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两个孩子,老大姓赵,老二随母姓方。这样,使两家的根基,更为稳固,枝叶更为繁茂。你们认为如何?”
老爷子的话语,将沈明薇的“分散布局”阐释得无比清晰。
这不仅仅是姓氏的归属,更是深层次的*治布局和风险分散。
一个姓赵,天然背负着赵家的光环与重担;另一个姓方,虽然方家同样显赫,但相对更低调,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上,或许能少一些“赵”姓带来的过度关注和束缚,多一分转圜的空间。
这既是对方家的尊重,也是对两个孙辈未来更长远、更稳妥的考量。
厅内茶香袅袅,一时寂静。
赵瑾禾屏息凝神,深知这轻描淡写间定下的姓氏,承载着何等重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方允和赵廷文身上,尤其是方允。
这个决定,某种意义上,是赵家对方家最大的尊重。但同时也意味着,她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注定要背负起远超常人的责任。
方允端起果汁,缓缓喝了一口,清甜的滋味在口中化开。
她抬眼,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座的长辈,最后落在赵廷文深邃而带着询问的眼眸上。
想起爷爷书房里挂着的与赵振邦的合影,那份跨越生死的战友之情。
她放下杯子,声音不高,清晰平稳:
“大嫂说得对,孩子们身上流淌着赵方两家的血。让其中一个孩子随我姓方,我想,爷爷和爸妈定会无比欣慰。这确是一个深谋远虑、兼顾情理的周全安排。我没有意见。”
她以律师的理性,清晰地理解了这决定背后的多重含义。
“好。”赵老爷子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定了。具体细节,后续再议。小允,辛苦你了。廷文,照顾好允儿。”
“我会的。”赵廷文沉稳应下。
一场关乎“家族未来”、在茶香氤氲中进行的“商议”,尘埃落定。
自始至终,方允的手,都被赵廷文宽厚的手掌,紧紧地包裹着。
……
第119章 见故人
风掠桂梢,携来清冽甜香,倏忽便撞开了中秋的门扉。
馥郁的桂子香漫入窗内时,方允正倚在落地窗边的软榻上。
莹白指尖沾染着细碎的石榴红籽,另一只手随意翻动着一本法学期刊。
空调送出的凉风拂过她日渐隆起的孕肚,带来舒爽,却也滋生了几分慵懒的寂寥。
清脆的门铃声打破了宁静。
孙阿姨开门,赵瑾禾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鸟飞了进来。
“小婶婶!”她笑容明媚,“在家闷坏了吧?走,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保证让你心情舒畅!”
方允正愁无事排遣,闻言眼眸倏然点亮:“好啊!见谁?”
“去了就知道啦!”赵瑾禾俏皮地眨眨眼,卖足了关子。
老陈驾驶着黑色轿车,平稳驶过洋溢着浓烈节日气息的街道。
最终,车子停在一座气势恢宏、线条典雅、散发着浓厚艺术底蕴的建筑前——歌剧舞剧院。
方允望着那熟悉的鎏金牌匾,微露讶色:“瑾禾,来这儿做什么?今天有什么特别演出?”
赵瑾禾笑着挽住她的手臂,小心地扶她下车:
“都说了是带你来见朋友嘛!安啦安啦!”
早有身着得体制服的工作人员在门厅恭候,见到她们,立刻恭敬地迎上:
“赵小姐,方律师,院长已在办公室等候,这边请。”
穿过挂满精美演出海报、回荡着隐约乐声的悠长走廊,工作人员在一扇挂着“院长办公室”名牌的厚重木门前停下,轻叩后推开。
“院长,客人到了。”
“快请进。”一个温婉悦耳的声音传来。
方允随着赵瑾禾步入这间充满艺术格调的办公室。
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一位女子含笑起身。
那一瞬间,方允的呼吸几近停滞。
眼前的女子,身着一袭素雅的月白色改良旗袍,身姿如柳,气质清绝出尘。
她的容颜并非浓艳夺目,而是精致得如同传世工笔,眉似远山含黛,肤若凝脂初雪。
最令人心折的,是那双眼睛,清澈沉静,仿佛蕴着千年古卷的墨香与时光沉淀的智慧,周身弥漫着沉静而强大的艺术气场,恍若从宋元古画中款款走出的仕女。
“安院长,您好!”
赵瑾禾熟稔地上前,语气带着亲近与敬仰。
“瑾禾,方律师,欢迎你们,快请坐。”
安姩笑容温婉,如同春风拂过湖面。
她引着两人在会客区的沙发上坐下,用白瓷杯为她们斟了两杯清茶,茶香袅袅。
她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方允身上,尤其在看到她明显隆起的腹部时,眼底泛起一种过来人特有的、极其柔和的光晕,声音也放得更轻软:
“方律师,快五个月了吧?”
“嗯,正好五个月。”
方允微笑回应,对这位气质绝尘的院长好感倍增。
“真快。”
安姩的眼神带着温柔的追忆:
“看到你,就忍不住想起我当初怀家里那两个皮小子的时候,也是这般光景。日子一晃,他们都能满院子追着跑了。”
三人闲话几句家常,气氛融洽温馨。
赵瑾禾看着安姩清雅绝伦的侧影,忍不住带着小粉丝般的兴奋插话道:
“安院长,说起来,我可是您的忠实粉丝!之前在电视上,每次有您的演出,我都挪不开眼!
尤其是那支《洛神》,水袖翩跹,真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美得不像凡间的人!
还有《敦煌梦影》,那股子神秘又圣洁的气韵,简直把壁画上的飞天仙子给演活了!那时候我就想,怎么能有人把舞跳得这么有仙气又有力量!”
赵瑾禾的语气真诚而热烈,眼中闪烁着纯粹的崇拜光芒。
安姩被她直白的赞美逗得微微赧然,掩唇轻笑,带着艺术家骨子里的谦逊:
“瑾禾太过誉了。舞台光华,终究是刹那芳华,留待后人评说罢了。”
她姿态优雅地端起茶杯,目光悠远,话锋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她的毕生志业:
“说起来,我怀孕那会儿,正赶上非遗司牵头一个大型项目,是联合各个领域多位顶尖专家,一起复原几支濒临失传的敦煌舞。”
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能和这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碰撞思想,将那些沉睡千年的壁画和文献一点点‘唤醒’,变成舞台上鲜活的生命……那真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成就感的岁月。”
她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舞剧院排练楼的方向,那里隐约传来悠扬的乐声,语气平和而通透:
“后来,月份渐长,身体确实难以负荷高强度的一线排练和繁杂的协调工作了。院里和家人,都劝我暂时退到幕后,专注于研究、教学和剧院的管理规划。”
她收回目光,看向方允,笑容温婉而坦然:
“起初,心中也并非没有彷徨。毕竟,聚光灯下的身影,是舞者生命的一部分。但真正沉下心来,才发现,退居二线并非落幕,而是转换了视角,登上了另一座高峰。
统筹全局,培养新人,为整个舞种的传承和发展搭建平台、制定方向……
这份责任感和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是站在台前无法完全体会的。它让我对这份事业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方允听得专注入神,捧着温热的茶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轻声问出了盘旋心底的疑惑:
“安院长,那……您不觉得遗憾吗?毕竟,您曾经站在舞台中央,那么耀眼。突然……要放下?”
安姩闻言,清雅的面容上绽开一个通透而宁静的笑容。
她微微侧首,目光仿佛穿透了时光,红唇轻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千古名句,被她用温婉的嗓音念出,带着一种历经千帆后的豁达与智慧。
“方律师。”
她看着方允,眼神清澈而真诚,带着过来人的语重心长:
“人生际遇,四季轮转,一站有一站的风景。看似是‘放下’,实则是‘拾起’了更广阔的天地,肩负起更沉甸甸的责任。只要心之所向未改,何处不是天地?”
这番话,如同甘泉,缓缓流入方允的心田。
看着眼前这位在人生不同阶段都绽放出独特光彩的女子,回味着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意境。
方允心中那份因孕期工作调整、未来重心可能转移而产生的隐隐不甘与迷茫,仿佛被一只温柔而有力的手轻轻拂过,被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更深沉的责任感所触动。
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立刻说话,但眼底的光芒,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赵瑾禾在一旁适时地笑道:
“小婶婶,安院长这可是金玉良言,是真正的‘过来人’在给我们‘取经’呢!”
老爷子的话语,将沈明薇的“分散布局”阐释得无比清晰。
这不仅仅是姓氏的归属,更是深层次的*治布局和风险分散。
一个姓赵,天然背负着赵家的光环与重担;另一个姓方,虽然方家同样显赫,但相对更低调,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上,或许能少一些“赵”姓带来的过度关注和束缚,多一分转圜的空间。
这既是对方家的尊重,也是对两个孙辈未来更长远、更稳妥的考量。
厅内茶香袅袅,一时寂静。
赵瑾禾屏息凝神,深知这轻描淡写间定下的姓氏,承载着何等重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方允和赵廷文身上,尤其是方允。
这个决定,某种意义上,是赵家对方家最大的尊重。但同时也意味着,她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注定要背负起远超常人的责任。
方允端起果汁,缓缓喝了一口,清甜的滋味在口中化开。
她抬眼,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座的长辈,最后落在赵廷文深邃而带着询问的眼眸上。
想起爷爷书房里挂着的与赵振邦的合影,那份跨越生死的战友之情。
她放下杯子,声音不高,清晰平稳:
“大嫂说得对,孩子们身上流淌着赵方两家的血。让其中一个孩子随我姓方,我想,爷爷和爸妈定会无比欣慰。这确是一个深谋远虑、兼顾情理的周全安排。我没有意见。”
她以律师的理性,清晰地理解了这决定背后的多重含义。
“好。”赵老爷子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定了。具体细节,后续再议。小允,辛苦你了。廷文,照顾好允儿。”
“我会的。”赵廷文沉稳应下。
一场关乎“家族未来”、在茶香氤氲中进行的“商议”,尘埃落定。
自始至终,方允的手,都被赵廷文宽厚的手掌,紧紧地包裹着。
……
第119章 见故人
风掠桂梢,携来清冽甜香,倏忽便撞开了中秋的门扉。
馥郁的桂子香漫入窗内时,方允正倚在落地窗边的软榻上。
莹白指尖沾染着细碎的石榴红籽,另一只手随意翻动着一本法学期刊。
空调送出的凉风拂过她日渐隆起的孕肚,带来舒爽,却也滋生了几分慵懒的寂寥。
清脆的门铃声打破了宁静。
孙阿姨开门,赵瑾禾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鸟飞了进来。
“小婶婶!”她笑容明媚,“在家闷坏了吧?走,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保证让你心情舒畅!”
方允正愁无事排遣,闻言眼眸倏然点亮:“好啊!见谁?”
“去了就知道啦!”赵瑾禾俏皮地眨眨眼,卖足了关子。
老陈驾驶着黑色轿车,平稳驶过洋溢着浓烈节日气息的街道。
最终,车子停在一座气势恢宏、线条典雅、散发着浓厚艺术底蕴的建筑前——歌剧舞剧院。
方允望着那熟悉的鎏金牌匾,微露讶色:“瑾禾,来这儿做什么?今天有什么特别演出?”
赵瑾禾笑着挽住她的手臂,小心地扶她下车:
“都说了是带你来见朋友嘛!安啦安啦!”
早有身着得体制服的工作人员在门厅恭候,见到她们,立刻恭敬地迎上:
“赵小姐,方律师,院长已在办公室等候,这边请。”
穿过挂满精美演出海报、回荡着隐约乐声的悠长走廊,工作人员在一扇挂着“院长办公室”名牌的厚重木门前停下,轻叩后推开。
“院长,客人到了。”
“快请进。”一个温婉悦耳的声音传来。
方允随着赵瑾禾步入这间充满艺术格调的办公室。
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一位女子含笑起身。
那一瞬间,方允的呼吸几近停滞。
眼前的女子,身着一袭素雅的月白色改良旗袍,身姿如柳,气质清绝出尘。
她的容颜并非浓艳夺目,而是精致得如同传世工笔,眉似远山含黛,肤若凝脂初雪。
最令人心折的,是那双眼睛,清澈沉静,仿佛蕴着千年古卷的墨香与时光沉淀的智慧,周身弥漫着沉静而强大的艺术气场,恍若从宋元古画中款款走出的仕女。
“安院长,您好!”
赵瑾禾熟稔地上前,语气带着亲近与敬仰。
“瑾禾,方律师,欢迎你们,快请坐。”
安姩笑容温婉,如同春风拂过湖面。
她引着两人在会客区的沙发上坐下,用白瓷杯为她们斟了两杯清茶,茶香袅袅。
她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方允身上,尤其在看到她明显隆起的腹部时,眼底泛起一种过来人特有的、极其柔和的光晕,声音也放得更轻软:
“方律师,快五个月了吧?”
“嗯,正好五个月。”
方允微笑回应,对这位气质绝尘的院长好感倍增。
“真快。”
安姩的眼神带着温柔的追忆:
“看到你,就忍不住想起我当初怀家里那两个皮小子的时候,也是这般光景。日子一晃,他们都能满院子追着跑了。”
三人闲话几句家常,气氛融洽温馨。
赵瑾禾看着安姩清雅绝伦的侧影,忍不住带着小粉丝般的兴奋插话道:
“安院长,说起来,我可是您的忠实粉丝!之前在电视上,每次有您的演出,我都挪不开眼!
尤其是那支《洛神》,水袖翩跹,真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美得不像凡间的人!
还有《敦煌梦影》,那股子神秘又圣洁的气韵,简直把壁画上的飞天仙子给演活了!那时候我就想,怎么能有人把舞跳得这么有仙气又有力量!”
赵瑾禾的语气真诚而热烈,眼中闪烁着纯粹的崇拜光芒。
安姩被她直白的赞美逗得微微赧然,掩唇轻笑,带着艺术家骨子里的谦逊:
“瑾禾太过誉了。舞台光华,终究是刹那芳华,留待后人评说罢了。”
她姿态优雅地端起茶杯,目光悠远,话锋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她的毕生志业:
“说起来,我怀孕那会儿,正赶上非遗司牵头一个大型项目,是联合各个领域多位顶尖专家,一起复原几支濒临失传的敦煌舞。”
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能和这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碰撞思想,将那些沉睡千年的壁画和文献一点点‘唤醒’,变成舞台上鲜活的生命……那真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成就感的岁月。”
她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舞剧院排练楼的方向,那里隐约传来悠扬的乐声,语气平和而通透:
“后来,月份渐长,身体确实难以负荷高强度的一线排练和繁杂的协调工作了。院里和家人,都劝我暂时退到幕后,专注于研究、教学和剧院的管理规划。”
她收回目光,看向方允,笑容温婉而坦然:
“起初,心中也并非没有彷徨。毕竟,聚光灯下的身影,是舞者生命的一部分。但真正沉下心来,才发现,退居二线并非落幕,而是转换了视角,登上了另一座高峰。
统筹全局,培养新人,为整个舞种的传承和发展搭建平台、制定方向……
这份责任感和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是站在台前无法完全体会的。它让我对这份事业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方允听得专注入神,捧着温热的茶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轻声问出了盘旋心底的疑惑:
“安院长,那……您不觉得遗憾吗?毕竟,您曾经站在舞台中央,那么耀眼。突然……要放下?”
安姩闻言,清雅的面容上绽开一个通透而宁静的笑容。
她微微侧首,目光仿佛穿透了时光,红唇轻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千古名句,被她用温婉的嗓音念出,带着一种历经千帆后的豁达与智慧。
“方律师。”
她看着方允,眼神清澈而真诚,带着过来人的语重心长:
“人生际遇,四季轮转,一站有一站的风景。看似是‘放下’,实则是‘拾起’了更广阔的天地,肩负起更沉甸甸的责任。只要心之所向未改,何处不是天地?”
这番话,如同甘泉,缓缓流入方允的心田。
看着眼前这位在人生不同阶段都绽放出独特光彩的女子,回味着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意境。
方允心中那份因孕期工作调整、未来重心可能转移而产生的隐隐不甘与迷茫,仿佛被一只温柔而有力的手轻轻拂过,被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更深沉的责任感所触动。
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立刻说话,但眼底的光芒,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赵瑾禾在一旁适时地笑道:
“小婶婶,安院长这可是金玉良言,是真正的‘过来人’在给我们‘取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