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周景行在方允面前站定,声音不高不低,恰能传入周遭耳中,热情与尊重拿捏精准。
  他主动伸手,笑容带着重逢的真诚。
  方允抬眸,眼中掠过一丝讶异,随即起身,得体握手:
  “周总,您好。没想到这么快就在临昌见面了。”
  周景行笑意加深,显得无比恳切:
  “是啊,京北一别,没想到缘分在这里续上了。新丝路项目意义重大,宏远作为本地主要承建方,责无旁贷。
  听说项目组今天召开协调会,我特意过来旁听学习,表达我们全力配合、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决心。”
  姿态谦逊,关系拉近得不着痕迹。
  “周总太客气了,宏远的支持对我们工作很重要。”
  方允公式化回应,因着校友关系,语气比对外人稍缓一分,专业距离仍在。
  周景行目光扫过方允身侧的陈宴辞及团队,赞许颔首:
  “方律师团队年轻有为,专业素养令人钦佩。京北那场演讲,对复杂法条的剖析精准透彻,逻辑清晰,至今难忘。
  有如此专业团队负责法律事务,我们企业也安心不少。”
  “职责所在。”方允谦逊回应,警惕未松。
  “能在临昌遇到母校的杰出后辈,倍感亲切。”周景行语气真挚。
  “项目推进中若遇到任何需要地方协调或者我们宏远配合的地方,方律师和各位专家请务必直言。
  临昌的发展,离不开新丝路这样的组织动脉,也离不开各位专业力量的保驾护航。”
  这番话,既表重视,又赞专业,更借校友情谊递出“合作”姿态,分寸绝佳。
  “项目推进确实需要各方通力协作,”方允顺着话题,态度专业,“尤其是宏远这样经验丰富的承建伙伴。后续工作中,少不了要与贵司请教沟通。”
  陈宴辞静立方允侧后,目光平静审视二人互动。
  周景行表现堪称无懈可击:热情、周到、谦逊,校友牌运用炉火纯青。
  然而,陈宴辞敏锐地注意到,周景行在说话时,眼角的余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全场,尤其是几位本地官员,那眼神深处的掌控感一闪而逝。
  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放在笔记本边缘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轻叩了一下。
  “随时欢迎沟通。”
  周景行笑容谦和,姿态更低:
  “方律师在临昌期间,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我的号码你应该有?”
  “有的。”方允点头,京北那次他确实递了名片。
  “那就好。”周景行含笑,见主持人已走向主位示意会议将启,适时收声。
  “会议要开始了,不打扰各位专家工作。预祝会议圆满成功,项目一切顺利!”
  他向方允团队及陈宴辞微微颔首致意,从容走向预留的旁听席,紧邻本地领导一侧。
  落座后,他神色专注望向主位,俨然一位认真旁听的投资者。
  只有指间无意识轻转的钢笔,透露出些许思绪的流动。
  ……
  第80章 “刁民”与及时雨
  方允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即将开始的协调会上。
  对于周景行这位关键合作方掌舵人,她维持着基于上次良好印象的适度信任,但工作关系的界限必须清晰。
  陈宴辞的目光从周景行身上收回,落在笔记本上。
  指尖在“宏远建设”与“昌荣建材”之间划下连线,并在“周景行”名字旁,标注了一个问号。
  临昌的水,从这看似融洽的欢迎伊始,已显露出复杂微妙的底色。
  工作迅速铺开,挑战也接踵而至。
  次日,方允带着两名助理律师,驱车前往项目临昌段涉及的一个古村落——柳溪村。
  该村部分区域在拆迁红线内,村民对补偿方案中的“集体林地补偿款分配细则”和“异地安置点距离”存在较大异议,已出现零星阻挠施工的迹象。
  村口老槐树下,气氛紧张。
  十几位情绪激动的村民围住了项目组前期派驻的协调员和两名宏远建设的工作人员,声浪越来越高。
  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挥舞着手中的烟袋杆,嗓门最大:
  “……你们这算法不对!欺负我们不懂法!那片林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补偿款凭什么按人头分?得按户头!还有那安置点,离镇上十几里地,让我们喝西北风去啊?不行!不解决,谁也别想动工!”
  协调员满头大汗地解释着政策依据,宏远的人则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场面僵持不下。
  方允一行刚下车,便被眼尖村民围住,质疑的目光和诉苦声扑面而来:
  “你是律师吧?你看看!他们这算盘打得精啊!”
  “你们京城来的大律师,可得给我们做主!”
  “不给个满意说法,谁也别想挖我们村一棵树!”
  方允保持着冷静,试图安抚:
  “大家冷静一下,我们是项目法律顾问,就是来了解情况,依法保障大家权益的。请派几位代表,我们坐下来谈,好不好?”
  但群情激愤,一时间难以选出代表,场面混乱。
  这时,一辆黑色轿车稳稳停驻。
  车门打开,周景行一身休闲便装,带着温和的笑容走了下来,仅随一名年轻助理。
  “哟,挺热闹啊。”
  周景行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仿佛没看见剑拔弩张的气氛,径直走到那位嗓门最大的老者面前,熟稔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递上一支烟:
  “老柳叔,这么大年纪了,火气还这么旺?什么事儿不能好好说?围着人家项目组的同志,像什么话?”
  那被称为“老柳叔”的老者看到周景行,气势明显一滞,接过烟,语气缓和了不少,但还是嘟囔着:
  “景行啊,不是我们闹,是他们……”
  “行了行了,”周景行笑着打断他,转向其他村民。
  “都散了散了,该下地的下地,该做饭的做饭。项目组和宏远的同志在这儿,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你们这么围着,还让人家怎么说话?派几个明白人,去村委会议室,跟方律师她们好好谈。我周景行在这儿,还能让咱们柳溪村吃亏不成?”
  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仿佛天生就该如此的自信心和亲和力。
  村民们显然对他极为信服,或者说,对他的背景和能量有所忌惮。
  在他几句话和目光扫视下,人群竟真的慢慢散开,只留下几位核心代表。
  周景行这才转向方允,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歉意和关切:
  “方律师,实在抱歉,让你受惊了。这些老乡性子急了些,但都是讲道理的。村里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沟通起来需要点耐心。”
  方允确实松了口气,对周景行及时出现化解僵局心存感激:
  “多谢周总解围。我们正准备和村民代表沟通。”
  “应该的,宏远扎根临昌,地方上的和谐稳定也是我们的责任。”
  周景行态度诚恳:
  “对了,方律师你们是来考察情况的吧?柳溪村这边的情况确实有点复杂。正好,离这不远,我们宏远有个类似的项目,‘青石古镇’,也是涉及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做得还算成功。
  方律师要是感兴趣,不妨抽空过去看看?或许对处理柳溪村的问题能有些启发?
  我们请了专业的古建团队和社区营造专家,在保护原生态风貌和改善居民生活上,做了些尝试。”
  他热情地发出邀请,姿态放低,完全是以一个提供参考案例的“合作者”身份。
  方允正为柳溪村的问题焦头烂额,听到有成功案例,自然心动:
  “保护性开发?那确实值得学习借鉴。周总方便的话,我们改天一定去参观学习。”
  “随时欢迎!”周景行笑容加深。
  “青石古镇现在也算我们临昌文旅的一张名片了,方律师看过就知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好保护利用,也能焕发新生机,惠及当代人。”
  最终,与村民沟通仍无实质进展。方允只能带着助理返回酒店,与团队在房间召开复盘会议。
  结束时,已是深夜十点。
  夜色深沉,临昌的倒春寒透过酒店厚重的玻璃窗,渗入丝丝寒意。
  高强度的工作与陌生的环境让方允疲惫不堪,只想将自己埋进温暖的被窝。
  刚换上睡衣,还没来得及躺下,床头柜上的手机便执着地震动起来——“老干部”。
  方允迅速接起,切换成视频模式:
  屏幕亮起,映入眼帘的是家里书房熟悉的背景。
  赵廷文穿着深色家居服,领口微敞,眉宇间带着未散的倦意,目光却穿过屏幕,紧紧锁住她。
  “刚忙完?”他的嗓音低沉。
  “嗯,刚结束复盘。”
  方允把手机靠在床头柜的水杯上,自己裹紧被子,只露出脑袋,声音绵软含混:“你呢?还在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