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一时间,京中百姓纷纷卖柴换炭,贾府承包的柴炭买卖生意,虽称不上日进斗金,但赚足商誉。
  工坊设立以来,仅凭窑火,便使寒意大减。地龙相连,雪夜不必费神上房除雪,再无塌屋冻毙之事。城内灾后冻毙、雪压亡者骤减,城外义军斥候传来捷报不断,闯王不但同意了师景辉所请的予以贾府半年短契使用钟南山林地,还将前朝抄没的宁荣两府旧庄子悉数归还。
  此举虽伴以兵器重铸、军粮供应的条件,黛玉也知前朝王孙贵族的庄子不过是闯王招揽旧民新臣人心的工具,借花献佛的无本买卖罢了,然对她来说,昔日的庄子回到手中代表贾府真正被闯王新朝所器用,利远大于弊。
  贾府欣然应允,府中无论主仆,皆大喜。
  相较君王赏赐的恩威并行,身为人臣的师景辉则老成谨慎。
  他虽为贾府请得终南山林权,却明确限定明年夏必须归还。左丘梅对这老奸巨猾摇头叹息,而黛玉却并不介意。
  这终南山到底是天家皇寺所在,自当归还,但倘若在此期间,已有流民于山林立家、开垦田亩,待山中人烟成势,便是朝廷如何处置,也与贾府无关了。
  外人所见,黛玉坐拥丰川街整街个商铺、五百忠仆、十万京城百姓民心,甚至几十万石的粮食,可是这些东西如何比得过闯王所有呢?
  真正能让她稳坐京中的,是她掌中那笔至今未曾现于人前,足以撬动万事的数百万两现银。
  黛玉从来不屑于义军那套掠地扩军之策,她早看得分明。她不过静静持股于京中各大商号,只要商路不绝、货物流通,就算终南山的林地贾府只能持有半年,可凭她的本钱,天下之物,有何不可买?
  当然,既然得了林地,那事情就得按部就班的布置了。
  如何将这短暂的权力发挥到极致,才是最要紧的。
  借山林伐木之名,黛玉开始大规模招募府兵、工匠,尤其优先录用有传承技艺或能识文断字者,不必再遮遮掩掩以“选家丁”为名。
  一纸榜文悬于济民坊外,即便百姓多不识字,寒风中仍引得人头攒动。
  京中光是流民便逾八万。为维持供应义军的粮秣平衡,济民坊每日只供两顿粥,饿不死也难吃饱。虽未至“温饱思淫-欲”,但起码不再为饥寒所迫,各处济民坊人心浮动,大家多了心思——谋个正经活计。
  眼前,工坊伙计的名额有限。
  早先坊内号召义务挖地龙、砌墙、建窑,看着众人响应,其实少有人真的出力,旁人或装模做样、或冷眼旁观、或嬉皮笑脸,心中的大多想着“反正有别人干”的坐享其成。
  谁知贾府竟从府中派人暗中观察,将早期参与义工者一一记下。待工坊建成、招募伙工时,直接点名录取。
  这一回,可叫旁人看得眼红欲裂。
  眼看着曾与自己同喝粥的流民,虽无工钱,却住进了贾府,每日车马接送轮值,饭食翻番,肤色由黄蜡变得红润,岂能无恨?
  当初袖手旁观者,如今再想济民坊的活计,晚矣。
  世间万事,不患寡而患不均,当然就有济民坊的流民不服,有几处甚至有人聚在粥棚前高声叫嚷,说贾府招募工坊伙夫并不公平,是暗中操办、任人唯亲、贪污受贿。
  叫得最凶的是个绰号“老五”的汉子,此人原本也住在济民坊北头,膀阔腰圆,早前修筑地龙、扫雪除冰时,他总笑话出力的人傻,饿不死便绝不动手,满口“等别人干完自己不也能吃粥?”
  如今见坊里原先那个最被人欺负,屁都不敢放畏畏缩缩的胆小鬼靠着那几日出力进了工坊做事,顿顿热饭,夜里暖炕,早晨还有煮鸡蛋与药汤。老五不仅少了个可以欺负的对象,还眼红得不行,原先跟他一起为非作歹的流民一说,他又自觉脸上无光,这才在粥棚前掀翻水桶,口称“凭什么找那细胳膊细腿的臭小子!我们这么多身强体健的不要,瞧不起谁呢!”
  然而济民坊的婆子可不是吃素的。原本在贾府打理事务多年,以前便是连府里的小姐奶奶都敢欺,早练就一双看人下菜碟的势利眼。
  这婆子立马喝道:“你叫唤什么?榜上没你名你还冤得慌?我问你,挖地龙那三日你去了没有?雪夜修屋檐你出了一把力没有?当初你站在炕沿上冷笑那会怎不想着今日?”
  一番话堵得“老五”满脸涨红,辩得更厉害。
  “干不干活是你的事,选谁做事是府里的事,你这狗瞎叫唤什么。”那婆子冷声道,“你要有脸在这狗叫,不如下回动手狗刨。你要再喊,看府衙巡街的会不会把你逮了!”
  围观人群哄然一笑,几个原本也心怀不平的流民悄悄退了下去。没两日,老五不见了,是去别的济民坊,还是狗叫挣得了一份工,没人知道。
  不过,多的是人只怕他真被人逮了。
  而那些进了工坊的伙夫却一个比一个上心。虽说这不过是短契之工,并无贾府编制,也不算家丁府兵,干的多是烧火、搬料、炼炭、掘井之类的粗活,可因待遇实在诱人,再加上济民坊里人人都在眼红故而个个卖命,免得被说“手脚不勤”,稍一偷懒便可能被记下淘汰。
  有活计的在卷,没进门的眼馋。
  几处济民坊的小风波终究没能掀起浪花。点卯报数时,各坊婆子回报与昨夜平儿所得消息一致,懒汉刁民们闹事的虽有,却不过小风小浪,百姓趋利避害,心中自有权衡。
  点卯毕,众人散尽,主母李纨、主事平儿、府主黛玉三人落座后楼书房,火炉边静静坐定烤火。
  “庄子的事大家那股劲也过了,山林的事既然姑娘安排妥当了。”平儿轻声道,“庄子的事也该想着怎么分派,还得姑娘一句话。”
  钟南山林子的事情倒还容易安排。黛玉唤来赵安与倪二,命他们率领一队府兵先行探路。
  如今护卫换上了改良护甲,即便踏雪远行,也不再如往日那般艰难。府兵们重新来回于京中与义军所下之地,有了雪中行军的经验。更巧的是,最近活尸之祸竟然有所减弱,连倪二都说:“或是大雪将路封了,连那些怪物也冻得缩了骨。”
  但原来贾府的庄子便没有那么好安排了。
  一来,旧日那些庄头多是小人,如乌进孝翻脸反噬、或有庄子被朝廷收走茶凉而四散的,黛玉现在近乎找不到熟悉庄子经营且可信可用之人;二来,这些庄子本就星散于京外多处,从前乌尽孝岁末要赶一个多月路程才能进京交租。现在大雪封路,短期内实难亲巡核实。
  更要命的是,庄子不仅无人打理,连基本的农户与佃户都不知还在不在原地。
  可春耕在即,若不能赶在开化之前筹齐人手与农具,布置差事,届时一年收成落空,庄子便失了意义。
  黛玉心知,此事拖不得,且绝不能随意托付于外人。
  贾府如今所有产业中,唯庄子能生根发芽,真正撑起往后生计。如此,庄子的经营当是如今府中所有生计中最为要紧的。只要经营得当,哪怕到了百日红不在,靠着田地自养自足,也不至坐吃山空。
  此事既关家业,又涉内府,左丘梅那等外客谋士再精明,也插不得嘴。
  黛玉握着手中的温茶,悄咪咪打量眼前两人。
  李纨是贾府的大奶奶,出身清正,最是察言观色;平儿则是凤姐遗下的得力帮手,自幼在内府熏习精熟,管教下人一事心思缜密。
  二人皆有其长。
  “我想着……”黛玉慢声开口,视线却在二人之间轻扫,“虽说冬日庄头也歇了农活,但来年春耕之事,还是得早做安排才好。”
  黛玉想好了,但先说句废话,探探这两人意思。
  李纨经过管理园子这不多的一亩三分地,倒是对农事有了些心谱,“这些时日园子事少,我便翻了些农书,又清点了府中的菜籽。虽是寻常杂事,倒也略有体会。如今庄子收回,大观园也不用再翻腾得不像样子,不如将那一套种瓜菜的法子试一试在庄子田里了。”
  已经规划好了园子开年春耕的安排,如今看来即是无用了,又正是还好先筹划了。
  她知道收回了庄子最是高兴,毕竟整个贾府都不用再为坐吃山空而担忧。贾母在时大观园的田租地亩本就归她,就算宝玉回来后得了庄子,她也无所谓,况且想来颦儿还会循旧例给她分庄子年底分红,往后她们母子日子只会大有盼头。
  她放下茶盏,认真地补了一句:“从前庄子的收成、地契、租利我都瞧过一二。庄子事多,若由我们亲管,怕是力有未逮。我想着,还是照旧法子,请几个有经验的庄头分派管理,咱们只须派人轮查便是。”
  李纨看向平儿,平儿原是帮着凤姐管家,自然知道其中做法。
  平儿笑着点头:“正是。如今京中公府不少败落之家,自有那些闲置的老庄头、老总管在寻差事,只要出得起口粮薪俸,不愁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