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可。先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既然已经知道了燕王那边的意图,我们便不可不防。西面那位着青袍的书生看着李鸿熙的脸色,劝道,殿下,我们要先下手为强啊。
白面谋士坚持自己的看法:如今谢氏没有直接的证据,自然不敢随意攀扯,我们静观其变为上。
李鸿熙皱了皱眉。
青袍书生道:如今殿下督管着大理寺和刑部,即使我们安分守己,旁人也未必会相信我们未动手脚。
两人一时争执不下,李鸿熙最后定了调:此案已经移交大理寺复审,明面上我们不宜轻举妄动。但谢氏交来的卷宗,复核后的定论,自然要先由本王阅后方可呈贡圣览。父皇近来圣体欠安,为人子女,自当分忧。
听得李鸿熙如此言,室内人都松了口气,此事已毕,他们应当可以回家休息了。
可李鸿熙却毫无感知,自顾地有提起另一件事:燕云战事将了,谢氏已然归京,李皓棠也一定会设法回来,诸位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又是一片安静,李鸿熙不满地将茶杯往桌上重重一放,正待开口,却听外面传来一阵争执声。
青袍书生忙不迭地起身问到:外面是何人喧哗?
回殿下,是宁安侯赵侯爷。今日已经在府上等了殿下一天了,此时还不见王爷,便开始高声闹事了。
青袍书生回头觑了觑李鸿熙的脸色,见他面上青白交加,知他此时心情不豫,也就不敢不敢多言了。
我儿子不能就这样死了啊,殿下。外面的宁安侯见五殿下没有让人驱赶他,便大声冲着窗上的人影大喊道,小儿是被人迫害的啊,还求五殿下还我儿一个公道!
室中人皆知此事情由,闻言却脸色各异。
李鸿熙听后便笑了,似自言自语般道:是啊,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能就这样死了呢?说着吩咐人把宁安侯带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先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出自明代何景明的《种麻篇》。
第六十七章
李皓棠一行人到达京郊的时候, 夕阳尚未落下。归鸟啾啾,携伴还巢。
京城高大的城墙已然遥遥在望,李皓棠却叫停了队伍, 令先在近处的客栈修整,暂不进城。
不久前,李皓棠收到了皇帝命他立即回京述职的消息。
根据陈羡江收到的廷寄, 皇帝看了他请功的折子似乎颇为不满, 但还是允准了他所请。
西北战事已定, 朝中李皓棠复立太子的呼声渐起。而京中形势变化, 此番回京,政局变化纷杂。
因为提前离开燕云,此时他们已近京城。但算算时日, 收到廷寄后, 他最快也得在十日后才能抵达。李皓棠带人先在城外停驻,待弄清京城内的情况再做安排。
李皓棠带人扮作客商,刚寻了一间客栈歇下,便收到了新的消息。
接过万弘光呈上来的密信, 李皓棠看后沉吟许久,对万弘光道:你准备一下, 天黑后随我先进城一趟。
王爷, 郡主她说什么了?万弘光犹豫了一下, 还是开口问了出来。
不是景逸, 是云韶。李皓棠眼里隐隐有些许担忧, 想到谢云韶信中之意, 不禁皱起了眉头, 李鸿熙那边怕是要沉不住气了。
万弘光吃了一惊:他们要对王妃下手?
经历了燕云的一系列事情, 谢云韶这个王妃在众人心中也有着不可取代的分量。
可是进城风险太大。夜间宵禁, 有巡逻的金吾卫。而且李皓棠作为边关大将,进京第一件事便应当去面圣,在这样的情况下,私自前去见其他人,被知道了恐怕不妙。而且现在五皇子正在想方设法地破局,难免不会被抓住大做文章。
我就是要让他拿此事来做文章。李皓棠道。如今战事刚刚结束,有流民战孤需要安抚,有新城旧壤亟待重修,李皓棠希望储君之争越快结束越好。
众人听后默然,只有万弘光追问道:王爷,咱们战场上缴获的那份信件要带着吗?这是最直接证据证明五皇子与北狄有联系的证据。
有人欲阻拦,可嘴边的话被李皓棠冷眼一扫咽了回去。
嗯,带着吧。李皓棠道。
是!
王爷,可是还有什么事?万弘光见李皓棠似乎仍有心事。
无事,你们先去准备吧。
待其余人出去后,李皓棠复又将方才的信件看了一遍。
先前在西北之时,两人不说形影相随,也算得是琴瑟和谐,多有书信言情。
可谢云韶这一回京,二人已是月余未曾有过联系。
信中寥寥数语,只道如今局势困境,未曾多言他事。李皓棠却平白从中看出一丝惦念。
将纸上熟悉的一笔一划都印在心里,李皓棠收好纸笺,小心收在怀里。
京城的夜晚不比燕云,虽也晴夜无云,却无那般皎洁的星月。沉默的夜里,半圆的月亮独自空挂在天边,周边偶尔闪出几颗星子,也很快隐没在黑暗里了。
谢云韶倚窗而坐,虽有些疲乏,却眼眸清明,毫无睡意。
前些时日她与景逸郡主见了面,郡主本就是李皓棠在京中的势力,见谢云韶来问自是知无不言。
郡主的举动本就来自李皓棠的授意,因为当时不知皇帝突然传召所谓何事。谢云韶被召回京后,郡主便依言知会谢云韶燕王府在京城的暗桩势力,以便她及时应对情况。
谢云韶原本以为郡主可能并非易处之人,未曾想,一番交谈下来,却是十分亲和可爱,话语里甚至带着一丝钦佩。
王妃在燕云所行之事,我在京中也有所耳闻。
见谢云韶面有羞色,郡主忍不住笑道:昨日我进宫,陛下还曾提到你呢,
郡主或许只是无心,谢云韶却直觉不太好:陛下说了什么?
陛下说,昔日在京中时,只觉燕王妃,与普通世家女子无异。未曾想燕云的一番历练,你竟然变化如此之大,真真也是一方人物。郡主想了想道。
谢云韶终于明白自己这些时日的不安是从何而来了。于燕王府而言,最大的威胁不过是五皇子。可对于她和谢家来说,最大的危机确是皇帝。
郡主却只是提醒她道:阿棠不日将归京,李鸿熙那里怕是要放手一搏了,皇帝必然会借此大作文文章,王妃一定多加小心!
郡主走后,谢云韶独自想了很久。
如今局势若此,皇帝重病缠绵,按皇帝的行事习惯,主意一定,便会不顾一切去做。如今想下手一举拉下五皇子,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利用谢家。本来谢云韶就因赵文虞之事与五皇子有龃龉,正好可以拿来做文章。而借谢家的名义除掉五皇子后,又可以拔掉谢氏这株百年大树,给李皓棠的帝王之路清障。
思及此,谢云韶心下微微一动。寻了纸笔欲传信,可直到墨滴晕开一朵黑色的花,也无一字落笔。
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深。
见谢云韶仍然坐在窗前,李嬷嬷过来给她披了件衣裳:小姐,早些歇息吧。
嬷嬷,你先去睡吧,我再坐一会儿。谢云韶道。
郡主的那番话压在心头,她一时思绪纷杂,难有头绪。
小姐,人活着啊,操心事是想不完的。李嬷嬷劝道,老话说得好,船到桥头自然直。
谢云韶见她一脸关切,也不忍这老嬷嬷也陪着自己熬,便点点了头,李嬷嬷便要去关窗子。
嬷嬷就让它开着吧。谢云韶看了看窗外,月色朦胧,树影拂墙,伴着几声唧唧虫鸣,竟也有几分诗意。
李嬷嬷依言留下一扇半开的窗扇,待谢云韶上床休息后,这才掩门出去。
吹熄灯躺下,谢云韶睁眼望着黑黢黢的承尘,却难掩心思杂乱。
如今政局虽然未定,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形势,五皇子落败在所难免。只是作为被皇帝捏在手里的棋子,谢云韶为自救也不得不向李皓棠求助。
两人一路同历这么多事,谢云韶相信李皓棠不会袖手旁观。
只是待到李皓棠重回东宫,她这个母族强势的王妃,又当何以自处?
窗外隐隐透进来几声虫鸣,四下人声寂寂之时,却听到有人脚步声。
谢云韶一惊,还未出声便被来人捂住了嘴:别怕,是我!
借着淡淡月光,谢云韶认出来熟悉的轮廓。
这几日反复在心中惦念的人,居然就这样出现在自己眼前,谢云韶一时怔愣,喃喃地唤了一声:王爷。
第六十八章
长夜寂寂, 一片明暗交织的树影里,有人踏月而来,拂开花枝藤蔓, 轻唤她:云韶。
白面谋士坚持自己的看法:如今谢氏没有直接的证据,自然不敢随意攀扯,我们静观其变为上。
李鸿熙皱了皱眉。
青袍书生道:如今殿下督管着大理寺和刑部,即使我们安分守己,旁人也未必会相信我们未动手脚。
两人一时争执不下,李鸿熙最后定了调:此案已经移交大理寺复审,明面上我们不宜轻举妄动。但谢氏交来的卷宗,复核后的定论,自然要先由本王阅后方可呈贡圣览。父皇近来圣体欠安,为人子女,自当分忧。
听得李鸿熙如此言,室内人都松了口气,此事已毕,他们应当可以回家休息了。
可李鸿熙却毫无感知,自顾地有提起另一件事:燕云战事将了,谢氏已然归京,李皓棠也一定会设法回来,诸位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又是一片安静,李鸿熙不满地将茶杯往桌上重重一放,正待开口,却听外面传来一阵争执声。
青袍书生忙不迭地起身问到:外面是何人喧哗?
回殿下,是宁安侯赵侯爷。今日已经在府上等了殿下一天了,此时还不见王爷,便开始高声闹事了。
青袍书生回头觑了觑李鸿熙的脸色,见他面上青白交加,知他此时心情不豫,也就不敢不敢多言了。
我儿子不能就这样死了啊,殿下。外面的宁安侯见五殿下没有让人驱赶他,便大声冲着窗上的人影大喊道,小儿是被人迫害的啊,还求五殿下还我儿一个公道!
室中人皆知此事情由,闻言却脸色各异。
李鸿熙听后便笑了,似自言自语般道:是啊,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能就这样死了呢?说着吩咐人把宁安侯带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先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出自明代何景明的《种麻篇》。
第六十七章
李皓棠一行人到达京郊的时候, 夕阳尚未落下。归鸟啾啾,携伴还巢。
京城高大的城墙已然遥遥在望,李皓棠却叫停了队伍, 令先在近处的客栈修整,暂不进城。
不久前,李皓棠收到了皇帝命他立即回京述职的消息。
根据陈羡江收到的廷寄, 皇帝看了他请功的折子似乎颇为不满, 但还是允准了他所请。
西北战事已定, 朝中李皓棠复立太子的呼声渐起。而京中形势变化, 此番回京,政局变化纷杂。
因为提前离开燕云,此时他们已近京城。但算算时日, 收到廷寄后, 他最快也得在十日后才能抵达。李皓棠带人先在城外停驻,待弄清京城内的情况再做安排。
李皓棠带人扮作客商,刚寻了一间客栈歇下,便收到了新的消息。
接过万弘光呈上来的密信, 李皓棠看后沉吟许久,对万弘光道:你准备一下, 天黑后随我先进城一趟。
王爷, 郡主她说什么了?万弘光犹豫了一下, 还是开口问了出来。
不是景逸, 是云韶。李皓棠眼里隐隐有些许担忧, 想到谢云韶信中之意, 不禁皱起了眉头, 李鸿熙那边怕是要沉不住气了。
万弘光吃了一惊:他们要对王妃下手?
经历了燕云的一系列事情, 谢云韶这个王妃在众人心中也有着不可取代的分量。
可是进城风险太大。夜间宵禁, 有巡逻的金吾卫。而且李皓棠作为边关大将,进京第一件事便应当去面圣,在这样的情况下,私自前去见其他人,被知道了恐怕不妙。而且现在五皇子正在想方设法地破局,难免不会被抓住大做文章。
我就是要让他拿此事来做文章。李皓棠道。如今战事刚刚结束,有流民战孤需要安抚,有新城旧壤亟待重修,李皓棠希望储君之争越快结束越好。
众人听后默然,只有万弘光追问道:王爷,咱们战场上缴获的那份信件要带着吗?这是最直接证据证明五皇子与北狄有联系的证据。
有人欲阻拦,可嘴边的话被李皓棠冷眼一扫咽了回去。
嗯,带着吧。李皓棠道。
是!
王爷,可是还有什么事?万弘光见李皓棠似乎仍有心事。
无事,你们先去准备吧。
待其余人出去后,李皓棠复又将方才的信件看了一遍。
先前在西北之时,两人不说形影相随,也算得是琴瑟和谐,多有书信言情。
可谢云韶这一回京,二人已是月余未曾有过联系。
信中寥寥数语,只道如今局势困境,未曾多言他事。李皓棠却平白从中看出一丝惦念。
将纸上熟悉的一笔一划都印在心里,李皓棠收好纸笺,小心收在怀里。
京城的夜晚不比燕云,虽也晴夜无云,却无那般皎洁的星月。沉默的夜里,半圆的月亮独自空挂在天边,周边偶尔闪出几颗星子,也很快隐没在黑暗里了。
谢云韶倚窗而坐,虽有些疲乏,却眼眸清明,毫无睡意。
前些时日她与景逸郡主见了面,郡主本就是李皓棠在京中的势力,见谢云韶来问自是知无不言。
郡主的举动本就来自李皓棠的授意,因为当时不知皇帝突然传召所谓何事。谢云韶被召回京后,郡主便依言知会谢云韶燕王府在京城的暗桩势力,以便她及时应对情况。
谢云韶原本以为郡主可能并非易处之人,未曾想,一番交谈下来,却是十分亲和可爱,话语里甚至带着一丝钦佩。
王妃在燕云所行之事,我在京中也有所耳闻。
见谢云韶面有羞色,郡主忍不住笑道:昨日我进宫,陛下还曾提到你呢,
郡主或许只是无心,谢云韶却直觉不太好:陛下说了什么?
陛下说,昔日在京中时,只觉燕王妃,与普通世家女子无异。未曾想燕云的一番历练,你竟然变化如此之大,真真也是一方人物。郡主想了想道。
谢云韶终于明白自己这些时日的不安是从何而来了。于燕王府而言,最大的威胁不过是五皇子。可对于她和谢家来说,最大的危机确是皇帝。
郡主却只是提醒她道:阿棠不日将归京,李鸿熙那里怕是要放手一搏了,皇帝必然会借此大作文文章,王妃一定多加小心!
郡主走后,谢云韶独自想了很久。
如今局势若此,皇帝重病缠绵,按皇帝的行事习惯,主意一定,便会不顾一切去做。如今想下手一举拉下五皇子,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利用谢家。本来谢云韶就因赵文虞之事与五皇子有龃龉,正好可以拿来做文章。而借谢家的名义除掉五皇子后,又可以拔掉谢氏这株百年大树,给李皓棠的帝王之路清障。
思及此,谢云韶心下微微一动。寻了纸笔欲传信,可直到墨滴晕开一朵黑色的花,也无一字落笔。
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深。
见谢云韶仍然坐在窗前,李嬷嬷过来给她披了件衣裳:小姐,早些歇息吧。
嬷嬷,你先去睡吧,我再坐一会儿。谢云韶道。
郡主的那番话压在心头,她一时思绪纷杂,难有头绪。
小姐,人活着啊,操心事是想不完的。李嬷嬷劝道,老话说得好,船到桥头自然直。
谢云韶见她一脸关切,也不忍这老嬷嬷也陪着自己熬,便点点了头,李嬷嬷便要去关窗子。
嬷嬷就让它开着吧。谢云韶看了看窗外,月色朦胧,树影拂墙,伴着几声唧唧虫鸣,竟也有几分诗意。
李嬷嬷依言留下一扇半开的窗扇,待谢云韶上床休息后,这才掩门出去。
吹熄灯躺下,谢云韶睁眼望着黑黢黢的承尘,却难掩心思杂乱。
如今政局虽然未定,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形势,五皇子落败在所难免。只是作为被皇帝捏在手里的棋子,谢云韶为自救也不得不向李皓棠求助。
两人一路同历这么多事,谢云韶相信李皓棠不会袖手旁观。
只是待到李皓棠重回东宫,她这个母族强势的王妃,又当何以自处?
窗外隐隐透进来几声虫鸣,四下人声寂寂之时,却听到有人脚步声。
谢云韶一惊,还未出声便被来人捂住了嘴:别怕,是我!
借着淡淡月光,谢云韶认出来熟悉的轮廓。
这几日反复在心中惦念的人,居然就这样出现在自己眼前,谢云韶一时怔愣,喃喃地唤了一声:王爷。
第六十八章
长夜寂寂, 一片明暗交织的树影里,有人踏月而来,拂开花枝藤蔓, 轻唤她:云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