叶云正出神,便听身后传来了一声咳嗽。
  声音听着熟悉,她转身去看,可不就是王三郎王衡。
  叶云眼一晃,还以为自己看错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来这了?”
  他家毕竟不在青曲,在外面待久了,家里便催得紧,今年端午的时候实在禁不住,便回去了家里过节,谁知这一回去,连着中秋和重阳,四个多月都没能出门,还是听得了叶四郎要回青曲的消息,借口会友赶过来的。
  家里倒也不是不同意他和二娘的事,倒恰是因为琢磨着这件事,反而拘着,不想叫两人来往太过紧密,怕出什么岔子。
  但四个月见不着人,也属实难熬了,所以一到青曲地界,王三郎就管不住自己的腿了。
  他摸摸鼻尖:“天色这么晚,独自上街不安全,我来送送你。”
  叶云看了他一眼,安静的锁了院门,转身走在了前面。
  王三郎一顿,随即连忙跟了上去,不满足于一前一后的距离,他悄悄快走两步,和喜欢的娘子肩并肩,但很快又克制地拉开了距离。
  叶云目不斜视,将颊边的碎发拢至而后,露出微红的耳朵,“以后别来了。”
  她微微侧头,却是面对和王三郎相反的对面。
  “让人看到不好。”
  王三郎瞬间变色的脸这才慢慢恢复正常:“也就是……头一天回来,以后不会了。”
  他看看天上的星子,又低头看看脚下的路,最后小心翼翼道:“这次回去,族中也说了,不会插手我的、我的婚姻大事,再且我是嫡次子,也没那么多规矩。”
  他观察着叶云的脸色,却在模糊的夜色中看不到半点反馈。
  叶云低头,认认真真看着自己的脚步,脸颊飞红,却也冷静。
  她很清楚,在世人眼中,自己的身份是够不到王氏门楣的,对于她和王三郎的事,王家能这么容易松口,也许有王三郎所说的那些原因,但她也能感觉到,另外的原因也许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她在军中任职的兄长,比如她手握财富的三弟,又比如她即将进京任职、圣宠加身的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