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黛玉转头问道:“左先生,你还记得京中诸王公贵族,还有哪些人留在京中?”
  左丘梅浅笑,“姑娘若是问不在京中的,倒是寥寥可数。我倒是可以给姑娘说一说。”
  眼见时辰不早,黛玉叫一部分人先行下山,让赵安带着伤员慢步回京,又叫三五护院往黑峪村看好马匹,纵使有意外,还有快马可以回京,不至于重演昨日窘况。
  毕竟再来一次,京兆尹府可就不会轻易放过了。
  正要动身之际,鲍太医匆匆赶来,躬身请黛玉稍作留步。
  此时她身边只余十数精锐护院与左丘梅一人,便随鲍太医一同前往藏经阁,与这自称白先生的人相见。
  躲藏在玄机寺的人轻易不见人,只出来一个先生。
  他清癯高瘦,鬓角微霜,年约五旬,衣着虽旧,却难掩昔日风骨。举止自若,眼神沉稳,自带一股旁人难以逼视的傲气。
  远胜,左丘梅。
  白先生竟还能这山寺中差遣丫鬟奉茶,他缓缓开口:“没想到昔日贾府遭抄家夺爵,今日京城换了天,竟还有人能畅行城内城外。想来如今的贾府,是找了个好靠山。”
  如此冷嘲热讽,黛玉面不改色。
  京中甚至有人传她与闯王关系匪浅。那又如何?她只求质本洁来洁去,问心无愧。
  当初裴石与贾兰前往北静王府时,闯王还在与禁军鏖战。黛玉想,若他们在那夜火烧城西时离京,京中后续种种,他们恐怕并不知晓,甚至未必知道京畿六城早已归义军掌控。
  大势所趋,天命已转。
  如今天寒地冻,雪灾连绵,京中戒严,消息封锁。若非贾府尚有商队与工队往返,外间要得一纸消息,也非易事。黛玉暗忖,也许这正是她可以运作的缝隙。
  她淡淡地答道:“不过是贾府收容流民,又恰逢城西大火出手相助,如今在京中还有几分薄面罢了。”
  这话说得四平八稳,既不夸功,也不言明贾府已投何方。
  毕竟,无论是义军,还是旧朝遗脉,若真有心守护百姓,理应都是可结交之人。
  黛玉盲猜这些黑衣人是白先生他们的人,毕竟不若是如此,他们也没必要两次都出现在玄极寺的山门之间。
  只是裴石在其中是什么身份,不得而知。
  那些人救了贾府的护卫,而这个白先生呢?
  反正她不喜欢所谓的北静王,强烈的主观和稳定性使得黛玉对人一旦生出喜恶,若非有所交往,便极难改变。
  “白先生想必也是因风雪封山,暂避于此。若先生想知道京中近事,也可问我,往后数日我们会在山下伐林,先生既“管”了这山民之事,还请多加通融。”
  白先生轻轻一笑:“姑娘只要莫再放火烧山,扰我主子静修,我们自然也不会多管闲事。”
  黛玉拢袖起身,语气郑重:“贾府虽是旧朝臣子,但凡先生有所需,只消一纸传信至林场,贾府自当尽力。我也定会相帮。”
  黛玉只能表达诚意,若他们的情况与柳晏一样,非但无法庇护,反倒是会让贾府引火上身罢了。黛玉虽学了圣贤书怀有君臣之义,但如今贾府局势微妙,行差踏错是大忌。
  白先生仍是神情从容,轻抿茶盏,道:“多谢姑娘好意。如今我们一切安好,来者为客,我也不过代我家主子略尽地主之谊。”
  他清高自持,抿了抿茶水,道:“我们庇护村民也不过是义举,待雪灾过后,便会悄然离开。姑娘既然将自己的护院带走了,也请姑娘与你府中下人三诫其口,莫要外传。”
  黛玉本还想试探他们是不是北静王府的人,但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好在方才让赵安带人先行回京,想来他心思慎密,不会妄言。
  她见天色已暮,道:“白先生放心。如今世道不稳,只要你我各安其分,我自然不会多嘴。”
  说罢,便要告辞。
  太医犹豫再三才叫来的白先生既无示好,也无威胁,仅只是浅浅提醒,竟连试探都算不上。
  但这不代表黛玉任人摆布欣赏。既来了,她还有一问:“敢问白先生,可知理国公现下何在?”
  “姑娘为何这么问?”还别说,白先生真知道答案。
  “我曾遇理国公府中旧人,他们因城西大火流离,尚念亲族平安。若是白先生可告知一二,我不过说与人安心。”
  白先生抿唇一笑,道:“姑娘果然宅心仁厚。”
  随即话锋一转:“只怕他们要落空了。理国公柳彪早因护驾不周,已下罪流放。事涉宫闱,讳莫如深,故朝廷未曾声张。如今想来,他已同你府中贾国公一般,被发往岭南了。”
  带着一个糟糕的消息下了山门,黛玉回头看了一眼。
  如今知道这事又有何益呢?
  总归还是不要靠近他们吧。
  ————
  虽是身处残破山寺,但厅中却焚着上好的沉檀,香气清雅持久,袅袅不绝。地上铺着厚实的云纹毡毯,角落里银丝炭炉轻燃,炭火无声地吐着热意,温暖如春。几案上的茶具温润如玉,茶是今年存下的新茶,用山上的雪水煮茶,虽称不上奢华,然用物之讲究、气度之从容,足以显出主人身份绝非凡俗。
  此刻,北静王水溶端坐于一方紫檀椅上,茶盏轻放于案,眸色清澈却深不见底。他听完白高骅回禀,才缓缓开口:“想来这场大雪与灾异,也困不住有心之人啊。如今山中异患得以清理,虽是借了外人之力,却也正合我意。往金陵的事,到可以继续进行了。”
  白高骅当然也希望能够抓紧出发,自离京潜行南下,受困活尸,被封山雪困,已滞留月余。虽知雪路难行,但只要灾异肃清,活尸不再,他们便可沿南山脉悄然南去,不必再久留于此。
  虽说雪路难行,但是只要没有活尸,想来至少他们可以离开这南山往南行走了。
  水溶转首望向侍立一旁的裴石,神情略带欣慰:“不愧是秦家的公子,此事你功不可没。”
  裴石缓缓摘下面具,眉眼沉静,仿佛并不为这评价动容。他轻声道:“王爷谬赞,属下不过是还一笔旧债。”
  裴石垂眸掩去眼中一闪而逝的幽光。他自幼体弱多病,才能在当年那场血雨腥风中藏身寺庙,永远的隐姓埋名。若非如此,如今他也没有机会站在这里。
  “只盼王爷能带着殿下平安抵达金陵。”他说,“属下便心安。”
  第115章 金城汤池20
  冬天的日子过得似乎格外缓慢,只要雪一日不停,就像这天地间的时光也凝滞在白茫茫的一瞬,日复一日,没有尽头。
  从山上回来,殉职的几位护院已经由家人认领。如今世道艰危,纵使百般不舍,也只能火化入葬。那火焰灼灼,与炭窑里烧得最旺的银丝炭无异,只是有的是赴死,有的是苍生罢了。
  南山的木柴一车车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一切反而出奇地顺利。黛玉不过三日,便在南城济民坊张榜招募林工,上山伐木,只求在山上的活尸卷土重来之前抓紧时间积攒柴薪。
  如今宁府这个百姓眼中不干不净的地方,每日马车络绎不绝,人丁寡薄而广大的花园,如今全成了堆放木柴的场地。
  贾府的府兵要么在山上,要么在各处工坊,留在宁府办差的极少,算是不用奔波的,已是运气不差。
  “哎,好端端一个园子,就这么糟蹋了。”有人感叹。
  路扶今日留府值守,一辆辆马车跨进宁府门槛,马车尾部的木工操作着机关,沉重的木柴咕噜噜滚落在地,小厮和府兵便赶忙上前,将其分类堆垒。
  ““京里就没别处能堆这么多木头了?放在府里多危险,万一哪天走水了可不得了。”
  戈凌从一旁搬柴出来,不屑道,“这雪一下就是一整夜,冻得地皮都裂了,哪有火能着得起来?”
  他上回下山受了点伤,如今赖在府中,干些粗活倒也自在。原想着趁着留府之便和心仪的丫鬟亲近些,可人家根本瞧不上他这个既非家生又非家主亲随的护院。
  戈凌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势利眼,只看你是谁,不看你做了什么。
  果然,本性是难改的,贾府原来的家仆们还是那般,只是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罢了。
  ““放在园子,便是府里的东西了。”一个清雅温婉的女声自他们身后响起。
  众人回头,连忙行礼。黛玉披着一件深绒银边的藏青袄子,从花厅方向缓步而来,身后跟着数位带刀的丫鬟与年轻婆子。
  今日是冬至,正是祭拜先祖的时候,贾府中子嗣如今只有贾兰一个子孙,反倒是三个媳妇撑起了祠堂香火。好在晚些史湘云操持完府中事务,也会到府里来祭拜老太太,倒也不至于那么冷清。
  虽比不上贾府鼎盛之时的排场,但是应该有的祭品、香纸却一样不缺,黛玉尽己所能都安排上了,只求祖先在天有灵,见得后人仍尽心守礼。
  现今京中能如此祭祀的,怕是寥寥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