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没有人知道。
来忏悔的人更不敢挖开探究,他们恐惧见到森白的枯骨,恐惧直面死于他们讨伐助威下的亡魂。
他们是来忏悔悼念的。
成千上万的人跋山涉水来到此处,他们膝盖跪在湿泞的地上,拔去土堆上的杂草。
不知道土堆里埋葬的,是孩童还是成年男女,亦或者是年迈佝偻宇岩污的老人,于是瓜果放一点、浊酒斟一杯,烧去折成金元宝形状的纸钱,祈祷超度。
万望冤魂远去,莫要再降罪与罚。
“做这些有意义吗?”沈玦靠在殷木槿胸膛,咳嗽两声,像是询问,又像是自言自语。
殷木槿珍重地抚摸沈玦的鬓角:“或许有,又或许没有,但现在看,至少算是好的。”
悼念亡魂的人多了,叛乱的声音就变得小了,需要武力镇压的情况也少了,至少这样看,他们做的这些,还算有成效。
但是同时,朝廷也渐渐变得不再让人信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群为政者的当务之急,便是尽最大努力挽回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事已至此,模糊或否认过去都是愚蠢之举,唯有大方承认过错,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朝中众臣商讨了三日,最终决定采取祭天之举,在百姓的见证下,求雨、忏悔,真正意义上的上表天听,以消弭国难、续命皇权。
“子不语怪力乱神,”作为舆论的制造者,殷木槿觉得近来发生的一切都极其可笑,“没想到这种时候了,那群老匹夫竟然想出如此荒唐的法子。”
讨论起这件事时,沈玦正坐在躺椅上,盯着啄虫吃的小翠发呆,他想了想:“我们消息放出去,就有那么多的人赶去祭拜亡魂,说明他们还是惧怕且相信,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能达到目的,就是好办法,只是——”
沈玦顿了下,殷木槿就放下手中的书,替他说下去。
“只是朝中有假皇帝和乌和颂,他们二人不反对,就说明祭天一事,绝对顺利不了。”
第61章 习惯与痛相伴
自祭天消息放出,到当日,中间只有三天时间。
时间太紧迫,来不及彻底弄清楚乌和颂的目的,两人只好商讨过,着重调查京中禁军以及京郊几个州县的军队调遣情况。
结果却是一切如常。
“很奇怪,若我是乌和颂,肯定是要趁祭天之时,将所有仇人一网打尽,可影族残党没有几个,他又不调遣军队过来,拿什么达成目的?”
祭天前一日夜,或者说祭天当日凌晨,沈玦和殷木槿两人毫无睡意,一同待在书房里,琢磨其中关窍。
殷木槿十分赞同沈玦的说法,他同样觉得不合理,却无法解释:“这几日,我也让殷九带人守着乌和颂的府邸,他每日照常上朝,下朝回府后便不再外出,一点异常动作都没有,实在让人摸不透。”
沈玦也蹙着眉心,微凉的掌心搭在殷木槿手腕上:“越是这样看不出异常,情况可能就越严重。”
他想了想,又问:“可有法子阻止?让他们出不了京,祭不了天?”
祭天的位置选在京城之北,隔壁州县的一座山上。
那山名叫天山,是以京城为中心,方圆百里内,最高最险的一座山,自山中往上,植被愈发稀疏,举目望去皆是嶙峋怪石,路也出了名的崎岖难走。
建朝以来,皇帝祭天大都选择此山,这次也无可指摘。
可就是这样一座险山,要是乱起来,要控制局势简直难上加难。
殷木槿为难地摇头:“很难,一是这段时间又是天灾又是民乱,祭天一事无论乌和颂是否从中推动,都是安稳民心之举,若是祭天不成,民心必定动荡;二是我们都不是朝中掌权之人,左右不了众臣的决定;至于其三……我们察觉到皇帝身份有异的时间太短了,拿不出证据,就算当着众人的面揭穿他的身份,也不会有几人相信我们。”
殷木槿越说越觉得处境艰难,他自小就没有仕途志向,如今也只是商人一个,生意做得再大,也还是在政事上说不了话。
他摇头苦笑,万万没想到,到最后,千万人生死存亡以及国朝兴衰的担子,竟然让他一个连皇宫都没进过几回的商人担下。
若是让朝中那群大臣知道了,脸皮都要羞愧地揭下来吧。
沈玦沮丧着,余光瞥见他精神不振,佯装镇定,拍拍他的肩膀安慰:“别担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白日里靖王不是已经来信,言已经说服沿途官员,借兵前来,明日便能到嘛。”
殷木槿点点头,不再让沈玦担心。
说来,求助靖王的法子还是沈玦提出的,两人商定过,没有选择告知靖王实情,一是靖王年岁太小,又向来是没有原则的敬重爱戴他的皇兄,骤然知道可能承受不住打击;二是他肩负着安稳民心的重任,若是他先自乱阵脚,情势会更加难解。
是以,邀靖王相助地理由,只是京城有乱,需要借兵平定。
说起靖王,殷木槿想起前段时间和靖王的交谈相处,询问沈玦:“靖王和皇帝并非一母所出,儿时的处境也天差地别,为何靖王对皇帝有如此重的孺慕之情?”
沈玦有些稀奇,问他:“我看王爷对你很是看重,难道他就没有和你提及过这些?”
“的确提及过,”殷木槿想起去前段时间与靖王同乘马车时,靖王的喋喋不休,“说是少时太子救过他一命,难道就是因为如此?”
沈玦珍郑重点头:“就是因为如此。”
殷木槿觉得难以置信。
“很难理解吗?”沈玦这个问题带着些许笑意,以及感慨,还有无法称量的重量。
殷木槿感知到,目光看向沈玦。
沈玦正在看他,眸中的光点也同样有重量。
沈玦说:“当年,你不也是因为我救过你一命,然后千里迢迢进京来寻我吗?十余年的恩怨,不都源于当年破败寺庙里的一场见面?”
几个字重重拨动心弦,殷木槿呼吸泛起隐秘绵延的痛楚。
是了,经历过的欢笑苦痛一桩桩、一件件,层层累加,差点让他忘记,世间还有如此纯粹的情感。
这种纯粹如蜜糖、如砒霜,既痛快又苦楚的含在口中,让他即使在被一剑穿胸、死里逃生的境地里,也从未想过让沈玦拿命来偿。
他曾拥有,也该理解林清朝、理解沈玦。
落在身上的恩情沉重甜蜜,就算在乎之人渐渐变得面目全非,也只会试图理解,一遍遍地帮忙找理由。
“所以我甚至害怕去设想,”沈玦的目光从他脸上撤去,落在阴影里,“王爷那么赤诚热忱的一个少年,来日知道了真相,该怎么办……”
殷木槿轻轻抚摸沈玦的脊背:“时间是一味良药……”
时间是一味良药,它虽然不会让痛楚消失,却能让人渐渐麻木,直到……
习惯与痛相伴。
沈玦抓住他,声音颤抖:“对不起……”
又一次的道歉,殷木槿知道劝阻无用,便不试图说那些无用的话,他把沈玦抱住,感受怀中颤抖着,却让他无比心安的温度。
这种感知存续的时间很短暂,因为静谧夜色里,遥遥传来钟鼓之声。
是祭天队伍集结的讯号。
两人没有时间温存耽搁,迅速换好衣服,赶到北城门。
月光如洗,旗帜飘扬,祭天的队伍绵长数里,看不到尽头。
两人刚站定,一直等候的梁洪就得到消息小跑着过来,对沈玦恭敬道:“陛下口谕,命沈公子留守京城,不得有误。”
沈玦很意外,下意识看向殷木槿。
近日他虽然告病在家,却仍是御前侍卫的身份,职责始终是保护皇帝,如今皇帝出京,不仅不让他近身保护,还让他留守京城。
殷木槿点点头,道:“你不是说还有未查明之事吗,今日不正是个好机会?”
“确实如此,”沈玦想了想,挨近他低声道,“你注意安全,待我查明这边的事,就赶去与你汇合。”
目送沈玦离开后,殷木槿往队伍尾端走去,有几人远远瞧见他,朝他招手:“殷公子,这边这边!”
打招呼的是京中几位有名的商人,各个享有万贯家财,这些年来和殷家一直保持着合作,看到他自然热情。
见他走近,几人便自发热络地拉着他聊起来:“来来来,我们正在这儿说呢,这自古以来啊,行商之人多别人看不起,好事摊不上,遭殃的事倒是排在第一个,今儿陛下特意下令,允我们参与祭天,实在是古往今来第一次,莫大的殊荣啊!”
殊荣吗,到头来还是遭殃丢命的事。
殷木槿心里想着,面上还是附和:“陛下仁慈,我朝之幸。”
“对,以前只是听说祭天的声势多么浩大,今儿也是轮到我们见识了,诶,夜风太凉,我们回马车上聊。”
殷木槿被几人恭维着,走在最前面,脚刚踩上脚蹬,身后就传来一声急切的呼唤。
来忏悔的人更不敢挖开探究,他们恐惧见到森白的枯骨,恐惧直面死于他们讨伐助威下的亡魂。
他们是来忏悔悼念的。
成千上万的人跋山涉水来到此处,他们膝盖跪在湿泞的地上,拔去土堆上的杂草。
不知道土堆里埋葬的,是孩童还是成年男女,亦或者是年迈佝偻宇岩污的老人,于是瓜果放一点、浊酒斟一杯,烧去折成金元宝形状的纸钱,祈祷超度。
万望冤魂远去,莫要再降罪与罚。
“做这些有意义吗?”沈玦靠在殷木槿胸膛,咳嗽两声,像是询问,又像是自言自语。
殷木槿珍重地抚摸沈玦的鬓角:“或许有,又或许没有,但现在看,至少算是好的。”
悼念亡魂的人多了,叛乱的声音就变得小了,需要武力镇压的情况也少了,至少这样看,他们做的这些,还算有成效。
但是同时,朝廷也渐渐变得不再让人信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群为政者的当务之急,便是尽最大努力挽回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事已至此,模糊或否认过去都是愚蠢之举,唯有大方承认过错,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朝中众臣商讨了三日,最终决定采取祭天之举,在百姓的见证下,求雨、忏悔,真正意义上的上表天听,以消弭国难、续命皇权。
“子不语怪力乱神,”作为舆论的制造者,殷木槿觉得近来发生的一切都极其可笑,“没想到这种时候了,那群老匹夫竟然想出如此荒唐的法子。”
讨论起这件事时,沈玦正坐在躺椅上,盯着啄虫吃的小翠发呆,他想了想:“我们消息放出去,就有那么多的人赶去祭拜亡魂,说明他们还是惧怕且相信,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能达到目的,就是好办法,只是——”
沈玦顿了下,殷木槿就放下手中的书,替他说下去。
“只是朝中有假皇帝和乌和颂,他们二人不反对,就说明祭天一事,绝对顺利不了。”
第61章 习惯与痛相伴
自祭天消息放出,到当日,中间只有三天时间。
时间太紧迫,来不及彻底弄清楚乌和颂的目的,两人只好商讨过,着重调查京中禁军以及京郊几个州县的军队调遣情况。
结果却是一切如常。
“很奇怪,若我是乌和颂,肯定是要趁祭天之时,将所有仇人一网打尽,可影族残党没有几个,他又不调遣军队过来,拿什么达成目的?”
祭天前一日夜,或者说祭天当日凌晨,沈玦和殷木槿两人毫无睡意,一同待在书房里,琢磨其中关窍。
殷木槿十分赞同沈玦的说法,他同样觉得不合理,却无法解释:“这几日,我也让殷九带人守着乌和颂的府邸,他每日照常上朝,下朝回府后便不再外出,一点异常动作都没有,实在让人摸不透。”
沈玦也蹙着眉心,微凉的掌心搭在殷木槿手腕上:“越是这样看不出异常,情况可能就越严重。”
他想了想,又问:“可有法子阻止?让他们出不了京,祭不了天?”
祭天的位置选在京城之北,隔壁州县的一座山上。
那山名叫天山,是以京城为中心,方圆百里内,最高最险的一座山,自山中往上,植被愈发稀疏,举目望去皆是嶙峋怪石,路也出了名的崎岖难走。
建朝以来,皇帝祭天大都选择此山,这次也无可指摘。
可就是这样一座险山,要是乱起来,要控制局势简直难上加难。
殷木槿为难地摇头:“很难,一是这段时间又是天灾又是民乱,祭天一事无论乌和颂是否从中推动,都是安稳民心之举,若是祭天不成,民心必定动荡;二是我们都不是朝中掌权之人,左右不了众臣的决定;至于其三……我们察觉到皇帝身份有异的时间太短了,拿不出证据,就算当着众人的面揭穿他的身份,也不会有几人相信我们。”
殷木槿越说越觉得处境艰难,他自小就没有仕途志向,如今也只是商人一个,生意做得再大,也还是在政事上说不了话。
他摇头苦笑,万万没想到,到最后,千万人生死存亡以及国朝兴衰的担子,竟然让他一个连皇宫都没进过几回的商人担下。
若是让朝中那群大臣知道了,脸皮都要羞愧地揭下来吧。
沈玦沮丧着,余光瞥见他精神不振,佯装镇定,拍拍他的肩膀安慰:“别担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白日里靖王不是已经来信,言已经说服沿途官员,借兵前来,明日便能到嘛。”
殷木槿点点头,不再让沈玦担心。
说来,求助靖王的法子还是沈玦提出的,两人商定过,没有选择告知靖王实情,一是靖王年岁太小,又向来是没有原则的敬重爱戴他的皇兄,骤然知道可能承受不住打击;二是他肩负着安稳民心的重任,若是他先自乱阵脚,情势会更加难解。
是以,邀靖王相助地理由,只是京城有乱,需要借兵平定。
说起靖王,殷木槿想起前段时间和靖王的交谈相处,询问沈玦:“靖王和皇帝并非一母所出,儿时的处境也天差地别,为何靖王对皇帝有如此重的孺慕之情?”
沈玦有些稀奇,问他:“我看王爷对你很是看重,难道他就没有和你提及过这些?”
“的确提及过,”殷木槿想起去前段时间与靖王同乘马车时,靖王的喋喋不休,“说是少时太子救过他一命,难道就是因为如此?”
沈玦珍郑重点头:“就是因为如此。”
殷木槿觉得难以置信。
“很难理解吗?”沈玦这个问题带着些许笑意,以及感慨,还有无法称量的重量。
殷木槿感知到,目光看向沈玦。
沈玦正在看他,眸中的光点也同样有重量。
沈玦说:“当年,你不也是因为我救过你一命,然后千里迢迢进京来寻我吗?十余年的恩怨,不都源于当年破败寺庙里的一场见面?”
几个字重重拨动心弦,殷木槿呼吸泛起隐秘绵延的痛楚。
是了,经历过的欢笑苦痛一桩桩、一件件,层层累加,差点让他忘记,世间还有如此纯粹的情感。
这种纯粹如蜜糖、如砒霜,既痛快又苦楚的含在口中,让他即使在被一剑穿胸、死里逃生的境地里,也从未想过让沈玦拿命来偿。
他曾拥有,也该理解林清朝、理解沈玦。
落在身上的恩情沉重甜蜜,就算在乎之人渐渐变得面目全非,也只会试图理解,一遍遍地帮忙找理由。
“所以我甚至害怕去设想,”沈玦的目光从他脸上撤去,落在阴影里,“王爷那么赤诚热忱的一个少年,来日知道了真相,该怎么办……”
殷木槿轻轻抚摸沈玦的脊背:“时间是一味良药……”
时间是一味良药,它虽然不会让痛楚消失,却能让人渐渐麻木,直到……
习惯与痛相伴。
沈玦抓住他,声音颤抖:“对不起……”
又一次的道歉,殷木槿知道劝阻无用,便不试图说那些无用的话,他把沈玦抱住,感受怀中颤抖着,却让他无比心安的温度。
这种感知存续的时间很短暂,因为静谧夜色里,遥遥传来钟鼓之声。
是祭天队伍集结的讯号。
两人没有时间温存耽搁,迅速换好衣服,赶到北城门。
月光如洗,旗帜飘扬,祭天的队伍绵长数里,看不到尽头。
两人刚站定,一直等候的梁洪就得到消息小跑着过来,对沈玦恭敬道:“陛下口谕,命沈公子留守京城,不得有误。”
沈玦很意外,下意识看向殷木槿。
近日他虽然告病在家,却仍是御前侍卫的身份,职责始终是保护皇帝,如今皇帝出京,不仅不让他近身保护,还让他留守京城。
殷木槿点点头,道:“你不是说还有未查明之事吗,今日不正是个好机会?”
“确实如此,”沈玦想了想,挨近他低声道,“你注意安全,待我查明这边的事,就赶去与你汇合。”
目送沈玦离开后,殷木槿往队伍尾端走去,有几人远远瞧见他,朝他招手:“殷公子,这边这边!”
打招呼的是京中几位有名的商人,各个享有万贯家财,这些年来和殷家一直保持着合作,看到他自然热情。
见他走近,几人便自发热络地拉着他聊起来:“来来来,我们正在这儿说呢,这自古以来啊,行商之人多别人看不起,好事摊不上,遭殃的事倒是排在第一个,今儿陛下特意下令,允我们参与祭天,实在是古往今来第一次,莫大的殊荣啊!”
殊荣吗,到头来还是遭殃丢命的事。
殷木槿心里想着,面上还是附和:“陛下仁慈,我朝之幸。”
“对,以前只是听说祭天的声势多么浩大,今儿也是轮到我们见识了,诶,夜风太凉,我们回马车上聊。”
殷木槿被几人恭维着,走在最前面,脚刚踩上脚蹬,身后就传来一声急切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