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南瑾心下了然,颔首应道:“臣妾与娘娘自是一样的心思。”
这日后来,南瑾回到了自己宫中,躺在榻上辗转反侧,始终也想不通太后究竟要做什么。
或许连太后自己都没有把握,沈晏辞到底是不是先帝亲生的。
那么这事儿又有谁敢摆到明面上去?
无端质疑沈晏辞,换来的只会是死路一条。
且若沈晏辞当真不是先帝的血脉,那么南瑾与皇后都是沈晏辞的后妃,她们也不可能会落得好下场。
南瑾曾在私底下与许平安聊过从前邵绮梦的大皇子当众滴血验亲一事,
许平安曾说,便是人死了,也有滴骨验亲的法子,可以证明血亲关系。
只是如今太后已经死了,
算算日子,沈晏辞也应该已经到了坤陵,
待安葬了太后,坤陵的主陵和配陵会一并封闭堵死,再没有开启的可能。
没有人会因为一张不着调的信纸,敢去掘开先帝的坟,逼着皇权在握的沈晏辞去滴骨验亲。
可太后向来是心思缜密诡谲的,这样浅显的道理,她难道会不明白?
只干巴巴留给皇后一封莫名其妙的信,却是毫无后手?
带着这样的困惑,日子便这般一日日晃过去。
这一年的八月初一,是沈晏辞的万寿节。
他心系陇原旱情,不愿铺张大操大办。只在后宫设家宴,与后妃、皇嗣寻常吃了顿便饭,一切从简。
当天夜里,沈晏辞宿在了南瑾宫中。
彼时二人对坐在暖座,南瑾借着明亮的灯火,手中拈着针线,正低头安静地绣着些孩子的玩意儿。
沈晏辞则斜倚在软垫里,神情有些疏淡地自斟自饮,喝了清酒一盅又一盅。
菱花窗格敞开着,微凉的夜风携着草木气息徐徐而入。
沈晏辞目光越过窗棂望着天上月,而南瑾则在偷偷觑着他。
他依旧是俊朗的,只是好似在清冷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憔悴了些。
见他手边玉壶空了大半,还欲再添酒。
南瑾放下手中针线,轻轻搭上他的手腕,阻了他的动作,
“皇上,宴上您已饮了不少,再贪杯明日晨起怕是要头疼的。”
沈晏辞敛回目光,看向南瑾淡淡一笑,反手将她微凉的手握入自己温热的掌心,
“好,听你的。”
南瑾听得他语中怅然,便道:“皇上还在为陇原大旱一事忧心?”
沈晏辞点点头,“这场大旱百年难遇,粮食减产绝收已成定局。紧接着便是饥荒、流民......许多事若处置不当,受苦受难的终究是百姓。然而朝廷拨下的第一批赈灾银粮,经层层官吏之手盘剥克扣,真正能落到灾民手中的竟不得十一。”
南瑾出身寒微,自然知晓这等鱼不过塘不肥的积弊在地方早已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想要彻底根除难如登天。
沈晏辞又何尝不明白?
正因如此,他才觉得寒心,
“这灾落不到官员头上,朕看他们是做不到与百姓感同身受的。故而朕今日早朝拿了治栗内史,明日会召集群臣,当着众人的面......剥了他的皮。”
这话是他下意识脱口而出,
说完就觉血腥得很,叫有着身孕的南瑾听了未免不合时宜,忙轻抚南瑾的后背,宽慰道:
“怪朕,好端端的与你说这些做什么,别再吓着你。”
南瑾摇头道:“只是臣妾听皇后娘娘说过,陈大人自您还是亲王的时候,便与您相交亲近。他......”
沈晏辞眼底流觞,“陈铎算是朕一手提拔上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朕才要拿他开这第一刀。
也好叫那些还在伸手的都睁大眼睛瞧清楚。朕连陈铎都尚且容不得,旁人若再敢效尤,要连累的就该是他们满门了。”
他看向南瑾,缓声问:“瑾儿可会觉得朕做得太过?”
南瑾含笑摇头,“皇上铁腕肃贪,心系百姓,何来太过一说?”
沈晏辞将她揽入怀中,温声道:
“另有一事。你与皇后都怀着身孕,也是临盆在即。今年是选秀之期,只是若后宫再添新人,正当是你们为朕受苦受难的时候,朕只怕会伤着你们。”
他顿了顿,在南瑾额头落下一吻,“故而朕打算停了今年的选秀,容后再议。”
他不单是嘴上这么说说,翌日上朝处置了陈铎后,沈晏辞果然下旨叫停了今年的选秀。
如此更可节省开支,充盈国库以赈灾民。
那些待选的官家女儿原本定在八月十六入宫,如今只得按捺下心思,归家再等上一年。
宫中日子就这般寂寂过着,南瑾仍旧日日都会去皇后宫中作伴。
皇后这一胎,是去年十一月时在温泉山庄确诊有孕的。
按着太医的诊断,她该是在七月底便要足月生产,可如今已入八月,皇后却迟迟不见分娩动静。
沈晏辞见皇后孕后期实在辛苦,也是跟着焦急。便让侯院判召集了妇科千金圣手,为皇后再三请脉。
太医们均说皇后脉象平稳,胎息有力,母子平安。
只因皇后怀的是双生子,孕期本就比单胎更易有变数。
且皇后素来天癸不稳,周期时有推迟,加之她有孕的那段时间,沈晏辞又常常陪伴在她左右。
便是查看了彤史,也难以精确断定她有孕的确切日期。
因而产期稍有延后,也属情理之中。
只劝着皇后再忍耐两日,届时若仍无自然发动之兆,便会斟酌用药催产,以防意外。
然而这一年的八月初六,晚皇后一个月有孕的南瑾,却是赶在皇后的前头,先有了临盆的动静。
第393章 初为人母1
南瑾依稀记得,她似乎是在那一年的八月初六辰时二刻开始发作的。
晨起洗漱完,正准备用早膳时,她忽觉小腹收拢箍紧,继而便觉有温热黏腻的液体不受控制地自身下涌出,只一瞬就浸湿了裙裤。
因着距离南瑾的预产期尚有二十日,接生嬷嬷们并未搬来承乾宫住下。
采颉见她不好心下也是慌乱,只得强自定了心神,一壁叫人快些去传了许平安和接生嬷嬷,一壁搀扶着南瑾,握紧了她的手,声声复声声道:
“娘娘别害怕,您一定会母子平安的!”
南瑾被半扶半抱着安置在早已备好的产榻上,身下垫着吸水的软褥。
她躺在这样的柔软里,也并不觉得安稳舒适。
断续的疼痛如潮水拍打沙岸般叠叠袭来,
她从未经过这些,只听人说女子生产临盆要经了剧痛,可她倒觉得若只是这样的疼痛,她尚且可以忍耐。
只是与疼痛相比,对未知的恐惧,才更叫她觉得害怕。
她紧紧攥着采颉的手,额头的冷汗刚被采颉拭去一层,又复一层。
万幸,许平安与接生嬷嬷们赶来得极快。
床榻四周的帷幔早已放下隔绝了外界的视线。
许平安仔细替南瑾诊断了脉象,
“娘娘安心。您脉象滑利有力,气血充盈,胎息稳健,此乃龙胎自然发动之兆。”
南瑾闻言略略安心,暗自比较着从前她所见过的女子生产场景。
入宫后,唯有宜妃生产时她亲眼见过,
那时宜妃疼得面无人色,想来或是因为龙胎在腹中有所偏转,才会让她产程受尽折磨?
然而,这念头仅仅维持了约莫小半个时辰。
原本尚能忍受的疼痛,随着一次次发动变得愈发剧烈。
南瑾不知该如何形容那样的感觉,
腹部骤然的收缩所带来的疼痛,就像是有钝器在她腹中毫无章法地擂打着,
她忍不住哼出了声,咬着牙,喉头艰涩地向接生嬷嬷问道:“还没到时候吗?”
嬷嬷熟练地检查过她的阴门,只道寻常说了句,
“娘娘且忍耐些,奴婢瞧着情况约莫还得两个时辰,才能给娘娘用下催产药。”
两个时辰......
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似冰雪兜面落在了南瑾的身上。
她腹中绞痛难忍,别过脸去一时无言。
她只能忍。
她知道,这是所有女子的必经之路,是世人眼中承载着无上荣光的大喜事。
正如一旁的接生嬷嬷口中一直絮絮的欢喜话
“娘娘且宽心。这胎动的越厉害、越勤快,正说明龙胎在娘娘腹中养得壮实,身子骨强健着呢!这可算是天大的喜兆了。”
当苦难被美化成了必经,成了寻常,成了荣耀,
好像就连曾经承受过这些苦难的人,也是无法与之共情了。
昨日陇原传来消息,
今年的这场大旱,热死了不少百姓,如今粮食短缺,更见饿殍遍野,已隐隐有了生疫的风险。
国难大事当前,沈晏辞上朝处理政务时,即便是有宫人去御前通传,这信也定是传不到他耳中的。
时间仿佛被粘稠的痛楚胶凝住,
这日后来,南瑾回到了自己宫中,躺在榻上辗转反侧,始终也想不通太后究竟要做什么。
或许连太后自己都没有把握,沈晏辞到底是不是先帝亲生的。
那么这事儿又有谁敢摆到明面上去?
无端质疑沈晏辞,换来的只会是死路一条。
且若沈晏辞当真不是先帝的血脉,那么南瑾与皇后都是沈晏辞的后妃,她们也不可能会落得好下场。
南瑾曾在私底下与许平安聊过从前邵绮梦的大皇子当众滴血验亲一事,
许平安曾说,便是人死了,也有滴骨验亲的法子,可以证明血亲关系。
只是如今太后已经死了,
算算日子,沈晏辞也应该已经到了坤陵,
待安葬了太后,坤陵的主陵和配陵会一并封闭堵死,再没有开启的可能。
没有人会因为一张不着调的信纸,敢去掘开先帝的坟,逼着皇权在握的沈晏辞去滴骨验亲。
可太后向来是心思缜密诡谲的,这样浅显的道理,她难道会不明白?
只干巴巴留给皇后一封莫名其妙的信,却是毫无后手?
带着这样的困惑,日子便这般一日日晃过去。
这一年的八月初一,是沈晏辞的万寿节。
他心系陇原旱情,不愿铺张大操大办。只在后宫设家宴,与后妃、皇嗣寻常吃了顿便饭,一切从简。
当天夜里,沈晏辞宿在了南瑾宫中。
彼时二人对坐在暖座,南瑾借着明亮的灯火,手中拈着针线,正低头安静地绣着些孩子的玩意儿。
沈晏辞则斜倚在软垫里,神情有些疏淡地自斟自饮,喝了清酒一盅又一盅。
菱花窗格敞开着,微凉的夜风携着草木气息徐徐而入。
沈晏辞目光越过窗棂望着天上月,而南瑾则在偷偷觑着他。
他依旧是俊朗的,只是好似在清冷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憔悴了些。
见他手边玉壶空了大半,还欲再添酒。
南瑾放下手中针线,轻轻搭上他的手腕,阻了他的动作,
“皇上,宴上您已饮了不少,再贪杯明日晨起怕是要头疼的。”
沈晏辞敛回目光,看向南瑾淡淡一笑,反手将她微凉的手握入自己温热的掌心,
“好,听你的。”
南瑾听得他语中怅然,便道:“皇上还在为陇原大旱一事忧心?”
沈晏辞点点头,“这场大旱百年难遇,粮食减产绝收已成定局。紧接着便是饥荒、流民......许多事若处置不当,受苦受难的终究是百姓。然而朝廷拨下的第一批赈灾银粮,经层层官吏之手盘剥克扣,真正能落到灾民手中的竟不得十一。”
南瑾出身寒微,自然知晓这等鱼不过塘不肥的积弊在地方早已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想要彻底根除难如登天。
沈晏辞又何尝不明白?
正因如此,他才觉得寒心,
“这灾落不到官员头上,朕看他们是做不到与百姓感同身受的。故而朕今日早朝拿了治栗内史,明日会召集群臣,当着众人的面......剥了他的皮。”
这话是他下意识脱口而出,
说完就觉血腥得很,叫有着身孕的南瑾听了未免不合时宜,忙轻抚南瑾的后背,宽慰道:
“怪朕,好端端的与你说这些做什么,别再吓着你。”
南瑾摇头道:“只是臣妾听皇后娘娘说过,陈大人自您还是亲王的时候,便与您相交亲近。他......”
沈晏辞眼底流觞,“陈铎算是朕一手提拔上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朕才要拿他开这第一刀。
也好叫那些还在伸手的都睁大眼睛瞧清楚。朕连陈铎都尚且容不得,旁人若再敢效尤,要连累的就该是他们满门了。”
他看向南瑾,缓声问:“瑾儿可会觉得朕做得太过?”
南瑾含笑摇头,“皇上铁腕肃贪,心系百姓,何来太过一说?”
沈晏辞将她揽入怀中,温声道:
“另有一事。你与皇后都怀着身孕,也是临盆在即。今年是选秀之期,只是若后宫再添新人,正当是你们为朕受苦受难的时候,朕只怕会伤着你们。”
他顿了顿,在南瑾额头落下一吻,“故而朕打算停了今年的选秀,容后再议。”
他不单是嘴上这么说说,翌日上朝处置了陈铎后,沈晏辞果然下旨叫停了今年的选秀。
如此更可节省开支,充盈国库以赈灾民。
那些待选的官家女儿原本定在八月十六入宫,如今只得按捺下心思,归家再等上一年。
宫中日子就这般寂寂过着,南瑾仍旧日日都会去皇后宫中作伴。
皇后这一胎,是去年十一月时在温泉山庄确诊有孕的。
按着太医的诊断,她该是在七月底便要足月生产,可如今已入八月,皇后却迟迟不见分娩动静。
沈晏辞见皇后孕后期实在辛苦,也是跟着焦急。便让侯院判召集了妇科千金圣手,为皇后再三请脉。
太医们均说皇后脉象平稳,胎息有力,母子平安。
只因皇后怀的是双生子,孕期本就比单胎更易有变数。
且皇后素来天癸不稳,周期时有推迟,加之她有孕的那段时间,沈晏辞又常常陪伴在她左右。
便是查看了彤史,也难以精确断定她有孕的确切日期。
因而产期稍有延后,也属情理之中。
只劝着皇后再忍耐两日,届时若仍无自然发动之兆,便会斟酌用药催产,以防意外。
然而这一年的八月初六,晚皇后一个月有孕的南瑾,却是赶在皇后的前头,先有了临盆的动静。
第393章 初为人母1
南瑾依稀记得,她似乎是在那一年的八月初六辰时二刻开始发作的。
晨起洗漱完,正准备用早膳时,她忽觉小腹收拢箍紧,继而便觉有温热黏腻的液体不受控制地自身下涌出,只一瞬就浸湿了裙裤。
因着距离南瑾的预产期尚有二十日,接生嬷嬷们并未搬来承乾宫住下。
采颉见她不好心下也是慌乱,只得强自定了心神,一壁叫人快些去传了许平安和接生嬷嬷,一壁搀扶着南瑾,握紧了她的手,声声复声声道:
“娘娘别害怕,您一定会母子平安的!”
南瑾被半扶半抱着安置在早已备好的产榻上,身下垫着吸水的软褥。
她躺在这样的柔软里,也并不觉得安稳舒适。
断续的疼痛如潮水拍打沙岸般叠叠袭来,
她从未经过这些,只听人说女子生产临盆要经了剧痛,可她倒觉得若只是这样的疼痛,她尚且可以忍耐。
只是与疼痛相比,对未知的恐惧,才更叫她觉得害怕。
她紧紧攥着采颉的手,额头的冷汗刚被采颉拭去一层,又复一层。
万幸,许平安与接生嬷嬷们赶来得极快。
床榻四周的帷幔早已放下隔绝了外界的视线。
许平安仔细替南瑾诊断了脉象,
“娘娘安心。您脉象滑利有力,气血充盈,胎息稳健,此乃龙胎自然发动之兆。”
南瑾闻言略略安心,暗自比较着从前她所见过的女子生产场景。
入宫后,唯有宜妃生产时她亲眼见过,
那时宜妃疼得面无人色,想来或是因为龙胎在腹中有所偏转,才会让她产程受尽折磨?
然而,这念头仅仅维持了约莫小半个时辰。
原本尚能忍受的疼痛,随着一次次发动变得愈发剧烈。
南瑾不知该如何形容那样的感觉,
腹部骤然的收缩所带来的疼痛,就像是有钝器在她腹中毫无章法地擂打着,
她忍不住哼出了声,咬着牙,喉头艰涩地向接生嬷嬷问道:“还没到时候吗?”
嬷嬷熟练地检查过她的阴门,只道寻常说了句,
“娘娘且忍耐些,奴婢瞧着情况约莫还得两个时辰,才能给娘娘用下催产药。”
两个时辰......
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似冰雪兜面落在了南瑾的身上。
她腹中绞痛难忍,别过脸去一时无言。
她只能忍。
她知道,这是所有女子的必经之路,是世人眼中承载着无上荣光的大喜事。
正如一旁的接生嬷嬷口中一直絮絮的欢喜话
“娘娘且宽心。这胎动的越厉害、越勤快,正说明龙胎在娘娘腹中养得壮实,身子骨强健着呢!这可算是天大的喜兆了。”
当苦难被美化成了必经,成了寻常,成了荣耀,
好像就连曾经承受过这些苦难的人,也是无法与之共情了。
昨日陇原传来消息,
今年的这场大旱,热死了不少百姓,如今粮食短缺,更见饿殍遍野,已隐隐有了生疫的风险。
国难大事当前,沈晏辞上朝处理政务时,即便是有宫人去御前通传,这信也定是传不到他耳中的。
时间仿佛被粘稠的痛楚胶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