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强惨恶犬驯养指南 第90节
临行前,只换了一件锦袍——那是姜辞在宁陵为他缝的。
他未曾说出口的惦念,如今一日深过一日。他心知,再不追,怕是便追不上了。
马蹄疾飞,深秋风起,林叶尽黄,他的身影自丰都城门外掠过,在金风寂野中渐行渐远。
几日后,凉州,紫川城。
姜辞的马车终于穿越长路,缓缓驶入熟悉的街道。她掀开帘子望去,街边一切似乎并无变化,仍是旧时模样,却又像蒙了重重一层霜雾,陌生而遥远。
姜府门前,守门侍从见是小姐归来,连忙去禀。
不多时,姜怀策便快步迎出。他年岁未改,仍是一副铮铮硬骨将姿,只是眼中情绪复杂难言。
姜辞下车,深深向父亲行了一礼。
“父亲,我回来了。”
姜怀策看着她眼底沉静的倔强与疲惫,开口却只是淡淡一句:“回来就好,外面凉,赶紧进来。”
姜辞随姜怀策入了内堂。
屋内炉火暖融,她卸下披风落座,银霜与晚娘退至廊下,将时间与屋子都留给这一对久别重逢的父女。
姜辞低垂着眼帘,沉默片刻,终于缓缓开口。
她将在东阳的经历一一道来,并无太多修饰,也未刻意避重就轻。直到最后,她声音微哑,却极尽平静地道:“……父亲,我与姬阳已和离。他亲手写下休书,如今我已不再是东阳侯夫人。”
姜怀策原本微握着茶盏的手顿住了。
他并未立刻发问,也没有勃然色变,只是长久地凝视着她,眉宇之间沉静如山。良久,他放下茶盏,声音缓慢却有力地道:“你既回来了,凉州便是你永远的根,这里也是你的家,今后,爹护着你。”
简简单单的一句,像是为她掷下一锤定音的归处。
姜辞胸口微颤,强撑的冷静终于松了一分。她本以为父亲会责怪她不顾大局,或追问缘由,可他却什么都没有问——甚至连为什么都不曾说出口。
她忽然觉得鼻腔一酸。
姜怀策继续说道:“这些日子你在东阳,我一直怕你过得太苦,也怕你太懂事,把委屈都咽了下去。”
他顿了顿,眼中已是一片湿润,却仍强自镇定:“我不知道你到底在那府里经历了多少,也许你自己都还没来得及细想。但不必再想了,从今天起,咱们继续快快乐乐的。”
他转头吩咐外头下人:“把西厢清出来,内院再备几件小姐喜欢的物件,好生伺候。”转头又对姜辞说道:“阿辞,你走后,你屋子的东西,我一直保持原样,每日都有人打扫,就想着有一日,你或许会回来。”
姜辞再也绷不住,眼泪终于滚落。
她起身,轻轻扑进父亲怀中,像是小时候风雪夜里摔了跤,想找个可以哭一哭的地方。她紧紧抱着他,哽咽难抑:“我没事的,真的没事……我没有受什么苦……”
“没受苦,怎么回来就哭成这样?”姜怀策抬手轻轻拍她的背,声音低沉温缓,“你是我的女儿,阿辞,我从来没求你多聪明多能干,只希望你平平安安,愿意笑,愿意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姜辞哭得更厉害了。
夜色沉沉,外面的风吹过姜府廊下,松影斜落,一室灯温。
晚娘在厨房里忙了许久,终于捧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面,小心放在姜辞案头。
“姑娘小时候最爱这口儿,每回一哭,我就给你煮上一碗,边吃边抹眼泪,吃完就好了。”她嘴上念叨着,却始终没敢去看姜辞的眼,只是背过身抹了抹脸,语气哽了哽,“可惜……眼下是你最不愿让人看见哭了。”
姜辞低头看着那碗面,茶汤清亮,蛋花与香葱交错浮沉,仿佛一瞬回到了多年前那个冬日,自己还会躲在晚娘怀中撒娇的年纪。
她鼻尖一酸,却强忍住情绪,只是道:“晚娘,你也别太操心,我回来了,一切都好。”
一旁的银霜倚在门边,安静许久后,终于开口:“姑娘,我想加入凉州军。”
姜辞抬眼看她,并不意外。
银霜神情坚定:“凉州还在,凉州还需要人,我想替凉州做事,正如小姐所说,护一方也是护一人。”
她声音不高,却铿锵有力,眉目清冷。
姜辞望着她,欣慰道:“明日你自行去营中报名吧,凉州军虽不强,但是也好过没有,我等你成为这凉州的女将军。”
银霜郑重点头,转身退了出去。
灯火渐深,夜静无声。
待晚娘收拾完,姜辞也未再说话,只说自己想坐坐。屋中人退下后,她披衣来到窗前,轻轻推开半扇窗,夜风裹着一丝寒意扑面而来,拂过她耳畔的碎发。
远处灯火依稀,凉州城沉入夜色之中。
她望着天边黑沉沉的方向,目光仿佛穿过千山万水,落在那座遥远的丰都城上。
如今归来,一切恍若隔世。
姜辞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窗框,眼神平静如水,却藏着深不见底的情绪。
那日他说的话,她记得清清楚楚。
可心,终究不是一纸休书便能割断的东西。
姜辞不在去想,而是想着明日,要吃些什么,她已许久没有吃丰都的食物了。
翌日,天光微亮,刺史府院中石径被昨夜的露水润得清润湿滑。
姜辞身着青衣,缓步扶着姜怀策,在庭中绕着一颗枇杷树缓缓而行。父女二人并未多言,只听院中雀鸟啼鸣,一时静谧安然。
姜怀策步履不快,眼角已有细纹,却仍精神抖擞。他偶尔停下脚步,看着树下新露的苔痕,不知在想些什么。
姜辞陪在一侧,也未出声,只是将父亲身上的衣服替他拉紧了一些。
就在此时,府门外传来一阵急促脚步声。
“刺史大人——!”一名守军跌跌撞撞闯入院中,身上满是风尘,额上冒着汗珠,声音带着一丝急迫,“紫川北门急报!瀚北军压境,人数虽不多,但旗号属实,为首一人戴铜面具,
疑似——瀚北燕王楼弃!”
院中顿时一静。
姜怀策神色一变,眼神瞬间凌厉,语气冷峻:“传令,召集军议,立刻去城楼看看。”
守军应声退下。
姜辞闻言,也面色微敛,目光一沉,拢了拢袖中双手,沉声开口:
“爹,我也去。”
姜怀策转头看她一眼,略作犹疑。
姜辞却已抬步向前,语气平静而坚定:“女儿如今已经长大,家中无子,女儿想替您分忧。”
姜怀策终究没有拒绝,只叮嘱:“不可轻敌。”
姜辞颔首:“女儿明白。”
第73章
北城楼上,风声吼啸。
姜辞随姜怀策登上城楼,举目望去,城外旷野之上,寒烟如练,三千瀚北铁骑密密匝匝铺陈开来,旌旗被风吹的扬起,气势逼人。兵马虽不多,却整肃如山。
姜辞眯了眯眼,凝视那片铁甲森然的军阵,沉声道:“爹,他们兵力虽不算庞大,可敢兵临城下,显然……并未将我们凉州放在眼中。”
姜怀策目光微凝,缓缓应道:“凉州军久困边陲,兵弱将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他们不放在眼中,也是情理之中。”
姜辞未言,只垂眸望向阵前最前方那名骑者。那人端坐于骏马之上,戴着一副铜质面具,头盔之上嵌着鹰羽,正随风轻摆,寒光与暮气交织,如风中羽刃。
他静静驻在那里,未曾拔刀,却自有一股压迫性的威势。
姜辞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心中莫名一动,似有某种熟悉之感自心底缓缓升起。
忽然,那人抬手,将面具自脸上缓缓取下。
铜光褪去,露出一张冷峻清隽的面孔——棱角如削,神情淡淡,眸光如雪夜孤鹰,凌厉中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潋滟。他的目光穿越风声与城墙,定定望向姜辞。
“姜辞,”他唇角微挑,声线低沉,却字字清晰,“我说过,我们还会再见。”
姜辞心头一震,眼中倏然浮现一抹错愕。
是他?
真的是他?
那个曾在宁陵街头,自称“燕渡”的江湖少侠,差点因他导致水淹宁陵郡……他真的是瀚北军中,为首之将。
姜辞一时间未作回应。
对面,楼弃却已策马前移一步,声音清朗从风中传来:“我来,不是为讨伐凉州。我此行,只求借道西行。”
姜辞眉头一动,转身与姜怀策低声道:“他要打北庭。”
姜怀策目光微凝,沉声道:“如今你与姬阳已断,我们也难以再求东阳援手。若眼下便回绝瀚北,只怕将凉州彻底推入孤境。”
他顿了顿,又道:“天下四分,凉州居中,左瀚北,右东阳,前后皆敌,一旦两边俱怒,我们寸步难行。”
姜辞微一思忖,沉声道:“那不如——只放他一人入城,细细斡旋。”
姜怀策望她一眼,颔首应道:“也只有这一个法子。”
姜辞随即上前一步,垂眸俯视楼下,朗声开口:
“燕王既为商议借道而来,却兵临城下,于理不合,若真心相谈,不妨拿出几分诚意。”她语气平稳,目光沉静,“请命你的军队后撤十里,退至郊外驻扎。如此,我便开城迎你入内。”
她本以为对方会与她讨价还价,谁料楼弃只是略一挑眉,唇角勾出一丝笑意,并未争辩,只道:“好。”
说罢,他抬手解下腰间佩刀,转身将其递给身旁副将:“替我收着。”
副将欲言又止:“主上——”
“去。”楼弃只一字,语气清淡,却带着不容置喙的从容。
随后,他策马上前,回身朝瀚北军一抬手,声音高扬:“全军听令——退十里,原地扎营!”
三千铁骑如林,然他一令之下,竟无一人迟疑,井然有序地调转马头,尘沙翻卷间,如潮水般缓缓退去。
他看都未多看一眼,只单人翻身下马,长靴踏地,径直向北城门行来。
他步伐从容,身影挺拔,一人一身素黑战衣,孤身临城,却步步生威。
城楼之上,姜辞目光紧紧落在他身上,直到瀚北军彻底退去,这才微微颔首,下令:
“开城门。”
楼下尘土未歇,城门吱呀缓启。
他未曾说出口的惦念,如今一日深过一日。他心知,再不追,怕是便追不上了。
马蹄疾飞,深秋风起,林叶尽黄,他的身影自丰都城门外掠过,在金风寂野中渐行渐远。
几日后,凉州,紫川城。
姜辞的马车终于穿越长路,缓缓驶入熟悉的街道。她掀开帘子望去,街边一切似乎并无变化,仍是旧时模样,却又像蒙了重重一层霜雾,陌生而遥远。
姜府门前,守门侍从见是小姐归来,连忙去禀。
不多时,姜怀策便快步迎出。他年岁未改,仍是一副铮铮硬骨将姿,只是眼中情绪复杂难言。
姜辞下车,深深向父亲行了一礼。
“父亲,我回来了。”
姜怀策看着她眼底沉静的倔强与疲惫,开口却只是淡淡一句:“回来就好,外面凉,赶紧进来。”
姜辞随姜怀策入了内堂。
屋内炉火暖融,她卸下披风落座,银霜与晚娘退至廊下,将时间与屋子都留给这一对久别重逢的父女。
姜辞低垂着眼帘,沉默片刻,终于缓缓开口。
她将在东阳的经历一一道来,并无太多修饰,也未刻意避重就轻。直到最后,她声音微哑,却极尽平静地道:“……父亲,我与姬阳已和离。他亲手写下休书,如今我已不再是东阳侯夫人。”
姜怀策原本微握着茶盏的手顿住了。
他并未立刻发问,也没有勃然色变,只是长久地凝视着她,眉宇之间沉静如山。良久,他放下茶盏,声音缓慢却有力地道:“你既回来了,凉州便是你永远的根,这里也是你的家,今后,爹护着你。”
简简单单的一句,像是为她掷下一锤定音的归处。
姜辞胸口微颤,强撑的冷静终于松了一分。她本以为父亲会责怪她不顾大局,或追问缘由,可他却什么都没有问——甚至连为什么都不曾说出口。
她忽然觉得鼻腔一酸。
姜怀策继续说道:“这些日子你在东阳,我一直怕你过得太苦,也怕你太懂事,把委屈都咽了下去。”
他顿了顿,眼中已是一片湿润,却仍强自镇定:“我不知道你到底在那府里经历了多少,也许你自己都还没来得及细想。但不必再想了,从今天起,咱们继续快快乐乐的。”
他转头吩咐外头下人:“把西厢清出来,内院再备几件小姐喜欢的物件,好生伺候。”转头又对姜辞说道:“阿辞,你走后,你屋子的东西,我一直保持原样,每日都有人打扫,就想着有一日,你或许会回来。”
姜辞再也绷不住,眼泪终于滚落。
她起身,轻轻扑进父亲怀中,像是小时候风雪夜里摔了跤,想找个可以哭一哭的地方。她紧紧抱着他,哽咽难抑:“我没事的,真的没事……我没有受什么苦……”
“没受苦,怎么回来就哭成这样?”姜怀策抬手轻轻拍她的背,声音低沉温缓,“你是我的女儿,阿辞,我从来没求你多聪明多能干,只希望你平平安安,愿意笑,愿意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姜辞哭得更厉害了。
夜色沉沉,外面的风吹过姜府廊下,松影斜落,一室灯温。
晚娘在厨房里忙了许久,终于捧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面,小心放在姜辞案头。
“姑娘小时候最爱这口儿,每回一哭,我就给你煮上一碗,边吃边抹眼泪,吃完就好了。”她嘴上念叨着,却始终没敢去看姜辞的眼,只是背过身抹了抹脸,语气哽了哽,“可惜……眼下是你最不愿让人看见哭了。”
姜辞低头看着那碗面,茶汤清亮,蛋花与香葱交错浮沉,仿佛一瞬回到了多年前那个冬日,自己还会躲在晚娘怀中撒娇的年纪。
她鼻尖一酸,却强忍住情绪,只是道:“晚娘,你也别太操心,我回来了,一切都好。”
一旁的银霜倚在门边,安静许久后,终于开口:“姑娘,我想加入凉州军。”
姜辞抬眼看她,并不意外。
银霜神情坚定:“凉州还在,凉州还需要人,我想替凉州做事,正如小姐所说,护一方也是护一人。”
她声音不高,却铿锵有力,眉目清冷。
姜辞望着她,欣慰道:“明日你自行去营中报名吧,凉州军虽不强,但是也好过没有,我等你成为这凉州的女将军。”
银霜郑重点头,转身退了出去。
灯火渐深,夜静无声。
待晚娘收拾完,姜辞也未再说话,只说自己想坐坐。屋中人退下后,她披衣来到窗前,轻轻推开半扇窗,夜风裹着一丝寒意扑面而来,拂过她耳畔的碎发。
远处灯火依稀,凉州城沉入夜色之中。
她望着天边黑沉沉的方向,目光仿佛穿过千山万水,落在那座遥远的丰都城上。
如今归来,一切恍若隔世。
姜辞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窗框,眼神平静如水,却藏着深不见底的情绪。
那日他说的话,她记得清清楚楚。
可心,终究不是一纸休书便能割断的东西。
姜辞不在去想,而是想着明日,要吃些什么,她已许久没有吃丰都的食物了。
翌日,天光微亮,刺史府院中石径被昨夜的露水润得清润湿滑。
姜辞身着青衣,缓步扶着姜怀策,在庭中绕着一颗枇杷树缓缓而行。父女二人并未多言,只听院中雀鸟啼鸣,一时静谧安然。
姜怀策步履不快,眼角已有细纹,却仍精神抖擞。他偶尔停下脚步,看着树下新露的苔痕,不知在想些什么。
姜辞陪在一侧,也未出声,只是将父亲身上的衣服替他拉紧了一些。
就在此时,府门外传来一阵急促脚步声。
“刺史大人——!”一名守军跌跌撞撞闯入院中,身上满是风尘,额上冒着汗珠,声音带着一丝急迫,“紫川北门急报!瀚北军压境,人数虽不多,但旗号属实,为首一人戴铜面具,
疑似——瀚北燕王楼弃!”
院中顿时一静。
姜怀策神色一变,眼神瞬间凌厉,语气冷峻:“传令,召集军议,立刻去城楼看看。”
守军应声退下。
姜辞闻言,也面色微敛,目光一沉,拢了拢袖中双手,沉声开口:
“爹,我也去。”
姜怀策转头看她一眼,略作犹疑。
姜辞却已抬步向前,语气平静而坚定:“女儿如今已经长大,家中无子,女儿想替您分忧。”
姜怀策终究没有拒绝,只叮嘱:“不可轻敌。”
姜辞颔首:“女儿明白。”
第73章
北城楼上,风声吼啸。
姜辞随姜怀策登上城楼,举目望去,城外旷野之上,寒烟如练,三千瀚北铁骑密密匝匝铺陈开来,旌旗被风吹的扬起,气势逼人。兵马虽不多,却整肃如山。
姜辞眯了眯眼,凝视那片铁甲森然的军阵,沉声道:“爹,他们兵力虽不算庞大,可敢兵临城下,显然……并未将我们凉州放在眼中。”
姜怀策目光微凝,缓缓应道:“凉州军久困边陲,兵弱将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他们不放在眼中,也是情理之中。”
姜辞未言,只垂眸望向阵前最前方那名骑者。那人端坐于骏马之上,戴着一副铜质面具,头盔之上嵌着鹰羽,正随风轻摆,寒光与暮气交织,如风中羽刃。
他静静驻在那里,未曾拔刀,却自有一股压迫性的威势。
姜辞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心中莫名一动,似有某种熟悉之感自心底缓缓升起。
忽然,那人抬手,将面具自脸上缓缓取下。
铜光褪去,露出一张冷峻清隽的面孔——棱角如削,神情淡淡,眸光如雪夜孤鹰,凌厉中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潋滟。他的目光穿越风声与城墙,定定望向姜辞。
“姜辞,”他唇角微挑,声线低沉,却字字清晰,“我说过,我们还会再见。”
姜辞心头一震,眼中倏然浮现一抹错愕。
是他?
真的是他?
那个曾在宁陵街头,自称“燕渡”的江湖少侠,差点因他导致水淹宁陵郡……他真的是瀚北军中,为首之将。
姜辞一时间未作回应。
对面,楼弃却已策马前移一步,声音清朗从风中传来:“我来,不是为讨伐凉州。我此行,只求借道西行。”
姜辞眉头一动,转身与姜怀策低声道:“他要打北庭。”
姜怀策目光微凝,沉声道:“如今你与姬阳已断,我们也难以再求东阳援手。若眼下便回绝瀚北,只怕将凉州彻底推入孤境。”
他顿了顿,又道:“天下四分,凉州居中,左瀚北,右东阳,前后皆敌,一旦两边俱怒,我们寸步难行。”
姜辞微一思忖,沉声道:“那不如——只放他一人入城,细细斡旋。”
姜怀策望她一眼,颔首应道:“也只有这一个法子。”
姜辞随即上前一步,垂眸俯视楼下,朗声开口:
“燕王既为商议借道而来,却兵临城下,于理不合,若真心相谈,不妨拿出几分诚意。”她语气平稳,目光沉静,“请命你的军队后撤十里,退至郊外驻扎。如此,我便开城迎你入内。”
她本以为对方会与她讨价还价,谁料楼弃只是略一挑眉,唇角勾出一丝笑意,并未争辩,只道:“好。”
说罢,他抬手解下腰间佩刀,转身将其递给身旁副将:“替我收着。”
副将欲言又止:“主上——”
“去。”楼弃只一字,语气清淡,却带着不容置喙的从容。
随后,他策马上前,回身朝瀚北军一抬手,声音高扬:“全军听令——退十里,原地扎营!”
三千铁骑如林,然他一令之下,竟无一人迟疑,井然有序地调转马头,尘沙翻卷间,如潮水般缓缓退去。
他看都未多看一眼,只单人翻身下马,长靴踏地,径直向北城门行来。
他步伐从容,身影挺拔,一人一身素黑战衣,孤身临城,却步步生威。
城楼之上,姜辞目光紧紧落在他身上,直到瀚北军彻底退去,这才微微颔首,下令:
“开城门。”
楼下尘土未歇,城门吱呀缓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