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陈王若有所思道。
“但他算计这个,还传的沸沸扬扬,他图什么啊?”
“现在顾笔在外面的名声简直是臭不可闻了,在即将拉拢学子的时机算计出这件事,脸还真的被打了……他们图什么啊?”
陈王真的不理解,他不能理解。
在苏昭仪和苏齐贤闹掰一事中,顾笔选择苏齐贤而放弃苏昭仪的行为被重礼重孝的周朝人给骂死了,哪怕皇子皇孙他们不敢直接提,但间接编排的,可不在少数。
会试的学子是暂时不知道,但等他们出来,这传的沸沸扬扬的,谁还能不知道……在老百姓眼中,康王的名声都臭不可闻,更遑论,最遵守礼法的科举学子们。
就这样的事情摊在身上,康王还想着拉拢学子,简直是痴人说梦……说是苏齐贤算计的,这跟他们想要的利益不符合啊。
这么一分析,程尚书也不知道了,利益总归不会骗人,这件事出来,康王是哪哪都受损啊,这岂能是苏齐贤那个为利益分毫不让的老狐狸算计出来的?
程尚书和陈王想了半天,没想明白这到底是不是苏齐贤自己动的手。
但,另一边的顾丛嘉,却兴致勃勃的飞奔进了明心殿,告知昭武帝他的答案。
“这就是苏丞相自己下的手!”
顾丛嘉说的掷地有声,昭武帝放下奏折,示意自己将洗耳恭听。
但顾丛嘉却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怎么推出来的,而是给了昭武帝一张纸当他看。
昭武帝从善如流的接过了那张纸。
“哎呦,这老大真是没良心啊,那可是生他的母亲啊。”
“这老大要是我儿子,老娘非得一巴掌扇死他。”
“这老大,不行啊不行。”
“呸,礼义廉耻都没有,贪图荣华富贵的小人!”
……昭武帝看完,眉头一挑,他自然看得出这些人在骂谁,虽然没有明指,但也不算特别隐晦难猜。
毕竟,苏昭仪自个宫里都有人为苏昭仪不平,很有意见。
骂顾笔,他不在乎,其实,依照顾笔这行为,他也很想训斥,顾丛嘉就不说了,皇后想要他去死,他对皇后漠然也是正常的,但苏昭仪,他记得她对顾笔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但因为他对苏昭仪和苏齐贤闹掰一事存疑,所以,事态到现在,他也没开口。
只不过,“你给我看这个干什么?”
“让我知道民间现下对顾笔的意见?然后狠狠打他一顿?”
“父皇你不要闹了,你好好看。”
顾丛嘉催促道。
第61章 第61章科举(8)
看见顾丛嘉如此神态,昭武帝又细细看了一遍,这一遍倒是瞧出了些眉目。
民间对于苏昭仪和苏丞相闹掰一事知道的未免也太清楚了点,以致于对于康王选择母族的事各种蛐蛐,但就算当时苏丞相和苏昭仪没下令封口,昭武帝也没管,但他们说话的地点到底在御前,嘴都严实,怎么能在一夜之间传到满京城皆知,还知道的如此清晰,仿佛亲眼见证……
苏丞相和苏昭仪闹掰的地点在明字宫殿,哪怕不说是御前,这也是在深宫,就算陈王他们想要打听消息也没有来的这么快的,还这么清楚。
昭武帝眉头一挑,顾丛嘉捕捉到他的神情变换,开口补充:“这是我在京城各个角落收集到的,东巷,北街……都传遍了。”
昭武帝:“做的不错。”
他对顾丛嘉有这样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表示赞赏。
顾丛嘉:“啊,……多谢父皇夸奖。”
顾丛嘉着实愣了一会,昭武帝这重点抓的也太凸出了,他收集信息是不错,不是,他收集信息不是重点啊!
重点是,东巷和北街距离可不近,简直可以说是对角,一夜之间,能让消息传递至此,那必然是有人下场了,还这么清晰,苏丞相的嫌疑很大啊。
昭武帝可没忘记顾丛嘉刚才说的掷地有声,他懒散的斜靠在椅子上,道:“话是这么说,可是,他也只是有嫌疑且嫌疑最大,这和你刚才的信誓旦旦可对不上。”
这么大的嫌疑,在昭武帝心中,此事已经盖棺定论,哪怕有些理由说不通,但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昭武帝存了疑心。
此时问顾丛嘉,只是戏谑,逗逗他,看顾丛嘉能说出什么来,他没想到,顾丛嘉真的有理有据的论证了一番。
在昭武帝带着调侃意味的语音落下,顾丛嘉神色便郑重了起来,桃花眼里满是认真,站的笔直,如同青松。
他开口:“父皇,苏丞相的嫌疑最大,剩下那一小部分的没有嫌疑是因为您和世人都觉得他没有动机。”
“正所谓,苏丞相和苏昭仪的事传的这样沸沸扬扬,大皇兄的名声算是毁了,在会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这对于苏丞相和康王来说是一种打击,但凡心存礼义廉耻,绝不会投于大皇兄麾下,这与想要大皇兄和苏丞相想要夺嫡的利益不符,所以,苏丞相应是没有这样的动机的。”
“故而,苏丞相嫌疑虽大,但也让人觉得不是他,但要是,这本就是苏丞相想要的呢?”
昭武帝看着面前侃侃而谈的幼子,不复此前戏谑的神情,坐直了身。
是啊,苏齐贤归于康王一脉的时间久了,连他都忘了,苏齐贤和康王的根本利益一致,但,在拉拢学子上,可不见得就是一心。
尤其到现在,苏氏的势力被他大幅消减,而苏齐贤本身独自一档左相的尊崇也被分润了……
是,康王需要拉拢学子增加朝堂势力,但拉拢的学子是什么质量,这中间也有的说。
于康王而言,在会试中拉拢的学子是越有能力越好,但苏齐贤可不见得这么想。
此届恩科,因此前的事,苏氏子弟不允许参加,这也意味着,康王在此届学子中拉拢的任何人都只效忠于康王。
那,有了其他的能干之人的效忠,康王麾下,苏氏的重量自然就不复往昔,再说了,拉拢到人,康王一脉肯定要使劲让人占据朝堂的一些重要官职的。
且,若拉拢的学子有较强的能力,哪怕以后康王登基了,他也绝不可能换人让苏氏中人顶上……这对于康王是好事,不会只有苏氏能倚靠,被其掣肘,但对于苏氏,这可不算什么好事。
而苏齐贤,是苏氏的族长啊,一生最看重家族荣耀,他是为了家族往后百年的荣光才全力支持康王的。
如此,那自然会有个选择。
康王名声完蛋,在学子中能拉拢到的人,无一不是取巧想上位者,不是说这样的人不行,野心有时也是好事,但,这样的人里有真本事的怕是寥寥无几。
毕竟,人家既有真本事,前途自然大好,怎么会投于一个弃母之人?
这样的情形非康王乐见,但,应该会是苏丞相想见到的。
“那这样说,朕和你还帮了他一把?”
昭武帝想清楚了其中关巧,似笑非笑。
若不是顾丛嘉上奏,他撤了秦风的副考官一职,苏丞相的谋算也不会这么成功,毕竟,副考官和所有学子间是有几分香火情的。
昭武帝有些不高兴,不,应该是非常不悦,哪怕他漠视康王这个儿子,但,看见康王被苏齐贤这么牵着鼻子走,他也是不悦的,这么废物的东西也是自己的种?昭武帝心中升起了荒谬。
顾丛嘉歪了歪头,敏锐的察觉到了昭武帝的不高兴,漆黑的瞳孔里冒出疑惑。
难道不应该高兴吗?抽丝剥茧的搞清楚了这个瓜哎。
以上的推论一出,苏昭仪和苏齐贤闹掰这个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昭武帝瞥见顾丛嘉的神情,突然就笑了,顾丛嘉什么想法简直一览无余,“见微知著。”
“但只对于感兴趣的事是吧?”
顾丛嘉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昭武帝这语意不明的一句压的心虚,低下了头。
不感兴趣,谁要大费周章的查和推测啊?!
顾丛嘉心中蛐蛐。
昭武帝目光奇异的看着顾丛嘉,他知道顾丛嘉聪慧,且一直担心他早慧伤身,他以为他应是看清了顾丛嘉的,他学东西快,脑子转的快,但现在,顾丛嘉给他展现了另外的能力。
五头身的年纪,却已经能见微知著,洞悉人心。
恩及此,昭武帝的心中充盈着骄傲和自豪,顾笔废物就废物着吧,反正,他不缺这么一个废物儿子。
昭武帝朝顾丛嘉伸手,“过来。”
顾丛嘉有些迟疑的慢吞吞的靠近昭武帝,被昭武帝一把抱住,顾丛嘉很是自然的动了动,让自己坐的更舒服。
显然,昭武帝平时没少抱顾丛嘉。
只是,坐好了之后,顾丛嘉抬起头和昭武帝对视,没被骂?
直到胡院判来了一遭后应昭武帝要求再三诊脉得出顾丛嘉身体健康的诊断,顾丛嘉才知道为什么没被骂。
而昭武帝的话则是印证了这个猜测。
与语意不明的上一句紧跟着的是,“这样很好,你感兴趣的去做,不敢兴趣的少费心。”
“但他算计这个,还传的沸沸扬扬,他图什么啊?”
“现在顾笔在外面的名声简直是臭不可闻了,在即将拉拢学子的时机算计出这件事,脸还真的被打了……他们图什么啊?”
陈王真的不理解,他不能理解。
在苏昭仪和苏齐贤闹掰一事中,顾笔选择苏齐贤而放弃苏昭仪的行为被重礼重孝的周朝人给骂死了,哪怕皇子皇孙他们不敢直接提,但间接编排的,可不在少数。
会试的学子是暂时不知道,但等他们出来,这传的沸沸扬扬的,谁还能不知道……在老百姓眼中,康王的名声都臭不可闻,更遑论,最遵守礼法的科举学子们。
就这样的事情摊在身上,康王还想着拉拢学子,简直是痴人说梦……说是苏齐贤算计的,这跟他们想要的利益不符合啊。
这么一分析,程尚书也不知道了,利益总归不会骗人,这件事出来,康王是哪哪都受损啊,这岂能是苏齐贤那个为利益分毫不让的老狐狸算计出来的?
程尚书和陈王想了半天,没想明白这到底是不是苏齐贤自己动的手。
但,另一边的顾丛嘉,却兴致勃勃的飞奔进了明心殿,告知昭武帝他的答案。
“这就是苏丞相自己下的手!”
顾丛嘉说的掷地有声,昭武帝放下奏折,示意自己将洗耳恭听。
但顾丛嘉却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怎么推出来的,而是给了昭武帝一张纸当他看。
昭武帝从善如流的接过了那张纸。
“哎呦,这老大真是没良心啊,那可是生他的母亲啊。”
“这老大要是我儿子,老娘非得一巴掌扇死他。”
“这老大,不行啊不行。”
“呸,礼义廉耻都没有,贪图荣华富贵的小人!”
……昭武帝看完,眉头一挑,他自然看得出这些人在骂谁,虽然没有明指,但也不算特别隐晦难猜。
毕竟,苏昭仪自个宫里都有人为苏昭仪不平,很有意见。
骂顾笔,他不在乎,其实,依照顾笔这行为,他也很想训斥,顾丛嘉就不说了,皇后想要他去死,他对皇后漠然也是正常的,但苏昭仪,他记得她对顾笔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但因为他对苏昭仪和苏齐贤闹掰一事存疑,所以,事态到现在,他也没开口。
只不过,“你给我看这个干什么?”
“让我知道民间现下对顾笔的意见?然后狠狠打他一顿?”
“父皇你不要闹了,你好好看。”
顾丛嘉催促道。
第61章 第61章科举(8)
看见顾丛嘉如此神态,昭武帝又细细看了一遍,这一遍倒是瞧出了些眉目。
民间对于苏昭仪和苏丞相闹掰一事知道的未免也太清楚了点,以致于对于康王选择母族的事各种蛐蛐,但就算当时苏丞相和苏昭仪没下令封口,昭武帝也没管,但他们说话的地点到底在御前,嘴都严实,怎么能在一夜之间传到满京城皆知,还知道的如此清晰,仿佛亲眼见证……
苏丞相和苏昭仪闹掰的地点在明字宫殿,哪怕不说是御前,这也是在深宫,就算陈王他们想要打听消息也没有来的这么快的,还这么清楚。
昭武帝眉头一挑,顾丛嘉捕捉到他的神情变换,开口补充:“这是我在京城各个角落收集到的,东巷,北街……都传遍了。”
昭武帝:“做的不错。”
他对顾丛嘉有这样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表示赞赏。
顾丛嘉:“啊,……多谢父皇夸奖。”
顾丛嘉着实愣了一会,昭武帝这重点抓的也太凸出了,他收集信息是不错,不是,他收集信息不是重点啊!
重点是,东巷和北街距离可不近,简直可以说是对角,一夜之间,能让消息传递至此,那必然是有人下场了,还这么清晰,苏丞相的嫌疑很大啊。
昭武帝可没忘记顾丛嘉刚才说的掷地有声,他懒散的斜靠在椅子上,道:“话是这么说,可是,他也只是有嫌疑且嫌疑最大,这和你刚才的信誓旦旦可对不上。”
这么大的嫌疑,在昭武帝心中,此事已经盖棺定论,哪怕有些理由说不通,但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昭武帝存了疑心。
此时问顾丛嘉,只是戏谑,逗逗他,看顾丛嘉能说出什么来,他没想到,顾丛嘉真的有理有据的论证了一番。
在昭武帝带着调侃意味的语音落下,顾丛嘉神色便郑重了起来,桃花眼里满是认真,站的笔直,如同青松。
他开口:“父皇,苏丞相的嫌疑最大,剩下那一小部分的没有嫌疑是因为您和世人都觉得他没有动机。”
“正所谓,苏丞相和苏昭仪的事传的这样沸沸扬扬,大皇兄的名声算是毁了,在会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这对于苏丞相和康王来说是一种打击,但凡心存礼义廉耻,绝不会投于大皇兄麾下,这与想要大皇兄和苏丞相想要夺嫡的利益不符,所以,苏丞相应是没有这样的动机的。”
“故而,苏丞相嫌疑虽大,但也让人觉得不是他,但要是,这本就是苏丞相想要的呢?”
昭武帝看着面前侃侃而谈的幼子,不复此前戏谑的神情,坐直了身。
是啊,苏齐贤归于康王一脉的时间久了,连他都忘了,苏齐贤和康王的根本利益一致,但,在拉拢学子上,可不见得就是一心。
尤其到现在,苏氏的势力被他大幅消减,而苏齐贤本身独自一档左相的尊崇也被分润了……
是,康王需要拉拢学子增加朝堂势力,但拉拢的学子是什么质量,这中间也有的说。
于康王而言,在会试中拉拢的学子是越有能力越好,但苏齐贤可不见得这么想。
此届恩科,因此前的事,苏氏子弟不允许参加,这也意味着,康王在此届学子中拉拢的任何人都只效忠于康王。
那,有了其他的能干之人的效忠,康王麾下,苏氏的重量自然就不复往昔,再说了,拉拢到人,康王一脉肯定要使劲让人占据朝堂的一些重要官职的。
且,若拉拢的学子有较强的能力,哪怕以后康王登基了,他也绝不可能换人让苏氏中人顶上……这对于康王是好事,不会只有苏氏能倚靠,被其掣肘,但对于苏氏,这可不算什么好事。
而苏齐贤,是苏氏的族长啊,一生最看重家族荣耀,他是为了家族往后百年的荣光才全力支持康王的。
如此,那自然会有个选择。
康王名声完蛋,在学子中能拉拢到的人,无一不是取巧想上位者,不是说这样的人不行,野心有时也是好事,但,这样的人里有真本事的怕是寥寥无几。
毕竟,人家既有真本事,前途自然大好,怎么会投于一个弃母之人?
这样的情形非康王乐见,但,应该会是苏丞相想见到的。
“那这样说,朕和你还帮了他一把?”
昭武帝想清楚了其中关巧,似笑非笑。
若不是顾丛嘉上奏,他撤了秦风的副考官一职,苏丞相的谋算也不会这么成功,毕竟,副考官和所有学子间是有几分香火情的。
昭武帝有些不高兴,不,应该是非常不悦,哪怕他漠视康王这个儿子,但,看见康王被苏齐贤这么牵着鼻子走,他也是不悦的,这么废物的东西也是自己的种?昭武帝心中升起了荒谬。
顾丛嘉歪了歪头,敏锐的察觉到了昭武帝的不高兴,漆黑的瞳孔里冒出疑惑。
难道不应该高兴吗?抽丝剥茧的搞清楚了这个瓜哎。
以上的推论一出,苏昭仪和苏齐贤闹掰这个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昭武帝瞥见顾丛嘉的神情,突然就笑了,顾丛嘉什么想法简直一览无余,“见微知著。”
“但只对于感兴趣的事是吧?”
顾丛嘉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昭武帝这语意不明的一句压的心虚,低下了头。
不感兴趣,谁要大费周章的查和推测啊?!
顾丛嘉心中蛐蛐。
昭武帝目光奇异的看着顾丛嘉,他知道顾丛嘉聪慧,且一直担心他早慧伤身,他以为他应是看清了顾丛嘉的,他学东西快,脑子转的快,但现在,顾丛嘉给他展现了另外的能力。
五头身的年纪,却已经能见微知著,洞悉人心。
恩及此,昭武帝的心中充盈着骄傲和自豪,顾笔废物就废物着吧,反正,他不缺这么一个废物儿子。
昭武帝朝顾丛嘉伸手,“过来。”
顾丛嘉有些迟疑的慢吞吞的靠近昭武帝,被昭武帝一把抱住,顾丛嘉很是自然的动了动,让自己坐的更舒服。
显然,昭武帝平时没少抱顾丛嘉。
只是,坐好了之后,顾丛嘉抬起头和昭武帝对视,没被骂?
直到胡院判来了一遭后应昭武帝要求再三诊脉得出顾丛嘉身体健康的诊断,顾丛嘉才知道为什么没被骂。
而昭武帝的话则是印证了这个猜测。
与语意不明的上一句紧跟着的是,“这样很好,你感兴趣的去做,不敢兴趣的少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