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陈向兵一拍胸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妈,我明白!”
孩子们有上进心,田园自然不会拦着,她想了想,点头,“成,回头就给你们办手续,送你们去小学。”
“欧耶!”陈向兵一挥小拳头,转身朝外跑,“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去。”
田园看着他欢快的背影,一时心底有些感慨,当初跟在她身后的两个小尾巴,现在已经是小雏鹰,要张开翅膀学着自己飞翔了。
让人感慨又欣慰。
不过她实在没想到,家里这两个小家伙要去上小学的消息一传出去,后面的走向看得让人迷糊。
能不迷糊吗,让蒋云秀说,孩子这前后俩态度,让人不知道该说啥,原本,她家龙凤胎和向军向兵差不多大,都是要明年上小学的,之前那阵子,俩人回来还在那庆幸呢,说洪武和圆圆他们去上小学,要离开育红班和田老师,幸亏他们还能继续上育红班。
可这话说出来没几天,跟着去了趟小学,这态度就大变样,当天回来就说小学好,地方多,人也多,做游戏可好玩,再说起洪武和圆圆,那嘴里就是羡慕,他们要变成小学生了,和小学里那些哥哥姐姐们一样。
结果又过两天,俩人放学回来宣布,他们也要去上小学。
这事儿整的,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接着她就听说,不光他家这俩,育红班剩下和向兵向军差不多大的,都吆喝着要去上小学去。
家属工厂里,李于蓝也是奇,她这回没忍住,“我去找田老师,说我家圆圆一提上小学就哭,田老师还说呢,让我不用担心,她给孩子转过来。”
“可我也没想到,她能彻底让孩子转性啊,之前哭着喊着说不去不去,现在呢,让我给做新布包,买新本子,说等再开学,她就去上小学,你说可是奇了。”
马红也是想不明白,“我问洪武去参观小学都干啥了,他说可有意思,我听着也就是做几个游戏,听听课,咱也不知道田老师咋整的,那一个个就乐意去小学了。”
大人们不懂,可孩子们懂,对他们来说,走出育红班,走进小学,就像是在告诉别人,我长大了,我可以自己面对家属院外面的一切,这种自信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探索的欲望,大人们无法理解。
更不用提,对育红班的孩子们来说,陈向兵和田向军小哥俩就是大家的风向标,出问题找向军,要热闹找向兵,向着他俩靠近,已经是孩子们不自觉中形成的习惯,既然两人都要去小学,那其他人自然要跟上的。
升小学这件事解决以后,田园收到了陈采风的信。
对于姑姑,向军和向兵印象还很深刻,他们还记得姑姑的笑和温暖手掌,所以一收到陈采风的信,陈向兵迫不及待问田园。
“妈,姑姑信里写啥呢,有没有提我们三个?”
看得出来,陈采风这封信写得很认真,里面还有其他稚嫩的笔记,想来是孩子们写的,家长里短写了三四页的纸,田园把她问孩子们的那一页拿出来给陈向兵,“姑姑想你们呢,呐,自己看吧。”
陈向兵如今字虽认不全,可磕磕绊绊能读一些,他原本想自己读,读了两句觉得费尽,喊来田向军给念,他和妹妹在一边听着。
田园把剩下的信读一遍,心里止不住生出些欣喜,当时她决定留下酱海鲜的方子是正确的,如今大姐家的日子,眼看着越来越好。
确实是越来越好的,如今陈采风家里又添了两口陶缸,几乎每天,李来福都会用他那个背篓,背上七八斤的酱海鲜,天不亮就出发,去镇上巷子里卖,同样的,镇上好些人家,已经习惯每天端着碗等着他,对他们来说,一毛钱吃上一碗色泽油亮,滋味绝佳的海货,尝个鲜美的滋味,很是划算。
陈采风四个孩子,她没什么大学问,因着父母去的早,一辈子就盼着自己家人健康平安,四个孩子也取这四个字,两个小子在前头,承健承康,两个闺女在后面,承平承安。
原本她和丈夫商量着,老大承健十岁,已经是三年级,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等上完三年级,字认个差不离就下学,十来岁已经不小,跟着队里上工,多少能顶点工,年底分粮还能多拿些。
田园临走前却给她说,不管多穷,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只有上学才有出路。
这话她知道,可她也更知道,家里四个孩子都上学,这事难,让她一直伸手朝着弟弟家借钱,她做不来。
可她没想到,田园留下的这个酱海鲜的方子,直接带着他们脱贫致富了。
‘承健知道不用下学,高兴的直蹦,妹子,还是你说的对,得让孩子上学,以后啊,我再也不说那下学上工的话,要是真能和你说的,以后高考能恢复,我和你姐夫就好好供着孩子上学,要是家里能出来四个大学生,我这辈子也值了。’
‘这酱海鲜卖得是真好,我按照你说的,卖之前放搪瓷盆里搁井水里凉着,你是不知道,味道是真不错,清凉爽口,每天你姐夫一去,不一会功夫就能卖个精光。’
‘你教给我这个方子,可是让我们一家改了命数,那些账我都记着呢,你不让我寄钱,我就存着,等你们回来再给你,先说好,你不许说那些个不要的话。’
陈采风就和拉家常一样,字里行间是淳朴的感激,田园看得高兴,可想而知,这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孩子们看完关于自己的信,还要看其他的,也没什么不能看的,田园索性都给陈向兵。
看完信,小哥俩才知道田园把做酱海鲜的方法教给了姑姑,姑姑用它挣了钱。
妈妈让姑姑一家人生活的越来越好,陈向兵只觉得与有荣焉,他眼睛亮晶晶的,都是骄傲,“妈,姑姑做酱海鲜卖,能挣钱让哥哥姐姐们继续上学啊,可真好。”
田向军点头,“妈做的酱海鲜味道好的,大家都喜欢吃,指定也好卖,这样姑姑和姑父就不用那么累了。”
田园点头,“对啊,你看最后一页,是哥哥姐姐们的话,他们也高兴呢。”
怎么能不高兴呢,晚上,陈海明细细看过信,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字,良久,他抬头看田园,“谢谢你。”
他有时候会羡慕老二的巧嘴,就像这时候,他好像有千言万语的话要说,可总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那么多话最后总是汇聚成一句谢谢。
他看田园,“之前我给她寄钱,她从来不花,我总觉着自己没用。”
有时候,亲情就是这么没法说的东西,田园靠着他,“那是因为,大姐觉得你在海上挣钱辛苦,她舍不得花,不到山穷水尽,她不想靠着我们。”
田园伸手把信拿过来,“所以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姐两口子勤劳能干,只要有门路,她靠着自己就能发家致富。”
她伸手弹一下信纸,眉眼灵动,“虽然现在政策已经很松,可还是时不时抓投机打把,我还是给大姐去信,让大姐夫更机动些,东西打出名声就不愁卖,让他多换些地方,确保万无一失。”
见陈海明定定看着自己不说话,田园喂一声,“看什么,傻乎乎的。”
迎接她的,是他垂眸递过来的唇。
该怎么表达心底的爱意呢,他不会说,只能把这爱化在亲吻里,让她沉溺。
不提田园怎么带着孩子们给姑姑一家写回信,只说育红班,盛夏之后,初秋来临,家属院育红班七八个小小毕业生,挎上小书包,走出家属院,雄赳赳气昂昂踏进了四方小学。
小学是什么样的呢?刚上几天,陈向就很有感触,不像育红
班老师会时时关注着他们,把他们当成一群小宝宝,在小学,他们是自己的小主人,下了课,时间都是自己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可是让陈向兵很是兴奋,也让他社牛的属性充分施展开来,没过几天,恨不能全校的同学都和他称兄道弟,提起陈向兵没一个不知道的。
而老师也对家属院的孩子们非常欢迎,不仅是因着之前参观给老师们留下的好印象,更多的是家属院的孩子家庭条件毕竟更好些,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起来不费什么事。
可老师实在没想到,这群孩子能够这么不费事。
没上三天,一年级老师直接无法压抑内心的惊讶,跑到乔耕书的办公室分享自己的发现,“校长,咱学校进来一个,不,一群,一群天才!”
第60章 惊掉下巴
教一年级的老师叫柯鸣,他是四方岛上第一个大学生,当年他考上大学,轰动全岛,大学生啊,毕业包分配,端铁饭碗,一辈子不愁吃喝,是这个年代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柯鸣那时候满心壮志,他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一生。
四年时间,他认真学习,名列前茅,谁能预料到呢,毕业前夕,一下变了天,他们每天学习报纸、上街喊口号、参加批斗会,刚开始,他们觉着这是神圣的,正义的,是为国家剔除毒瘤,是涤荡风气。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uf.html" title="七月田"target="_blank">七月田
孩子们有上进心,田园自然不会拦着,她想了想,点头,“成,回头就给你们办手续,送你们去小学。”
“欧耶!”陈向兵一挥小拳头,转身朝外跑,“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去。”
田园看着他欢快的背影,一时心底有些感慨,当初跟在她身后的两个小尾巴,现在已经是小雏鹰,要张开翅膀学着自己飞翔了。
让人感慨又欣慰。
不过她实在没想到,家里这两个小家伙要去上小学的消息一传出去,后面的走向看得让人迷糊。
能不迷糊吗,让蒋云秀说,孩子这前后俩态度,让人不知道该说啥,原本,她家龙凤胎和向军向兵差不多大,都是要明年上小学的,之前那阵子,俩人回来还在那庆幸呢,说洪武和圆圆他们去上小学,要离开育红班和田老师,幸亏他们还能继续上育红班。
可这话说出来没几天,跟着去了趟小学,这态度就大变样,当天回来就说小学好,地方多,人也多,做游戏可好玩,再说起洪武和圆圆,那嘴里就是羡慕,他们要变成小学生了,和小学里那些哥哥姐姐们一样。
结果又过两天,俩人放学回来宣布,他们也要去上小学。
这事儿整的,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接着她就听说,不光他家这俩,育红班剩下和向兵向军差不多大的,都吆喝着要去上小学去。
家属工厂里,李于蓝也是奇,她这回没忍住,“我去找田老师,说我家圆圆一提上小学就哭,田老师还说呢,让我不用担心,她给孩子转过来。”
“可我也没想到,她能彻底让孩子转性啊,之前哭着喊着说不去不去,现在呢,让我给做新布包,买新本子,说等再开学,她就去上小学,你说可是奇了。”
马红也是想不明白,“我问洪武去参观小学都干啥了,他说可有意思,我听着也就是做几个游戏,听听课,咱也不知道田老师咋整的,那一个个就乐意去小学了。”
大人们不懂,可孩子们懂,对他们来说,走出育红班,走进小学,就像是在告诉别人,我长大了,我可以自己面对家属院外面的一切,这种自信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探索的欲望,大人们无法理解。
更不用提,对育红班的孩子们来说,陈向兵和田向军小哥俩就是大家的风向标,出问题找向军,要热闹找向兵,向着他俩靠近,已经是孩子们不自觉中形成的习惯,既然两人都要去小学,那其他人自然要跟上的。
升小学这件事解决以后,田园收到了陈采风的信。
对于姑姑,向军和向兵印象还很深刻,他们还记得姑姑的笑和温暖手掌,所以一收到陈采风的信,陈向兵迫不及待问田园。
“妈,姑姑信里写啥呢,有没有提我们三个?”
看得出来,陈采风这封信写得很认真,里面还有其他稚嫩的笔记,想来是孩子们写的,家长里短写了三四页的纸,田园把她问孩子们的那一页拿出来给陈向兵,“姑姑想你们呢,呐,自己看吧。”
陈向兵如今字虽认不全,可磕磕绊绊能读一些,他原本想自己读,读了两句觉得费尽,喊来田向军给念,他和妹妹在一边听着。
田园把剩下的信读一遍,心里止不住生出些欣喜,当时她决定留下酱海鲜的方子是正确的,如今大姐家的日子,眼看着越来越好。
确实是越来越好的,如今陈采风家里又添了两口陶缸,几乎每天,李来福都会用他那个背篓,背上七八斤的酱海鲜,天不亮就出发,去镇上巷子里卖,同样的,镇上好些人家,已经习惯每天端着碗等着他,对他们来说,一毛钱吃上一碗色泽油亮,滋味绝佳的海货,尝个鲜美的滋味,很是划算。
陈采风四个孩子,她没什么大学问,因着父母去的早,一辈子就盼着自己家人健康平安,四个孩子也取这四个字,两个小子在前头,承健承康,两个闺女在后面,承平承安。
原本她和丈夫商量着,老大承健十岁,已经是三年级,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等上完三年级,字认个差不离就下学,十来岁已经不小,跟着队里上工,多少能顶点工,年底分粮还能多拿些。
田园临走前却给她说,不管多穷,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只有上学才有出路。
这话她知道,可她也更知道,家里四个孩子都上学,这事难,让她一直伸手朝着弟弟家借钱,她做不来。
可她没想到,田园留下的这个酱海鲜的方子,直接带着他们脱贫致富了。
‘承健知道不用下学,高兴的直蹦,妹子,还是你说的对,得让孩子上学,以后啊,我再也不说那下学上工的话,要是真能和你说的,以后高考能恢复,我和你姐夫就好好供着孩子上学,要是家里能出来四个大学生,我这辈子也值了。’
‘这酱海鲜卖得是真好,我按照你说的,卖之前放搪瓷盆里搁井水里凉着,你是不知道,味道是真不错,清凉爽口,每天你姐夫一去,不一会功夫就能卖个精光。’
‘你教给我这个方子,可是让我们一家改了命数,那些账我都记着呢,你不让我寄钱,我就存着,等你们回来再给你,先说好,你不许说那些个不要的话。’
陈采风就和拉家常一样,字里行间是淳朴的感激,田园看得高兴,可想而知,这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孩子们看完关于自己的信,还要看其他的,也没什么不能看的,田园索性都给陈向兵。
看完信,小哥俩才知道田园把做酱海鲜的方法教给了姑姑,姑姑用它挣了钱。
妈妈让姑姑一家人生活的越来越好,陈向兵只觉得与有荣焉,他眼睛亮晶晶的,都是骄傲,“妈,姑姑做酱海鲜卖,能挣钱让哥哥姐姐们继续上学啊,可真好。”
田向军点头,“妈做的酱海鲜味道好的,大家都喜欢吃,指定也好卖,这样姑姑和姑父就不用那么累了。”
田园点头,“对啊,你看最后一页,是哥哥姐姐们的话,他们也高兴呢。”
怎么能不高兴呢,晚上,陈海明细细看过信,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字,良久,他抬头看田园,“谢谢你。”
他有时候会羡慕老二的巧嘴,就像这时候,他好像有千言万语的话要说,可总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那么多话最后总是汇聚成一句谢谢。
他看田园,“之前我给她寄钱,她从来不花,我总觉着自己没用。”
有时候,亲情就是这么没法说的东西,田园靠着他,“那是因为,大姐觉得你在海上挣钱辛苦,她舍不得花,不到山穷水尽,她不想靠着我们。”
田园伸手把信拿过来,“所以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姐两口子勤劳能干,只要有门路,她靠着自己就能发家致富。”
她伸手弹一下信纸,眉眼灵动,“虽然现在政策已经很松,可还是时不时抓投机打把,我还是给大姐去信,让大姐夫更机动些,东西打出名声就不愁卖,让他多换些地方,确保万无一失。”
见陈海明定定看着自己不说话,田园喂一声,“看什么,傻乎乎的。”
迎接她的,是他垂眸递过来的唇。
该怎么表达心底的爱意呢,他不会说,只能把这爱化在亲吻里,让她沉溺。
不提田园怎么带着孩子们给姑姑一家写回信,只说育红班,盛夏之后,初秋来临,家属院育红班七八个小小毕业生,挎上小书包,走出家属院,雄赳赳气昂昂踏进了四方小学。
小学是什么样的呢?刚上几天,陈向就很有感触,不像育红
班老师会时时关注着他们,把他们当成一群小宝宝,在小学,他们是自己的小主人,下了课,时间都是自己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可是让陈向兵很是兴奋,也让他社牛的属性充分施展开来,没过几天,恨不能全校的同学都和他称兄道弟,提起陈向兵没一个不知道的。
而老师也对家属院的孩子们非常欢迎,不仅是因着之前参观给老师们留下的好印象,更多的是家属院的孩子家庭条件毕竟更好些,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起来不费什么事。
可老师实在没想到,这群孩子能够这么不费事。
没上三天,一年级老师直接无法压抑内心的惊讶,跑到乔耕书的办公室分享自己的发现,“校长,咱学校进来一个,不,一群,一群天才!”
第60章 惊掉下巴
教一年级的老师叫柯鸣,他是四方岛上第一个大学生,当年他考上大学,轰动全岛,大学生啊,毕业包分配,端铁饭碗,一辈子不愁吃喝,是这个年代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柯鸣那时候满心壮志,他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一生。
四年时间,他认真学习,名列前茅,谁能预料到呢,毕业前夕,一下变了天,他们每天学习报纸、上街喊口号、参加批斗会,刚开始,他们觉着这是神圣的,正义的,是为国家剔除毒瘤,是涤荡风气。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uf.html" title="七月田"target="_blank">七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