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皇上白日为着太后丧仪的事操劳一整日,夜里又批阅奏折到三更,先喝口安神茶,润润喉吧。”
随茶水一并放在沈晏辞案头的,还有一方深色锦匣。
沈晏辞略显疲惫地捏了捏眉心,目光扫过那匣子,略略一掂问道:
“这是何物?”
李德全躬身回禀,“回皇上,是太后娘娘的起居录。原本都是存在内务府的,如今太后仙逝,按例这些东西也该交由皇上,与太后生平遗物一并送入陵寝。”
沈晏辞的手指缓缓抚过锦盒上冰冷繁复的天家云纹,心绪如潮水翻涌,不觉百感交集。
恰此时,侯院判躬身而入。
近来朝政繁忙,又加之太后病重薨逝,沈晏辞夜里总睡不安稳。
得侯院判为他按摩穴位,方能稍缓紧绷的心神。
沈晏辞靠向椅背,任由侯院判为他按压推拿。
他的目光落回那方锦匣,抬手将其打开。
那里面放着的,是厚厚一叠用明黄缎带束好的起居注录。
他信手取过一册随意翻开。
却命中注定似的,翻到了乾元十二年。
这是他出生的前一年。
他目光掠过蝇头小楷记录的日常琐事,最终停留在其中一条:
【乾元十二年十月初六有记:贵人杨氏祖母重疾离世,帝特许杨氏归宁十日,为祖母守灵尽孝。】
后妃家中有丧,能得皇帝特旨允其归宁守灵的,在大懿朝实属罕见。
但杨家却是个例外。
太后的祖母杨老夫人与先帝的生母孝端贤皇后是闺中密友,彼此情谊深厚。
先帝幼时,孝端贤皇后常召这位手帕交入宫叙话,杨老夫人也几乎是看着先帝长大的。
这份情谊,使得先帝对杨老夫人格外敬重,又知道她格外疼爱太后,才有了这破例的恩典。
这本是彰显先帝恩宠与杨家体面的寻常记录。
但落在沈晏辞眼中,却莫名有一颗荒诞无稽的念头,一寸寸攀上他的脑海。
按着日子算,太后是当年十月初六离宫,十月十六返回宫中。
而他是在乾元十三年八月初一足月出生的。
也就是说,在太后回母家守灵的那段日子里,她大抵已经怀有身孕。
又或者说......
她是在回母家时,才有的身孕。
沈晏辞的呼吸猛地一窒。
脑海中不觉闪过太后被黎姝行刺前,曾与他说过的那番话。
彼时沈晏辞故意问太后,黎姝既已经还朝,太后可将她的孩子也从捐毒接回来一并好好照顾,何必要赶尽杀绝?
太后闻得此话,情绪却没来由地激动起来。
她恨恨地说:“只有那孽种死了,昭淑才能得了解脱!那是她被人侮辱,受尽屈辱生下的孩子。只要那孩子活着一日,昭淑看到他,就会想起自己曾受过的耻辱,活着的每一刻都是折磨。”
......
那是她被人侮辱生下的孩子,她怎能不恨?
所以太后才会用那样极端的手段,让黎姝得了所谓的‘解脱’。
可她的这份‘感同身受’,以及对黎姝近乎病态的理解与共鸣,又是从何而来?
一个正常的母亲,难道不该觉得,即便女儿在异国他乡受尽了磨难,但能有一个血脉相连的孩子在身边,总归是绝望中的一丝慰藉吗?
除非......
太后自己,也曾经历过与黎姝一模一样的遭遇。
有风卷入内室,拂动的烛火晃动,
映得沈晏辞复杂难辨的神情,在阴影里明明灭灭。
侯院判见得沈晏辞面色不好,还当是自己手下力道有失,慌忙停下动作道:
“可是微臣的手法重了?皇上若有不适,微臣......”
“无事。”
沈晏辞微微出神,摆手示意侯院判继续。
宽阔的袖袍不过随意一挥,无意间带到了御案边角的一卷奏折掉落在地。
李德全忙躬身捡起,奉回沈晏辞面前。
沈晏辞余光瞥了一眼摊开的折页。
奏折内容并非什么军国大事,而是有言官进言,要弹劾礼部侍郎。
言其当街杀妻,闹市行凶,引得百姓哗然,影响极其恶劣。
这段时间沈晏辞的精力都耗在与北狄的战事上,只得将许多前朝的琐碎暂且搁置。
此刻看到这桩案子,他难免有些讶异。
在他的印象中,刘侍郎素以爱妻闻名,俸禄家财都悉数交由夫人打理,是朝中有名的‘惧内’之人。
这样一个爱妻成痴的官员,怎会做出如此荒诞暴戾之举?
于是他指着奏折问李德全,“怎么回事?”
李德全道:“回皇上,起因是陇原大旱,朝廷募捐赈灾。刘侍郎有意捐银,便回家向夫人支取家中积蓄。怎料一查才知,府中存银竟已所剩无几。
夫人支吾其词,刘侍郎便详查了开销去向,竟发现夫人多年来将大量钱财暗中贴补给了文竹馆的一名戏子,二人暗通款曲已久。
刘侍郎本就因独子早夭而深受打击,此刻又惊闻此等丑事,更疑心那独子是否也非自己骨血,便寻了法子验证。”
“验证?”沈晏辞打断他,“朕没记错的话,刘侍郎的儿子去年年初就已病逝,尸骨怕都寒透了。一个死人,他要如何验证血亲?”
侯院判道:“启禀皇上,便是人已化骨,亦可用‘滴骨验亲’之法验明亲缘。”
沈晏辞回眸瞥他一眼,“何意?”
第389章 他的身世2
侯院判解释道:“所谓‘滴骨验亲’,乃取生者之血,滴于亡者骨骸之上。若血液能渗入骨中,则证明二者有血缘之亲;若血滴浮于骨表,不入分毫,则非亲生。
此法古已有之,早于‘滴血验亲’。《会稽先贤传》有载:陈业之兄渡海罹难,同船者数十人尸骸难辨。陈业念至亲骨血相连,应异于他人,遂割臂沥血于骸骨之上,其血立时沁入一具骸骨,余骨皆不入。前朝经略安抚使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中,也对此法有所详述。”
殿内一时静得只闻铜漏滴答。
沈晏辞反复摩挲着左手拇指上佩戴的那枚墨玉扳指,沉默了好半晌,才缓缓开口,
“即便刘元吉的夫人行止有亏,这也绝非是他当街泄愤杀妻的借口。去知会礼部尚书,即刻将刘元吉革职查办,移交有司衙门,一切依大懿律秉公处置。”
“奴才遵旨。”李德全躬身领命,随即又低声请示道:
“皇上,太后的梓宫在宫中停灵明日是最后一日,后日卯时便要起驾奉移皇陵安葬。按制需择宗室亲王为太后扶灵引柩,如今端王不在京中,不知皇上属意哪位王爷担此重任?”
沈晏辞目光投向殿外乌沉沉的夜色,手中摩挲扳指的动作一滞,
“到底母子一场。老五不在,朕当亲自送母后最后一程。”
*
大懿祖制,卑不动尊。
若皇后先于皇帝崩逝,则可随葬帝陵,且陵墓暂不封固,以待帝崩同穴。
然若皇帝先逝,则皇后薨后,便不得再入帝陵,只能在皇帝陵寝的西北方位另起新陵,此谓同茔不同穴。
更何况太后并非先帝的原配嫡妻,她本就没有资格与先帝同穴而葬。
沈晏辞破例准许她与先帝同茔,已是给足了她身后体面。
自先帝下葬后,坤陵主墓穴早已彻底封固。
如今为太后新建的陵寝,位于坤陵西北,其内仅以一条狭窄的墓道与主陵相连。
待太后梓宫安放、封陵大典完成,这条最后的通道也将被永久封死,再无正道可通入皇陵。
这一年的七月二十日。
沈晏辞亲自为太后扶灵引柩,前往坤陵送太后遗躯下葬。
此行除御林军护送外,沈晏辞还携了几名暗卫相随。
这几人皆是沈晏辞在潜邸时便跟随他的心腹班底,但也正因是天子近侍,仗着权势便利,暗地里也没少行些盘剥百姓的勾当。
李德全曾数次隐晦地向沈晏辞禀报过他们的劣迹,沈晏辞却以他们能力出众为由,未曾敲打约束,只由着他们去。
行队护送太后的梓宫抵达坤陵时,已是两日后的事儿了。
头天夜里,沈晏辞宴请随行侍卫,备了珍馐佳酿,道他们一路辛苦。
众人酒足饭饱一顿,次日卯时在坤陵神道前行了丧仪,便该安置太后梓宫入陵。
依照祖制,即便是亲王代皇帝扶灵至此,也当止步陵前,由内侍宫人抬棺送入地宫安放。
帝王或宗亲为避谶讳,极少有亲自踏入陵寝的。
可沈晏辞与太后母子情深,却是执意要亲自送太后最后一程。
他挥手屏退了欲跟随的李德全与御前侍卫,只点了那几名暗卫跟着抬棺入陵。
待将太后的梓宫安放在早已备好的汉白玉棺床之上后,暗卫本打算护送沈晏辞离去,
沈晏辞却看向了地宫深处那条连接着先帝主陵的墓道,
随茶水一并放在沈晏辞案头的,还有一方深色锦匣。
沈晏辞略显疲惫地捏了捏眉心,目光扫过那匣子,略略一掂问道:
“这是何物?”
李德全躬身回禀,“回皇上,是太后娘娘的起居录。原本都是存在内务府的,如今太后仙逝,按例这些东西也该交由皇上,与太后生平遗物一并送入陵寝。”
沈晏辞的手指缓缓抚过锦盒上冰冷繁复的天家云纹,心绪如潮水翻涌,不觉百感交集。
恰此时,侯院判躬身而入。
近来朝政繁忙,又加之太后病重薨逝,沈晏辞夜里总睡不安稳。
得侯院判为他按摩穴位,方能稍缓紧绷的心神。
沈晏辞靠向椅背,任由侯院判为他按压推拿。
他的目光落回那方锦匣,抬手将其打开。
那里面放着的,是厚厚一叠用明黄缎带束好的起居注录。
他信手取过一册随意翻开。
却命中注定似的,翻到了乾元十二年。
这是他出生的前一年。
他目光掠过蝇头小楷记录的日常琐事,最终停留在其中一条:
【乾元十二年十月初六有记:贵人杨氏祖母重疾离世,帝特许杨氏归宁十日,为祖母守灵尽孝。】
后妃家中有丧,能得皇帝特旨允其归宁守灵的,在大懿朝实属罕见。
但杨家却是个例外。
太后的祖母杨老夫人与先帝的生母孝端贤皇后是闺中密友,彼此情谊深厚。
先帝幼时,孝端贤皇后常召这位手帕交入宫叙话,杨老夫人也几乎是看着先帝长大的。
这份情谊,使得先帝对杨老夫人格外敬重,又知道她格外疼爱太后,才有了这破例的恩典。
这本是彰显先帝恩宠与杨家体面的寻常记录。
但落在沈晏辞眼中,却莫名有一颗荒诞无稽的念头,一寸寸攀上他的脑海。
按着日子算,太后是当年十月初六离宫,十月十六返回宫中。
而他是在乾元十三年八月初一足月出生的。
也就是说,在太后回母家守灵的那段日子里,她大抵已经怀有身孕。
又或者说......
她是在回母家时,才有的身孕。
沈晏辞的呼吸猛地一窒。
脑海中不觉闪过太后被黎姝行刺前,曾与他说过的那番话。
彼时沈晏辞故意问太后,黎姝既已经还朝,太后可将她的孩子也从捐毒接回来一并好好照顾,何必要赶尽杀绝?
太后闻得此话,情绪却没来由地激动起来。
她恨恨地说:“只有那孽种死了,昭淑才能得了解脱!那是她被人侮辱,受尽屈辱生下的孩子。只要那孩子活着一日,昭淑看到他,就会想起自己曾受过的耻辱,活着的每一刻都是折磨。”
......
那是她被人侮辱生下的孩子,她怎能不恨?
所以太后才会用那样极端的手段,让黎姝得了所谓的‘解脱’。
可她的这份‘感同身受’,以及对黎姝近乎病态的理解与共鸣,又是从何而来?
一个正常的母亲,难道不该觉得,即便女儿在异国他乡受尽了磨难,但能有一个血脉相连的孩子在身边,总归是绝望中的一丝慰藉吗?
除非......
太后自己,也曾经历过与黎姝一模一样的遭遇。
有风卷入内室,拂动的烛火晃动,
映得沈晏辞复杂难辨的神情,在阴影里明明灭灭。
侯院判见得沈晏辞面色不好,还当是自己手下力道有失,慌忙停下动作道:
“可是微臣的手法重了?皇上若有不适,微臣......”
“无事。”
沈晏辞微微出神,摆手示意侯院判继续。
宽阔的袖袍不过随意一挥,无意间带到了御案边角的一卷奏折掉落在地。
李德全忙躬身捡起,奉回沈晏辞面前。
沈晏辞余光瞥了一眼摊开的折页。
奏折内容并非什么军国大事,而是有言官进言,要弹劾礼部侍郎。
言其当街杀妻,闹市行凶,引得百姓哗然,影响极其恶劣。
这段时间沈晏辞的精力都耗在与北狄的战事上,只得将许多前朝的琐碎暂且搁置。
此刻看到这桩案子,他难免有些讶异。
在他的印象中,刘侍郎素以爱妻闻名,俸禄家财都悉数交由夫人打理,是朝中有名的‘惧内’之人。
这样一个爱妻成痴的官员,怎会做出如此荒诞暴戾之举?
于是他指着奏折问李德全,“怎么回事?”
李德全道:“回皇上,起因是陇原大旱,朝廷募捐赈灾。刘侍郎有意捐银,便回家向夫人支取家中积蓄。怎料一查才知,府中存银竟已所剩无几。
夫人支吾其词,刘侍郎便详查了开销去向,竟发现夫人多年来将大量钱财暗中贴补给了文竹馆的一名戏子,二人暗通款曲已久。
刘侍郎本就因独子早夭而深受打击,此刻又惊闻此等丑事,更疑心那独子是否也非自己骨血,便寻了法子验证。”
“验证?”沈晏辞打断他,“朕没记错的话,刘侍郎的儿子去年年初就已病逝,尸骨怕都寒透了。一个死人,他要如何验证血亲?”
侯院判道:“启禀皇上,便是人已化骨,亦可用‘滴骨验亲’之法验明亲缘。”
沈晏辞回眸瞥他一眼,“何意?”
第389章 他的身世2
侯院判解释道:“所谓‘滴骨验亲’,乃取生者之血,滴于亡者骨骸之上。若血液能渗入骨中,则证明二者有血缘之亲;若血滴浮于骨表,不入分毫,则非亲生。
此法古已有之,早于‘滴血验亲’。《会稽先贤传》有载:陈业之兄渡海罹难,同船者数十人尸骸难辨。陈业念至亲骨血相连,应异于他人,遂割臂沥血于骸骨之上,其血立时沁入一具骸骨,余骨皆不入。前朝经略安抚使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中,也对此法有所详述。”
殿内一时静得只闻铜漏滴答。
沈晏辞反复摩挲着左手拇指上佩戴的那枚墨玉扳指,沉默了好半晌,才缓缓开口,
“即便刘元吉的夫人行止有亏,这也绝非是他当街泄愤杀妻的借口。去知会礼部尚书,即刻将刘元吉革职查办,移交有司衙门,一切依大懿律秉公处置。”
“奴才遵旨。”李德全躬身领命,随即又低声请示道:
“皇上,太后的梓宫在宫中停灵明日是最后一日,后日卯时便要起驾奉移皇陵安葬。按制需择宗室亲王为太后扶灵引柩,如今端王不在京中,不知皇上属意哪位王爷担此重任?”
沈晏辞目光投向殿外乌沉沉的夜色,手中摩挲扳指的动作一滞,
“到底母子一场。老五不在,朕当亲自送母后最后一程。”
*
大懿祖制,卑不动尊。
若皇后先于皇帝崩逝,则可随葬帝陵,且陵墓暂不封固,以待帝崩同穴。
然若皇帝先逝,则皇后薨后,便不得再入帝陵,只能在皇帝陵寝的西北方位另起新陵,此谓同茔不同穴。
更何况太后并非先帝的原配嫡妻,她本就没有资格与先帝同穴而葬。
沈晏辞破例准许她与先帝同茔,已是给足了她身后体面。
自先帝下葬后,坤陵主墓穴早已彻底封固。
如今为太后新建的陵寝,位于坤陵西北,其内仅以一条狭窄的墓道与主陵相连。
待太后梓宫安放、封陵大典完成,这条最后的通道也将被永久封死,再无正道可通入皇陵。
这一年的七月二十日。
沈晏辞亲自为太后扶灵引柩,前往坤陵送太后遗躯下葬。
此行除御林军护送外,沈晏辞还携了几名暗卫相随。
这几人皆是沈晏辞在潜邸时便跟随他的心腹班底,但也正因是天子近侍,仗着权势便利,暗地里也没少行些盘剥百姓的勾当。
李德全曾数次隐晦地向沈晏辞禀报过他们的劣迹,沈晏辞却以他们能力出众为由,未曾敲打约束,只由着他们去。
行队护送太后的梓宫抵达坤陵时,已是两日后的事儿了。
头天夜里,沈晏辞宴请随行侍卫,备了珍馐佳酿,道他们一路辛苦。
众人酒足饭饱一顿,次日卯时在坤陵神道前行了丧仪,便该安置太后梓宫入陵。
依照祖制,即便是亲王代皇帝扶灵至此,也当止步陵前,由内侍宫人抬棺送入地宫安放。
帝王或宗亲为避谶讳,极少有亲自踏入陵寝的。
可沈晏辞与太后母子情深,却是执意要亲自送太后最后一程。
他挥手屏退了欲跟随的李德全与御前侍卫,只点了那几名暗卫跟着抬棺入陵。
待将太后的梓宫安放在早已备好的汉白玉棺床之上后,暗卫本打算护送沈晏辞离去,
沈晏辞却看向了地宫深处那条连接着先帝主陵的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