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黛玉虽然有意带贾兰露脸,不过是让他站在局中,体察自己的处境,并未打算让他参与府务之事。
可这孩子看出问题所在,还敢开口质疑她的决策……
黛玉不得不正色瞧着贾兰了。
这孩子打小便不被重视,明明是长孙,却因为宝玉明珠蒙尘。
如今府中除了黛玉与他母亲李纨,确也无人能压他一头了。
她不经在想,是不是应该叫兰哥儿也学着些驭下之术,即便宝玉回来了,贾兰(蘭)始终都是草字辈中唯一的宗亲子弟。
她轻轻放下手中文章,语调一如往常般温婉:“兰哥儿,你是否觉得如今的账房,便是那油灯旁的老鼠?”
贾兰一脸正气,“府中库银枯竭,固然是因开支不知节制,但若不是劣奴监守自盗,何至于此?治家之道讲究赏罚分明、严明律法,既然下人贪墨,理应查清处置。”
黛玉唇角微微一勾,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你说得不差,然则,你且告诉我,倘若现在我立刻拿住账房三人,以抄家问罪的法子来震慑府中众人,便能拨乱反正以儆效尤了吗?”
“奶奶不立即查办,岂不姑息养奸?”
黛玉不想这时候驳斥说账房贪昧并无证据,她其实心里也猜疑三个账房手上不干净,但是在没有拿到证据之前,她便不想先入为主的对他们处刑。
黛玉端坐不动,只叹道:“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
贾兰不解,只听她缓缓道:“兰哥儿,并非乱世必用重典,你瞧城里这些流寇,罪大恶极。但若是日子太平,寻常百姓又何须豁出命去助纣为虐?府中众人亦然,兴盛时未能严加管束,可若一日府中张罗不下去了,会如何?他们效仿环三爷便行了。”
贾兰想起,前些日子贾环和赵姨娘带贼寇冲进府中,不顾旧日情分,肆意抢掠。
主子如此,何况下人。
是姑息养奸,还是上行下效?
她的眼神落在不远处的府库,声音低而清冷:“如今府中衰落,主子势弱,便是你二爷能回来,可我们这些做主子的,仍然只是被困在笼中的病虎。”
贾兰一时语塞,只能辩解道:“可府中还有贾氏族亲……”
黛玉与贾兰好似讨论的并非家事,而是在讲学问,讲为官之道,处世之法。
她微微抬眸,目光落在他身上:“你可曾听过《盐铁论》中‘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
“他们便是罔顾道德仁义的小人……”
“你心里定是不服的。”黛玉轻轻一笑,“待会你去书房取这书通读,书中前文说,‘金石之固,莫耶之利也’,后文才讲‘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你说世人是以仁义道德要紧,还是眼前之利要紧呢?”
这个答案没有谁比黛玉清楚了,不然她便不会在从前管家时处处掣肘,叫下人议论。
便是她只想着书中道理。
黛玉不疾不徐地看着文章,声音温和而笃定:“人急悬梁,狗急跳墙,世道衰落,治家之法与盛时自然不同。我以为,盛世治乱用重典,乱世治疲府用柔法。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待风顺时,纵使道德败坏,下人仍会归顺;可若风逆,我们做主子的便要步步为营,审时度势。”
贾兰站在一盘认真听着,低声重复了一遍:“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她语气淡淡,却字字如锋:“我们只要一直是主子,往后有的是机会补偏救弊,何必急不择途?”
他忽而想起年幼在学堂时府里子弟为溅墨之事斗殴。
他虽年幼,却知不能掺和其中,以免引火上身。
如今他自诩读多了圣贤书,却忘了仁义道德之下是生存二字。
论学问见识,还不如别人口中眼高于顶的闺阁女子。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微敛,作揖道:“奶奶深谋远虑,兰儿受教了。”
方才箱笼打开,金光璀璨,珠玉玲珑,那一件件细软,无不是极尽奢华之物。
那俩账房平日里惯会自持身份,可此刻竟不敢有半分怠慢,一个个垂手立在库房,眼睛都不敢乱瞟。
账房外唱完了朱漆描金箱里的珠宝器具,大件家私已经入库,珠宝钗环也已送点完毕。
紫鹃和雪雁站在一旁,神色谨慎,摒退了其他家丁,只让两个搬抬剩余几口沉重的箱笼。
嫁妆单子上的东西全都已经入了府库,看着面前没有在单子上的几个上锁的箱子,打开那一刻,平四后颈汗湿一片。
静静点完了面前三箱金银票子,才开始扯着嗓子唱到:“足色雪花文银锭二十匣,每匣五百两,足量重,共一万两白银。苏州官银局铸金元宝五匣,每匣两百枚,具是十两重。前朝顺昌钱庄赤金票八十张……”
也难怪平四嘴巴动了动,口中津液不断涌出,却不敢如寻常一般沾口水数票子。
八十张赤金票,一张便是千金之数——加起来,竟是八万两白银?!
更别提底下还押着好几匣子银票,江南各大银号的都有。
这已经不是普通富贵人家能拥有的财富,便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都不一定随时能拿出来的现银!
抄家、劫掠,荣府早已风雨飘摇。
谁曾想,府中竟还有如此万贯家财。
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正坐在太师椅上的黛玉身上,眼神复杂至极。
然而,正当平四喘着气,准备继续往下唱时,黛玉突然开口:“慢着。”
她声音不疾不徐,却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打破了这股沉默的震惊。
所有人顿时屏息,猛地看向坐在一旁的主母。
只见黛玉神色淡然,抬手用帕巾轻轻抿了抿唇角,姿态仍是端庄从容,仿佛库房里堆满的金银珠宝,根本不值一提。
她纤指微抬,指了指平四手中的赤金银票,缓缓道:
“银票不用入府库了。”
平四的嘴唇哆嗦了一下,迟疑道:“奶、奶奶……这、这银票才安全……”
可黛玉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声音带着一丝懒散:“怎么,府库安全与否你我心中不知?你替我做主,往后丢了一张两站的你如何赔呢?”
平四猛地一个激灵,声音已然颤抖:“小的……小的不敢!奶奶说的极是,这银票……自然是奶奶的。”
第29章 当家主母7
黛玉寄养在贾府后,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一应从老太太那支出来的。
父亲为官清廉,虽说是列侯之后,但也只是比国公府多了些朝廷俸禄,田产租子。
从苏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私,与其说是林家的家业,不如说是黛玉母亲贾敏当年带到苏州的十里红妆。
黛玉年幼丧父寄养贾府,自然管不了如此之多的财产,家业给与自己有血脉关系的老太太管着,也合情合理。
好在贾母死前还记挂着爱女唯一的孩子,将援建大观园后剩余的部分都作为嫁妆留给了黛玉。
黛玉从苏州带来的巨额家私,充了贾府公账,又变回了林家家私。
只要黛玉还未过门,这嫁妆单子上的百万家产便是林家家产,便能逃过朝廷抄家。
紫鹃最快反应过来,拿过平四手中的银票,又将被银票装得满满的其余两个木匣合上,快步交到黛玉手中。
黛玉低头一看,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银票边角,这些是父母和老太太留给她在世间体面活着的底气。
“市井妇人皆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框里,”她抬眼看了银库房一眼,语气淡然从容,“银库房瞧着不是很牢靠,这些银票便由我自己亲自保管吧。”
平四方才点算过了,那可不是寻常坊间的散碎银票,都是江南和京城各大商号的足额兑票,合计下来足足有一百五十万两!
尤其是其中那一沓顺昌钱庄银票,从前朝经营至今百年的钱庄商誉,那些银票更是比等额的真金白银更值钱。
账房见银票从手中离开,心口直跳。可黛玉看这些银票,却不带丝毫贪婪,甚至连炫耀的意味都无。
她只是坐在那张太师椅上,姿态端雅地用手指轻轻叩着银票匣子,像是纯粹地喜欢这个花梨木嵌百宝木匣。
真真是天生的贵气,福禄自来。
平四嘴角牵了牵,连忙道:“奶奶说的是,还是奶奶思虑周全。”
黛玉淡淡瞥了他一眼,眼中带着一丝似笑非笑的意味:“继续吧。”
“前朝弘治通宝三贯,嘉靖通宝……”
随着面前的唱念声不断,黛玉手中算盘声脆,财源滚滚。
她自诩书香门第,便是不喜这铜臭气,但并非她烦俗务琐事。
寄人篱下多年,她虽是不改官宦小姐的清贵,但也知要立稳脚跟,光靠诗书才情是不够的。
自从林之孝和周瑞两位总管死后,这些账册却成了她每日最离不开的东西。
但即便如此,为了往后能管做好宝二奶奶的位置,管理贾府家业,她便也会看些账本。
可这孩子看出问题所在,还敢开口质疑她的决策……
黛玉不得不正色瞧着贾兰了。
这孩子打小便不被重视,明明是长孙,却因为宝玉明珠蒙尘。
如今府中除了黛玉与他母亲李纨,确也无人能压他一头了。
她不经在想,是不是应该叫兰哥儿也学着些驭下之术,即便宝玉回来了,贾兰(蘭)始终都是草字辈中唯一的宗亲子弟。
她轻轻放下手中文章,语调一如往常般温婉:“兰哥儿,你是否觉得如今的账房,便是那油灯旁的老鼠?”
贾兰一脸正气,“府中库银枯竭,固然是因开支不知节制,但若不是劣奴监守自盗,何至于此?治家之道讲究赏罚分明、严明律法,既然下人贪墨,理应查清处置。”
黛玉唇角微微一勾,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你说得不差,然则,你且告诉我,倘若现在我立刻拿住账房三人,以抄家问罪的法子来震慑府中众人,便能拨乱反正以儆效尤了吗?”
“奶奶不立即查办,岂不姑息养奸?”
黛玉不想这时候驳斥说账房贪昧并无证据,她其实心里也猜疑三个账房手上不干净,但是在没有拿到证据之前,她便不想先入为主的对他们处刑。
黛玉端坐不动,只叹道:“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
贾兰不解,只听她缓缓道:“兰哥儿,并非乱世必用重典,你瞧城里这些流寇,罪大恶极。但若是日子太平,寻常百姓又何须豁出命去助纣为虐?府中众人亦然,兴盛时未能严加管束,可若一日府中张罗不下去了,会如何?他们效仿环三爷便行了。”
贾兰想起,前些日子贾环和赵姨娘带贼寇冲进府中,不顾旧日情分,肆意抢掠。
主子如此,何况下人。
是姑息养奸,还是上行下效?
她的眼神落在不远处的府库,声音低而清冷:“如今府中衰落,主子势弱,便是你二爷能回来,可我们这些做主子的,仍然只是被困在笼中的病虎。”
贾兰一时语塞,只能辩解道:“可府中还有贾氏族亲……”
黛玉与贾兰好似讨论的并非家事,而是在讲学问,讲为官之道,处世之法。
她微微抬眸,目光落在他身上:“你可曾听过《盐铁论》中‘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
“他们便是罔顾道德仁义的小人……”
“你心里定是不服的。”黛玉轻轻一笑,“待会你去书房取这书通读,书中前文说,‘金石之固,莫耶之利也’,后文才讲‘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你说世人是以仁义道德要紧,还是眼前之利要紧呢?”
这个答案没有谁比黛玉清楚了,不然她便不会在从前管家时处处掣肘,叫下人议论。
便是她只想着书中道理。
黛玉不疾不徐地看着文章,声音温和而笃定:“人急悬梁,狗急跳墙,世道衰落,治家之法与盛时自然不同。我以为,盛世治乱用重典,乱世治疲府用柔法。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待风顺时,纵使道德败坏,下人仍会归顺;可若风逆,我们做主子的便要步步为营,审时度势。”
贾兰站在一盘认真听着,低声重复了一遍:“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她语气淡淡,却字字如锋:“我们只要一直是主子,往后有的是机会补偏救弊,何必急不择途?”
他忽而想起年幼在学堂时府里子弟为溅墨之事斗殴。
他虽年幼,却知不能掺和其中,以免引火上身。
如今他自诩读多了圣贤书,却忘了仁义道德之下是生存二字。
论学问见识,还不如别人口中眼高于顶的闺阁女子。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微敛,作揖道:“奶奶深谋远虑,兰儿受教了。”
方才箱笼打开,金光璀璨,珠玉玲珑,那一件件细软,无不是极尽奢华之物。
那俩账房平日里惯会自持身份,可此刻竟不敢有半分怠慢,一个个垂手立在库房,眼睛都不敢乱瞟。
账房外唱完了朱漆描金箱里的珠宝器具,大件家私已经入库,珠宝钗环也已送点完毕。
紫鹃和雪雁站在一旁,神色谨慎,摒退了其他家丁,只让两个搬抬剩余几口沉重的箱笼。
嫁妆单子上的东西全都已经入了府库,看着面前没有在单子上的几个上锁的箱子,打开那一刻,平四后颈汗湿一片。
静静点完了面前三箱金银票子,才开始扯着嗓子唱到:“足色雪花文银锭二十匣,每匣五百两,足量重,共一万两白银。苏州官银局铸金元宝五匣,每匣两百枚,具是十两重。前朝顺昌钱庄赤金票八十张……”
也难怪平四嘴巴动了动,口中津液不断涌出,却不敢如寻常一般沾口水数票子。
八十张赤金票,一张便是千金之数——加起来,竟是八万两白银?!
更别提底下还押着好几匣子银票,江南各大银号的都有。
这已经不是普通富贵人家能拥有的财富,便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都不一定随时能拿出来的现银!
抄家、劫掠,荣府早已风雨飘摇。
谁曾想,府中竟还有如此万贯家财。
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正坐在太师椅上的黛玉身上,眼神复杂至极。
然而,正当平四喘着气,准备继续往下唱时,黛玉突然开口:“慢着。”
她声音不疾不徐,却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打破了这股沉默的震惊。
所有人顿时屏息,猛地看向坐在一旁的主母。
只见黛玉神色淡然,抬手用帕巾轻轻抿了抿唇角,姿态仍是端庄从容,仿佛库房里堆满的金银珠宝,根本不值一提。
她纤指微抬,指了指平四手中的赤金银票,缓缓道:
“银票不用入府库了。”
平四的嘴唇哆嗦了一下,迟疑道:“奶、奶奶……这、这银票才安全……”
可黛玉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声音带着一丝懒散:“怎么,府库安全与否你我心中不知?你替我做主,往后丢了一张两站的你如何赔呢?”
平四猛地一个激灵,声音已然颤抖:“小的……小的不敢!奶奶说的极是,这银票……自然是奶奶的。”
第29章 当家主母7
黛玉寄养在贾府后,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一应从老太太那支出来的。
父亲为官清廉,虽说是列侯之后,但也只是比国公府多了些朝廷俸禄,田产租子。
从苏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私,与其说是林家的家业,不如说是黛玉母亲贾敏当年带到苏州的十里红妆。
黛玉年幼丧父寄养贾府,自然管不了如此之多的财产,家业给与自己有血脉关系的老太太管着,也合情合理。
好在贾母死前还记挂着爱女唯一的孩子,将援建大观园后剩余的部分都作为嫁妆留给了黛玉。
黛玉从苏州带来的巨额家私,充了贾府公账,又变回了林家家私。
只要黛玉还未过门,这嫁妆单子上的百万家产便是林家家产,便能逃过朝廷抄家。
紫鹃最快反应过来,拿过平四手中的银票,又将被银票装得满满的其余两个木匣合上,快步交到黛玉手中。
黛玉低头一看,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银票边角,这些是父母和老太太留给她在世间体面活着的底气。
“市井妇人皆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框里,”她抬眼看了银库房一眼,语气淡然从容,“银库房瞧着不是很牢靠,这些银票便由我自己亲自保管吧。”
平四方才点算过了,那可不是寻常坊间的散碎银票,都是江南和京城各大商号的足额兑票,合计下来足足有一百五十万两!
尤其是其中那一沓顺昌钱庄银票,从前朝经营至今百年的钱庄商誉,那些银票更是比等额的真金白银更值钱。
账房见银票从手中离开,心口直跳。可黛玉看这些银票,却不带丝毫贪婪,甚至连炫耀的意味都无。
她只是坐在那张太师椅上,姿态端雅地用手指轻轻叩着银票匣子,像是纯粹地喜欢这个花梨木嵌百宝木匣。
真真是天生的贵气,福禄自来。
平四嘴角牵了牵,连忙道:“奶奶说的是,还是奶奶思虑周全。”
黛玉淡淡瞥了他一眼,眼中带着一丝似笑非笑的意味:“继续吧。”
“前朝弘治通宝三贯,嘉靖通宝……”
随着面前的唱念声不断,黛玉手中算盘声脆,财源滚滚。
她自诩书香门第,便是不喜这铜臭气,但并非她烦俗务琐事。
寄人篱下多年,她虽是不改官宦小姐的清贵,但也知要立稳脚跟,光靠诗书才情是不够的。
自从林之孝和周瑞两位总管死后,这些账册却成了她每日最离不开的东西。
但即便如此,为了往后能管做好宝二奶奶的位置,管理贾府家业,她便也会看些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