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第171节
  郭图不想走,但他到底不是蠢人,纵使刚才没有领会到曹操的真实想法,现在也多少察觉到些许。
  他不免有些懊恼,不好再表现得太过,只能顺水推舟。
  “多谢明公。”
  曹操找来守在门外的亲信,当场吩咐,给郭图分配营帐。
  听到曹操所指的营帐正是祢衡目前居住的地方,顾至不由抬眼,往曹操的方向看了一眼。
  曹操神色平静,看着不显山不露水,谁都不知道他正在给远道而来的郭图分配一个所有士兵都闻之色变,不愿意居住的地方。
  不明所以的郭图被送走,郭嘉略有些幸灾乐祸地坐下。
  他先是关切地询问曹操的伤势,而后才进入正题:
  “此人心术不正,慎信之。”
  曹操早已通过先前的谈话摸透了郭图的脾性,对于郭嘉的提点,没有丝毫诧异。
  “若要用此人,孤宁可重用祢衡。”
  果然,要突出一个人的优势,还是得靠同行衬托。
  顾至无声感慨,若有所思地指出某个让他颇为在意的问题:
  “郭图怎会知道我军营地位于何处?”
  “孤还未询问。”曹操不由皱眉。
  为了避免被敌军找到营地,也为了方便作战,他们几次更换营地,这一处营地还是曹操受伤前扎下的营,在此停留的时间不算太久。
  上回祢衡与陈宫进入营地,是被出去打探军情的斥候带回,可不像郭图这样,独自一人出现在营地附近。
  如果不是他孤身一人,没有携带兵器,又及时大喊,说出自己的来意,只怕会被巡逻的士兵当成地方的探子,当场击毙。
  “此事恐有蹊跷。”
  郭嘉亦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神色逐渐肃然,
  “主公先前带兵撤离时,可有让黑山军或者袁军捕捉到些许踪迹?”
  “留下断尾的是元让,当时士兵走得匆忙,虽及时清扫了痕迹,但也难免留下一二足印。”
  曹操紧绷了面颊,被白布包裹,敷了药草的伤腿又开始隐隐作痛,
  “这莫非是袁绍的计谋?袁绍已经发现了我们的踪影?”
  “若袁绍与黑山军知晓我们驻营的地点,只需在夜间偷袭,或者围营突袭,何必派郭图前来?”
  顾至缓缓开口,不认为袁军事先已探知曹营的痕迹。
  一旁的郭嘉却像是从顾至的这句话中联想到了什么,神色微微一变。
  “先前不知道……现在可未必了。”
  顾至读出郭嘉的言下之意,瞳孔扩大了几分:
  “……不会吧?”
  曹操刚因为顾至的话而放松后背,就被郭嘉的这句话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奉孝是说……袁绍的人可能一路跟在郭图身后?”
  “确有这个可能。”
  郭嘉脸上看不见往日的随意与嬉笑,坐在一侧,抱肘沉思,
  “不知道袁绍与张燕的军队身在何处,但以交战之地的位置估算,应当不会太远。”
  他看着曹操的伤腿,罕见地现出忧色。
  “凡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既然有这个可能,主公宜尽早做出防备,以备不测。”
  这个道理曹操自然明白。
  此刻,他对郭图的到来更觉不满,却又庆幸己方能通过郭图的存在探知到潜在的危机。
  曹操将视线投向顾至:
  “明远,你怎么看?”
  从刚才起,顾至就维持着思忖的神色,直到曹操询问,他才从思绪中抽身。
  “奉孝所言,极有可能。”
  乌鸦神的直觉远超于常人,他本身就有着能通过已有的线索,探知到最差结局的本领。
  他提出的推测,就和墨菲定律一样,大概率会成为现实。
  顾至压下一瞬间生出的,借郭嘉的能力规避原著结局的想法,专心应对曹操的询问:
  “以此处的地形,或许可以将计就计。”
  第135章 袁军夜袭
  顿丘城外, 临近淇水的一处山林。
  一名个子矮小,动作迅捷的士兵匆匆钻入灌木,在草叶中艰难前行, 直到抵达密林深处的一处营地。
  他向守营的人出示手中的令牌,得到放行后,脚步不停地直奔主帐。
  在一次次出示令牌,得到放行后,士兵终于踏入主帐, 趋步入内,在端坐帐中的袁绍耳边快速耳语。
  袁绍正神色怏怏地举着酒杯,自斟自饮, 当听完士兵的汇报, 他的神色不易觉察地一变。
  坐在稍远处的属官刘备将这一切看在眼中, 心内的思绪过了几遍, 只当自己什么也未察觉,低头抿着带着些许涩味的江水。
  等士兵行了一礼,离开主帐, 袁绍放下酒盏,转向安然独坐的刘备。
  “玄德, 你立即率兵前往济北, 联络泰山贼与黄巾余部, 向兖州进军。”
  刘备从袁绍这句话中琢磨出更深的含义,试探着询问:
  “使君莫非已找到曹操的下落?”
  袁绍没有正面回复,只是客气地道:
  “兵闻拙速, 一切便托付给玄德了。”
  至此,刘备不好再说什么,从容地行了一礼, 退出主帐。
  他领了一队兵马,带着追随自己的关羽、张飞一同离开。
  直到离开顿丘,疾行了小半日,关羽才开口询问:“我们当真要去寻泰山贼?”
  刘备缓缓道:“袁绍此战必败。我们绕道南下,去投刘景升。”
  刘表有治州之才,荆州富庶安定,可为避祸之所。
  暖色夕阳垂落,刘备回头看向来路,许久才收回目光。
  袁绍帐中,主将与谋士们争议不休。
  “郭图果然早与曹军勾结,先前我军几次被曹军切断补给,定是郭图在通风报信。”
  在先前对战中失利的将领,以及想在袁绍面前表现一番的幕僚纷纷出言,对着郭图落井下石。
  审配素来与郭图不合,这次“放走郭图,派人暗中跟随”的计策正出自他的手笔。
  此时见郭图真的找到曹军的驻地,审配看向蹙眉思索的袁绍,扬声开口:
  “主公,事不宜迟,当趁着曹军元气大伤,火速出击。”
  谋士许攸和审配不合,几次结仇。见审配一计达成,还敢指挥袁绍进军,许攸当即发出一声冷笑:
  “曹军元气大伤,我军又何尝不是?曹营内是否有援军,尚且不得而知。而况我军的支援还在后方,此时进攻曹营,打草惊蛇事小,就怕中了曹军的埋伏,得不偿失。”
  辛评,因为与郭图有些许交情,起初不敢在这个话题上插嘴,一声不吭地听着审配等人的发言。
  直到许攸开了口,从合理的角度驳斥审配的见解,他才壮着胆子附和,看似公正地补充:
  “许兄说得对。曹操狡诈多变,这极有可能是他事先设下的计策。”
  逢纪素来酷烈,不仅厌恶田丰那等刚正之士,也对辛评这种磨盘两圆的人全无好感。
  见辛评逮着机会开口说项,逢纪当即嗤笑:
  “你也知曹操狡诈多变。如此狡诈多变之人,若不趁着机会扼杀,让他逃出生天,以后要想再抓着他,只怕难上加难。”
  袁绍听着手下谋士的争吵,只觉得耳中发疼。
  他手下不缺能人。正因为这一点,当身负王佐之才的沮授引来他的猜忌,当聪颖正直的田丰得罪于他,袁绍想也未想,就将两人关进偏室,留在后方的城内。
  如今,最烦人的两个幕僚不在身边,袁绍反而因为眼前的场景而念起了他们的好。
  倘使沮授和田丰在,一定不像这些人,进言中夹着私心,为了排除异己而说着违心之语。
  袁绍想着沮授与田丰,又短暂地想起一去不回的祢衡,最终将目光落在营帐最角落的荀谌身上。
  荀谌仍然一语不发,一如既往。
  习以为常的画面落入袁绍眼中,更久远的回忆翻江倒海地上涌,让他止住思绪。
  不……或许并不能算是一如既往。
  在荀谌刚刚追随他的时候,荀谌也曾积极进言,为他出谋划策。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荀谌逐渐沉默,仿佛营帐中的隐形人,不再为他建言?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袁绍浮躁喧哗的心态,获得短暂的警醒。
  袁绍已经许多年不曾主动询问荀谌的见解,却在眼下这个特殊的时刻,轻缓客气地,用着与初见时别无二致的语气,诚心询问:
  “友若可有别的看法?”
  荀谌正在出神,冷不丁地被点名,意外地抬眸。
  袁绍眼中的精诚与郑重似曾相识,竟让他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他很快便从这奇异的感触中回神,神色凝然,郑重答道:
  “稳妥起见,当知会附近的黑山军,共同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