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第138章 贺新年
马车里有谢柏宴给二人送的新婚贺礼。
照山白进城不久后,马车中走下来一个人,看着装,应该是宫里的侍卫。那人见到照山白,拱手示礼,问候道:“照大人您果然来了。马车中有陛下为您和南山大人准备的地契以及十万两黄金,正是陛下为二位大人准备的新婚贺礼。陛下让属下转告给您和南山大人,他已经为您二位把以后的路铺好了,能在各大世家的眼皮子底下毫发无损的开京城的机会不多,陛下希望你二位能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莫要辜负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说完,侍卫掀起了马车的帘子。
照山白甚至没有抬眼去看马车里的东西,只问了一句:“解药呢。”
侍卫明知故问,提醒道:“您这话是什么意思?陛下怎么会在给您二位的贺礼中下毒呢。我这里没有解药,您要想救人,还得按董大人的意思办。”
“明白了。”照山白冷漠地回了一句,而后对章远道:“我们走。”
“欸,等等,”侍卫又道,“章将军,您怎么也到这儿来了?陛下还在宫里等着给您封赏呢。速速跟我回去罢。”
章远甩了侍卫一个白眼,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
侍卫不急不怒,提点道:“章将军没听明白吗?陛下命令您立刻回京呢。陛下不是在请您,而是命令您。陛下的意思是,以后的路,该二位大人自己走了,章将军还是莫要插手了。毕竟啊,这泥潭下面有漩涡,陷进去了,可就出不来了。”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照山白不想让章远为难,背起桓秋宁,对章远道:“章将军回去罢,阿珩不会有事的。既然已经到了郢州,往后的路,也该我们自己走了。”
章远执着道:“可是照大人,人命关天。‘天’再大,也没有十一哥的命大,今日我违抗一次圣旨又如何!”
“章将军仁义,山白替阿珩谢过将军。”照山白道,“只是,怕就怕,苍凉山上的人,只愿意见我与阿珩。章将军,就送到这罢。后会有期。”
“既是如此,”章远回头牵马,“照大人,我们就此别过了。等日后十一哥醒了,代我问好。”
照山白点头道:“放心罢。”
辞了章远后,照山白趁夜入山,在漫天的星光中背着桓秋宁沿着山间小路往山上走。
这已经是第三日了。如果他今夜寻不到那位神医,桓秋宁就真的没救了。
照山白已经整整三日没合眼了,眼睛干涩,有些看不清夜路,不小心踩空了,便掉进了山中捕捉野兽的陷阱里。他一刻也不敢耽搁,连忙背着桓秋宁爬出来,继续往前走。
一路上,照山白见到很多猩红的眼睛,却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不敢走过去一探究竟。直到他爬到半山腰回头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竟然被野兽尾随了一路。想到此处,他吓得腿一软,跌倒在了地上。
他一摔倒,桓秋宁就跟着他一起滚下去了。
“阿珩,对不起,摔疼你了。”
照山白的手上沾满了泥巴,他想给桓秋宁擦擦脸,就只能跪在桓秋宁的旁边,用干净的额头蹭掉桓秋宁脸上的灰。他小心翼翼地替桓秋宁蹭干净了脸,咬牙爬起来,背着桓秋宁,继续赶路。
一整夜照山白不停地摔倒,爬起来,又摔倒,再爬起来。他的膝盖摔得紫一块青一块,已经使不上力了,只咬牙忍者,继续往上爬,一步也不能停。
天快亮的时候,照山白仍然没有爬到山顶,也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到最后他的身体完全扛不住了,甚至连抬起脚的力气都没有了。
山中起了一层晨雾,不知为何,照山白却在晨雾中看到了漫天的星星。他伸手想要去摘星星的时候,脚底一滑,整个人摔了下去。再后来,他只记得自己躺在草堆里,好像有一只淘气的鸟儿戳了戳他的脸,然后便晕过去了。
不知沉睡了多久,醒过来的时候,照山白浑身酸痛,爬起来的时候骨头都要碎掉了。
空气中有茶的清香。
他坐在竹条编制而成的木床上,打量着四周,屋内陈设过于简单,他瞧不出个所以然,便推开木门,走到了院子里。
这是一间极其雅致的宅子,宅子是大户人家曾有的规制,青砖高墙,飞檐斗拱,但岁月和湿气腐蚀了宅子原本的风雅,显得有些荒芜。
墙皮大片地脱落,如树皮一般躺在地上,周围生出了许多青苔。
院子里有一个书案,照山白走到书案前,低头注视卷轴上的诗词。作诗之人的字相当漂亮,别有风韵,也不失气派,像是书法大家所写,教人不由自主驻足欣赏,移不开眼。
“你醒了?”
身后传来了女人的声音。
照山白回头望去,一个气度不凡的女子端着一个药罐走到葡萄藤下,坐在了石凳上。她道:“你过去受过重伤,并未痊愈,此番上山又伤了筋骨,所以昏迷了十几日。你且过来让我看看,你身上的淤青褪去了吗?”
照山白拱手作揖,示礼道:“敢问您是?”
女人放下药罐,道:“先过来罢。”
照山白走过去,站在女人身旁。女人抬头时,照山白看到了她的脸,登时讶然道:“敢问夫人可认识桓秋宁?她便是与我一同上山之人,夫人可曾见过他?”
太像了。
女人的眉眼与桓秋宁的一般无二,她的眉心处有一颗红痣,与桓秋宁眉心的胎记在同一位置。看见她的这张脸,照山白方才知道桓秋宁这张脸若是长在女人身上,是多么倾国倾城。
女人道:“见过。”
照山白又问道:“且容山白冒昧,多问一句,那他身上的毒?”
女人没有回答,先是问了句:“是董明锐让你带他来找我的?”
照山白跪在地上,作揖道:“正是。想必夫人便是董大人口中居于山中避世的神医了罢。山白何其有幸,能在此见到您。多谢您的救命之恩,山白无以为报。”
“你先起来。”女人道,“我不是什么神医,桓珩也并未中毒。董明锐给他下了药,让他七窍流血,看着可怕,实际上是在替他清除体内的余毒。你这孩子,倒是受了他的诓骗,吃了一路的苦。”
照山白问道:“您认识阿珩?”
女人递给照山白一杯热茶,温声道:“不知你是否听说的我的名字。我是董明锐的妹妹,桓桁的母亲——董静檀。也许你听过我的另一个名字‘忍冬’,我自称‘忍冬居士’。”
这一刻,照山白有了想哭的冲动,“如果阿珩知道您还活着的话,一定会特别、特别欣喜的。”
“是么。”董静檀展眉一笑,如芙蓉花绽开,眉目如画,“我倒是不希望他知道我还活着。了无牵挂不是一件坏事。桓桁已经长大了,已经长到不需要母亲照顾的年纪了。”
照山白道:“您有所不知,这些年阿珩活的很辛苦,也很孤独。如今终于苦尽甘来,如果他能见到您,一定会万般开心的。我常常听他讲起您少时带他四处游历时遇到的趣事,您带他见山见水,您不知道,年少时您带他游历的那段时光,支撑着他活了好多年。”
董静檀摇头叹息道:“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当年桓氏惨遭灭门,我死里逃生,却没曾想桓珩竟然还活着。直到他在郢州崭露头角,董明锐才肯告诉我,南山就是我的孩子。可是,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他已经习惯了没有我的生活了,我不想再去打扰了。我知道,如果我再次回到他身边,一定会让他想起很多痛苦的回忆的。”
“夫人,阿珩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其实,他的心很软。”照山白温柔一笑,道,“莫要说您了,就算是走失的流浪猫回到他的身边,他都会很欣喜的。”
“但愿他不会恨我。”董静檀问道:“孩子,我听你自称‘山白’,你的表字字可是‘山白’?你可是照氏子弟?”
照山白点头应道:“正是。”
董静檀又问道:“你可是照琼?”
照山白解释道:“夫人,我是照丞,表字山白。照琼是我的弟弟,也是大徵的新帝。”
“我已经很久不过问世事了。你说的人,我不认识。”董静檀不疾不徐道,“不过,我倒是记得不少过去的事情。我与你的母亲是闺中深交,当年我们一同游历北疆的时候,遇见了一种开在悬崖峭壁上的花,就叫‘照山白’。我们夏日去的,离开时正好是立秋那天,走的时候,我们给各自未来的孩子取了一个名一个字。如果生的是一男一女,便定下娃娃亲,从此结为亲家。如果生的是两个男孩,便教你们结为兄弟,女孩也好,就做两小无猜的闺中密友。我们选了两个字,一珩一琼。连表字也想好了,我生的孩子叫‘秋宁’,她生的孩子叫‘山白’,用来纪念我们在北疆一起登高赏花的那些日子。
只可惜,再深的情谊也抵不过‘物是人非’这四个字。后来你的母亲离开了人世,我也离开了桓府。我时常想念你的母亲,便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桓桁’,却不知你父亲把‘琼’字给了你弟弟。我想,你父亲给你取名为‘丞’,定是对你寄予厚望罢。”
马车里有谢柏宴给二人送的新婚贺礼。
照山白进城不久后,马车中走下来一个人,看着装,应该是宫里的侍卫。那人见到照山白,拱手示礼,问候道:“照大人您果然来了。马车中有陛下为您和南山大人准备的地契以及十万两黄金,正是陛下为二位大人准备的新婚贺礼。陛下让属下转告给您和南山大人,他已经为您二位把以后的路铺好了,能在各大世家的眼皮子底下毫发无损的开京城的机会不多,陛下希望你二位能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莫要辜负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说完,侍卫掀起了马车的帘子。
照山白甚至没有抬眼去看马车里的东西,只问了一句:“解药呢。”
侍卫明知故问,提醒道:“您这话是什么意思?陛下怎么会在给您二位的贺礼中下毒呢。我这里没有解药,您要想救人,还得按董大人的意思办。”
“明白了。”照山白冷漠地回了一句,而后对章远道:“我们走。”
“欸,等等,”侍卫又道,“章将军,您怎么也到这儿来了?陛下还在宫里等着给您封赏呢。速速跟我回去罢。”
章远甩了侍卫一个白眼,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
侍卫不急不怒,提点道:“章将军没听明白吗?陛下命令您立刻回京呢。陛下不是在请您,而是命令您。陛下的意思是,以后的路,该二位大人自己走了,章将军还是莫要插手了。毕竟啊,这泥潭下面有漩涡,陷进去了,可就出不来了。”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照山白不想让章远为难,背起桓秋宁,对章远道:“章将军回去罢,阿珩不会有事的。既然已经到了郢州,往后的路,也该我们自己走了。”
章远执着道:“可是照大人,人命关天。‘天’再大,也没有十一哥的命大,今日我违抗一次圣旨又如何!”
“章将军仁义,山白替阿珩谢过将军。”照山白道,“只是,怕就怕,苍凉山上的人,只愿意见我与阿珩。章将军,就送到这罢。后会有期。”
“既是如此,”章远回头牵马,“照大人,我们就此别过了。等日后十一哥醒了,代我问好。”
照山白点头道:“放心罢。”
辞了章远后,照山白趁夜入山,在漫天的星光中背着桓秋宁沿着山间小路往山上走。
这已经是第三日了。如果他今夜寻不到那位神医,桓秋宁就真的没救了。
照山白已经整整三日没合眼了,眼睛干涩,有些看不清夜路,不小心踩空了,便掉进了山中捕捉野兽的陷阱里。他一刻也不敢耽搁,连忙背着桓秋宁爬出来,继续往前走。
一路上,照山白见到很多猩红的眼睛,却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不敢走过去一探究竟。直到他爬到半山腰回头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竟然被野兽尾随了一路。想到此处,他吓得腿一软,跌倒在了地上。
他一摔倒,桓秋宁就跟着他一起滚下去了。
“阿珩,对不起,摔疼你了。”
照山白的手上沾满了泥巴,他想给桓秋宁擦擦脸,就只能跪在桓秋宁的旁边,用干净的额头蹭掉桓秋宁脸上的灰。他小心翼翼地替桓秋宁蹭干净了脸,咬牙爬起来,背着桓秋宁,继续赶路。
一整夜照山白不停地摔倒,爬起来,又摔倒,再爬起来。他的膝盖摔得紫一块青一块,已经使不上力了,只咬牙忍者,继续往上爬,一步也不能停。
天快亮的时候,照山白仍然没有爬到山顶,也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到最后他的身体完全扛不住了,甚至连抬起脚的力气都没有了。
山中起了一层晨雾,不知为何,照山白却在晨雾中看到了漫天的星星。他伸手想要去摘星星的时候,脚底一滑,整个人摔了下去。再后来,他只记得自己躺在草堆里,好像有一只淘气的鸟儿戳了戳他的脸,然后便晕过去了。
不知沉睡了多久,醒过来的时候,照山白浑身酸痛,爬起来的时候骨头都要碎掉了。
空气中有茶的清香。
他坐在竹条编制而成的木床上,打量着四周,屋内陈设过于简单,他瞧不出个所以然,便推开木门,走到了院子里。
这是一间极其雅致的宅子,宅子是大户人家曾有的规制,青砖高墙,飞檐斗拱,但岁月和湿气腐蚀了宅子原本的风雅,显得有些荒芜。
墙皮大片地脱落,如树皮一般躺在地上,周围生出了许多青苔。
院子里有一个书案,照山白走到书案前,低头注视卷轴上的诗词。作诗之人的字相当漂亮,别有风韵,也不失气派,像是书法大家所写,教人不由自主驻足欣赏,移不开眼。
“你醒了?”
身后传来了女人的声音。
照山白回头望去,一个气度不凡的女子端着一个药罐走到葡萄藤下,坐在了石凳上。她道:“你过去受过重伤,并未痊愈,此番上山又伤了筋骨,所以昏迷了十几日。你且过来让我看看,你身上的淤青褪去了吗?”
照山白拱手作揖,示礼道:“敢问您是?”
女人放下药罐,道:“先过来罢。”
照山白走过去,站在女人身旁。女人抬头时,照山白看到了她的脸,登时讶然道:“敢问夫人可认识桓秋宁?她便是与我一同上山之人,夫人可曾见过他?”
太像了。
女人的眉眼与桓秋宁的一般无二,她的眉心处有一颗红痣,与桓秋宁眉心的胎记在同一位置。看见她的这张脸,照山白方才知道桓秋宁这张脸若是长在女人身上,是多么倾国倾城。
女人道:“见过。”
照山白又问道:“且容山白冒昧,多问一句,那他身上的毒?”
女人没有回答,先是问了句:“是董明锐让你带他来找我的?”
照山白跪在地上,作揖道:“正是。想必夫人便是董大人口中居于山中避世的神医了罢。山白何其有幸,能在此见到您。多谢您的救命之恩,山白无以为报。”
“你先起来。”女人道,“我不是什么神医,桓珩也并未中毒。董明锐给他下了药,让他七窍流血,看着可怕,实际上是在替他清除体内的余毒。你这孩子,倒是受了他的诓骗,吃了一路的苦。”
照山白问道:“您认识阿珩?”
女人递给照山白一杯热茶,温声道:“不知你是否听说的我的名字。我是董明锐的妹妹,桓桁的母亲——董静檀。也许你听过我的另一个名字‘忍冬’,我自称‘忍冬居士’。”
这一刻,照山白有了想哭的冲动,“如果阿珩知道您还活着的话,一定会特别、特别欣喜的。”
“是么。”董静檀展眉一笑,如芙蓉花绽开,眉目如画,“我倒是不希望他知道我还活着。了无牵挂不是一件坏事。桓桁已经长大了,已经长到不需要母亲照顾的年纪了。”
照山白道:“您有所不知,这些年阿珩活的很辛苦,也很孤独。如今终于苦尽甘来,如果他能见到您,一定会万般开心的。我常常听他讲起您少时带他四处游历时遇到的趣事,您带他见山见水,您不知道,年少时您带他游历的那段时光,支撑着他活了好多年。”
董静檀摇头叹息道:“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当年桓氏惨遭灭门,我死里逃生,却没曾想桓珩竟然还活着。直到他在郢州崭露头角,董明锐才肯告诉我,南山就是我的孩子。可是,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他已经习惯了没有我的生活了,我不想再去打扰了。我知道,如果我再次回到他身边,一定会让他想起很多痛苦的回忆的。”
“夫人,阿珩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其实,他的心很软。”照山白温柔一笑,道,“莫要说您了,就算是走失的流浪猫回到他的身边,他都会很欣喜的。”
“但愿他不会恨我。”董静檀问道:“孩子,我听你自称‘山白’,你的表字字可是‘山白’?你可是照氏子弟?”
照山白点头应道:“正是。”
董静檀又问道:“你可是照琼?”
照山白解释道:“夫人,我是照丞,表字山白。照琼是我的弟弟,也是大徵的新帝。”
“我已经很久不过问世事了。你说的人,我不认识。”董静檀不疾不徐道,“不过,我倒是记得不少过去的事情。我与你的母亲是闺中深交,当年我们一同游历北疆的时候,遇见了一种开在悬崖峭壁上的花,就叫‘照山白’。我们夏日去的,离开时正好是立秋那天,走的时候,我们给各自未来的孩子取了一个名一个字。如果生的是一男一女,便定下娃娃亲,从此结为亲家。如果生的是两个男孩,便教你们结为兄弟,女孩也好,就做两小无猜的闺中密友。我们选了两个字,一珩一琼。连表字也想好了,我生的孩子叫‘秋宁’,她生的孩子叫‘山白’,用来纪念我们在北疆一起登高赏花的那些日子。
只可惜,再深的情谊也抵不过‘物是人非’这四个字。后来你的母亲离开了人世,我也离开了桓府。我时常想念你的母亲,便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桓桁’,却不知你父亲把‘琼’字给了你弟弟。我想,你父亲给你取名为‘丞’,定是对你寄予厚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