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椅子、诊疗床倒了一地,狼藉一片,一个男人被丛风死死压在地上,喉咙里还在发出沉闷的嘶吼,墙角的地上掉着一把小水果刀。
屋里没有医生,这人的攻击对象是个穿着polo衫的普通中年男人,此时正满脸恐惧地贴在墙角,看起来是私人纠纷。
丛风用膝盖压在男人脖子上,另一条腿顶住他的后背,手臂将男人两条胳膊牢牢锁住,神情是从未见过的暴躁,似乎被这人挣扎得烦了,低声骂了几句脏话。
他骂得实在是太脏,方与宣听着都没忍住给他打了马赛克,男人更是气急,拼命挥动四肢,丛风则纹丝未动,上半身发力,他立刻痛得喊起来。
“丛风。”方与宣知道这场面肯定不能叫警官了,要是刚才倒还行,现在丛风一股子匪气,把人制服后又伤人,如果暴露了职业身份估计要挨批的。
他警惕地看着两个人,慢慢走进来,招呼缩在墙根的中年人出来,地上的男人用力掀起眼皮看他们,被丛风压着脑袋按下去。
方与宣似乎从丛风严丝合缝的职业伪装中窥见一斑,短暂触碰到了他的真实一隅。
和梦里那位真是一比一复制。
急切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安保从门外冲入,钢叉狼牙棍脚叉一应俱全,把男人牢牢固定在地上,门外的护士喊道:“他带刀了!警察马上就来,两个都抓住!”
丛风确认安保将二人控制住,起身拉住方与宣的手腕,在他耳边低声说:“走。”
“嗯?”方与宣没反应过来,那只滚烫粗糙的掌心扣在他的手腕上,不由分说地带着他撤出门,从门口围观的人群中挤出去。
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丛风微微低头,吐息落在耳畔:“等民警来了要做笔录,我哪有空去做笔录。”
他语气里满是不耐,走到楼梯口便立刻松了手,恢复距离。
二人沉默地下了楼,道别时丛风说:“今天很危险,抱歉把你落在原地。”
全然没有了方才的烦躁和痞气,一句话说得客客气气,方与宣便知道这是又从“丛风”变成“丛警官”了。
这人像个无缝的蛋,站在上面都滑脚,凑过去贴一下能把蛋蹭得滚出去老远,方与宣刚做完那场劲爆的春梦,此时正对此人好奇,偏偏叮都没地方叮。
他不动声色地看了眼丛风的侧脸,笑了笑:“没事的,丛警官见义勇为,我也是因为你在场才敢过去的。”
彼此心照不宣,话题止步于此,他们在医院门前就此别过。
丛风开车回去上班,等红灯时才发现自己口袋里有一张博物馆的工牌。
方与宣,修复中心,青铜组,中级馆员。
他拎在手中看了会儿,记起来是方与宣在整理口袋时,他接过来帮忙保存,后来突然有人闹事,忘记把东西还回去。
这下有点棘手,大概只能转交给对接博物馆的同事,让人帮忙送还。
丛风按了按突突直跳的眼皮,车开进市局大院,传达室的保安员看到车牌后叫住他,递了把黑伞出来,说刚刚来过一个外送员,方先生寄给他的。
丛风抬手接过来,才想起来这把被他雨天借出去的伞。贴在伞柄上的一张订单小票飘落下来,掉到腿上。
订单没有开隐私保护,他一眼瞧见了完整的寄件信息,方与宣的名字——以及他的电话号码。
【作者有话说】
八章了你俩终于加上微信了,老娘家里其他孩子八章都打好几炮了
第9章 给我个地址吧
丛风把号码输入到拨号界面。
他的手机里有两张卡,工作号和私人号,是刚上班时带出来的习惯,现在实际上已经不太作区分,毕竟平时没什么人为了私事找他,大部分时间用的都是工作号,私人号只用于注册软件和填写信息,形同虚设,只买了保号套餐。
他想了想,选了使用私人号拨出。
响铃59秒,无应答挂断。
他把号码输入微信界面,搜索到了方与宣的名片,指尖悬在上方迟迟没有按下去,在退出去发一条短信和加个微信之间犹豫片刻,最终选择干脆拨第二个电话。
这一次接起来的很快,对面的声音在听筒中有些陌生:“您好?”
“方老师,我是丛风。”丛风说着扫了眼后视镜,把车停进车位里。
“喔。”方与宣似乎惊讶了一刻,转而带着几分笑意,“是丛警官啊。抱歉第一个电话没有听到。”
丛风的直觉中一闪而过某些不对之处,却没来得及捕捉到就消失无踪,他没太在意,开门下车,边走边低头看手中的工牌:“你的工牌落在我这里了。”
“啊……还真是。不过那工牌我平时用不上,先放你那里吧,有机会我去取。”
丛风顿了一下,说:“好的。”
话赶话说到这份儿上,不加个微信实在有点刻意了,丛风点了好友申请,眼皮直跳。
没多久,他那爬了蜘蛛网的好友列表久违地多出一个新头像,一句“你们已经添加为好友”把这个头像顶到了聊天列表的顶端,在丛风无趣的社交网里蝉联了好几天第三名,第一名是微信支付,第二名是微信运动。
方与宣偶尔会发消息和他聊天,倒也不算闲聊,第一段对话是他来公安局做文物鉴定时发来的,调侃了一句食堂饭难吃,第二段对话是询问他们是否要倒夜班。
丛风都认真回了,但回得很有原则,上班时间随叫随到,下班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方与宣对此感觉很离奇,在他看来,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把“与朋友闲聊”和“上班”划等号。
这样公私分明的丛风给他一种割裂感,在梦里时,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浓郁,厌恶也好,激烈的情事也好,全部是色彩鲜明的,而在现实中,丛风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难以靠近、难以了解,剥开了是一枚白煮蛋,没有一丝滋味。
方与宣又不是没见过丛风的真面目,那天把闹事者压在医院地面上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人凶得很,眉目间满是混不吝,压根不像现在这样装模作样。
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天,他适时停止主动发消息,没再提工牌的事,把人晾在一旁。
周末他终于得空,从口袋里翻出来一张名片,上了一辆公交车。
这是那晚在鼓楼前小摊上,买带钩时郑宇塞给他的名片。
款式还挺独特,走的是简约风格,只有电话、姓氏和一个地址,这地址对于方与宣来说并不陌生,那片曾经是很著名的古玩交易市场。
几十年前,夜开鬼市,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于此,挑起煤油灯,小小一条街里藏龙卧虎,往里行人各操着南腔北调,撑起华北古玩市场的一片辉煌,如今繁荣不再,晒太阳的大爷盘着核桃慢悠悠走过,咔嚓咔嚓声带走了从前的喧闹,日头高照,只剩下不知哪家店老板晃着摇椅哼着小调。
方与宣走过长街,路边小店都敞着店门,风扇呼呼转着,文玩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有卖老票根的,有卖ccd的,大部分是菩提和旧货币,每家铺子的宣传板挂在边上,一眼扫过去,印出来的蓝色红色的字排了一长串。
和小时候的风景不太一样,过往的记忆早已一片模糊,十五岁那年舅妈离开后,他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郑宇正躺在小店里玩手机,面前支起来的小桌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茶壶、朱砂,还有球星卡。
方与宣站定,蹲下来看那些朱砂。
“随便看——哎?”郑宇看见是他,立刻放下手机,站起来还被挂在头上的鸟笼撞了下头,“是你啊。”
“嗯,来看看。”方与宣对他说,“这么荒了?”
“没到周四,就没啥人。你要是想玩老物件得等周四开市,平时这儿的人都在鼓楼那边卖。”郑宇说,“你……找我啊?”
方与宣把朱砂放下,抬眼看他:“你那些货呢?”
郑宇愣了下,让开一条路:“店里,你要看?”
他侧过身,露出小店的全貌,里面的东西堆得很乱,左边一箱右边一箱,桌上堆着几个陶像小人,依靠着一罐可乐,不伦不类的。
“还能进去看啊。”方与宣没动,只是对他笑了笑。
郑宇也龇牙笑了下:“你不是我哥朋友吗?没事儿。”
方与宣没客气,他钻进小店,那箱子里装的全是碎瓷片,角落里有个磨盘形状的小桌,一旁的小盆里躺着一把抹奶油的蛋糕刀,盆底是干涸的石膏。小桌后面摆着两个瓷盆,一半是青花,一半是抹上去的石膏,只是修复手法有些粗糙。他漫不经心地说:“丛风是你哥哥啊。”
“嗯。”郑宇靠在一边,手里从零食袋里抓果仁吃,眼睛却盯着他四处转。
“这家店是你的?”
郑宇说:“是。”
“这行不好干吧,特别是这块儿。”方与宣问。
小商品集散地是属于商户的江湖,闷头做生意的人讨不着好,空气里流动的都是人情世故,更不用说这条街,方与宣走过来一路看着老板们各个都猴精,想也知道在这里呆了挺多年,再没落的街道都有既定的秩序,想融进来做生意不是简单事。
屋里没有医生,这人的攻击对象是个穿着polo衫的普通中年男人,此时正满脸恐惧地贴在墙角,看起来是私人纠纷。
丛风用膝盖压在男人脖子上,另一条腿顶住他的后背,手臂将男人两条胳膊牢牢锁住,神情是从未见过的暴躁,似乎被这人挣扎得烦了,低声骂了几句脏话。
他骂得实在是太脏,方与宣听着都没忍住给他打了马赛克,男人更是气急,拼命挥动四肢,丛风则纹丝未动,上半身发力,他立刻痛得喊起来。
“丛风。”方与宣知道这场面肯定不能叫警官了,要是刚才倒还行,现在丛风一股子匪气,把人制服后又伤人,如果暴露了职业身份估计要挨批的。
他警惕地看着两个人,慢慢走进来,招呼缩在墙根的中年人出来,地上的男人用力掀起眼皮看他们,被丛风压着脑袋按下去。
方与宣似乎从丛风严丝合缝的职业伪装中窥见一斑,短暂触碰到了他的真实一隅。
和梦里那位真是一比一复制。
急切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安保从门外冲入,钢叉狼牙棍脚叉一应俱全,把男人牢牢固定在地上,门外的护士喊道:“他带刀了!警察马上就来,两个都抓住!”
丛风确认安保将二人控制住,起身拉住方与宣的手腕,在他耳边低声说:“走。”
“嗯?”方与宣没反应过来,那只滚烫粗糙的掌心扣在他的手腕上,不由分说地带着他撤出门,从门口围观的人群中挤出去。
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丛风微微低头,吐息落在耳畔:“等民警来了要做笔录,我哪有空去做笔录。”
他语气里满是不耐,走到楼梯口便立刻松了手,恢复距离。
二人沉默地下了楼,道别时丛风说:“今天很危险,抱歉把你落在原地。”
全然没有了方才的烦躁和痞气,一句话说得客客气气,方与宣便知道这是又从“丛风”变成“丛警官”了。
这人像个无缝的蛋,站在上面都滑脚,凑过去贴一下能把蛋蹭得滚出去老远,方与宣刚做完那场劲爆的春梦,此时正对此人好奇,偏偏叮都没地方叮。
他不动声色地看了眼丛风的侧脸,笑了笑:“没事的,丛警官见义勇为,我也是因为你在场才敢过去的。”
彼此心照不宣,话题止步于此,他们在医院门前就此别过。
丛风开车回去上班,等红灯时才发现自己口袋里有一张博物馆的工牌。
方与宣,修复中心,青铜组,中级馆员。
他拎在手中看了会儿,记起来是方与宣在整理口袋时,他接过来帮忙保存,后来突然有人闹事,忘记把东西还回去。
这下有点棘手,大概只能转交给对接博物馆的同事,让人帮忙送还。
丛风按了按突突直跳的眼皮,车开进市局大院,传达室的保安员看到车牌后叫住他,递了把黑伞出来,说刚刚来过一个外送员,方先生寄给他的。
丛风抬手接过来,才想起来这把被他雨天借出去的伞。贴在伞柄上的一张订单小票飘落下来,掉到腿上。
订单没有开隐私保护,他一眼瞧见了完整的寄件信息,方与宣的名字——以及他的电话号码。
【作者有话说】
八章了你俩终于加上微信了,老娘家里其他孩子八章都打好几炮了
第9章 给我个地址吧
丛风把号码输入到拨号界面。
他的手机里有两张卡,工作号和私人号,是刚上班时带出来的习惯,现在实际上已经不太作区分,毕竟平时没什么人为了私事找他,大部分时间用的都是工作号,私人号只用于注册软件和填写信息,形同虚设,只买了保号套餐。
他想了想,选了使用私人号拨出。
响铃59秒,无应答挂断。
他把号码输入微信界面,搜索到了方与宣的名片,指尖悬在上方迟迟没有按下去,在退出去发一条短信和加个微信之间犹豫片刻,最终选择干脆拨第二个电话。
这一次接起来的很快,对面的声音在听筒中有些陌生:“您好?”
“方老师,我是丛风。”丛风说着扫了眼后视镜,把车停进车位里。
“喔。”方与宣似乎惊讶了一刻,转而带着几分笑意,“是丛警官啊。抱歉第一个电话没有听到。”
丛风的直觉中一闪而过某些不对之处,却没来得及捕捉到就消失无踪,他没太在意,开门下车,边走边低头看手中的工牌:“你的工牌落在我这里了。”
“啊……还真是。不过那工牌我平时用不上,先放你那里吧,有机会我去取。”
丛风顿了一下,说:“好的。”
话赶话说到这份儿上,不加个微信实在有点刻意了,丛风点了好友申请,眼皮直跳。
没多久,他那爬了蜘蛛网的好友列表久违地多出一个新头像,一句“你们已经添加为好友”把这个头像顶到了聊天列表的顶端,在丛风无趣的社交网里蝉联了好几天第三名,第一名是微信支付,第二名是微信运动。
方与宣偶尔会发消息和他聊天,倒也不算闲聊,第一段对话是他来公安局做文物鉴定时发来的,调侃了一句食堂饭难吃,第二段对话是询问他们是否要倒夜班。
丛风都认真回了,但回得很有原则,上班时间随叫随到,下班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方与宣对此感觉很离奇,在他看来,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把“与朋友闲聊”和“上班”划等号。
这样公私分明的丛风给他一种割裂感,在梦里时,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浓郁,厌恶也好,激烈的情事也好,全部是色彩鲜明的,而在现实中,丛风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难以靠近、难以了解,剥开了是一枚白煮蛋,没有一丝滋味。
方与宣又不是没见过丛风的真面目,那天把闹事者压在医院地面上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人凶得很,眉目间满是混不吝,压根不像现在这样装模作样。
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天,他适时停止主动发消息,没再提工牌的事,把人晾在一旁。
周末他终于得空,从口袋里翻出来一张名片,上了一辆公交车。
这是那晚在鼓楼前小摊上,买带钩时郑宇塞给他的名片。
款式还挺独特,走的是简约风格,只有电话、姓氏和一个地址,这地址对于方与宣来说并不陌生,那片曾经是很著名的古玩交易市场。
几十年前,夜开鬼市,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于此,挑起煤油灯,小小一条街里藏龙卧虎,往里行人各操着南腔北调,撑起华北古玩市场的一片辉煌,如今繁荣不再,晒太阳的大爷盘着核桃慢悠悠走过,咔嚓咔嚓声带走了从前的喧闹,日头高照,只剩下不知哪家店老板晃着摇椅哼着小调。
方与宣走过长街,路边小店都敞着店门,风扇呼呼转着,文玩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有卖老票根的,有卖ccd的,大部分是菩提和旧货币,每家铺子的宣传板挂在边上,一眼扫过去,印出来的蓝色红色的字排了一长串。
和小时候的风景不太一样,过往的记忆早已一片模糊,十五岁那年舅妈离开后,他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郑宇正躺在小店里玩手机,面前支起来的小桌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茶壶、朱砂,还有球星卡。
方与宣站定,蹲下来看那些朱砂。
“随便看——哎?”郑宇看见是他,立刻放下手机,站起来还被挂在头上的鸟笼撞了下头,“是你啊。”
“嗯,来看看。”方与宣对他说,“这么荒了?”
“没到周四,就没啥人。你要是想玩老物件得等周四开市,平时这儿的人都在鼓楼那边卖。”郑宇说,“你……找我啊?”
方与宣把朱砂放下,抬眼看他:“你那些货呢?”
郑宇愣了下,让开一条路:“店里,你要看?”
他侧过身,露出小店的全貌,里面的东西堆得很乱,左边一箱右边一箱,桌上堆着几个陶像小人,依靠着一罐可乐,不伦不类的。
“还能进去看啊。”方与宣没动,只是对他笑了笑。
郑宇也龇牙笑了下:“你不是我哥朋友吗?没事儿。”
方与宣没客气,他钻进小店,那箱子里装的全是碎瓷片,角落里有个磨盘形状的小桌,一旁的小盆里躺着一把抹奶油的蛋糕刀,盆底是干涸的石膏。小桌后面摆着两个瓷盆,一半是青花,一半是抹上去的石膏,只是修复手法有些粗糙。他漫不经心地说:“丛风是你哥哥啊。”
“嗯。”郑宇靠在一边,手里从零食袋里抓果仁吃,眼睛却盯着他四处转。
“这家店是你的?”
郑宇说:“是。”
“这行不好干吧,特别是这块儿。”方与宣问。
小商品集散地是属于商户的江湖,闷头做生意的人讨不着好,空气里流动的都是人情世故,更不用说这条街,方与宣走过来一路看着老板们各个都猴精,想也知道在这里呆了挺多年,再没落的街道都有既定的秩序,想融进来做生意不是简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