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眼中含着泪光,她的语气却格外的坚定。她的眼中泪水不是博取同情,而是在告别过去,告别这里的一切。她道:“生命不应该被践踏。苦菊不是奴役,不是生来就要替人死的罪人,也不是摇尾乞怜的狗,她是臣妾想要一起生活下去的朋友。”
殷宣威坐在烛光中,他的神色一直很平静,直到听到这了句话。他的眼中闪过几分鄙夷,冷“哼”了一声,沉声道:“她竟然为了一个贱婢,来跟朕唱了一这么出戏。”
怒火攻心,殷宣威的脸胀红,他将桌案上的东西狠狠地甩在地上,怒道:“你是朕的人,死也得死在朕的脚底下,想走?除非死。”
照芙晴刚要再跪,突然身后来了人,抬手扶住了她。
来人身着一件用金丝线勾边的墨玄色长袍,发髻上插着一根极好的翡翠。眉毛、眼尾都是微微上挑的,眉眼张扬,轻蔑与不屑全都糅杂在他嘴角冰冷的笑意中。
相由心生,此人性情乖戾,眼神狠绝,绝非良善之辈。
一只黑靴上沾着雪,张公公跪在一旁替他擦了擦,卑躬屈膝道:“凌王殿下,您来了!奴家扶着您?”他微微抬眼,观摩着凌王的脸色。
“滚。”凌王没赏他个好脸色。
张公公心下一紧,跪在地上连忙掌嘴,长声道:“奴家该死,奴家多嘴了,求凌王责罚。”
凌王抬手扶着照芙晴,一只脚踩在张公公的膝盖上。他低头,拎起张公公的衣领,看了看那张恐惧到扭曲脸,不屑一笑,“风雪这么大,她若是染了风寒,你这条贱命赔的上么?”
他抬脚踹在人心口上,黑靴踩着张公公的脸,把人压在雪地里。如果不是照芙晴替张公公说了话,这会儿张公公已经埋在雪里咽气了。
“凌王殿下,你这是做什么。”照芙晴想过去扶起张公公,凌王拉着她,抬脚把张公公踢到了一边。
“本王替人训狗呢。”凌王松开手,视线略过照芙晴,落在了未央宫的匾额上,他哼笑着说,“听闻娘娘要走,本王特地来送行。”
凌王走一步,停一步。宫里的人最忌讳看到他,尤其是不敢看他的腿。看了不该看的,就只能提着头去见阎王。
他冷笑着推开未央宫的大门,笑道:“父皇,真是好久不见啊。宫里人说父皇身体抱恙,本王怎么看着这传闻不实啊。”
他捏着鼻子,摆了摆手道:“你这未央宫怎么一股死人味儿,比不上本王的凌王府,真是浪费了上好的白玉。”
他四处打量着,额间的细辫上缠绕着银丝,烛光落在他身上,非但没有柔了他身上的锐气,反而让他身上的邪戾又多了几分。
“今日怎么没有美人相伴?实在是寂寞了些。难不成宫里传的父皇抱恙,是阳气不足之疾,玩不起来了啊。”言罢,凌王看着殷宣威那张又红又紫的脸,自顾自地笑了起来。
殷宣威膝下只有三个皇子。荼修宜诞下一对双胞胎,一死一残,活下来的就是凌王殷玉。小皇子是照芙晴的儿子明王殷仁。
殷宣威看着殷玉,目光却落在了他身后的照芙晴的身上,他想起了那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曾经跪在那个位置的人,早已成了他心中不可言说的一枝梨花。
殷宣威端坐在龙椅上,指腹摩挲这圣戒,他问:“你的腿好了?”
殷玉抬手掀开衣角,露出了半条柞木做成的假腿,外面是一层黑色的狼皮。他拍了拍皮毛,道:“断肢已废,本王命人寻得柞木,做了条假腿。柞木做骨,狼毛成皮,本王终于能站起来了。”
殷宣威转了转眼珠子,他看着殷玉道:“你能站起来,朕很欣慰。”
“欣慰?”殷玉抬头邪笑,他咬牙看着龙椅上的人,恨意掩在眼角,“你应该最是恨我。不,你应该最恨你自己。”
殷玉一步一步走上金子砌成的台阶,脚底踩着红丝绒,转着发辫的手随意地按在龙椅上,他轻笑道:“这位置坐着舒服吗?本王也想坐坐。”
“殷玉,你个逆子!你的眼里还有我这个父皇吗?”殷宣威抬手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红印子浮在他的脸上,像一道抹不去的印记。
殷玉抬手蹭了蹭滚烫的侧脸,放声大笑,眼中布满了骇人血丝。唇边的鲜血就凝在那儿,他舔了舔,勾起了嘴角,“本王就喜欢这种滋味儿,疼里带点辣,烧得人心里痒痒。”
“滚回你的凌王府,朕不想再看到你。”殷宣威忍着怒气,帝王的威压骤起,他怒视着殷玉。
“这死人住的地方,你以为本王愿意来啊。”殷玉抿去了脸上的血,回头指着照芙晴,“放她走。”
殷宣威看着照芙晴,不言不语。殷玉回过头,俯下身逼近了说:“你知道是为什么,心里应该很清楚。别把她留在这世间唯一的念想抹没了,不然我真的会弄死你。”
照芙晴看着殷玉,很多事情她突然就明白了。恩宠与冷落,从来都不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另一个人。
到头来,迷失在宫墙之下的人,只有她自己。
几枝开得正艳的红梅出墙来,很快便被北风摧残的只剩下了枯枝。
寒光晴明,落雪怅然。
照芙晴走时空空,她穿了一身素色的衣裳,独自一人走在宫道上。仰头望雪,这一年的寒冬她见了很多场雪,唯独这一场雪下的格外明亮。
她深吸了一口气,拥抱满天飞雪,“从今日起,我不再是丑妃,不再是宅心仁厚的丽妃娘娘。我是照芙晴,生活在大徵的一个平凡的女子。”
“我自由了。”
第13章 孤魂野鬼
千年古刹,白雪覆石阶,钟声荡浮生。山中雾霭沉沉,檀香萦绕,微风吹过,琉璃风铃响。
昭玄寺外停着一辆马车,一位艾老之年的高僧带着童稚小徒站在寺门前等候。
“阿弥陀佛。”
高僧慈眉善目,他转着手中的佛珠,半阖双目道,“汐璞在此等候施主多时了。”
“见过高僧。”照芙晴抬眸看向眼前之人,汐璞悲悯地垂着目,眼神中没有一丝涟漪。她看着汐璞,心中的悲凉不知不觉的淡了几分。
“一入佛门,红尘往事便如过眼云烟,逍遥云散。施主,汐璞只问一次,你当真要入昭玄寺吗?”汐璞温声问道。
“我这一生如漂浮的柳絮,见过繁华与奢靡,也见过世间的苦痛与悲绝。如今我是一个有罪之人,已无处可去,只盼日后能在这一方寺庙中,替大徵的百姓祈福,洗清今生的罪孽。”
照芙晴释怀一笑,她抬头看着寺旁的石像,平静道:“居于此处虽然孤寂,但是如今还能有个安稳的安身之处,我已然无憾了。”
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了少年的声音:“阿姐!”
照山白冒雪跑来,他穿着单薄的里衣,背上披了一件黑色的宽氅,衣带向后飞,钻进了毛领中。他在不远处停住,满眼欣喜地看着照芙晴,嘴边呼出的热气散了一片。
“阿丞,你怎么到这儿来了?”照芙晴拿了伞,轻步走到照山白的身边。她拍了拍照山白肩角上的落雪,抬起手,温柔地揉了揉他的脸,道:“是阿姐不好,走之前没能过去看看你,让阿丞担心了。”
“阿姐,我好想你。腊八节那天府里人熬了粥,我喝了一碗,却总觉得没有味道。仔细一想,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喝过阿姐亲手为我熬的粥了。”少年肆意地笑着,夜深人静,寺外过客稀疏,没有人会打扰他们。
“好,阿姐做给你吃。以后只要你想喝粥了,就来找阿姐,我会一直等着阿丞。”照芙晴温柔一笑道。
照山白抬眼看了看寺门旁的高僧,脸上收敛了几分笑意,蹙眉道:“阿姐,我已经长大了,我想成为你能够依靠的人。”
“阿丞长得很好,阿姐一直都很喜欢阿丞。只是阿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的路要走,没有人能倚靠谁一辈子。等阿丞以后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相知相伴,琴瑟和鸣,阿姐会为你们祈福,愿你们相守一生,安乐幸福。”照芙晴抬手拂去照山白眉角的落雪,看着他,温柔地道。
照山白的鼻尖红红的,他委屈地低下头,眼角湿湿的,耳后的流苏蹭过脸颊,风声划过耳际。
照芙晴把照山白拥入怀中,像抱着小仓鼠一样抱着他,在他的耳边轻声地哄着:“阿姐要走了,夜里霜雪重,回去的路上你要慢慢走。不用记挂着阿姐,我会好好的,放心吧。”
长姐如母。照山白看着她的背影,心里酸楚。没有人能陪伴他一辈子,聚少离多是人生常态。
他一向看得清楚,却仍然期待那个会在寒冬为他端上一碗热粥的人,能与他相伴相随,一生安乐。
只可惜人生无常,天不遂人愿。
***
荆广给照山白端来的粥,就放在与君阁的枣木桌上。桓秋宁坐在一旁,单手撑腮,看着热气一点点耗没了,他抬手掀起了瓷盖。
自打上次十三自作主张后,桓秋宁就不让他进与君阁的门了。十三靠在窗户边,探着头往里瞧,调侃道:“十一哥,想喝就喝吧,一会儿就凉了。今天晚上丑妃出宫,照山白估计是不回来了。”
殷宣威坐在烛光中,他的神色一直很平静,直到听到这了句话。他的眼中闪过几分鄙夷,冷“哼”了一声,沉声道:“她竟然为了一个贱婢,来跟朕唱了一这么出戏。”
怒火攻心,殷宣威的脸胀红,他将桌案上的东西狠狠地甩在地上,怒道:“你是朕的人,死也得死在朕的脚底下,想走?除非死。”
照芙晴刚要再跪,突然身后来了人,抬手扶住了她。
来人身着一件用金丝线勾边的墨玄色长袍,发髻上插着一根极好的翡翠。眉毛、眼尾都是微微上挑的,眉眼张扬,轻蔑与不屑全都糅杂在他嘴角冰冷的笑意中。
相由心生,此人性情乖戾,眼神狠绝,绝非良善之辈。
一只黑靴上沾着雪,张公公跪在一旁替他擦了擦,卑躬屈膝道:“凌王殿下,您来了!奴家扶着您?”他微微抬眼,观摩着凌王的脸色。
“滚。”凌王没赏他个好脸色。
张公公心下一紧,跪在地上连忙掌嘴,长声道:“奴家该死,奴家多嘴了,求凌王责罚。”
凌王抬手扶着照芙晴,一只脚踩在张公公的膝盖上。他低头,拎起张公公的衣领,看了看那张恐惧到扭曲脸,不屑一笑,“风雪这么大,她若是染了风寒,你这条贱命赔的上么?”
他抬脚踹在人心口上,黑靴踩着张公公的脸,把人压在雪地里。如果不是照芙晴替张公公说了话,这会儿张公公已经埋在雪里咽气了。
“凌王殿下,你这是做什么。”照芙晴想过去扶起张公公,凌王拉着她,抬脚把张公公踢到了一边。
“本王替人训狗呢。”凌王松开手,视线略过照芙晴,落在了未央宫的匾额上,他哼笑着说,“听闻娘娘要走,本王特地来送行。”
凌王走一步,停一步。宫里的人最忌讳看到他,尤其是不敢看他的腿。看了不该看的,就只能提着头去见阎王。
他冷笑着推开未央宫的大门,笑道:“父皇,真是好久不见啊。宫里人说父皇身体抱恙,本王怎么看着这传闻不实啊。”
他捏着鼻子,摆了摆手道:“你这未央宫怎么一股死人味儿,比不上本王的凌王府,真是浪费了上好的白玉。”
他四处打量着,额间的细辫上缠绕着银丝,烛光落在他身上,非但没有柔了他身上的锐气,反而让他身上的邪戾又多了几分。
“今日怎么没有美人相伴?实在是寂寞了些。难不成宫里传的父皇抱恙,是阳气不足之疾,玩不起来了啊。”言罢,凌王看着殷宣威那张又红又紫的脸,自顾自地笑了起来。
殷宣威膝下只有三个皇子。荼修宜诞下一对双胞胎,一死一残,活下来的就是凌王殷玉。小皇子是照芙晴的儿子明王殷仁。
殷宣威看着殷玉,目光却落在了他身后的照芙晴的身上,他想起了那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曾经跪在那个位置的人,早已成了他心中不可言说的一枝梨花。
殷宣威端坐在龙椅上,指腹摩挲这圣戒,他问:“你的腿好了?”
殷玉抬手掀开衣角,露出了半条柞木做成的假腿,外面是一层黑色的狼皮。他拍了拍皮毛,道:“断肢已废,本王命人寻得柞木,做了条假腿。柞木做骨,狼毛成皮,本王终于能站起来了。”
殷宣威转了转眼珠子,他看着殷玉道:“你能站起来,朕很欣慰。”
“欣慰?”殷玉抬头邪笑,他咬牙看着龙椅上的人,恨意掩在眼角,“你应该最是恨我。不,你应该最恨你自己。”
殷玉一步一步走上金子砌成的台阶,脚底踩着红丝绒,转着发辫的手随意地按在龙椅上,他轻笑道:“这位置坐着舒服吗?本王也想坐坐。”
“殷玉,你个逆子!你的眼里还有我这个父皇吗?”殷宣威抬手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红印子浮在他的脸上,像一道抹不去的印记。
殷玉抬手蹭了蹭滚烫的侧脸,放声大笑,眼中布满了骇人血丝。唇边的鲜血就凝在那儿,他舔了舔,勾起了嘴角,“本王就喜欢这种滋味儿,疼里带点辣,烧得人心里痒痒。”
“滚回你的凌王府,朕不想再看到你。”殷宣威忍着怒气,帝王的威压骤起,他怒视着殷玉。
“这死人住的地方,你以为本王愿意来啊。”殷玉抿去了脸上的血,回头指着照芙晴,“放她走。”
殷宣威看着照芙晴,不言不语。殷玉回过头,俯下身逼近了说:“你知道是为什么,心里应该很清楚。别把她留在这世间唯一的念想抹没了,不然我真的会弄死你。”
照芙晴看着殷玉,很多事情她突然就明白了。恩宠与冷落,从来都不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另一个人。
到头来,迷失在宫墙之下的人,只有她自己。
几枝开得正艳的红梅出墙来,很快便被北风摧残的只剩下了枯枝。
寒光晴明,落雪怅然。
照芙晴走时空空,她穿了一身素色的衣裳,独自一人走在宫道上。仰头望雪,这一年的寒冬她见了很多场雪,唯独这一场雪下的格外明亮。
她深吸了一口气,拥抱满天飞雪,“从今日起,我不再是丑妃,不再是宅心仁厚的丽妃娘娘。我是照芙晴,生活在大徵的一个平凡的女子。”
“我自由了。”
第13章 孤魂野鬼
千年古刹,白雪覆石阶,钟声荡浮生。山中雾霭沉沉,檀香萦绕,微风吹过,琉璃风铃响。
昭玄寺外停着一辆马车,一位艾老之年的高僧带着童稚小徒站在寺门前等候。
“阿弥陀佛。”
高僧慈眉善目,他转着手中的佛珠,半阖双目道,“汐璞在此等候施主多时了。”
“见过高僧。”照芙晴抬眸看向眼前之人,汐璞悲悯地垂着目,眼神中没有一丝涟漪。她看着汐璞,心中的悲凉不知不觉的淡了几分。
“一入佛门,红尘往事便如过眼云烟,逍遥云散。施主,汐璞只问一次,你当真要入昭玄寺吗?”汐璞温声问道。
“我这一生如漂浮的柳絮,见过繁华与奢靡,也见过世间的苦痛与悲绝。如今我是一个有罪之人,已无处可去,只盼日后能在这一方寺庙中,替大徵的百姓祈福,洗清今生的罪孽。”
照芙晴释怀一笑,她抬头看着寺旁的石像,平静道:“居于此处虽然孤寂,但是如今还能有个安稳的安身之处,我已然无憾了。”
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了少年的声音:“阿姐!”
照山白冒雪跑来,他穿着单薄的里衣,背上披了一件黑色的宽氅,衣带向后飞,钻进了毛领中。他在不远处停住,满眼欣喜地看着照芙晴,嘴边呼出的热气散了一片。
“阿丞,你怎么到这儿来了?”照芙晴拿了伞,轻步走到照山白的身边。她拍了拍照山白肩角上的落雪,抬起手,温柔地揉了揉他的脸,道:“是阿姐不好,走之前没能过去看看你,让阿丞担心了。”
“阿姐,我好想你。腊八节那天府里人熬了粥,我喝了一碗,却总觉得没有味道。仔细一想,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喝过阿姐亲手为我熬的粥了。”少年肆意地笑着,夜深人静,寺外过客稀疏,没有人会打扰他们。
“好,阿姐做给你吃。以后只要你想喝粥了,就来找阿姐,我会一直等着阿丞。”照芙晴温柔一笑道。
照山白抬眼看了看寺门旁的高僧,脸上收敛了几分笑意,蹙眉道:“阿姐,我已经长大了,我想成为你能够依靠的人。”
“阿丞长得很好,阿姐一直都很喜欢阿丞。只是阿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的路要走,没有人能倚靠谁一辈子。等阿丞以后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相知相伴,琴瑟和鸣,阿姐会为你们祈福,愿你们相守一生,安乐幸福。”照芙晴抬手拂去照山白眉角的落雪,看着他,温柔地道。
照山白的鼻尖红红的,他委屈地低下头,眼角湿湿的,耳后的流苏蹭过脸颊,风声划过耳际。
照芙晴把照山白拥入怀中,像抱着小仓鼠一样抱着他,在他的耳边轻声地哄着:“阿姐要走了,夜里霜雪重,回去的路上你要慢慢走。不用记挂着阿姐,我会好好的,放心吧。”
长姐如母。照山白看着她的背影,心里酸楚。没有人能陪伴他一辈子,聚少离多是人生常态。
他一向看得清楚,却仍然期待那个会在寒冬为他端上一碗热粥的人,能与他相伴相随,一生安乐。
只可惜人生无常,天不遂人愿。
***
荆广给照山白端来的粥,就放在与君阁的枣木桌上。桓秋宁坐在一旁,单手撑腮,看着热气一点点耗没了,他抬手掀起了瓷盖。
自打上次十三自作主张后,桓秋宁就不让他进与君阁的门了。十三靠在窗户边,探着头往里瞧,调侃道:“十一哥,想喝就喝吧,一会儿就凉了。今天晚上丑妃出宫,照山白估计是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