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想了想这边的事,贺存去了一趟城外,将接下来的工作交接一下,顺带去玻璃瓷器店薛老板那里,定制了不少专业器皿,什么蒸馏瓶、小烧杯、试管……
  等这边的店铺装修好,回来就可以研制洗护用品了,当然少不了美妆。
  眼见薛老板低头看着自己的刚递出去的图纸,若有所思的样子,出言打断了他的想法:“你看出它们的用处了?”
  “装水?”薛老板想了想,不确定道。
  “差不多,辅助工具,你可不要随便量产,我可提醒你了,到时候卖不出去……”
  被戳破小心思的薛老板尴尬一笑,“这样啊,放心不会的。”
  贺存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没说话,心思都只差写脸上了。
  “到时候我给你送府上去?”
  “行。”贺存看着他家里焕然一新的装修,和现代装修相比,真是一点都不逊色,还有一个专门养花的玻璃长廊,论享受,估计是没人比得过他们了。
  很多东西,他搞出来,还没来得普及,就被手下的人悄然推广开了,这倒省了他不少麻烦。
  将图纸交给他以后,贺存也带自己的小想法回去了。
  玻璃长廊——他是不是可以在将要开店的兰州城,修建一个温室大棚,用来种植南方蔬菜,如此一来,即可解决冬日酒楼没菜可食的难题;另一方面,有盈余的,冬日里还可以卖出去,增加一笔外快,一举两得!
  花上半个月的时间研究一下温室大棚的原理,以及各项技术。
  回白云村将打架的事处理好后,便可抽出时间安排这件事了,若是顺利,今年冬天就可以出成绩。
  还有刚才的蒸馏瓶,可以给徐玉树带过去,处理一下西北烈酒,就可以当酒精使了,处理伤口,杀菌消炎的一把好手。
  虽然他还不知道那边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是西北冬季严寒,今年的棉花还没产出,又冷又干,想来并不美妙。
  不过,今年他们的粮食算是最充足的一年了吧。
  有自己种的粮食,还有从贺家这里带回去的粮食,够这些人过一个冬天了。
  要是徐一他们得力,冬季御寒这件事儿,应该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边日薄西山;另一边的军营里,天色尚早。
  一群人捧着头这般大的碗,大口大口的吃饭。
  一阵悉悉索索的吃饭声中,有人边吃边说道:“今年冬天可以吃饱饭了。”
  “哈哈哈……去年这个时候,大家还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笑着笑着,又觉得心酸,西北的冬天可真冷,饥寒交迫的感觉……
  “幸好开春的时候,听将军的指令,将河边的土地都种了。”挤在一起吃饭的出声。
  “就是,上面说再过半个月就可以采摘棉花了,我可听说了那玩意儿能制冬衣,以后守夜就能暖和点儿了。”
  “等不到那时候,我听说这次商队带回来了好些布匹,将军已经让人赶制冬衣了……”
  围在一起,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短短一年时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第114章 生性懒散
  “宋公子, 小将军,这次去岭南,可还有其他的需要?”地上的徐一低声询问。
  书桌前的徐玉树捏了捏盘子里软乎乎的白馒头, 思索一番,如今西北粮草问题已经解决, 除开这些老病残兵外, 其他的, 估计贺存一时半会儿也帮不上忙。
  总不能让他来行军打仗,想到这儿,他记起来, 两人第一次在牙行相见时的场景, 那家伙不像是不会武功的人……
  他看了眼桌前, 疲倦的面色中带着一丝病态的‘宋公子’。
  见他轻轻摇了摇头,想了想,这么远的距离, 人家还养着几个小可爱, 就算自己想让人来,人也不会来。
  “贺存那里有什么, 你就带什么, 这次把前面的余账,算一算, 若是有闲钱, 就结掉一半。”
  “将军,我们手里没多少钱……”
  “那就四分之一, 反正他不缺钱花, 你让他宽限宽限,日后再给, 也是一样的……”徐玉树这话说得底气不足,却也没办法。
  西北这么多人,他是一个子儿都不敢乱花,尤其是和贺存做生意以后,那钱是刚进钱袋子,还没捂热,转手就出去了。
  不仅如此,自己还背了一屁股的外债,他从来不知道挣钱,存钱,竟是这般为难人的事儿。
  边上的秦将军见此,坦言道:“殿下,为何不让他在岭南也训练一批士兵,届时汴京城有何异动,西北、岭南两批人马……汴京那些人不足为患!”
  所谓的宋公子,听到这个建议,有些心动,如果岭南和西北都能有自己的兵马,他日事起,必定事半功倍。
  徐玉树看出他的心动,这件事可行性很高,可……这事儿绝对不能交给贺存,不然他怕自己日后会断粮,断粮事小,失去这个时不时有小惊喜的朋友,只怕会错失更多。
  何况,他在贺家也小住了一段时间,就他知道的,水云阁是贺心怡在负责,一城一个负责人,而贺存则是自己带着几个孩子四处跑,让他接手这事儿,估计比登天还难!
  粮食这事儿是人家顺手就顺带解决的事儿,当然前提是票子一分不少,不然……
  病容书生宋公子:“子言觉得此事……”
  徐玉树点了点头,“可行是可行,只是……”
  一屋的人听到这个突兀的转折,齐齐看向了他。
  “贺存生性懒散,好自由,虽多奇思妙想,却是一个喜爱黄白之物的散人……这件事交给他……”徐玉树适时的停顿了,剩下的话,大家都明白了。
  先前提议的秦将军中气十足,坦言:“那就更好办了,事成之后,自是许他黄金白银……”
  话还没说完,徐玉树便打断了他的话,“秦将军,贺东家日进斗金,金钱攻势,作用不大,若是他不情愿入局,一味坚持,只怕……适得其反。”
  嚯!这糟老头子就该派出去巡城,一天到晚屁事多!聒噪!
  听徐玉树这般说,宋太子若有所思。
  “殿下,沈温书在岭南,这件事或许可以交给他;而且贺轩也在,比起贺存,他更适合。”徐玉树上前提议。
  听到这两个人都在岭南,宋太子自是高兴不已;贺存他不了解,但贺轩,他的伴读,这个人的才干,他还能不了解?
  有他在,有沈家护着,这计划算是完美解决了第一步。
  商定下这件事后,宋太子立即修书一封,让徐一带着去了岭南。
  “秦将军的人?他什么时候也想走商队了?”断后的徐九嘀咕了一句,想到好不容易才轮到自己去岭南,这次去,一定要去水云阁好好吃一顿!!
  驼铃声远,带着西北特产的商队,沿着来时的路,慢悠悠回去。
  接到白云村出事信件的第二天,贺存就收拾东西,准备不日启程回去。
  尚未起身,便接到了贺轩的信:有几个家侍、还有工人受伤,但都已妥善安置。
  至于受伤的里正,先是请了济世堂的大夫前去看望,并无大碍,他出面给了感谢费;之后的事儿,就交给沈温书解决,毕竟那也算是朝廷官员,贺轩也不会多事。
  至于那些人,全都抓了起来,之后审理。
  贺轩让他先忙青州城的事儿,白云村的事儿他来解决即可。
  想想也是,现在回去事情都已经解决完了,他将手里的事儿交代好后,这才带着几个孩子往回走。
  这一趟出来很久了,再不回去,陈旭会暴走的!
  毕竟学院里最听话、最好带的几个孩子王都被带走,剩下的那些小孩听课效果,说不上差,但效果远不如这些孩子王在学校时好。
  毕竟几个孩子就没有在家写过作业,一到放学时间,全都静悄悄地先写作业,然后各自检查,修正,这也带动着其他同窗一起写作业。
  若是没有预习课业,这些孩子怕是书包都不会带回去,当然绝大部分时间里,那群孩子都是没带书回家的。
  所谓的书都是陈旭带着几个老师一笔一划抄出来的,只有低年级的学生需要这些。
  自己会写的,书院就不再提供,上课写板书的时候,这群孩子会在课后跟着抄,还有学生趁着假期的时间,向老师借书,提前全部抄下来。
  贺存见此,也没改善什么,现在他们学得简单,要是让家长们讨钱买书,反倒增加了村民的经济负担。
  作业不多,课程简单,让这些孩子抄点书,也没什么事儿。
  历时三天半,终于回了临安城。
  稍作休整,晚上吃饭时,听到消息的沈志远匆匆赶来。
  看到门口的人,贺子安滑下椅子,就朝门口跑了过去,毫无嫌隙的拉着沈志远,“志远哥哥,下次你和我们一起去青州玩,我在青州认识了好朋友,下次我介绍给你认识。”
  有点别扭的沈志远,轻轻点了点头,跟着贺子安的步伐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