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唐代刺史根据州府等级,品级为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
梧州是下州,刺史也就从五品下的品级,官袍为浅绯色。
“辛苦了!学的如何?”胡县丞态度亲和。
“回大人,学得差不多了,明日再把沉淀晾晒学了,即可返回。”师爷回道。
第121章 与天斗、与地斗
“阿樱!胡二郎君怎么还不来?是不是咱们的粉条没人要?”有村民等得心焦。
天不亮就起床,挑着货走了一个多时辰到官道,道上空无一人。
坐等了大半个时辰,还是不见有牛车过来。
大家都没吃早饭,又饿又渴的,心中难免焦虑。
这些粉条是大家的希望,要是没人要,虽说拿回去吃没问题,可是心头那团火热会被浇灭。
“别急!不管成不成,胡二郎君总归要派人来一趟!大家且安心等候!”苏樱安抚众人,其实她自己心里也在打鼓。
粉条在这个时候还没出现,确实开创先河,可是是否如预料般好卖,苏樱没把握。
坐在阴凉处,人人都眼巴巴看望官道远处。
唯有苏家三兄弟在附近转悠,查看道路,不时交流意见。
又等了半个时辰,远处来了几辆牛车。
“来了,来了!”这下众人心中大安,全都站起来,看着牛车慢悠悠走近。
待近了,看到县丞大人身边有一位浅绯色官袍的官员。
“草民见过大人!”众人恭敬垂手立两旁恭迎。
“诸位辛苦了!”卢照时抬手还礼。
在场的各位大多跟自己一样出自世家大族,牵来扯去的都能扯上姻亲关系,实在不好摆官架子。
“这些是你们要交的货?”卢照时看着二十几担粉条问。
“是,大人!”苏步成回道。
“嗯,不错不错!”卢照时有荣与焉,治下百姓有此成就,说明他治理清明。
“你是村长?”卢照时问。
“某是新来的犯官苏步成!”苏步成躬身道。
“哦,你就是苏县令?”卢照时仔细打量。
年龄与自己相仿,一身旧短褐,农人装扮,面带风霜。
虽躬身,但腰身挺直,尊而不卑,敬而不轻慢!分寸拿捏得很好。
嗯,不错,有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范儿。
“不敢!某流放此地,承蒙大人关照!”苏步成谦卑道。
“听闻你们用腐土做肥土,还有那个什么轮种,特来见识见识!”卢照时挽起苏步成,亲切道。
卢照时知道京官不好当,特别是长安、万年县令,外表看着风光,所有县令中品级最高的,天子脚下,一飞冲天的几率大过其他基层官员。
可是卢照时知道,这两个县的县令不似其他县令,归属州府垂直领导。
这两个县令头上管他的部门多了去,除了京兆府,六部各衙很多时候都直接找上他们。
谁都不能得罪,事儿是县令做,背锅也是县令,功劳嘛。看上面的良心,有良心的给个好评,没良心的闭口不提。
苏步成出身寒门,一个没啥背景的人做到长安县令,还做了好些年,真心不容易!
特别是苏步成灭蝗举动,卢照时甚是敬佩。
这人有勇气、有胆识,冒天下之大不韪灭蝗。
不是他没有政治敏感度,实在是所处位置无法窥得天机,根本不知上面想啥,一门心思保庄稼。
流放岭南,没有怨天尤人,能够迅速立起来,与天斗、与地斗,只为改变环境,生存下去。
有好事儿没有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带着全村人一起干。
与这样的官员一对比,划水多年卢照时觉得蛮惭愧。
“不敢,不敢,尚在实验中,效果要待收成后才看得出!”苏步成谦虚道。
“无妨,先看看,待来年丰收时,本官一定要来割一把!哈哈…”卢照时笑道。
苏家三兄弟、胡县丞陪着卢照时闲聊,其他人卸货、装货。
“呀,阿樱,这是咱们的大铁锅?”见刺史大人随和,众人少了些拘谨。
看到祝掌柜让人抬下大小两口锅,还有一块滤网,欢喜得紧。
“是啊,有了这东西,咱们能轻省不少!”苏樱笑道。
“这是…”卢照时没想到人群中有一位女娘。
不过十三四岁,瘦瘦巴巴,但好像是这群人的主心骨,就连苏步成好像都听从她的。
“此乃小女苏樱,这粉条便是她想出来,腐土做肥土、轮种亦是她提出的!”苏步成见卢照时面露疑惑,上前介绍。
“?”卢照时面色更是惊疑,一个小小女娘,竟有如此能耐,想不到这穷山恶水竟还藏着这般厉害人物。
“小女从小聪慧,喜看农书、百家杂书,经常奇思妙想,我等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做。
反正这荒地没啥产量,若是能成,也能造福众人。”苏步成解释道。
“难怪!”卢照时点头,“苏县令有胆量,有远见,敢于放手一搏!”
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活学活用。
科考场上,有人少年得志,一举夺魁,有人白发苍苍,依然壮志未酬。
会读书、活学活用这事儿不分男女,有的人天生就比普通人聪慧。
唐代民风开放,女人出头并不少见。
卢照时理解,觉得很正常,并不觉得苏樱有哪里不对劲儿。
大家七手八脚抬上牛车,胡二郎没来,祝掌柜带着钱来的。
“祝掌柜,蕨根粉条一共九十斤,葛根粉条二百三十斤,点一下。”苏樱报了数。
祝掌柜清点完,俩人开始算账,不分品种,一斤二十文,三百二十斤共六千四百文。
“东家说下一批货至少得五百斤,女娘可赶得出来?”祝掌柜乐呵呵道。
这些天江东犁售卖、加工不少,每日忙得团团转。
黑风乡的粉条收购他负责,要不了多久苏樱那里蜂蜜出产,祝掌柜腰杆子挺得直直的,精神头十足。
“有了这大铁锅,保证没问题!你只管安排车子来接货,就是记得带些箩筐来,我们编不过来。”苏樱笑道。
“成、成!”祝掌柜带着货离去。
苏步成带着卢照时、胡县丞边走边聊。
“听胡大人说你们要修路?”卢照时打量这崎岖山路,心中默默盘算人工、物力、费时。
“是!来时我等一路有查看。”苏步成恭敬道。
“哦,这路你们打算怎么修?”卢照时想知道这位长安县令会用什么办法完成这个壮举。
三十几户人家,青壮劳力顶天不过百三四十人,没有专门的开山工具,还要保证农忙、生产粉条等。
如何统筹?才能有条不紊把所有事情运作下去的同时,还有多余劳动力施工?
“我们先测绘、确定好线路,然后农闲时全村老少一起上,争取开春时修出一段。”苏步成不紧不慢道。
第122章 岭南最富裕的地方
回到村里,加工棚建在村长家不远处,已经盖好。
竹子搭的简易棚子,又宽又大,上面盖上茅草,连大铁锅的灶台都用黄泥垒好。
榨油坊也盖好,垒了一个大大的灶台,地面夯实,留了一块地准备做一个大石碾子,碾原料用。
榨油机还在制作中,简易棚子没有大梁,不能用撞击法榨油。
撞击法榨油需在梁上吊一根粗壮原木,撞击榨油机里的木楔,将油箍里的物料挤压出油。
这个简易竹棚只能用重力压榨法,方法简单,相对来说出油率也低一些。
卢照时随着苏步成他们进村,村民们正在加工制作粉条,工棚里进进出出,外面的竹竿架上挂满了粉条。
还有一些村民背着背篓回来,全是刚挖的蕨根、葛根。
见到浅绯色官袍的卢照时,俱是一愣,忙躬身行礼。
“诸位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卢照时把村民们扶起,“你们继续,该做啥做啥,我来是看看、学学!”
村民们诚惶诚恐,杨老汉带着村老接待刺史大人。
“阿樱!粉条都卖了?”妇人们悄悄拉着苏樱问。
其实都看到箩筐里的钱,但还是要问一嘴,似乎这样快乐能加倍!
“嗯,卖了六千四百文!待算出来发给大家!”苏樱笑道。
辛苦这么久,谁不盼着有结果?
“太好了!”妇人们激动坏了,想要欢呼,想起有刺史大人在,忍住了,继续干活儿。
人人心中欢喜,眼中有光,脚步轻盈,欢乐在空气中传递。
“阿樱,这大铁锅可以用了吗?要不要下锅试试?”煮粉的几个妇人心急道。
“别急,铁锅先开一下才能用。”苏樱劝住,“谁家有肥肉或油脂?”
“我家有,要多少?”郑娘子道。
“呃,要一勺就够了!!”
郑娘子跑回去,装了一大勺油脂回来。
梧州是下州,刺史也就从五品下的品级,官袍为浅绯色。
“辛苦了!学的如何?”胡县丞态度亲和。
“回大人,学得差不多了,明日再把沉淀晾晒学了,即可返回。”师爷回道。
第121章 与天斗、与地斗
“阿樱!胡二郎君怎么还不来?是不是咱们的粉条没人要?”有村民等得心焦。
天不亮就起床,挑着货走了一个多时辰到官道,道上空无一人。
坐等了大半个时辰,还是不见有牛车过来。
大家都没吃早饭,又饿又渴的,心中难免焦虑。
这些粉条是大家的希望,要是没人要,虽说拿回去吃没问题,可是心头那团火热会被浇灭。
“别急!不管成不成,胡二郎君总归要派人来一趟!大家且安心等候!”苏樱安抚众人,其实她自己心里也在打鼓。
粉条在这个时候还没出现,确实开创先河,可是是否如预料般好卖,苏樱没把握。
坐在阴凉处,人人都眼巴巴看望官道远处。
唯有苏家三兄弟在附近转悠,查看道路,不时交流意见。
又等了半个时辰,远处来了几辆牛车。
“来了,来了!”这下众人心中大安,全都站起来,看着牛车慢悠悠走近。
待近了,看到县丞大人身边有一位浅绯色官袍的官员。
“草民见过大人!”众人恭敬垂手立两旁恭迎。
“诸位辛苦了!”卢照时抬手还礼。
在场的各位大多跟自己一样出自世家大族,牵来扯去的都能扯上姻亲关系,实在不好摆官架子。
“这些是你们要交的货?”卢照时看着二十几担粉条问。
“是,大人!”苏步成回道。
“嗯,不错不错!”卢照时有荣与焉,治下百姓有此成就,说明他治理清明。
“你是村长?”卢照时问。
“某是新来的犯官苏步成!”苏步成躬身道。
“哦,你就是苏县令?”卢照时仔细打量。
年龄与自己相仿,一身旧短褐,农人装扮,面带风霜。
虽躬身,但腰身挺直,尊而不卑,敬而不轻慢!分寸拿捏得很好。
嗯,不错,有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范儿。
“不敢!某流放此地,承蒙大人关照!”苏步成谦卑道。
“听闻你们用腐土做肥土,还有那个什么轮种,特来见识见识!”卢照时挽起苏步成,亲切道。
卢照时知道京官不好当,特别是长安、万年县令,外表看着风光,所有县令中品级最高的,天子脚下,一飞冲天的几率大过其他基层官员。
可是卢照时知道,这两个县的县令不似其他县令,归属州府垂直领导。
这两个县令头上管他的部门多了去,除了京兆府,六部各衙很多时候都直接找上他们。
谁都不能得罪,事儿是县令做,背锅也是县令,功劳嘛。看上面的良心,有良心的给个好评,没良心的闭口不提。
苏步成出身寒门,一个没啥背景的人做到长安县令,还做了好些年,真心不容易!
特别是苏步成灭蝗举动,卢照时甚是敬佩。
这人有勇气、有胆识,冒天下之大不韪灭蝗。
不是他没有政治敏感度,实在是所处位置无法窥得天机,根本不知上面想啥,一门心思保庄稼。
流放岭南,没有怨天尤人,能够迅速立起来,与天斗、与地斗,只为改变环境,生存下去。
有好事儿没有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带着全村人一起干。
与这样的官员一对比,划水多年卢照时觉得蛮惭愧。
“不敢,不敢,尚在实验中,效果要待收成后才看得出!”苏步成谦虚道。
“无妨,先看看,待来年丰收时,本官一定要来割一把!哈哈…”卢照时笑道。
苏家三兄弟、胡县丞陪着卢照时闲聊,其他人卸货、装货。
“呀,阿樱,这是咱们的大铁锅?”见刺史大人随和,众人少了些拘谨。
看到祝掌柜让人抬下大小两口锅,还有一块滤网,欢喜得紧。
“是啊,有了这东西,咱们能轻省不少!”苏樱笑道。
“这是…”卢照时没想到人群中有一位女娘。
不过十三四岁,瘦瘦巴巴,但好像是这群人的主心骨,就连苏步成好像都听从她的。
“此乃小女苏樱,这粉条便是她想出来,腐土做肥土、轮种亦是她提出的!”苏步成见卢照时面露疑惑,上前介绍。
“?”卢照时面色更是惊疑,一个小小女娘,竟有如此能耐,想不到这穷山恶水竟还藏着这般厉害人物。
“小女从小聪慧,喜看农书、百家杂书,经常奇思妙想,我等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做。
反正这荒地没啥产量,若是能成,也能造福众人。”苏步成解释道。
“难怪!”卢照时点头,“苏县令有胆量,有远见,敢于放手一搏!”
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活学活用。
科考场上,有人少年得志,一举夺魁,有人白发苍苍,依然壮志未酬。
会读书、活学活用这事儿不分男女,有的人天生就比普通人聪慧。
唐代民风开放,女人出头并不少见。
卢照时理解,觉得很正常,并不觉得苏樱有哪里不对劲儿。
大家七手八脚抬上牛车,胡二郎没来,祝掌柜带着钱来的。
“祝掌柜,蕨根粉条一共九十斤,葛根粉条二百三十斤,点一下。”苏樱报了数。
祝掌柜清点完,俩人开始算账,不分品种,一斤二十文,三百二十斤共六千四百文。
“东家说下一批货至少得五百斤,女娘可赶得出来?”祝掌柜乐呵呵道。
这些天江东犁售卖、加工不少,每日忙得团团转。
黑风乡的粉条收购他负责,要不了多久苏樱那里蜂蜜出产,祝掌柜腰杆子挺得直直的,精神头十足。
“有了这大铁锅,保证没问题!你只管安排车子来接货,就是记得带些箩筐来,我们编不过来。”苏樱笑道。
“成、成!”祝掌柜带着货离去。
苏步成带着卢照时、胡县丞边走边聊。
“听胡大人说你们要修路?”卢照时打量这崎岖山路,心中默默盘算人工、物力、费时。
“是!来时我等一路有查看。”苏步成恭敬道。
“哦,这路你们打算怎么修?”卢照时想知道这位长安县令会用什么办法完成这个壮举。
三十几户人家,青壮劳力顶天不过百三四十人,没有专门的开山工具,还要保证农忙、生产粉条等。
如何统筹?才能有条不紊把所有事情运作下去的同时,还有多余劳动力施工?
“我们先测绘、确定好线路,然后农闲时全村老少一起上,争取开春时修出一段。”苏步成不紧不慢道。
第122章 岭南最富裕的地方
回到村里,加工棚建在村长家不远处,已经盖好。
竹子搭的简易棚子,又宽又大,上面盖上茅草,连大铁锅的灶台都用黄泥垒好。
榨油坊也盖好,垒了一个大大的灶台,地面夯实,留了一块地准备做一个大石碾子,碾原料用。
榨油机还在制作中,简易棚子没有大梁,不能用撞击法榨油。
撞击法榨油需在梁上吊一根粗壮原木,撞击榨油机里的木楔,将油箍里的物料挤压出油。
这个简易竹棚只能用重力压榨法,方法简单,相对来说出油率也低一些。
卢照时随着苏步成他们进村,村民们正在加工制作粉条,工棚里进进出出,外面的竹竿架上挂满了粉条。
还有一些村民背着背篓回来,全是刚挖的蕨根、葛根。
见到浅绯色官袍的卢照时,俱是一愣,忙躬身行礼。
“诸位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卢照时把村民们扶起,“你们继续,该做啥做啥,我来是看看、学学!”
村民们诚惶诚恐,杨老汉带着村老接待刺史大人。
“阿樱!粉条都卖了?”妇人们悄悄拉着苏樱问。
其实都看到箩筐里的钱,但还是要问一嘴,似乎这样快乐能加倍!
“嗯,卖了六千四百文!待算出来发给大家!”苏樱笑道。
辛苦这么久,谁不盼着有结果?
“太好了!”妇人们激动坏了,想要欢呼,想起有刺史大人在,忍住了,继续干活儿。
人人心中欢喜,眼中有光,脚步轻盈,欢乐在空气中传递。
“阿樱,这大铁锅可以用了吗?要不要下锅试试?”煮粉的几个妇人心急道。
“别急,铁锅先开一下才能用。”苏樱劝住,“谁家有肥肉或油脂?”
“我家有,要多少?”郑娘子道。
“呃,要一勺就够了!!”
郑娘子跑回去,装了一大勺油脂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