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他把门闩好,拉着她来床榻边坐下,从枕头下面掏出一个布袋,一打开,竟是炮制好的鱼鳔。
  陶枝取了一个,迎着灯光细看,“这是何物?”
  “方才我送谢印山回去,回来的时候还顺路去了一趟医馆……”徐泽说到这儿顿了一下,看了下她的脸色。
  “去医馆做什么?你可是哪里不舒服?”陶枝不解。
  徐泽见她还没反应过来,便只能摊开来讲了,得意洋洋的说,“我寻了大夫,问了他夫妻行房可有不吃药也不怀孕的法子,他便给了我这个!说是让我套在我的……”
  陶枝听得脸上羞红一片,手中物也仿佛烫手一般,被她一把丢在了床上。
  徐泽拉住她的手腕,央求道,“今夜我们试试?方才我已经泡好了一支。”
  正当她犹豫之时,一只大手已经扣在她的腰际。
  床帐一拉,灯影交叠,一夜温存自不必多言。
  第76章
  这日辰时刚过,一辆牛车吱吱呀呀的从官道上往山塘村的村口驶来。
  刚到路口,车上下来一个魁梧的女人,她见大槐树下坐着几个婆子媳妇,便上前问路。
  众人一听,原是来给徐二送鸭苗的,立刻便有好事之人上前为她引路。一时间,闲坐着唠嗑的也不唠了,纷纷缀在牛车后看热闹去,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往西山脚下的水塘走。
  陶枝这边和二堂嫂夫妻俩才把鸭棚收拾出来,里头铺了干净的稻草,食槽水槽也备好了,就等着鸭苗住进去。
  徐泽在村道上迎人,见到马车后头乌泱泱的一群人,还是忍不住扶额苦笑了一声,心道:这些人还是太闲了……
  “梅老板,这边。”徐泽向她招手。
  待到牛车进去,徐泽把栅栏上的棍子一搭,一脚踩在上头,咳了一嗓子,“各位乡邻,我就不请各位进去看了,还请回吧……”
  有人听他这么说当即就掉头走了,只有两三个婆子不知趣,仍站在那儿看热闹。
  徐泽庆幸,还好当时打木桩拉渔网圈鱼塘,把进来的这条小道也圈了进来,又找了几块烂木板,做了一道简易的栅栏。虽防不了虫蛇,却能防些好事的闲人。
  徐泽笑着跑了两步,追了上去。
  最后一筐鸭苗卸下车,梅胜兰坐在地上擦了把汗,她环顾四周,赞道:“你们这儿真不错,山清水秀的,景色也好。这两口塘也够大,养两百只鸭子绰绰有余。”
  陶枝喊徐泽过来帮忙点数,问道,“原先不是说要补一批苗,我瞧着怎么一般大?”
  “是我找旁人借了六十只,这下都是近二十天的雏鸭了,过两天就能下塘,不然大的大,小的小,你也不好管。”梅胜兰说。
  陶枝道了谢,又领着她转了一圈,请她看看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这儿,水草长得太密了,鸭子扑腾不开……”
  “还有这儿,这种水芹有毒,你最好是清干净喽……”
  “鸭棚这里的坡太陡,鸭子下水以后不好上来,挖成缓坡再铺点沙石,或者垫几个烂麻布袋也行。”
  陶枝一一记在心里,叹道:“我原先还没出嫁时也养过十几只鸭子,还以为多养一些也没什么两样,没想到其中的门道竟这样多,多谢梅老板指点。”
  梅胜兰抬起头爽朗的一笑,“这不算什么,往后你若是还有需要,仍找我就是。”
  徐泽这边和她兄嫂二人已经点完鸭苗了,见她们回来,便上前道:“一共二百零五只,多了五只出来。”
  “怕路上有死的,多放了几只,没想到这批鸭子还挺争气的。你们不用管,仍是按两百只算就是了。”
  陶枝取出一两银子给她,梅胜兰收了钱便坐上牛车与他们夫妇二人告辞。
  “多好的鸭苗啊,兴业,来和我抬过去捉进鸭棚里。”二堂嫂望着竹篓中挤成一团叽叽喳喳的雏鸭,兴奋地喊。
  陶枝也招呼徐泽来帮忙抬篓子,到了鸭棚里,陶枝捉了一只拿在手上。
  入眼便是它小而有神的眼睛,小小的脑袋上有着青灰色的喙,通身是灰褐色的绒毛,翅膀上已有几片硬羽,背上的花纹好似被墨水划了几道,一看便知是当地产的麻鸭,她才一撒手雏鸭便扑腾着跑开了。
  两百多只鸭子齐声叫唤,还真有些闹人,二堂哥提来一麻袋谷糠倒了半桶,又将切碎的草叶倒进去,拌匀,这才拎着桶去给鸭子喂食。二堂嫂则到水塘边打了一桶水,倒进水槽里。
  鸭子们争先恐后的围上去,吃起来食来瞬间就安静了好多。
  陶枝趁机说:“方才请梅老板看了一圈,还有这几个地方下半晌咱们还得再修整一二……”
  在水塘边忙活了一天下来,几个人身上都湿漉漉的,徐泽怕她受了风着凉,便赶她回来洗个澡换一身干净的衣裳。
  陶枝借着洗澡水把衣裳搓洗干净,又漂完晾起来,这才去灶房生火做晚饭。
  陶枝做了四菜一汤,焖了一锅粟米干饭。她懒得绕路,便从后院过去,站在菜地里喊人,“吃饭了……”
  徐泽听到喊声从水塘里爬上岸,黑发白衣,活像个水鬼。
  他把衣裳拧得半干,披在身上,见陶枝站在菜地里,笑道:“你倒是会偷懒,赶明儿我把这儿也通一条路出来,免得绕路了。”
  “也好,二嫂他们来井里打水也方便。你走快些,澡桶里热水都给你放好了,一会儿别凉了。”陶枝说。
  “来了!”徐泽把靴子里的水倒掉,又胡乱穿上,脚步迈得飞快。
  等到徐泽洗完澡,又坐着偷吃了两筷子红烧青鱼,二堂嫂夫妻俩才姗姗来迟的。
  她一进堂屋就说,“叫你们别等我们,菜都等凉了。”
  “既是一起吃,自然是要等你们到了才好动筷子。”陶枝给徐泽盛了一碗饭,又喊他们都坐。
  一顿饭吃完,二堂哥抢着收拾碗筷去洗。
  二堂嫂笑着说,“我们前日回去取铺盖,也带了米面油盐过来,明日我们便自己生火做饭了。”
  陶枝点头称好,又从堂屋的房梁上取下两只风干的兔子,让他们带回去吃。
  到了夜里,两人躺在榻上,才聊了几句便累得睡着了。
  连着三五日,徐泽都泡在水塘边上,见他们夫妇二人办事稳妥,便彻底放了心。
  吃中饭时,他又悄悄和陶枝说,“陶东家,鸭子的事往后我就不管了,每日就那些事,日复一日的,我都提不起劲来。我还是爱进山打打猎,再捉个鱼摸个虾什么的。二毛你留着看家,大毛我牵到鸭棚那边,明日我仍进山里去。”
  陶枝知道拘了他这么些天,他早厌烦了,也没说二话,由着他去了。再有一则,如今钱匣子的银子不多了,他进山打猎,得了好的还能卖点钱。
  一晃,便到了端午。
  陶枝起了个大早,去水塘边打芦苇叶,二堂嫂拿了一根数尺长的竹竿,在水塘边放鸭子。
  鸭子如今绒毛褪去,已经能下水了,上百只麻鸭像出征的大军,所到之处,水草浮萍都被啄食干净,好在水塘够大,换着地方放养也能缓得过来。
  “二嫂,晌午来我家包粽子,昨天夜里我就泡好了几斤糯米。”陶枝喊。
  “好。”
  陶枝见她应了声,便端起一大筐芦苇叶,沿着菜地中间的碎石小路往回走。
  到了后院,她将芦苇叶倒在木盆里,打了水,一片片的用抹布擦洗干净。又端到灶房,将芦苇叶放进烧着热水的大锅里,撒了点粗盐,稍微焖上一会儿,再投进凉水里泡着。
  焯过水的芦苇叶,用来包粽子不容易破,这也是陶阿奶教她的道理。
  往年这个时候,家中的门窗边上都会挂上新鲜的艾草和菖蒲,扫尘,洒雄黄酒,编五色绳戴在腕上,还会做上一大锅粽子,走亲访友以后,才许她们吃上一个。
  今年她在自己家,便是想吃多少就能吃,除了泡好的糯米,她还让徐泽在廖记糕铺子里卖买了一包蜜枣。
  徐泽将艾草菖蒲都挂好了,手里还剩下来一捆,便抱着来问她,“剩下的怎么办?”
  “送到鸭棚那儿去挂上吧,驱蛇的药粉你还有吗?围着鸭棚撒一圈。”陶枝说。
  徐泽得了令便回房间去取药粉去了,将纸包塞在怀里,大步往后院去。
  他过去的时候,二堂哥正提着一条三斤重的草鱼从水塘里爬起来,还大笑着向徐泽招了招手,“妹夫,这个角上有几条鱼被鸭子赶过来缠到渔网上了,我正捉了要给你送过去呢。”
  徐泽一听还有鱼,立刻就把陶枝的吩咐忘在脑后,三下五除二就把衣裳解了,下水随他逮鱼去。
  晌午,二堂嫂过来包粽子,取了一把叶子用剪子将叶柄修剪整齐,又和她说起,两兄弟这会儿正在水塘里摸鱼呢。
  陶枝皱了眉,问:“他过去可插艾草撒药粉了?”
  二堂嫂摇了摇头。
  陶枝把手里的粽叶放下,跑去水塘边喊人,“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