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司马隽没有搭理二人,正要上马车,周昶却道:“世子若此时出现在太后宫里,鲁氏就没救了。”
这话说的与孙微无二,司马隽不得不停下来,问:“为何?”
“想知道?”周昶笑了笑,“答应我两件事。”
“太傅请说。”
“第一件,”周昶道,“向我请罪。”
司马隽:……
他只冷眼片刻,当即行礼:“晚辈失德,冲撞太傅,还请太傅恕晚辈无礼之罪!”
“第二件事是什么?”司马隽随即问。
周昶瞪了他一眼:“我还未说免罪。”
司马隽冷声道:“太傅再不说,休怪我不客气了。”
周昶看他握紧了拳头,轻咳一声:“罢了,看你一片诚心,我便不与你计较。这第二件,拜我为师。”
——
长公主的车驾正驶往建康城,直往皇宫去。
她特地与万寿郡主共乘一辆马车,客套了没两句,便问:“早前,我令人送去的信,姨母看过了么?”
“看过了,里头说了许多事,我正要问你。”
“姨母请问。”
“你在信中提及,那去京口的随侍说鲁氏常与男子独处。所谓男子,说的是什么人?”
长公主冷笑:“上到太子,下到军中将领,多的是。”
万寿郡主诧异。
“他们独处都做了些什么?”
“说到这个,更是不像话。”长公主道,“鲁氏总是屏退众人,有时甚至连她的贴身婢女也不在场。姨母想,鲁氏才进京多长时间,有什么事竟要与陌生男子私底下说?当真是教人想一想也羞耻。”
万寿郡主轻轻地“嗯”了一声,问:“太后如何打算?”
“太后的意思,如今鲁氏才刚进门,身上哀带着孝,就这般不知检点,可见是个无德之人。日子长了,还得了?最要紧的是,她竟将毒手伸向太子。太后特地因着此事召见太子,向太子询问,太子竟毫不犹豫地袒护鲁氏,甚至不惜与太后争执。这都成了什么?论辈分,这继妃可是太子的叔母!”
“竟有这事?”
“可不是。这鲁氏,起先不过一介平民,因得弟弟看上了,才飞上枝头当凤凰。她年纪轻轻,先前也不知用什么手段迷惑了弟弟,谋了这继妃的名头,将来也定然是耐不住寂寞的。姨母可想,豫章王府不同于你我的府上,世子是日后的豫章王,行事一向随心所欲。可他尚未娶妻,不通男女之事。若被这继妃也一并祸害了,如何得了?太后的意思,与其等着东窗事发,还不如防患于未然,趁早把那苗头给掐了。”
万寿郡主沉吟:“你说了这么许多,可有证据?”
“姨母问到点子上了。”长公主道,“虽有不少人证,可都是些内侍,人微言轻,说出来怕是不能服众,所以我才写信给姨母。若姨母能佐证一二,以姨母的威望,还有人不信么?”
万寿郡主望着车窗外,没有说话。
长公主看她没有往下说的意思,不禁问道:“不知姨母可探得一二?”
万寿郡主看了她一眼,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周昶的话。
——“阿慈,莫再助纣为虐。”
第91章 叙旧
“姨母?”长公主催促道。
“我也想帮你。”万寿郡主道,“可我与继妃及世子走了一路,只见他们相互间颇为恭敬。若非看鲁氏年纪轻轻,我还真以为他们是母子了。你说他二人恐有逾矩,兴许是我老眼昏花,不管怎么看,却是看不出来。你说如何是好?”
长公主的眼中划过些许失望。
“倒是无碍。”她试探道,“只是听姨母言语,莫非对鲁氏颇有好感?”
“那倒不至于。我与她相识短短几日,哪里来的好感?”
“这女子心机颇重,姨母还是莫与她走的太近,否则被她骗了也不自知。”
“说到心机颇重。”万寿郡主道,“你在信中说,她坏了伯崖的大事。我倒想问,究竟是太后想除她,还是伯崖想除她?”
长公主目光一闪,笑道:“太后与伯崖乃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无论于公于私,这女子都留不得。”
万寿郡主却没有笑。
“太后和伯崖果真英雄所见略同么?有你极力促成,伯崖当然知道太后想除掉鲁氏。可太后知道伯崖的意思么?换句话说,太后知道鲁氏坏了伯崖的事么?知道北府兵变的真相么?”
长公主脸上的笑容凝住。
“什么真相?”她问。
万寿郡主打量着她,叹息道:“看来是不知道了。可我知道。你也不必瞒我。太子和伯崖约定各取所需,而伯崖要的,乃是瞒下王治是幕后主使的事实,保住王治,将责任悉数推给叛将,对么?”
“兵变本就是叛将所为。”
“可伯崖犯了太后的大忌,她决不允许伯崖对太子动手,而伯崖却买通刺客,假意行刺太子?伯崖此举,恐怕较之鲁氏,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公主不说话。
“姨母,”好一会,她低声道,“有些事情,不必说的太清楚。”
万寿郡主摇摇头:“太后虽然年纪大了,但不至于做不清不楚的事。太后不问,是尚不知你和伯崖在利用她除掉鲁氏,也不知鲁氏实则保护了太子。若她当真知晓真相,你猜她会如何?”
“她不会知道真相。”长公主忽而道,“太子已经和伯崖言归于好。只要太子不承认,就算鲁氏将此事抖出来,也不过落得个挑拨离间的罪名。”
万寿郡主长长一叹:“话虽如此。太后是你的亲生母亲,你不该瞒她。”
长公主抿了抿唇,索性不再遮掩。
“姨母不知,母亲年岁越大,行事越发别扭。她既盼着王氏好,又放不下太子,也放不下司马氏。可天下岂有两全事?两家总有相争之时,譬如在北府兵权上。她若不能做出决断,我需得帮她。”
万寿郡主想说,有事太后不做决断就是最好的决断,这样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对谁都好。
可她想了想,又作罢了。
她深知长公主的野心。她不满足于当尚书仆射夫人,她更想母仪天下。在她看来,确实得逼着太后做决断。
这宫闱之中,永远有这样的事,不足为怪。
只是,她对长公主这番手段,并不看好。
——
而另一头,孙微坐在马车里,内心忐忑不已。
她和司马隽一样,一眼就看出来了长公主的不怀好意,恐怕是秋后算账来了。
趁着司马隽与长公主理论的空隙,她的脑子转的飞快。
让司马隽同去是个法子,让司马隽去向太子搬救兵又是另一个法子,可一刹那,她看见了立在马车前的万寿郡主。
她定定看着孙微,那眼神似乎在说些什么。
电光火石之间,她忆起石城县那夜,万寿郡主对她说的那些叫她摸不着头脑的话。
——“你是聪明人,莫做糊涂事。”
那时,万寿郡主过问她的年龄,并与司马隽做比,言语之间无不暗示她与司马隽的年岁相近,容易让人拿住错处,稍有逾矩,就会酿成大祸。
她深知这大祸是毁天灭地的。
而长公主若要拿捏她,恐怕没有比这个理由更能说动太后的了。
太子和司马隽都是太后的心头肉,谁让他们误入歧途,败坏他们的名声,太后头一个不放过。
若是她任由司马隽使脾气,不惜与长公主翻脸,坚持陪她入宫,最后还替她求情,那么不必长公主说什么,太后也要收拾她。
因此,她果断阻止了司马隽。
高耸的宫门映入眼帘。
孙微知道,前面这一劫,只能靠自己度过了。
她对阿茹说:“稍后入宫,就把自己当成哑巴,在殿外等候,万不可轻举妄动,知道么?”
阿茹听这话,心知不妙。
“若出了事,我带着你逃跑就是了。”
孙微听她这话,忍俊不禁:“莫说成不成,就算成了,我也就当不成这王妃了。你那报仇的事,也没了着落,于你损失更大。因此你遇事冷静些,保命为主,切莫勉强,记住了?”
阿茹认真地点点头。
——
太后与万寿郡主是多年的姊妹,尽管多年未见,但情谊仍在。甫一见面,二人便抱头哭了一场。
宫人内侍们上前相劝,好不容易才将二人劝消停了。
“听说你跑到东海外的孤岛上去住了?怪不得寻不到你。”太后用巾子点了点眼眶,叹息道,“你又是何苦呢?为了那老不死的折腾自己。他是存心不让你好过,你还真就上当了,世上还有比你更傻的人?”
万寿郡主笑了笑:“太后所言极是,使劲骂妾,妾也认了。妾不似太后活得通透,过不了心里头的坎。一切都是自找的。幸而苦尽甘来,他还是让妾给找着了。”
太后长长一叹,道:“该骂的早骂过了。如今一把年纪,不过絮絮叨叨地把旧话重提,骂是骂不动了。周昶呢?他怎的不进宫来?我骂不了你,骂他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话说的与孙微无二,司马隽不得不停下来,问:“为何?”
“想知道?”周昶笑了笑,“答应我两件事。”
“太傅请说。”
“第一件,”周昶道,“向我请罪。”
司马隽:……
他只冷眼片刻,当即行礼:“晚辈失德,冲撞太傅,还请太傅恕晚辈无礼之罪!”
“第二件事是什么?”司马隽随即问。
周昶瞪了他一眼:“我还未说免罪。”
司马隽冷声道:“太傅再不说,休怪我不客气了。”
周昶看他握紧了拳头,轻咳一声:“罢了,看你一片诚心,我便不与你计较。这第二件,拜我为师。”
——
长公主的车驾正驶往建康城,直往皇宫去。
她特地与万寿郡主共乘一辆马车,客套了没两句,便问:“早前,我令人送去的信,姨母看过了么?”
“看过了,里头说了许多事,我正要问你。”
“姨母请问。”
“你在信中提及,那去京口的随侍说鲁氏常与男子独处。所谓男子,说的是什么人?”
长公主冷笑:“上到太子,下到军中将领,多的是。”
万寿郡主诧异。
“他们独处都做了些什么?”
“说到这个,更是不像话。”长公主道,“鲁氏总是屏退众人,有时甚至连她的贴身婢女也不在场。姨母想,鲁氏才进京多长时间,有什么事竟要与陌生男子私底下说?当真是教人想一想也羞耻。”
万寿郡主轻轻地“嗯”了一声,问:“太后如何打算?”
“太后的意思,如今鲁氏才刚进门,身上哀带着孝,就这般不知检点,可见是个无德之人。日子长了,还得了?最要紧的是,她竟将毒手伸向太子。太后特地因着此事召见太子,向太子询问,太子竟毫不犹豫地袒护鲁氏,甚至不惜与太后争执。这都成了什么?论辈分,这继妃可是太子的叔母!”
“竟有这事?”
“可不是。这鲁氏,起先不过一介平民,因得弟弟看上了,才飞上枝头当凤凰。她年纪轻轻,先前也不知用什么手段迷惑了弟弟,谋了这继妃的名头,将来也定然是耐不住寂寞的。姨母可想,豫章王府不同于你我的府上,世子是日后的豫章王,行事一向随心所欲。可他尚未娶妻,不通男女之事。若被这继妃也一并祸害了,如何得了?太后的意思,与其等着东窗事发,还不如防患于未然,趁早把那苗头给掐了。”
万寿郡主沉吟:“你说了这么许多,可有证据?”
“姨母问到点子上了。”长公主道,“虽有不少人证,可都是些内侍,人微言轻,说出来怕是不能服众,所以我才写信给姨母。若姨母能佐证一二,以姨母的威望,还有人不信么?”
万寿郡主望着车窗外,没有说话。
长公主看她没有往下说的意思,不禁问道:“不知姨母可探得一二?”
万寿郡主看了她一眼,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周昶的话。
——“阿慈,莫再助纣为虐。”
第91章 叙旧
“姨母?”长公主催促道。
“我也想帮你。”万寿郡主道,“可我与继妃及世子走了一路,只见他们相互间颇为恭敬。若非看鲁氏年纪轻轻,我还真以为他们是母子了。你说他二人恐有逾矩,兴许是我老眼昏花,不管怎么看,却是看不出来。你说如何是好?”
长公主的眼中划过些许失望。
“倒是无碍。”她试探道,“只是听姨母言语,莫非对鲁氏颇有好感?”
“那倒不至于。我与她相识短短几日,哪里来的好感?”
“这女子心机颇重,姨母还是莫与她走的太近,否则被她骗了也不自知。”
“说到心机颇重。”万寿郡主道,“你在信中说,她坏了伯崖的大事。我倒想问,究竟是太后想除她,还是伯崖想除她?”
长公主目光一闪,笑道:“太后与伯崖乃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无论于公于私,这女子都留不得。”
万寿郡主却没有笑。
“太后和伯崖果真英雄所见略同么?有你极力促成,伯崖当然知道太后想除掉鲁氏。可太后知道伯崖的意思么?换句话说,太后知道鲁氏坏了伯崖的事么?知道北府兵变的真相么?”
长公主脸上的笑容凝住。
“什么真相?”她问。
万寿郡主打量着她,叹息道:“看来是不知道了。可我知道。你也不必瞒我。太子和伯崖约定各取所需,而伯崖要的,乃是瞒下王治是幕后主使的事实,保住王治,将责任悉数推给叛将,对么?”
“兵变本就是叛将所为。”
“可伯崖犯了太后的大忌,她决不允许伯崖对太子动手,而伯崖却买通刺客,假意行刺太子?伯崖此举,恐怕较之鲁氏,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公主不说话。
“姨母,”好一会,她低声道,“有些事情,不必说的太清楚。”
万寿郡主摇摇头:“太后虽然年纪大了,但不至于做不清不楚的事。太后不问,是尚不知你和伯崖在利用她除掉鲁氏,也不知鲁氏实则保护了太子。若她当真知晓真相,你猜她会如何?”
“她不会知道真相。”长公主忽而道,“太子已经和伯崖言归于好。只要太子不承认,就算鲁氏将此事抖出来,也不过落得个挑拨离间的罪名。”
万寿郡主长长一叹:“话虽如此。太后是你的亲生母亲,你不该瞒她。”
长公主抿了抿唇,索性不再遮掩。
“姨母不知,母亲年岁越大,行事越发别扭。她既盼着王氏好,又放不下太子,也放不下司马氏。可天下岂有两全事?两家总有相争之时,譬如在北府兵权上。她若不能做出决断,我需得帮她。”
万寿郡主想说,有事太后不做决断就是最好的决断,这样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对谁都好。
可她想了想,又作罢了。
她深知长公主的野心。她不满足于当尚书仆射夫人,她更想母仪天下。在她看来,确实得逼着太后做决断。
这宫闱之中,永远有这样的事,不足为怪。
只是,她对长公主这番手段,并不看好。
——
而另一头,孙微坐在马车里,内心忐忑不已。
她和司马隽一样,一眼就看出来了长公主的不怀好意,恐怕是秋后算账来了。
趁着司马隽与长公主理论的空隙,她的脑子转的飞快。
让司马隽同去是个法子,让司马隽去向太子搬救兵又是另一个法子,可一刹那,她看见了立在马车前的万寿郡主。
她定定看着孙微,那眼神似乎在说些什么。
电光火石之间,她忆起石城县那夜,万寿郡主对她说的那些叫她摸不着头脑的话。
——“你是聪明人,莫做糊涂事。”
那时,万寿郡主过问她的年龄,并与司马隽做比,言语之间无不暗示她与司马隽的年岁相近,容易让人拿住错处,稍有逾矩,就会酿成大祸。
她深知这大祸是毁天灭地的。
而长公主若要拿捏她,恐怕没有比这个理由更能说动太后的了。
太子和司马隽都是太后的心头肉,谁让他们误入歧途,败坏他们的名声,太后头一个不放过。
若是她任由司马隽使脾气,不惜与长公主翻脸,坚持陪她入宫,最后还替她求情,那么不必长公主说什么,太后也要收拾她。
因此,她果断阻止了司马隽。
高耸的宫门映入眼帘。
孙微知道,前面这一劫,只能靠自己度过了。
她对阿茹说:“稍后入宫,就把自己当成哑巴,在殿外等候,万不可轻举妄动,知道么?”
阿茹听这话,心知不妙。
“若出了事,我带着你逃跑就是了。”
孙微听她这话,忍俊不禁:“莫说成不成,就算成了,我也就当不成这王妃了。你那报仇的事,也没了着落,于你损失更大。因此你遇事冷静些,保命为主,切莫勉强,记住了?”
阿茹认真地点点头。
——
太后与万寿郡主是多年的姊妹,尽管多年未见,但情谊仍在。甫一见面,二人便抱头哭了一场。
宫人内侍们上前相劝,好不容易才将二人劝消停了。
“听说你跑到东海外的孤岛上去住了?怪不得寻不到你。”太后用巾子点了点眼眶,叹息道,“你又是何苦呢?为了那老不死的折腾自己。他是存心不让你好过,你还真就上当了,世上还有比你更傻的人?”
万寿郡主笑了笑:“太后所言极是,使劲骂妾,妾也认了。妾不似太后活得通透,过不了心里头的坎。一切都是自找的。幸而苦尽甘来,他还是让妾给找着了。”
太后长长一叹,道:“该骂的早骂过了。如今一把年纪,不过絮絮叨叨地把旧话重提,骂是骂不动了。周昶呢?他怎的不进宫来?我骂不了你,骂他还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