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卫若兰招呼两人喝汤,一边道:“如今外头纵有呼救,我们也难再出力了。各位趁机休息,明日白天才是关头。”
全城百姓的生死,皆悬于今夜。熬到破晓,或逃离京师,或躲入坚墙,才有一线生机。
曹睢和师景辉彻夜不眠,踩着拂晓的朦胧天色急进宫。
张才良接报时,尸群已冲破数处坊巷。宫墙高耸,皇城依旧森严,仿佛与昨夜京中尸潮无关。
除了闯王身边的亲信,宫中众人毫无所觉。
“陛下!”师景辉满面焦急,“府衙一早探至城南,守关士卒并非尸患所噬,而是刀枪所伤!定有人故意借尸患乱我军心!”
张才良眉心紧蹙,昨夜已气火攻心,头疼如裂,只靠太医针药才稍得清明。
他用手支额,不让人看出自己的倦色,只冷声吩咐:“天明之后,活尸多归寂静。传令全城,士卒务必逐坊搜剿,不得懈怠。”
师景辉迟疑半晌,仍忍不住问:“陛下,昨夜伤者极众……可要如何处置?”
这句话沉甸甸坠在殿中空气里。死人自是火化,但伤者,却是人命。若不管,入夜后必成祸患。若跟以往一般杀之,又如何与百姓解释?
曹睢遂躬身上前,便道:“陛下,尸患蔓延如火。死者须立刻焚化,伤者……臣请悉数处死,以免夜来再成灭顶之祸!”
师景辉心胆俱寒。话虽残忍,却是唯一能堵口的方策。然而他们已非昔日草莽,而是问鼎之君与执政之臣。
谁敢开口做这般决定呢?谁又敢背负这个骂名呢?
殿中气氛凝如寒铁。
张才良不语,曹睢又重重叩首:“陛下,京中若再添尸变,今夜将成万民炼狱!臣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亦不能陛下为此犹疑。为大局计,望陛下明断!”
师景辉见身边的幕僚都陆续跪下,自己也后知后觉地下跪。
殿中鸦雀无声,只听张才良一声长叹。眼看上演的又是一场“群臣苦劝、君王不得已”的戏码,僵局难解。
师景辉忽然开口:“陛下,不若将城中伤者尽数运出京城,甚至……”他顿了顿,目光闪烁,“未免有人隐瞒不报,索性将流民也一并送出城去。”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低声哗然。
见张才良神色稍缓,有人附和:“京中流民本就要待春时离京返乡耕作,不如提前遣散……”
“不可!”立刻有人反驳,“此番大雪封城千里,叫他们离京,岂非逼他们冻毙郊外?陛下仁厚,不能为躲尸患,却要他们冻毙京郊。”
另一人冷声道:“还是依曹公之策,处置受伤之人,留其余百姓在京,这才是两全之法。”
“何来两全?”又有人反驳,“杀伤者可不是屠死尸,是真真切切的活人!京中百姓如何看待朝廷?!”
争执声此起彼伏,直至殿门外微光初亮,张才良头痛欲裂,猛地拍案起身,殿内登时静寂如死。
他冷冷道:“去偏殿吵!吵完了,直报结论!”
师景辉见众人渐多附和自己,心头微定,上前一步奏道:“陛下,先前城南尸乱,便是因我等迟疑不决,才埋下祸根。”
张才良抬眼,扫了一旁的曹睢,见他神情冷峻,不置可否,便反问:“既如此,你可有地方安置百姓?”
“无。”
师景辉坦言,却立即作揖续道:“然则京郊尚有多处村落,一日脚程可至。况且京中大户捐于官府的粮米薪柴尚丰,可由朝廷布施,赐与出城百姓。对外只需宣称,待京中尸患平息,便再开城门迎百姓返城过冬。”
此言一出,不少人频频点头,低声赞同。
师景辉再拜:“虽属权宜,但以陛下仁心,济世之举,万民必感戴德泽。”
张才良挥手,问向曹睢。曹睢却只摇头,坚持城门紧闭,务必清除城中隐患,断不可轻开城门,以防外敌伺机。
两相对比,张才良沉吟良久,终究应下师景辉所言,允开仓放粮,限定今日开城,将济民坊流民尽数驱逐出城。
走出大殿时,已有幕僚笑意盈盈,纷纷向师景辉拱手:“师大人此策,真解燃眉之急,得陛下亲裁,往后仕途无量啊!”
“况且大人又掌管京中府库,此番骤发仓廪,赐贫穷,必得百姓颂名,当真是名利双收!”
师景辉心下冷笑。此辈昔日多是滥竽充数之徒,对行军无半点建树,如今却只谈功名利禄,毫无一丝为官为公之心。
他淡淡回礼:“此事甚急,济民坊人众,今日未必能尽数出城。在下先行一步。”
京营义军昼夜鏖战,手中刀剑杀得卷刃,士卒筋疲力尽。
新军令传到各处:即日开仓放粮、开城门遣流民。
军中一时人心浮动。
有人欢喜,认为尸患或能尽快清除;有人却忧愁,怨只能留在城中血战,无法逃生。
一时间,营中暗暗已有私议,有人盘算趁城门打开,混迹逃难。
紫娟晨起才离开偏殿,暗卫便冒险潜至殿外,将她擒住低声传话。
黛玉展开信笺,凌乱的字迹叫她瞬间心头一沉。知道昨夜京中大乱,尸潮再起远超往日,闯王竟下令今日开城门,将济民坊的流民尽数驱逐。
紫娟见她神色凝重,连忙屏退了侍奉的宫女,借口姑娘不适去请太医,趁这一点空隙低声问:“姑娘,我们不便管吧……”
黛玉沉吟片刻,将信笺投入铜炉,火光一闪化为灰烬。她起身整衣,淡声道:“丰川街或许尚安,济民坊……恐怕凶多吉少。”
她走至妆台前,看着御赐的钗环首饰,冷冷一笑:“替我梳妆,我要去见闯王。”
紫娟大惊:“姑娘,就算裴总领在京中,也无济于事啊。姑娘去见陛下,又能做什么?活尸总会像往常一样被清理,不就与往日一样了么?”
“你不明白,这京中活尸可以永远都清理不干净。流民一旦被逐出城门,他们的命就被捏在京中这些人的手里。他们在这场暴雪天寒中,若不开城门,只能等死。”
她从妆匣中挑出几件素来不屑佩戴的华贵首饰,心中暗想:这些不知是从何处掠来的赃物,如今却要借此衣冠,以色是人,才能换正面对话。
宫中除了饮食,将黛玉幽禁在偏殿已经三日,便是连小公主都不许见她。沛儿一听偏殿的宫女来报女先生已经去面圣,答应留在宫中为妃,心中欣喜,连忙也跟着要去瞧瞧。
谁料刚到殿外,便听“砰”的一声巨响,似有重物摔地,紧接着是父皇暴怒的吼声,和女先生字字铿锵的反驳。
沛儿心口一震,只觉血液倒流。
她记得当年,军中大将被父亲的宠妾行刺致死,那一日父皇也是这般震怒。那名妾室被凌迟处死,还要满营所有人观礼,众人皆拍手称快,夸父皇治军严明,大义灭亲。
那妾室容貌酷似她与兄长的生母。
母亲去世时,她尚年幼,可兄长因此一病不起,自此畏畏缩缩,惧于人前。
沛儿不知道父亲为何要娶女先生进宫,但是既然将她安排在自己身边,又要自己同对待母亲、对待先生一般敬她,爱她,便是极其重要之人。
若她惹怒了父皇,岂不步了那妾室的下场?
沛儿屏住呼吸,悄悄贴近殿门,竭力分辨里头的争执。
殿内,黛玉正与张才良和曹睢针锋相对。
黛玉劝张才良收回成命,不要开城门逐民。
可天已大亮,军令已下一个时辰,要他反口,几无可能。
一听京中今日便要将流民赶出京城,黛玉与曹睢在殿前激辩,曹睢本就对开城门之事觉得不妥,见黛玉言辞锋锐,不由迟疑,最后也只能逐渐缄默。
张才良端坐殿上,额角青筋暴起。
本就被黛玉的假意逢迎摆了一道,自己数次被迫让步,如今竟当众驳斥他的圣断!偏偏曹睢也动摇,使他更觉颜面扫地,怒火中烧。
直至黛玉冷声说道:“陛下若真为百姓计,当开皇城之门,引百姓入宫,护万民于宫墙之内,方是济民爱民之道!”
这句话如同利刃,刺破张才良最后的忍耐。
“住口!”
他猛然拍案而起,殿宇轰鸣,金钉铜饰齐颤。
方才无一人这般提议,便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此法。
黛玉的话,戳破了义军和闯王为民爱民的虚荣,如今闯王即将走上皇位,而京营众人也成为京城之主,他们怎么会将自己手中的尊容分与那些只能求一口稀粥的人们呢?
闯王立刻叫来侍卫,将黛玉关押起来。
小公主一见女先生被人押了出来,顾不上父亲盛怒,连忙顺着门缝钻进殿里,哭求父亲放过先生。
黛玉转头,听殿内孩子的哭喊和君王的天威,只苦笑一声。
第147章 天下易主10
天色才蒙蒙亮,怡红院中尚未有人起身,薛宝钗却已经摸进了宝玉屋里。她衣衫整饬,眉眼温婉,推门而入时,屋中一片静谧。
全城百姓的生死,皆悬于今夜。熬到破晓,或逃离京师,或躲入坚墙,才有一线生机。
曹睢和师景辉彻夜不眠,踩着拂晓的朦胧天色急进宫。
张才良接报时,尸群已冲破数处坊巷。宫墙高耸,皇城依旧森严,仿佛与昨夜京中尸潮无关。
除了闯王身边的亲信,宫中众人毫无所觉。
“陛下!”师景辉满面焦急,“府衙一早探至城南,守关士卒并非尸患所噬,而是刀枪所伤!定有人故意借尸患乱我军心!”
张才良眉心紧蹙,昨夜已气火攻心,头疼如裂,只靠太医针药才稍得清明。
他用手支额,不让人看出自己的倦色,只冷声吩咐:“天明之后,活尸多归寂静。传令全城,士卒务必逐坊搜剿,不得懈怠。”
师景辉迟疑半晌,仍忍不住问:“陛下,昨夜伤者极众……可要如何处置?”
这句话沉甸甸坠在殿中空气里。死人自是火化,但伤者,却是人命。若不管,入夜后必成祸患。若跟以往一般杀之,又如何与百姓解释?
曹睢遂躬身上前,便道:“陛下,尸患蔓延如火。死者须立刻焚化,伤者……臣请悉数处死,以免夜来再成灭顶之祸!”
师景辉心胆俱寒。话虽残忍,却是唯一能堵口的方策。然而他们已非昔日草莽,而是问鼎之君与执政之臣。
谁敢开口做这般决定呢?谁又敢背负这个骂名呢?
殿中气氛凝如寒铁。
张才良不语,曹睢又重重叩首:“陛下,京中若再添尸变,今夜将成万民炼狱!臣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亦不能陛下为此犹疑。为大局计,望陛下明断!”
师景辉见身边的幕僚都陆续跪下,自己也后知后觉地下跪。
殿中鸦雀无声,只听张才良一声长叹。眼看上演的又是一场“群臣苦劝、君王不得已”的戏码,僵局难解。
师景辉忽然开口:“陛下,不若将城中伤者尽数运出京城,甚至……”他顿了顿,目光闪烁,“未免有人隐瞒不报,索性将流民也一并送出城去。”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低声哗然。
见张才良神色稍缓,有人附和:“京中流民本就要待春时离京返乡耕作,不如提前遣散……”
“不可!”立刻有人反驳,“此番大雪封城千里,叫他们离京,岂非逼他们冻毙郊外?陛下仁厚,不能为躲尸患,却要他们冻毙京郊。”
另一人冷声道:“还是依曹公之策,处置受伤之人,留其余百姓在京,这才是两全之法。”
“何来两全?”又有人反驳,“杀伤者可不是屠死尸,是真真切切的活人!京中百姓如何看待朝廷?!”
争执声此起彼伏,直至殿门外微光初亮,张才良头痛欲裂,猛地拍案起身,殿内登时静寂如死。
他冷冷道:“去偏殿吵!吵完了,直报结论!”
师景辉见众人渐多附和自己,心头微定,上前一步奏道:“陛下,先前城南尸乱,便是因我等迟疑不决,才埋下祸根。”
张才良抬眼,扫了一旁的曹睢,见他神情冷峻,不置可否,便反问:“既如此,你可有地方安置百姓?”
“无。”
师景辉坦言,却立即作揖续道:“然则京郊尚有多处村落,一日脚程可至。况且京中大户捐于官府的粮米薪柴尚丰,可由朝廷布施,赐与出城百姓。对外只需宣称,待京中尸患平息,便再开城门迎百姓返城过冬。”
此言一出,不少人频频点头,低声赞同。
师景辉再拜:“虽属权宜,但以陛下仁心,济世之举,万民必感戴德泽。”
张才良挥手,问向曹睢。曹睢却只摇头,坚持城门紧闭,务必清除城中隐患,断不可轻开城门,以防外敌伺机。
两相对比,张才良沉吟良久,终究应下师景辉所言,允开仓放粮,限定今日开城,将济民坊流民尽数驱逐出城。
走出大殿时,已有幕僚笑意盈盈,纷纷向师景辉拱手:“师大人此策,真解燃眉之急,得陛下亲裁,往后仕途无量啊!”
“况且大人又掌管京中府库,此番骤发仓廪,赐贫穷,必得百姓颂名,当真是名利双收!”
师景辉心下冷笑。此辈昔日多是滥竽充数之徒,对行军无半点建树,如今却只谈功名利禄,毫无一丝为官为公之心。
他淡淡回礼:“此事甚急,济民坊人众,今日未必能尽数出城。在下先行一步。”
京营义军昼夜鏖战,手中刀剑杀得卷刃,士卒筋疲力尽。
新军令传到各处:即日开仓放粮、开城门遣流民。
军中一时人心浮动。
有人欢喜,认为尸患或能尽快清除;有人却忧愁,怨只能留在城中血战,无法逃生。
一时间,营中暗暗已有私议,有人盘算趁城门打开,混迹逃难。
紫娟晨起才离开偏殿,暗卫便冒险潜至殿外,将她擒住低声传话。
黛玉展开信笺,凌乱的字迹叫她瞬间心头一沉。知道昨夜京中大乱,尸潮再起远超往日,闯王竟下令今日开城门,将济民坊的流民尽数驱逐。
紫娟见她神色凝重,连忙屏退了侍奉的宫女,借口姑娘不适去请太医,趁这一点空隙低声问:“姑娘,我们不便管吧……”
黛玉沉吟片刻,将信笺投入铜炉,火光一闪化为灰烬。她起身整衣,淡声道:“丰川街或许尚安,济民坊……恐怕凶多吉少。”
她走至妆台前,看着御赐的钗环首饰,冷冷一笑:“替我梳妆,我要去见闯王。”
紫娟大惊:“姑娘,就算裴总领在京中,也无济于事啊。姑娘去见陛下,又能做什么?活尸总会像往常一样被清理,不就与往日一样了么?”
“你不明白,这京中活尸可以永远都清理不干净。流民一旦被逐出城门,他们的命就被捏在京中这些人的手里。他们在这场暴雪天寒中,若不开城门,只能等死。”
她从妆匣中挑出几件素来不屑佩戴的华贵首饰,心中暗想:这些不知是从何处掠来的赃物,如今却要借此衣冠,以色是人,才能换正面对话。
宫中除了饮食,将黛玉幽禁在偏殿已经三日,便是连小公主都不许见她。沛儿一听偏殿的宫女来报女先生已经去面圣,答应留在宫中为妃,心中欣喜,连忙也跟着要去瞧瞧。
谁料刚到殿外,便听“砰”的一声巨响,似有重物摔地,紧接着是父皇暴怒的吼声,和女先生字字铿锵的反驳。
沛儿心口一震,只觉血液倒流。
她记得当年,军中大将被父亲的宠妾行刺致死,那一日父皇也是这般震怒。那名妾室被凌迟处死,还要满营所有人观礼,众人皆拍手称快,夸父皇治军严明,大义灭亲。
那妾室容貌酷似她与兄长的生母。
母亲去世时,她尚年幼,可兄长因此一病不起,自此畏畏缩缩,惧于人前。
沛儿不知道父亲为何要娶女先生进宫,但是既然将她安排在自己身边,又要自己同对待母亲、对待先生一般敬她,爱她,便是极其重要之人。
若她惹怒了父皇,岂不步了那妾室的下场?
沛儿屏住呼吸,悄悄贴近殿门,竭力分辨里头的争执。
殿内,黛玉正与张才良和曹睢针锋相对。
黛玉劝张才良收回成命,不要开城门逐民。
可天已大亮,军令已下一个时辰,要他反口,几无可能。
一听京中今日便要将流民赶出京城,黛玉与曹睢在殿前激辩,曹睢本就对开城门之事觉得不妥,见黛玉言辞锋锐,不由迟疑,最后也只能逐渐缄默。
张才良端坐殿上,额角青筋暴起。
本就被黛玉的假意逢迎摆了一道,自己数次被迫让步,如今竟当众驳斥他的圣断!偏偏曹睢也动摇,使他更觉颜面扫地,怒火中烧。
直至黛玉冷声说道:“陛下若真为百姓计,当开皇城之门,引百姓入宫,护万民于宫墙之内,方是济民爱民之道!”
这句话如同利刃,刺破张才良最后的忍耐。
“住口!”
他猛然拍案而起,殿宇轰鸣,金钉铜饰齐颤。
方才无一人这般提议,便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此法。
黛玉的话,戳破了义军和闯王为民爱民的虚荣,如今闯王即将走上皇位,而京营众人也成为京城之主,他们怎么会将自己手中的尊容分与那些只能求一口稀粥的人们呢?
闯王立刻叫来侍卫,将黛玉关押起来。
小公主一见女先生被人押了出来,顾不上父亲盛怒,连忙顺着门缝钻进殿里,哭求父亲放过先生。
黛玉转头,听殿内孩子的哭喊和君王的天威,只苦笑一声。
第147章 天下易主10
天色才蒙蒙亮,怡红院中尚未有人起身,薛宝钗却已经摸进了宝玉屋里。她衣衫整饬,眉眼温婉,推门而入时,屋中一片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