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女(重生) 第11节
主仆二人一路说着话,回了燕王府。
“王妃,王爷从蔚州传信回来了。”
谢云韶前脚刚回主院,后脚就有外院的管事送信过来。
谢云韶接过,有些奇怪,问道:“王爷来信,为何不送燕州衙署,送到府里来做什么?”
管事的表情一下子变得有些怪异,道:“大概……是家书吧。”
谢云韶愣了愣,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收下信让主事先下去了。
信用最普通的黄纸封装着,没有写收信人姓名。
因为不是军报,封口处也没有红漆,只糊了些浆糊。
捏在手里薄薄的,里面似乎没有几张纸。
李皓棠能跟她说什么。
谢云韶不想去猜,也不太想看。
信在她手上翻来覆去好几遍,谢云韶不打算拆开。她担心李皓棠又提让她做燕州太守的事情。
暂时帮他管几日,是谢云韶作为妻子应该帮的忙。
但真的答应做燕州太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时,阿满从外面进来传话,说是陈筹等在外面求见。
谢云韶闻言轻嗤了一声,随手把信放在一边,不假思索直接说道:“大晚上的,不合适见外男。你让他明天去衙署跟我讲。”
阿满应声出去,没多久又回来道:“他说这事不宜声张,希望能私下见王妃一面,好把账册的事儿说清楚。”
谢云韶想了想,才道:“去把前厅的灯都点上吧,我去那里见他。”
王府的前厅很大,三面都是敞开的大阔窗。夜里点上灯,隔着很远都能看清里面的人在做什么。
陈筹在前厅等了一会儿,才见到谢云韶。
“这么晚了,陈大人有什么事吗?”谢云韶坐下,漫不经心地问道。
“今日之事,是下官糊涂了。日后王妃有何吩咐,下官定当全力配合。”陈筹面色平静,白日里的慌张已经不见分毫。
谢云韶端着茶杯,低头品了品茶,没说话。
“这是衙署账房的钥匙,王妃要查的账本都在。”陈筹从袖子拿出一把钥匙,双手呈上。
阿满下意识地想去接过来,但谢云韶没有任何表示,阿满有些犹豫该不该接。
“账本我就不看了,等我让人算清了再一起核对吧。”谢云韶放下茶盏,站起身来,“也不早了,陈大人先回去吧。”
“王妃!”陈筹有些急了,拦在门口,“这账不能这样大张旗鼓地详查。”
谢云韶挑挑眉,问道:“为何?”
陈筹皱着眉,面上一片纠结,想了又想才一甩袖子,道:“王妃想知道的,我直说便是。只是这查账之事,还望王妃停手。”
谢云韶不置可否,又坐了回去,道:“说来听听。”
陈筹暗自松了口气。
白日里谢云韶那一连串的命令下去,陈筹就知道这个王妃一定是个内行高手。但他不敢拦,也拦不住,坐立不安地看他们查了一下午。陈筹发现自己再不做些什么,这事就要瞒不住了。
幸好,这时李皓棠也从蔚州传回了消息,他这才敢来找谢云韶。
账目确实是有问题,但这是上面的授意,目的是掩饰燕云十六州的真实粮食消耗。
账面上的粮食是有虚报,但事出有因。
燕云往西北二百里,过关塞,出长城,有羌族部落一支。
其本与北狄王庭是一脉同枝。
但不知何故,约百年前,这个部落远涉荒原,迁徙至此。本有投靠大梁之意,无奈被朝廷拒绝。只得退居于塞外,在北狄和大梁之间勉强留存,自改称为羌。
李皓棠的舅舅陈拔将军,在一次出征时遇到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几经交流之后,李皓棠觉得可以将其招徕为大梁所用,私下便有了收归己用之意。
恰逢去年冬天,北狄雪灾,燕云和羌人部落也遭此灾祸。
燕云有屯粮,尚可度此祸,但羌人和北狄一样,以放牧为生,暴雪突至,难挡此灾。
羌人无奈之下,只得向燕云求助。
那时李皓棠的势力已经遍布北境,不少亲信也在燕云安定下来。
消息报告到李皓棠那里,他同意了借粮给羌人。
但那时李鸿熙在朝中争权争得正激烈,为了减少对李皓棠的影响,此事便需暂瞒不报。
所以陈筹不得不作以虚报的账目交上去,以应付户部的检查。
陈筹一口气说完这些,只觉口舌发干。阿满见此默默地给他新添了一杯茶水。
这添茶的时机真是抓得刚刚好。
低头抬眼间,陈筹不禁多看了阿满一眼。
阿满不高兴地回瞪了他,转身站到谢云韶身边去了。
谢云韶将陈筹所言思量了一番才道:“既然你这么说了,那这查账之事我可以暂停。若我验证你说的确属实情,我可以不查。”
陈筹这才发现,自己惹了一个多么不好打发的人。
他擦擦额角,道:“这……王妃想要如何?”
“依照你方才所说的,你们如何运送粮食的,怎样与他们联系的。这些我都要一一核实。”谢云韶喝了最后一口茶,对陈筹说道,“另外,你说的那个与北狄和羌人互市的地方,还要有劳陈大人明日带我们去看看了。”
陈筹本以为将一切和盘托出便可以息事宁人了,谁知道谢云韶是个这般难应付的。
陈筹看着这个新来燕州没多久的燕王妃,只觉自己额上又开始冒汗了。
第十二章 塞外客
边民互市的事情,谢云韶在家时也挺谢文涛提起过。
三年前,大梁朝曾经有过与北狄边民互市的念头。但是北狄王庭理解有误,以为这是大梁向北狄示弱求好,借此蛮横地满天提条件,惹得皇帝大怒,此事便不了了之。
可是谢云韶听陈筹的意思,燕云这里的边民互市,却在此之后依然进行了起来。李皓棠便也是借着互市商人的名义,向羌族那里运送粮食的。
如果陈筹所言属实,那谢文涛在朝中可就有些危险了。
身为户部尚书,谢文涛假账不查,边民互市不知,这些若是传回京城,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
谢云韶转辗反侧了一夜。
第二日一早,谢云韶便传话到衙署,令查账之事暂缓。
众人疑惑之时,谢云韶已经换了衣衫,扮作商人,带着几个侍卫,与陈筹一同出了燕州城。
出城后一路向北走,绕过已经干枯的临河,有一处名为徐水的小镇。
这里曾经也是一处繁华的边镇,汉番杂居,相互融洽。可后来北狄频频骚扰掠夺,加之临河干枯,人们便慢慢地迁往了他处。
而现在,这座几乎已经荒废的小镇,是两地民商私下交易往来之处。
一路上听着陈筹讲着关于徐水的种种,阿满颇有些好奇:“陈大人对那里很了解啊。”
陈筹笑了笑,眼中是无限的怀念,他说:“是,那里是我的故乡。”两边互市的地点,也是因陈筹极力建议,才定在了徐水。
谢云韶收回目光,看了陈筹一眼。
“你们家是何时搬到燕州的?”
“回王妃,我不是搬家至此,是被救回燕州的。”
陈筹收回笑意,低声道。
“我父母亲人都死在北狄骑兵手中,是陈拔陈将军从尸体堆里救回了我。收我作义子,还给了我一个汉人的名字,陈筹。”
陈筹本不是汉人,是住在徐水的北狄人,家里靠贩卖马匹为生,也算薄有家产。但是一朝北狄南下掳掠,破城而入,肆意屠戮。陈筹全家也因此罹难,只有陈筹侥幸活了下来。
阿满看着陈筹,眼中多了几分同情,而谢云韶却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
“如今燕州城里,像你这样的北狄人多吗?”
户籍司民并非陈筹的职责,陈筹略想了想,才回道:“大约十之有三吧。”
“可我在燕州未曾看到有这么多北狄人啊。”阿满疑惑道,偶尔在街头看到几个异族装扮的商贩,她和阿念还要新奇好一会儿呢。
陈筹笑笑说:“这些人在多年前因战乱来到燕州,如今混居汉化,衣食住行几乎与汉人无异,阿满姑娘认不出来也是正常的。”
“多年前是何时?”谢云韶脸上有些严肃,不复刚才闲聊的轻松。
“大概是六十多年前吧。当时大梁和北狄在燕云地区打得不可开交。后来大梁倾尽国力,出了重兵将北狄骑兵赶至塞外,定了两国相接的疆域线。很多被战乱波及的北狄人便留在了大梁境内。我的祖父也是因此留在徐水的。”
陈筹今年也不过二十二岁,这些他也不是特别清楚,他根据自己的听闻,略总结了一下讲给谢云韶听。
别的事情谢云韶可能不太清楚,但六十多年前与北狄的那一战,她在京中可是听过很多次。
当时领兵驱逐北狄的,就是李皓棠母族的陈家。陈家也因此军功,一跃成为京中最显赫的世家,一时间在朝廷上炽手可热,风头无俩。当今的皇帝为了得到陈家支持,求娶了陈家长孙女,也就是陈皇后,这才顺利坐上龙椅。
当年的一战,耗尽大梁国力,因此皇帝登基以来一直以休养民力为上策,不敢轻易有大举措。而战事渐少以后,以军功入仕的陈家在朝中便有些尴尬了。加上皇帝有心打压,陈家一蹶不振。若非李皓棠有远见,提前将势力安置在燕云地区,恐怕陈家如今的处境会更糟。
在谢云韶面前,李皓棠并未掩饰过自己在燕云的势力。
但是谢云韶没想到的是,李皓棠居然能在燕云一手遮天,公然地救济外族,开放边市。
谢云韶妄自以为,李皓棠和陈皇后当初想拉拢谢家,是为了在朝中稳固地位。但如今的情形不同,李皓棠已不是太子,他们似乎是打算拿谢家做挡箭板的。
以谢文涛的能力,谢云韶相信父亲察觉到燕云有异只是时间问题。
但如今谢家与李皓棠和陈家已是一体,谢文涛即使发现了什么,也不可能将这些疑点翻出来。相反,他还要想办法帮李皓棠遮掩。
可这么样一来,几乎等于是置谢文涛和谢家于累卵之地。
一旦李鸿熙发现此事,第一个被问责的必定是谢文涛。
父亲当时是为了救她,才答应与陈皇后共谋的。
谢云韶担心极了,人生重来一次,难道还是会因为她,谢家要全族倾覆吗!
她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王妃,王爷从蔚州传信回来了。”
谢云韶前脚刚回主院,后脚就有外院的管事送信过来。
谢云韶接过,有些奇怪,问道:“王爷来信,为何不送燕州衙署,送到府里来做什么?”
管事的表情一下子变得有些怪异,道:“大概……是家书吧。”
谢云韶愣了愣,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收下信让主事先下去了。
信用最普通的黄纸封装着,没有写收信人姓名。
因为不是军报,封口处也没有红漆,只糊了些浆糊。
捏在手里薄薄的,里面似乎没有几张纸。
李皓棠能跟她说什么。
谢云韶不想去猜,也不太想看。
信在她手上翻来覆去好几遍,谢云韶不打算拆开。她担心李皓棠又提让她做燕州太守的事情。
暂时帮他管几日,是谢云韶作为妻子应该帮的忙。
但真的答应做燕州太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时,阿满从外面进来传话,说是陈筹等在外面求见。
谢云韶闻言轻嗤了一声,随手把信放在一边,不假思索直接说道:“大晚上的,不合适见外男。你让他明天去衙署跟我讲。”
阿满应声出去,没多久又回来道:“他说这事不宜声张,希望能私下见王妃一面,好把账册的事儿说清楚。”
谢云韶想了想,才道:“去把前厅的灯都点上吧,我去那里见他。”
王府的前厅很大,三面都是敞开的大阔窗。夜里点上灯,隔着很远都能看清里面的人在做什么。
陈筹在前厅等了一会儿,才见到谢云韶。
“这么晚了,陈大人有什么事吗?”谢云韶坐下,漫不经心地问道。
“今日之事,是下官糊涂了。日后王妃有何吩咐,下官定当全力配合。”陈筹面色平静,白日里的慌张已经不见分毫。
谢云韶端着茶杯,低头品了品茶,没说话。
“这是衙署账房的钥匙,王妃要查的账本都在。”陈筹从袖子拿出一把钥匙,双手呈上。
阿满下意识地想去接过来,但谢云韶没有任何表示,阿满有些犹豫该不该接。
“账本我就不看了,等我让人算清了再一起核对吧。”谢云韶放下茶盏,站起身来,“也不早了,陈大人先回去吧。”
“王妃!”陈筹有些急了,拦在门口,“这账不能这样大张旗鼓地详查。”
谢云韶挑挑眉,问道:“为何?”
陈筹皱着眉,面上一片纠结,想了又想才一甩袖子,道:“王妃想知道的,我直说便是。只是这查账之事,还望王妃停手。”
谢云韶不置可否,又坐了回去,道:“说来听听。”
陈筹暗自松了口气。
白日里谢云韶那一连串的命令下去,陈筹就知道这个王妃一定是个内行高手。但他不敢拦,也拦不住,坐立不安地看他们查了一下午。陈筹发现自己再不做些什么,这事就要瞒不住了。
幸好,这时李皓棠也从蔚州传回了消息,他这才敢来找谢云韶。
账目确实是有问题,但这是上面的授意,目的是掩饰燕云十六州的真实粮食消耗。
账面上的粮食是有虚报,但事出有因。
燕云往西北二百里,过关塞,出长城,有羌族部落一支。
其本与北狄王庭是一脉同枝。
但不知何故,约百年前,这个部落远涉荒原,迁徙至此。本有投靠大梁之意,无奈被朝廷拒绝。只得退居于塞外,在北狄和大梁之间勉强留存,自改称为羌。
李皓棠的舅舅陈拔将军,在一次出征时遇到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几经交流之后,李皓棠觉得可以将其招徕为大梁所用,私下便有了收归己用之意。
恰逢去年冬天,北狄雪灾,燕云和羌人部落也遭此灾祸。
燕云有屯粮,尚可度此祸,但羌人和北狄一样,以放牧为生,暴雪突至,难挡此灾。
羌人无奈之下,只得向燕云求助。
那时李皓棠的势力已经遍布北境,不少亲信也在燕云安定下来。
消息报告到李皓棠那里,他同意了借粮给羌人。
但那时李鸿熙在朝中争权争得正激烈,为了减少对李皓棠的影响,此事便需暂瞒不报。
所以陈筹不得不作以虚报的账目交上去,以应付户部的检查。
陈筹一口气说完这些,只觉口舌发干。阿满见此默默地给他新添了一杯茶水。
这添茶的时机真是抓得刚刚好。
低头抬眼间,陈筹不禁多看了阿满一眼。
阿满不高兴地回瞪了他,转身站到谢云韶身边去了。
谢云韶将陈筹所言思量了一番才道:“既然你这么说了,那这查账之事我可以暂停。若我验证你说的确属实情,我可以不查。”
陈筹这才发现,自己惹了一个多么不好打发的人。
他擦擦额角,道:“这……王妃想要如何?”
“依照你方才所说的,你们如何运送粮食的,怎样与他们联系的。这些我都要一一核实。”谢云韶喝了最后一口茶,对陈筹说道,“另外,你说的那个与北狄和羌人互市的地方,还要有劳陈大人明日带我们去看看了。”
陈筹本以为将一切和盘托出便可以息事宁人了,谁知道谢云韶是个这般难应付的。
陈筹看着这个新来燕州没多久的燕王妃,只觉自己额上又开始冒汗了。
第十二章 塞外客
边民互市的事情,谢云韶在家时也挺谢文涛提起过。
三年前,大梁朝曾经有过与北狄边民互市的念头。但是北狄王庭理解有误,以为这是大梁向北狄示弱求好,借此蛮横地满天提条件,惹得皇帝大怒,此事便不了了之。
可是谢云韶听陈筹的意思,燕云这里的边民互市,却在此之后依然进行了起来。李皓棠便也是借着互市商人的名义,向羌族那里运送粮食的。
如果陈筹所言属实,那谢文涛在朝中可就有些危险了。
身为户部尚书,谢文涛假账不查,边民互市不知,这些若是传回京城,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
谢云韶转辗反侧了一夜。
第二日一早,谢云韶便传话到衙署,令查账之事暂缓。
众人疑惑之时,谢云韶已经换了衣衫,扮作商人,带着几个侍卫,与陈筹一同出了燕州城。
出城后一路向北走,绕过已经干枯的临河,有一处名为徐水的小镇。
这里曾经也是一处繁华的边镇,汉番杂居,相互融洽。可后来北狄频频骚扰掠夺,加之临河干枯,人们便慢慢地迁往了他处。
而现在,这座几乎已经荒废的小镇,是两地民商私下交易往来之处。
一路上听着陈筹讲着关于徐水的种种,阿满颇有些好奇:“陈大人对那里很了解啊。”
陈筹笑了笑,眼中是无限的怀念,他说:“是,那里是我的故乡。”两边互市的地点,也是因陈筹极力建议,才定在了徐水。
谢云韶收回目光,看了陈筹一眼。
“你们家是何时搬到燕州的?”
“回王妃,我不是搬家至此,是被救回燕州的。”
陈筹收回笑意,低声道。
“我父母亲人都死在北狄骑兵手中,是陈拔陈将军从尸体堆里救回了我。收我作义子,还给了我一个汉人的名字,陈筹。”
陈筹本不是汉人,是住在徐水的北狄人,家里靠贩卖马匹为生,也算薄有家产。但是一朝北狄南下掳掠,破城而入,肆意屠戮。陈筹全家也因此罹难,只有陈筹侥幸活了下来。
阿满看着陈筹,眼中多了几分同情,而谢云韶却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
“如今燕州城里,像你这样的北狄人多吗?”
户籍司民并非陈筹的职责,陈筹略想了想,才回道:“大约十之有三吧。”
“可我在燕州未曾看到有这么多北狄人啊。”阿满疑惑道,偶尔在街头看到几个异族装扮的商贩,她和阿念还要新奇好一会儿呢。
陈筹笑笑说:“这些人在多年前因战乱来到燕州,如今混居汉化,衣食住行几乎与汉人无异,阿满姑娘认不出来也是正常的。”
“多年前是何时?”谢云韶脸上有些严肃,不复刚才闲聊的轻松。
“大概是六十多年前吧。当时大梁和北狄在燕云地区打得不可开交。后来大梁倾尽国力,出了重兵将北狄骑兵赶至塞外,定了两国相接的疆域线。很多被战乱波及的北狄人便留在了大梁境内。我的祖父也是因此留在徐水的。”
陈筹今年也不过二十二岁,这些他也不是特别清楚,他根据自己的听闻,略总结了一下讲给谢云韶听。
别的事情谢云韶可能不太清楚,但六十多年前与北狄的那一战,她在京中可是听过很多次。
当时领兵驱逐北狄的,就是李皓棠母族的陈家。陈家也因此军功,一跃成为京中最显赫的世家,一时间在朝廷上炽手可热,风头无俩。当今的皇帝为了得到陈家支持,求娶了陈家长孙女,也就是陈皇后,这才顺利坐上龙椅。
当年的一战,耗尽大梁国力,因此皇帝登基以来一直以休养民力为上策,不敢轻易有大举措。而战事渐少以后,以军功入仕的陈家在朝中便有些尴尬了。加上皇帝有心打压,陈家一蹶不振。若非李皓棠有远见,提前将势力安置在燕云地区,恐怕陈家如今的处境会更糟。
在谢云韶面前,李皓棠并未掩饰过自己在燕云的势力。
但是谢云韶没想到的是,李皓棠居然能在燕云一手遮天,公然地救济外族,开放边市。
谢云韶妄自以为,李皓棠和陈皇后当初想拉拢谢家,是为了在朝中稳固地位。但如今的情形不同,李皓棠已不是太子,他们似乎是打算拿谢家做挡箭板的。
以谢文涛的能力,谢云韶相信父亲察觉到燕云有异只是时间问题。
但如今谢家与李皓棠和陈家已是一体,谢文涛即使发现了什么,也不可能将这些疑点翻出来。相反,他还要想办法帮李皓棠遮掩。
可这么样一来,几乎等于是置谢文涛和谢家于累卵之地。
一旦李鸿熙发现此事,第一个被问责的必定是谢文涛。
父亲当时是为了救她,才答应与陈皇后共谋的。
谢云韶担心极了,人生重来一次,难道还是会因为她,谢家要全族倾覆吗!
她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