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燕州地处北疆,素来多风沙,朗朗春日也时常起大风。
狂风卷着沙尘,将整个燕州城都笼在一片昏黄的尘霾里。
谢云韶到达这天正遇上了这样的情形。
出城迎接的燕州太守陶德,以袖掩住口鼻,才敢开口说话。
还望王妃莫怪,这燕州城就是这个样子,一到春天这黄风就刮得停不下来。
陶德原本是燕州下面军镇的长官,前些时候原燕州太守辞任,他就被李皓棠调过来,临时顶替着燕州太守的职位,督办燕州城墙进行军事加固。
谢云韶看着昏黄的天色,只觉自己一开口便灌进了满口尘沙。
同他说了几句话,谢云韶就赶紧随他进城了。
用作燕王府的宅院原本是一座将军府。随着那位陈氏将军举家入京,这里就空置了下来。
李皓棠之前已经派人打扫过这里,但是今天的风沙一起,还是刮了满院的尘土。
谢云韶掩了口鼻,轻轻地咳嗽了起来。
这座宅院里,所有的屋宇都比较旧,花廊绣阁上的彩漆已经斑驳了,裂出细细的纹路。
院中七横八扭的树木不仅失了美感,而且成了往来行走的阻碍。
杂生草木的已被人铲除干净,留了一地的萧疏的痕迹。
一番查看下来,谢云韶不由得重重地叹了口气。
整座府宅都需要重新修缮一番,院中花树草木也需要重新修剪栽种。
谢云韶翻了翻账册,幸好李皓棠留在府上的钱财还是足够的。
花费上无需担心,其他的就好办了。
因为跟着母亲打理过谢府,眼前的这些事情,对谢云韶而言已是轻车熟路。
于是,谢云韶到燕州的第二天,就开始忙着整理修葺燕王府。
这日,谢云韶正忙着清点账册,却听到下人来传,说燕州太守求见。
燕州太守陶德是个很热心的人。
谢云韶刚来的时候,陶德整日东奔西跑地帮她置办东西。
告诉她燕州多风沙,院中草木要多栽种些,可挡尘土。
还联系了城中的能工巧匠来燕王府。
前前后后地,陶德帮了谢云韶不少忙。
不过,近来燕州城来了不少流民,听说都是从蔚州那边过来的。陶德这几日忙于安置这些人,也就没往燕王府来了。
带他进来吧。谢云韶对阿念道。
陶德进来得很快,几乎是跑着过来的。
见了礼后,陶德直言来意:王妃,可否借王府的府兵一用?
发生了何事?谢云韶有些意外。
近几日燕州城流民增多,下官也曾知会过王妃尽量不要出门。
陶德接过阿满端来的茶,一口气饮尽,才又接着说:今日流民果然就闹出乱子了。眼下军队都调去蔚州方向了,燕州城里能调动的人实在不多。所以下官冒昧来打扰王妃,不知可否借燕王府府兵一用?
除去谢云韶她从京城来的那一队侍卫,王府留有卫兵五百人,是李皓棠早就安排好的。
谢云韶问:陶大人要借府兵是想如何用呢?
陶德叹口气,说道:燕州城地方有限,容不下的人只能先遣送回原籍了。
所以你是想把他们赶回去。谢云韶睁圆了眼睛看着陶德,一副不能理解的表情。
如今燕云战事将起,流民四处奔散也情有可谅,要送回原籍也应该待战事停歇以后才是。
在谢云韶的注视下,陶德不由得揩了揩额角,道:王妃你有所不知。朝廷虽有令,要求赈恤流民,妥善安置。但如今燕云已是王爷的封地,朝廷不再往此处拨粮。这蔚州战事将起,这军粮尚且捉襟见肘,哪里有那么多的粮食赈济给他们。
而且,流民中有不少人,仗着朝廷安抚的政策,丢弃田地,不事生产,四处流窜。日日只待官府放粮赈济,闲时无事便偷盗闹事,实在是祸乱之源啊。
陶德也是颇为无奈。
谢云韶皱着眉听他说完,道:这样吧,我先随你一起去看看。
陶德看着谢云韶的表情就猜想她未必肯借人,但听她说要一起去,陶德也就安心了不少。
听说王妃出身京城谢氏,也是个书香门第出来的,说不定她会有什么办法帮他解决这个事情呢。
谢云韶让万弘光带了人,随着她一起去看看。
陶德带着他们,一路直奔城南的济民馆去了。
自有流民到燕州后,济民馆每日都按时免费提供着粥食。
但这几日,有人开始抱怨,说济民馆的饭食太过寡淡,煮的粥也不如以往粘稠。
开始陶德也没太当回事儿,让人把那几个闹事的赶走了便算了。
但接着就开始有传言,说陶德贪污粮款,苛待流民。
陶德最近为了粮食的事情,已经是焦头烂额了。
军粮尚未筹集够,每天又有这么多流民需要赈济,处处都要粮食,作为燕州太守,陶德这几日已是疲惫不已,心力交瘁。
而那几个流民根本不听他解释,大肆在街头巷尾嚷嚷闹事。
忍无可忍之下,陶德授意城卫兵将这几个闹事的人送回原籍。
结果,这个消息被传开,变成了燕州太守要把所有的流民都赶出城去。
一时间,燕州城里的流民都跑到这里来抗议了。
陶德眼见流民越聚越多,兵卫马上要控制不住场面了,连忙一路小跑,到燕王府借人来了。
谢云韶随着陶德赶到济民馆的时候,流民们已经冲破了卫兵的防线,开始在济民馆里大肆搜抢东西了。
燕州为本来人就少,又不敢与百姓动手,被推搡殴打得十分狼狈。
好在谢云韶带来的人一到,加上原来的城兵一起,他们勉强又拦住了往里冲的人。
流民就不是人了吗?在你们眼里我们就比别人低贱吗?人群中有一个少年大声嚷嚷着。
人群一片哄闹,纷纷控诉着刚才官兵粗暴的行径。
好不容易等人群又安静下来,谢云韶还没开口,就听见陶德大声地吼道:没有人不尊重你们,是你们先不尊重自己!官府承诺救济你们,可没说要养着闹事的闲人!
谢云韶打量着带头说话的那个少年,他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带着愤懑不甘,衣着粗简而干净,看上去他与谢昭年纪差不多大。
少年指着陶德怒道:我们的田地都在家乡,那里马上要打仗了,你让我们如何生存?
陶德接不上话来了。这个道理他何尝不懂,但有人故意挑事,一旦闹大了,燕州乱起来,难免会影响蔚州的军心和战况。
他在后方留守,第一要务便是要维持燕州城的稳定安宁。
谢云韶让万弘光放那个少年过来,眼睛看着他,口中的话却是在对人群讲:
首先,燕军眼下正在招募士兵,有志从军者也可前往投戎。若入了军籍,自然也是有粮饷的。
其次,在燕州期间,你们没有土地,但是也可以劳作。燕州城的城墙目前正在修缮加固,你们可以加入其中,以换取衣食。不劳者无获,多劳者多得。
当然,病弱残疾者,官府会如常提供饭食。
最后,燕州城里所有的流民,必须去官府登记姓名和原籍,待战事结束,你们必须立即返回家乡。病弱残疾无法自行返回者,可选择留在燕州或者官府派人送你回去。
如此,诸位可有异议?谢云韶对着众人道。
若你们信守承诺,我们自然同意。
少年人那里经得起谢云韶故意激将,那少年听了,立即带头在人群里大声应答道。
周围人见此,也纷纷开口附和。
人群应话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纵有真想故意闹事的,也不敢这时开口反对了。
谢云韶笑了,转而对陶德道:如此便是最好了,还请陶太守尽快安排下去吧。
陶德在一旁听得佩服不已,这样安排下去,不仅能为战事提前做好人员储备,还能加快解决城墙加固的工事。而且将修缮款与赈济合二为一,又省了不少钱粮。而流民们有事可做,也就少了寻衅闹事之人。
陶德低头连连言是,躬身对着谢云韶行礼,但一抬头,刚直起的腰又弯了下去。
陶德望着谢云韶身后,又行了个大礼:下官见过王爷!
谢云韶回过头,见李皓棠骑在马上,立于人群之外,正看着她。
李皓棠在蔚州也一直担心燕州这里的情况。
自从皇帝在朝中打压陈家以来,李皓棠就暗中把陈家的势力往北边调配。
那日事发突然,李皓棠虽然将计就计,努力引导皇帝把自己贬到此处,但是他的亲信文臣却都留在了京城。而且因为贵妃和李鸿熙的缘故,他们恐怕一时半刻也难从京城脱身而出。
狂风卷着沙尘,将整个燕州城都笼在一片昏黄的尘霾里。
谢云韶到达这天正遇上了这样的情形。
出城迎接的燕州太守陶德,以袖掩住口鼻,才敢开口说话。
还望王妃莫怪,这燕州城就是这个样子,一到春天这黄风就刮得停不下来。
陶德原本是燕州下面军镇的长官,前些时候原燕州太守辞任,他就被李皓棠调过来,临时顶替着燕州太守的职位,督办燕州城墙进行军事加固。
谢云韶看着昏黄的天色,只觉自己一开口便灌进了满口尘沙。
同他说了几句话,谢云韶就赶紧随他进城了。
用作燕王府的宅院原本是一座将军府。随着那位陈氏将军举家入京,这里就空置了下来。
李皓棠之前已经派人打扫过这里,但是今天的风沙一起,还是刮了满院的尘土。
谢云韶掩了口鼻,轻轻地咳嗽了起来。
这座宅院里,所有的屋宇都比较旧,花廊绣阁上的彩漆已经斑驳了,裂出细细的纹路。
院中七横八扭的树木不仅失了美感,而且成了往来行走的阻碍。
杂生草木的已被人铲除干净,留了一地的萧疏的痕迹。
一番查看下来,谢云韶不由得重重地叹了口气。
整座府宅都需要重新修缮一番,院中花树草木也需要重新修剪栽种。
谢云韶翻了翻账册,幸好李皓棠留在府上的钱财还是足够的。
花费上无需担心,其他的就好办了。
因为跟着母亲打理过谢府,眼前的这些事情,对谢云韶而言已是轻车熟路。
于是,谢云韶到燕州的第二天,就开始忙着整理修葺燕王府。
这日,谢云韶正忙着清点账册,却听到下人来传,说燕州太守求见。
燕州太守陶德是个很热心的人。
谢云韶刚来的时候,陶德整日东奔西跑地帮她置办东西。
告诉她燕州多风沙,院中草木要多栽种些,可挡尘土。
还联系了城中的能工巧匠来燕王府。
前前后后地,陶德帮了谢云韶不少忙。
不过,近来燕州城来了不少流民,听说都是从蔚州那边过来的。陶德这几日忙于安置这些人,也就没往燕王府来了。
带他进来吧。谢云韶对阿念道。
陶德进来得很快,几乎是跑着过来的。
见了礼后,陶德直言来意:王妃,可否借王府的府兵一用?
发生了何事?谢云韶有些意外。
近几日燕州城流民增多,下官也曾知会过王妃尽量不要出门。
陶德接过阿满端来的茶,一口气饮尽,才又接着说:今日流民果然就闹出乱子了。眼下军队都调去蔚州方向了,燕州城里能调动的人实在不多。所以下官冒昧来打扰王妃,不知可否借燕王府府兵一用?
除去谢云韶她从京城来的那一队侍卫,王府留有卫兵五百人,是李皓棠早就安排好的。
谢云韶问:陶大人要借府兵是想如何用呢?
陶德叹口气,说道:燕州城地方有限,容不下的人只能先遣送回原籍了。
所以你是想把他们赶回去。谢云韶睁圆了眼睛看着陶德,一副不能理解的表情。
如今燕云战事将起,流民四处奔散也情有可谅,要送回原籍也应该待战事停歇以后才是。
在谢云韶的注视下,陶德不由得揩了揩额角,道:王妃你有所不知。朝廷虽有令,要求赈恤流民,妥善安置。但如今燕云已是王爷的封地,朝廷不再往此处拨粮。这蔚州战事将起,这军粮尚且捉襟见肘,哪里有那么多的粮食赈济给他们。
而且,流民中有不少人,仗着朝廷安抚的政策,丢弃田地,不事生产,四处流窜。日日只待官府放粮赈济,闲时无事便偷盗闹事,实在是祸乱之源啊。
陶德也是颇为无奈。
谢云韶皱着眉听他说完,道:这样吧,我先随你一起去看看。
陶德看着谢云韶的表情就猜想她未必肯借人,但听她说要一起去,陶德也就安心了不少。
听说王妃出身京城谢氏,也是个书香门第出来的,说不定她会有什么办法帮他解决这个事情呢。
谢云韶让万弘光带了人,随着她一起去看看。
陶德带着他们,一路直奔城南的济民馆去了。
自有流民到燕州后,济民馆每日都按时免费提供着粥食。
但这几日,有人开始抱怨,说济民馆的饭食太过寡淡,煮的粥也不如以往粘稠。
开始陶德也没太当回事儿,让人把那几个闹事的赶走了便算了。
但接着就开始有传言,说陶德贪污粮款,苛待流民。
陶德最近为了粮食的事情,已经是焦头烂额了。
军粮尚未筹集够,每天又有这么多流民需要赈济,处处都要粮食,作为燕州太守,陶德这几日已是疲惫不已,心力交瘁。
而那几个流民根本不听他解释,大肆在街头巷尾嚷嚷闹事。
忍无可忍之下,陶德授意城卫兵将这几个闹事的人送回原籍。
结果,这个消息被传开,变成了燕州太守要把所有的流民都赶出城去。
一时间,燕州城里的流民都跑到这里来抗议了。
陶德眼见流民越聚越多,兵卫马上要控制不住场面了,连忙一路小跑,到燕王府借人来了。
谢云韶随着陶德赶到济民馆的时候,流民们已经冲破了卫兵的防线,开始在济民馆里大肆搜抢东西了。
燕州为本来人就少,又不敢与百姓动手,被推搡殴打得十分狼狈。
好在谢云韶带来的人一到,加上原来的城兵一起,他们勉强又拦住了往里冲的人。
流民就不是人了吗?在你们眼里我们就比别人低贱吗?人群中有一个少年大声嚷嚷着。
人群一片哄闹,纷纷控诉着刚才官兵粗暴的行径。
好不容易等人群又安静下来,谢云韶还没开口,就听见陶德大声地吼道:没有人不尊重你们,是你们先不尊重自己!官府承诺救济你们,可没说要养着闹事的闲人!
谢云韶打量着带头说话的那个少年,他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带着愤懑不甘,衣着粗简而干净,看上去他与谢昭年纪差不多大。
少年指着陶德怒道:我们的田地都在家乡,那里马上要打仗了,你让我们如何生存?
陶德接不上话来了。这个道理他何尝不懂,但有人故意挑事,一旦闹大了,燕州乱起来,难免会影响蔚州的军心和战况。
他在后方留守,第一要务便是要维持燕州城的稳定安宁。
谢云韶让万弘光放那个少年过来,眼睛看着他,口中的话却是在对人群讲:
首先,燕军眼下正在招募士兵,有志从军者也可前往投戎。若入了军籍,自然也是有粮饷的。
其次,在燕州期间,你们没有土地,但是也可以劳作。燕州城的城墙目前正在修缮加固,你们可以加入其中,以换取衣食。不劳者无获,多劳者多得。
当然,病弱残疾者,官府会如常提供饭食。
最后,燕州城里所有的流民,必须去官府登记姓名和原籍,待战事结束,你们必须立即返回家乡。病弱残疾无法自行返回者,可选择留在燕州或者官府派人送你回去。
如此,诸位可有异议?谢云韶对着众人道。
若你们信守承诺,我们自然同意。
少年人那里经得起谢云韶故意激将,那少年听了,立即带头在人群里大声应答道。
周围人见此,也纷纷开口附和。
人群应话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纵有真想故意闹事的,也不敢这时开口反对了。
谢云韶笑了,转而对陶德道:如此便是最好了,还请陶太守尽快安排下去吧。
陶德在一旁听得佩服不已,这样安排下去,不仅能为战事提前做好人员储备,还能加快解决城墙加固的工事。而且将修缮款与赈济合二为一,又省了不少钱粮。而流民们有事可做,也就少了寻衅闹事之人。
陶德低头连连言是,躬身对着谢云韶行礼,但一抬头,刚直起的腰又弯了下去。
陶德望着谢云韶身后,又行了个大礼:下官见过王爷!
谢云韶回过头,见李皓棠骑在马上,立于人群之外,正看着她。
李皓棠在蔚州也一直担心燕州这里的情况。
自从皇帝在朝中打压陈家以来,李皓棠就暗中把陈家的势力往北边调配。
那日事发突然,李皓棠虽然将计就计,努力引导皇帝把自己贬到此处,但是他的亲信文臣却都留在了京城。而且因为贵妃和李鸿熙的缘故,他们恐怕一时半刻也难从京城脱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