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躺平开摆 第82节
  “是,”汤婵道,“之前忠国公世子的夫人来找我打听,想问问二表弟有没有定亲。”
  “忠国公府……”老夫人沉吟片刻,“是他们府上哪个孙女?”
  汤婵摇头,“不是孙女,是忠国公的小女儿,郑九姑娘。”
  “什么?”老夫人大惊,“你没搞错?”
  汤婵早猜到了老夫人的反应,确认地跟她说:“没错,的的确确是郑九姑娘。”
  “这……”老夫人被这个消息砸得有些头晕,那可是忠国公府的女儿,皇后娘娘的妹妹!
  侯夫人也不禁变色,失声道:“国公府怎么会看上他?”
  汤婵没有多说这其中的缘由,“具体我也不知晓,还得您跟黄夫人商议呢。”
  老夫人却果断抢在侯夫人面前开了口,“忠国公府地位不同,这事儿我亲自来办!”
  侯夫人不禁道:“老祖宗,您年事已高,怎么好继续操劳这些事?”
  老夫人笑呵呵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么大的喜事,我一想就高兴,要是能亲自忙碌才更好呢。”
  忠国公府的小女儿,这简直是天上掉的馅饼,她这个儿媳怕是不愿意逸哥儿把馅饼吃到嘴里去,她得亲自看着,可不能有闪失!
  侯夫人被抢白,脸色难看了一瞬。
  怎么会这样?
  本来想着妍姐儿嫁进王府,远哥儿的亲事也能更上一层楼,若是以后庞逸这一房以后有了什么情况,将爵位运作给远哥儿的机会也能大些,可转过头,庞逸竟然就要娶忠国公的女儿!
  有忠国公府和皇后娘娘做靠山,侯府的爵位归属,岂不是彻底没了变数?
  女儿得到好亲事的兴奋已经转成酸意,可侯夫人半点办法都没有,只得陪着笑应下。
  等侯夫人心不在焉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庞妍正好来了。
  “娘这是怎么了?”
  侯夫人回过神,叹了口气,“是你二哥的亲事……”
  她将庞逸的事情说了,庞妍听得惊讶不已,“忠国公府的女儿?”
  “那位郑九姑娘是庶出吧,怎么能嫁给二哥呢?”她忍不住问,“二哥可是世子,一个庶女,怎么担得起侯夫人的位置!”
  侯夫人吓了一跳,赶紧阻止道:“这话可不能乱说!”
  她肃着脸叮嘱道:“我知道你素来不喜妾室和庶出,可郑九姑娘再是庶出,那也是忠国公的女儿,别说侯夫人,就是王妃也当得!”
  庞妍心里又是别扭又是不解,但看侯夫人的脸色,只好在心里嘀咕,没有再说什么。
  “先不说他了。”侯夫人收拢心思,先将庞逸的婚事放在一旁,转而扬起笑意道,“也有人来给咱们妍姐儿提亲呢!”
  庞妍来找侯夫人也是因为听到了风声,来侯夫人这里打探消息。得到确认,庞妍脸上不自觉带上羞涩,赶紧扯了扯侯夫人的袖子,指望她说更多,“娘……”
  这番小女儿姿态,惹得侯夫人不禁露出笑意。
  她将丰王府请人来提亲的消息说了,又细细说起丰王世子其人,“……相貌堂堂,性子极好,洁身自好,娘都给你细细打听了,虽是亲王世子,但房里还没有妾室,也从来不去烟花柳巷……”
  庞妍认真听着,眼睛越来越亮。
  她知道,自己只会嫁给天潢贵胄。穿越一次,就算不能成为皇后,至少也要做个有权有势、地位高贵的王妃罢?
  可几个皇子中,年纪够的已经有了正妃,她是绝对不会要这些脏男人的,而年纪不够的又小她太多,这些人都不是她的真命天子。剩下的亲王以及亲王世子里,只有丰王世子与她最合适——姻缘天定,这就是她的男主角!
  丰王世子妃……庞妍默默念着这个名号,抿着嘴唇轻轻笑了起来。
  第69章
  得了侯府老夫人的答复,汤婵就约了老夫人与
  黄夫人一同到相国寺上香,给两家牵了线。
  没过多久,京中就传起了庆祥侯府老夫人与忠国公府世子夫人上香时遇见,之后两家开始议亲的消息。
  消息传到了沈姨妈的耳朵里,沈姨妈一惊,立马来找了汤婵。
  “怎么回事,”沈姨妈着急问,“这事是真的吗?”
  待得了汤婵肯定的答复,沈姨妈不由扼腕。
  怎么庞逸就这样被捷足先登了?
  想起之前汤婵外出踏青,正是黄夫人邀请,这桩亲事,怕是汤婵在其中穿针引线,沈姨妈对汤婵不由生出几分埋怨,“哎呀!你这孩子真是,我不是都跟你提了八娘,忠国公府那头,不指望你拦一拦,但你怎么都不跟我透个风?”
  “唉,我也可惜呢!”汤婵听起来比沈姨妈还遗憾,“您之前也没给我个准话……”
  沈姨妈一噎。
  人都是这样,本来不以为意的东西,但当意识到有人争抢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错过了好东西。沈姨妈本来是对庞逸不满意的,还指着等庞逸有所改变,再考虑把八娘嫁过去,可这时候知道皇后的母家都瞧上了庞逸,登时后悔不迭。
  她忍不住道:“那位皇后的妹妹,听说最是霸道任性不过,一点没有女孩子家的样子,哪像咱们家八娘,又稳重又懂事,也懂得规劝夫君,若是娶亲,还是娶咱们家姑娘这样的好……”
  话里话外,沈姨妈觉得沈八娘是更好的人选,想让汤婵去庆祥侯府说合。
  “八娘确实是个再好不过的姑娘,若姨妈愿意,我就回去跟侯府老夫人提一提。”汤婵道,“但我毕竟是已经嫁出来的姑娘,老夫人如何决断,我怕是无法左右。”
  她把话说得很明白,若是单单跑一趟侯府传个消息,汤婵倒是无所谓,出门溜达顺便就把事情说了,她只是个中间人,最终还是要由庆祥侯府做决定。
  但沈姨妈一副想让汤婵把庞逸给沈八娘抢过来的模样,汤婵就不怎么想揽这桩事。
  先不说庞逸跟郑宝珠之间的情谊,单说老夫人,对忠国公府这门亲也再是满意不过。忠国公府是皇后母家,以皇帝对皇后的爱重,不管皇嗣里是谁能问鼎大位,皇后与忠国公府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不用担心大皇子和雄安侯府的事重演,跟忠国公府结亲,只有稳稳的好处。
  这种情况下,汤婵哪里好按沈姨妈的想法横插一脚?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沈姨妈根本没想到汤婵会这样直白的拒绝,直接哽住,只得悻悻走了。
  她只好转而盼望庞家与郑家议亲不顺,到时候自己一定抓住机会,然而在等到这样的消息之前,沈姨父的调令下来了。
  沈姨父升任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沈姨妈一家要离京了。
  “不错,行省参政,从三品的大员,”太夫人听说以后,很是为沈姨妈高兴,“若是任上出些政绩,布政使的位置也不是不能指望。”
  沈姨妈本人却是兴致不高,她隔着炕桌坐在太夫人对面,有一搭没一搭地答太夫人的话。
  参政是一个行省的三把手,可再是位高权重,也不是京官,她还没住够繁华的京城,就又要回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了。
  太夫人看出沈姨妈的心思,不好劝什么,只得岔开话题,说些别的。
  等沈姨妈回到驿馆,沈姨父不爱听沈姨妈的唠叨,找了个机会躲出去交际。
  沈八娘见沈姨妈情绪不佳,陪在沈姨妈身边。
  沈姨妈瞧见沈八娘,叹气声更大了,“本还想把你嫁在京城,这次也没机会了……”
  沈八娘说:“母亲这是什么话,我还要嫁在母亲身边,好好孝敬您呢。”
  她开玩笑道:“若不是招赘听起来太不像话,我都想一辈子留在母亲身边呢。”
  “什么招赘,可不许胡说。”沈姨妈回过神来,瞪了她一眼,“以你爹爹现在的身份,不说云南,临近几个省的青年才俊都能随你挑。”
  沈八娘难得说了一句俏皮话:“那母亲可要为我好好挑选一番才是。”
  “那还用说。”
  女儿的贴心纾解总算让沈姨妈露出笑来,她打起了精神,一边想着一定要给八娘挑一个比庞逸还好的夫婿,一边开始准备离京的行李。
  很快,离别的时刻到了。
  暖风和煦,万里无云,太夫人亲自出门,到了码头相送,沈姨妈一家要先坐船到杭州,再转陆路进云南。
  “咱们这个年纪,此次一别,此生怕是不会再见了。”
  太夫人看着沈姨妈乌发间的银丝,脑海中闪过多年前那个总是说酸话的小姑娘,眼神一软,“你要多保重。”
  “大姐……”饶是沈姨妈这般不着调的性子,到了这时候,心中也生出细腻的情绪来。
  心中有千言万语,此时反而说不出什么,最后都汇成了一句话,“大姐也多保重。”
  “好了,去吧。”太夫人露出一点浅淡的笑意,“一路顺风。”
  送走沈姨妈一家,太夫人连着几天的情绪都不太好。
  不过还好,随着大姑娘德音的婚期临近,太夫人逐渐恢复了精神,还亲自过问了不少事宜。
  汤婵很喜欢德音这个小姑娘,这段时间一直在帮着德音打点她的嫁妆,于氏作为德音的嫂子,坐稳胎之后也来一起帮忙,德音就跟在旁边,一边听一边学。
  等嫁妆全都整理好,汤婵把德音喊来,最后对了一遍。
  “有没有什么不清楚的?”汤婵柔声问。
  德音摇了摇头。
  “过几日杜家上门催妆,杜怀岳也会来。”趁着太夫人跟于氏不在,汤婵悄悄撺掇德音,“到时候你就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看他长什么样子,省得成婚当天没有准备。”
  德音听得又是害羞又是好笑,还带着对汤婵的感念和羡慕。
  婶婶给人的感觉一直是热腾腾的,感觉日子过得特别快活,德音希望她以后的日子也能像婶婶一样。
  杜家同解家类似,也是当地大族子弟中考出一个进士,正是德音的未来公公,如今官任兵部侍郎。杜怀岳便是德音的未婚夫婿,是兵部侍郎的第四子,也是家里的幼子。
  与父亲和几个哥哥不同,杜怀岳没有什么读书的天分,十多岁的时候就干脆走了习武一途,入了京卫,并且很快就小有成就。入伍不久,杜怀岳就被选调进上直亲军二十六卫之一的虎贲左卫,如今已经是从七品经历,倒比还等着考中进士的兄长们官位还高了。
  催妆之日,汤婵第一次见到了杜怀岳真人,不禁稍微有点惊讶。
  杜怀岳是个二十上下的青年,个子极为高大,估摸着没有一米九也差不了多少,身材魁梧健壮,但还好不显得笨重。他肤色偏黑,面容俊朗刚毅,板着脸时显得很是威武。
  怪不得杜怀岳弃文从武,这个先天条件,不习武可惜了。
  汤婵联想到个头刚过一米六的德音,小小的一只,感觉德音可以挂在杜怀岳胳膊上当负重……
  她摇摇头,赶紧把脑海里奇怪的画面甩掉。
  这样威猛的外表,汤婵本以为杜怀岳是个威风八面的性子,结果他唬人的样子维持不了三秒,一说话就破了
  功——在汤婵这个长辈面前,杜怀岳表情局促,答话笨拙,偶尔一笑起来一口白牙,看上去透着股憨劲儿。
  看着是挺不错一小伙儿,汤婵替德音定了心,笑着跟杜怀岳的母亲杜夫人寒暄。
  他们几人之间聊着天,气氛正好,屏风后,德音却白着脸,攥紧了手上的绣帕。
  在汤婵的撺掇下,德音第一次赶这么出格的事情,躲在屏风后面看一个男人。
  德音带着羞涩、期盼、忐忑等种种心情,看向了自己未来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