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103节
  徐荷叶:“这些是留给厂里师傅们的。”
  她解释道:“刚刚厂里的小组长找到我,希望能从厂里买一套运动服。我做主,不收大家钱了,免费送一套给他们。”
  “这段时间,厂里忙着赶货,师傅们昼夜不停,一直在加班。大家任劳任怨地帮我们,从来没有提过要求,难得他们提出了需求,送他们一套衣服花不了多少钱。”
  说实话,服装出厂价真不高,有时候还不足终端零售价的五分之一。
  一件两件的,卖不了多少钱,何不拿出来收买人心。员工对工厂的归属感强,也更愿意为工厂努力。
  董福运点了点头:“行,我明白了。”
  他拿出随身记事本,在本子上写下了这件事。
  徐荷叶想到刚刚的小组长满头大汗的模样,又道:“小姨,最近还是太热了。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之类的解暑药不要缺了,多买点放在车间,有人中暑就能喝。
  再买点干荷叶、金银花、绿豆什么的,放食堂,出点钱让他们帮忙多给咱们熬点荷叶茶、金银花水、绿豆汤之类的汤汤水水放到车间给师傅们喝。”
  董杏花:“放心吧,自从入暑后,这些解暑用的中药、汤水,厂里就没缺过。”
  徐荷叶点了点头:“小姨办事我放心。”
  说实话,像这方面的小福利,现在很多私人小厂是没有的。
  你说,天热,员工中暑了怎么办?
  熬着呗!
  请假回家?
  那不行!耽误了工期,要扣工钱。
  也就是董杏花工人阶级出身,才更能体会这些制衣工人们的难处,愿意按照原来国营大厂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些小福利。
  同样的,徐荷叶以前也做过车间女工,也有顶着三十九高热的不适在车间拧螺丝过。她知道普通百姓都是手停口停,为了挣那点口粮,不敢病不敢休息的日子有多煎熬。
  她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好了,挣到了上辈子一辈子都没挣到的钱。为这些给她挣钱的员工提供一些小福利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小姨,小吴姐什么时候有空?”
  “她现在就有空,她说她打个车过来接咱们,大概要半个小时过来。”徐荷叶点了点头,决定趁这个时间去库房看看。
  库房同样忙得热火朝天,王安文带着四个工人,一刻不停地忙着发货。
  装袋封存好的货物,搬到门口的大货车上,等货车装满了就运往火车站,然后通过火车站的货运系统,发往周边城市乃至全国。
  “董经理来了。”王安文看到董杏花笑着打了个招呼。
  “王哥,辛苦了。”
  王安文摇了摇头:“厂里生意好,我也高兴。”
  这几个月他每个月工资都发到了四百块,要知道原来在老厂坐冷板凳,一个月才一百五十多块,每个月下几次馆子都没了。
  现在可好,两百块留着平时做生活费,嘿嘿,剩下两百块他能下好几次馆子。
  第147章 不对劲
  估摸着差不多的时间, 二人从仓库出来,到工厂大门口等了大概五分钟,一辆出租车停在了两人面前。
  中介小吴推开后座车门, 从车里走了出来, 看到徐荷叶和董杏花连忙道歉:“抱歉抱歉我来晚了, 让你们久等了。”
  “小吴姐,你不用道歉,我们也刚从工厂里出来。”徐荷叶笑着道。
  董杏花也道:“是啊,小吴, 你太客气了。”
  小吴笑了笑,又问道:“那我们现在去看工厂?”
  “行。”
  “先看近的这家?”
  “嗯。”三人上了车, 没多久, 司机开了差不多十来分钟后就抵达了另一座工厂。
  也不知道要在工厂里看多久,小吴便给司机结了车费, 让司机走了。看着这么一小会儿就付出去的三十块, 小吴心疼得嘴角都在抽抽。
  好在公司愿意报销, 不然她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前台吧!
  小吴领着二人来到一座工厂前,厂门口站着一位看着四十来岁皮肤白胖的中年男人, 中年男人满脸愁苦,看到小吴后,马上挤出笑容,迎上前来, 目光落在徐荷叶和董杏花身上时又有些迟疑。
  “小吴中介,这两位是?”
  小吴道:“何老板, 这两位就是我今天和您电话里提的买家。”
  “买家?两个女人?”何老板嘴角一抽,眼里更加狐疑。
  “女人怎么了?女人不能买厂办厂了?”说话的是一位陌生女声,徐荷叶抬头看过去, 女人四十多岁,脸色有些憔悴,眼神却很明亮有神。
  “我不是这意思。”中年女人开口后,中年男人瞬间萎了下来。
  谁让他犯了错,心虚呢!
  中年女人冷哼一声,把目光放到徐荷叶和董杏花身上,她不着痕迹地打量了两人一眼,开口道:“大妹子,小姑娘,怎么称呼?”
  董杏花:“大姐,我姓董名杏花,您叫我小董,或者杏花都行。”她又指了指徐荷叶,“这是我外甥女徐荷叶,您叫她荷叶就行。”
  徐荷叶和董杏花商量过,出门在外,出面的都是董杏花。
  “大姐怎么称呼?”董杏花又问道。
  中年女人道:“董妹子,我姓李,托大,你叫我一声李姐就成。”
  “李姐。”
  中年女人点了点头:“那咱们现在就去看看工厂?”
  “行。”
  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工厂里走,徐荷叶跟在后头,默默打量着这座工厂。
  厂房做得不错,坐北朝南,通风也不错。面积差不多是他们现在租的厂房两倍,适合他们现在的体量。
  厂里已经停工,一个工人都没有。
  她伸手摸了摸旁边的缝纫机,很干净,指腹没有一点灰尘,显而易见,厂主人定然很珍惜这座工厂,不然也不会停工后还时常打理。
  李姐看着厂房里的这些机器,肉眼可见的不舍,但不舍也没办法,谁让家里欠了债,只能把厂卖了还债。
  “董妹子,荷叶姑娘,我们这厂你们盘下来真不亏。你们看看这些机器,缝纫机是最近新出的型号,缝起衣服速度又快,针脚又密实。还有这些钉扣机、锁边机,都是近两年才刚买的,用个五六年没有问题。”
  董杏花点了点头:“确实很新。”她在纺织厂干过,再加上最近管着整个重荷服装厂,了解这一行,知道中年女人说得没差。
  不过——董杏花和徐荷叶对了一个眼神,点了点头,询问道:“李姐,我有些问题想问问您,如果有冒昧之处还望您别介意。”
  李姐摇头:“没关系,想问什么就问吧。”
  董杏花:“是这样的,李姐,我看你这厂里东西都挺不错,而且很多机器都是最近这一两年置办的,足以说明你们厂的效益不错。既然生意不错,怎么就到了要卖厂的地步?”
  这何家制衣厂是私人工厂,自负盈亏,没有政府补贴,如果生意不好根本买不起这些机器。就像他们重荷服装厂,如果不是最近生意好,挣了钱,也不会想着换厂房。
  李姐苦笑:“原来生意确实不错,只是——”
  七八年改革后,夫妻俩就辞职下海开了一间裁缝铺子,专门给人做衣服,做的是……嗯,是港城仿版。
  两夫妻的手艺都不错,就算客人只拿张图来,夫妇俩瞟一眼也能做个差不离。
  同样款式,只要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价钱,这让他们裁缝铺子的生意越来越好。来找他们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招徒弟。慢慢地,招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开了这间工厂。
  办了厂,挣的钱越来越多,他们又开始换新设备,想着提高效率赚更多的钱。
  谁知道这狗东西,肚子里藏不了二两油,挣了点钱就开始飘了,居然跑去赌博,把家里积蓄全都赔光了不说,还挪用了厂里采购面料的钱以及工人工资。
  现在账面上一分钱没有,发不出工人工资,还要赔合作商的违约金。只能把厂卖了,看能不能把窟窿填上。
  只是这真实原因就不能告诉她们了。
  黄赌毒三个字沾不得,尤其是赌毒二项,输红了眼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若是让买家知道他们厂和赌徒扯上了关系,就算是想买也不会买了。
  “只是——我家老何得了重病。他这病,需要很大一笔钱治,国内还治不好要出国治,我呢,现在要专心陪他治病,也没精力经营工厂,只能卖了。”
  “什么病啊,这么严重。”董杏花面露同情。
  什么病?
  哪有什么病?
  她这本来就是随便胡诌一个理由。
  想起上次去医院看的那位裁剪师傅,李姐恨恨地道:“肝病。”
  “肝硬化,晚期,快死了。”
  肝硬化,那确实是个要命的大病。
  董杏花顿时面露歉意:“抱歉,希望何老板能早日康复。”
  徐荷叶却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劲,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明白。
  李姐摇了摇头:“和你没关系。”
  她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便道:“我这里还有个仓库,不如一起去看看?”
  “行啊。”
  一群人又转道去仓库,仓库距离不远,也不算大,但也够用。
  徐荷叶和董杏花都挺满意的。
  厂房大,设备齐全,距离老厂也近,方便员工上下班,旁边还有厨房,可以做饭给员工们吃。
  如果价钱合适,真的可以定下来。
  两人对视一眼,董杏花道:“李姐,我说实话,您这工厂不错,如果价钱合适的话,我们可以定下来。”
  李姐点了点头:“那是自然,我也是诚心卖厂,不会开虚价。”
  “董妹子,我这厂大,加上仓库,足有一千四百多平米。
  前两年光买厂房就花费了四十二万,这两年厂房涨价不少,加个一二十万都好卖,更别说我这里还要这么多设备。
  但我如今急需用钱,算不了那么细,你给我五十万让我保个本就行。”
  董杏花看了徐荷叶一眼,徐荷叶点了点头。五十万,能买下一间工厂的所有权,那确实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