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赵王看着他的这位外公,心中默默叹了口气,他这外公是干实事的,也是因为踏实,他任工部尚书也是当之无愧,父皇也很放心,但就是太踏踏实实,也就失去了一些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上的敏感度。
算了,这样也挺好,最起码不会像大皇子那样有什么大动作还要仰仗苏府才能办成,一个皇子要办事居然还要仰仗臣子,简直废物!
这要是他们非常看不惯顾笔的原因,你顾笔占长,母族势力大,想着储君之位可以,但你最起码要有能力担得起这位置吧,一个连独立办事都不行的废物竟然敢妄想储君之位?!哪怕是长子,有正统优势,但在他们这里顾笔也过不去!你又不是正统的嫡长子,能力也不行,凭什么任你为储君?!
他们这些人也是皇子,能力比顾笔不知道强多少,怎么可能服气!
想到他们现在已经调查出了王石与之交好的人家,再过几日收集证据就可以直接攻讦,赵王心里便有些激动,被顾笔那个平庸的废物压头顶太久了,现在能有把那个废物赶出局的机会,赵王便有些心绪难平。
工部尚书陪着赵王坐了会,一直没开口,赵王也不催他,自顾自的发呆,他知道他这个外公的性子,给消息是有些扭捏在的。
“工部这边派了一些人去卫城休整道路,建造商铺。”
错不及防的,工部尚书开口。
“草原的那些部落?可在卫城休整道路又是什么操作?”
赵王喃喃,卫城是距离草原最近的一座城,也是大周重要的重兵把守的要塞。
在卫城搞这个,那肯定是之前父皇灭了赫塔尔部落带来的连锁反应,但,这好像不是一般的朝贡体系和畿服制度,那是要搞什么呢?
赵王想着,还没想出个所以然,工部尚书又开口了:“这次的银钱户部给的很爽快。”
嗯?嗯嗯?
在先帝的霍霍之下,周朝穷,国库穷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昭武帝上位,户部那边对于开支把握的特别严,一般要钱都特别困难,属于你是去户部站个三天桩都不一定能要到的。
昭武帝开口倒是可以给钱,但昭武帝因为没钱也比较,嗯,节俭,即便他现在获得了一大笔剿灭赫塔尔部落的银钱,充盈了私库和国库,但以他对父皇的了解,他也不是那么轻易给钱的,毕竟,全国那么大,哪哪都要用钱。
这次怎么给钱那么容易?
赵王陷入了思索,而工部尚书也像是凳子烙屁股,飞快的走了。
显示出了完全不像他那个年龄的身手,身姿矫健,健步如飞。
这边赵王还在苦苦思索,昭武帝也思索了起来。
他想在过年前敲定顾丛嘉的夫子,武学师傅有了,那么为他开蒙的夫子应该找谁呢?
第23章 六子夺嫡(3)大皇子必须尽快封王……
朝中……略微一想,昭武帝就否决了这个想法,老大他们斗得如火如荼的,朝中无人能避免这场风波,要是在朝中选夫子难免会把顾丛嘉牵扯进来……
三大书院里,清风书院的张天择是个好人选,文采不错,会教人,但是没记错的话他好像是偏向老大的……
明正书院的花都与,不偏不倚的中立者,文采也是有的……昭武帝抬笔写下了这个名字。
最后一个太宇书院,白回舟……昭武帝手指轻扣桌面,人是没问题的,没有偏向,但太宇书院是世家联合所开的书院,要是一道命令把他们的院长给弄进皇宫给顾丛嘉当夫子,也不是不行,但对于顾丛嘉来说就有点太高调了……世家的目光会聚集在他身上,且久久不散。
昭武帝吩咐:召花都与进宫。”
所幸三大书院总部都在京畿之地,距离不远,所以很快花都与就来了。
“拜见陛下,不知陛下找微臣是来?”
“你举荐一人担任明正书院的院长,你去教导秦王,担任他的文学师傅。”
昭武帝根本不废话,开门见山的下令。
这种调动也不算折辱花都与,顾丛嘉身为亲王,他的文学师傅和武学师傅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且官级不低,可以领朝廷份例,而且作为学生,过年过节顾丛嘉也会向老师送礼,已经颇有身家的顾丛嘉不会小气的,昭武帝确定,因为昭武帝也会给他上学束脩的补贴。
而且相比明正书院的院长而言,担任秦王的文学师傅更能掌握实权。
在昭武帝的印象中,花都与一直是圆滑的,也就是绝对遵循帝王心意的。就比如,今年的明正书院只有一些非常小的破落的世家子弟和大部分寒门,其余报考明正书院的世族子弟均被拒之门外,这当然不是花都与想要得罪那么多的世族,而是昭武帝的暗示。
之前这个暗示同张天择,花都与都说过,但只有花都与完成的最好。
张天择减少了书院中的世族子弟数量,但那都是方家等其他世族的,苏家子弟只要报了,无一例外都被录上了,偏向顾笔偏的是明明白白。
但昭武帝也不能说他没完成这个暗示,毕竟,世族子弟的确减少了啊。
于是,剩下的其他世族子弟就都跑到了太宇书院。
只有花都与,执行的是一丝不苟。
所以,这么圆滑的花都与,昭武帝就没想过他会抗旨的可能性。
但,看着花都与重重跪在大理石铺筑的明武殿中,昭武帝心情一下子就不美妙了起来,但还是抱着想要给顾丛嘉找一个好老师的心态,耐着性子:“放心不下明正书院可举荐院长,朕会下旨。”
看着花都与还跪在那里,一言不发,“你要抗旨?”
他平静的问,只有面对着他的花都与感受到了这几个字下隐藏的帝王之怒。
一个回答不好,全家就一起送命。
毕竟,抗旨,那可是挑战皇权!这怎么可能会被放过!
花都与听到这几个字,身体抖了抖,但他抬起了头,脸上笑眯眯的:“陛下,微臣不是想抗旨,秦王殿下天资聪颖,有这样的学生也是微臣的荣幸,但微臣教书这么多年,有了一点心得。”
昭武帝和顾丛嘉一样的漆黑眸子盯着他,不同于顾丛嘉桃花眼这样盯着人的可爱,昭武帝静静的看着人的时候,漆黑的眼眸不带感情,像是无际的山海,幽暗而深邃,仿佛下一秒,就会被那山海吞噬。
花都与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道:“一人一夫子的确可以教好学问,但学生没有同龄者,心理可能会孤单,更有甚者,在夫子的精准盯梢下,还会产生逆反,尤其是小儿。”
昭武帝听明白了,花都与这老头想要顾丛嘉去明正书院读书,可,“花都与,朕的小九现在应该是启蒙的时候。”
昭武帝打算让顾丛嘉虚岁四岁,三周岁的时候启蒙,也就是明年,这么小的孩子,让他从皇宫跑到明正书院?
明正书院虽然也距离皇宫不远,但这个要求也委实太离谱了。
察觉到昭武帝冷冷的眼神,花都与连忙摆手:“陛下,我是想让秦王殿下来明正书院求学,但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来。”
昭武帝盯着他,眼里带着审视。
“如果秦王殿下来明正书院求学,微臣以性命担保,会全心全意教导秦王殿下*,一心为秦王打算。”
花都与头重重的磕在了大理石板上,声音中的坚定能让旁人轻易的听出来。
“好,记住你说的,花都与。”
不知道过了多久,昭武帝终于开口,看着花都与的眼睛里充满了冷意。
若有朝一日,花都与做不到,那么昭武帝会让他付出千百倍的代价!
等走出明武殿,在并不热的季节,花都与后背都浸湿了,一头冷汗,幸好,幸好结果是好的。
来之前他就猜到了此次昭武帝找他的用意,毕竟吴武将军担任秦王殿下的武学师傅刚传的沸沸扬扬,武学师傅有了,那夫子也该有了,秦王殿下也该到了启蒙的年纪。
但,猜到了不代表真的同陛下谈的时候他不紧张,不害怕,毕竟,这是明晃晃的利用秦王殿下。
三大书院,清风书院因为偏向大皇子,有苏丞相照拂,太宇书院更不用说,除了苏氏,各大世族子弟基本都在那上学。
唯独他们明正书院,大部分都是寒门子弟,就一小部分是世家子弟,但那也是破落的世家,做不了什么。
花都与并不后悔接了陛下的暗示,相反,他还挺乐意,但是,眼下这个时局,六子夺嫡已经迫在眉睫,京城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先帝时期惨烈的夺嫡他们都还记得,一步踏错,那就是自己,甚至全族的性命。
其他书院或多或少都会有庇佑,但明正书院,陛下可能会出手,但也可能不会,毕竟,哪怕明正书院倒了,清风书院里也是有寒门子弟的……或者,再过个几年,又有不少寒门子弟被培养出来。
总归,陛下是不会缺人用的……但他的学生这一批和下一批根本不一样,他也不想看到学生出事。
算了,这样也挺好,最起码不会像大皇子那样有什么大动作还要仰仗苏府才能办成,一个皇子要办事居然还要仰仗臣子,简直废物!
这要是他们非常看不惯顾笔的原因,你顾笔占长,母族势力大,想着储君之位可以,但你最起码要有能力担得起这位置吧,一个连独立办事都不行的废物竟然敢妄想储君之位?!哪怕是长子,有正统优势,但在他们这里顾笔也过不去!你又不是正统的嫡长子,能力也不行,凭什么任你为储君?!
他们这些人也是皇子,能力比顾笔不知道强多少,怎么可能服气!
想到他们现在已经调查出了王石与之交好的人家,再过几日收集证据就可以直接攻讦,赵王心里便有些激动,被顾笔那个平庸的废物压头顶太久了,现在能有把那个废物赶出局的机会,赵王便有些心绪难平。
工部尚书陪着赵王坐了会,一直没开口,赵王也不催他,自顾自的发呆,他知道他这个外公的性子,给消息是有些扭捏在的。
“工部这边派了一些人去卫城休整道路,建造商铺。”
错不及防的,工部尚书开口。
“草原的那些部落?可在卫城休整道路又是什么操作?”
赵王喃喃,卫城是距离草原最近的一座城,也是大周重要的重兵把守的要塞。
在卫城搞这个,那肯定是之前父皇灭了赫塔尔部落带来的连锁反应,但,这好像不是一般的朝贡体系和畿服制度,那是要搞什么呢?
赵王想着,还没想出个所以然,工部尚书又开口了:“这次的银钱户部给的很爽快。”
嗯?嗯嗯?
在先帝的霍霍之下,周朝穷,国库穷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昭武帝上位,户部那边对于开支把握的特别严,一般要钱都特别困难,属于你是去户部站个三天桩都不一定能要到的。
昭武帝开口倒是可以给钱,但昭武帝因为没钱也比较,嗯,节俭,即便他现在获得了一大笔剿灭赫塔尔部落的银钱,充盈了私库和国库,但以他对父皇的了解,他也不是那么轻易给钱的,毕竟,全国那么大,哪哪都要用钱。
这次怎么给钱那么容易?
赵王陷入了思索,而工部尚书也像是凳子烙屁股,飞快的走了。
显示出了完全不像他那个年龄的身手,身姿矫健,健步如飞。
这边赵王还在苦苦思索,昭武帝也思索了起来。
他想在过年前敲定顾丛嘉的夫子,武学师傅有了,那么为他开蒙的夫子应该找谁呢?
第23章 六子夺嫡(3)大皇子必须尽快封王……
朝中……略微一想,昭武帝就否决了这个想法,老大他们斗得如火如荼的,朝中无人能避免这场风波,要是在朝中选夫子难免会把顾丛嘉牵扯进来……
三大书院里,清风书院的张天择是个好人选,文采不错,会教人,但是没记错的话他好像是偏向老大的……
明正书院的花都与,不偏不倚的中立者,文采也是有的……昭武帝抬笔写下了这个名字。
最后一个太宇书院,白回舟……昭武帝手指轻扣桌面,人是没问题的,没有偏向,但太宇书院是世家联合所开的书院,要是一道命令把他们的院长给弄进皇宫给顾丛嘉当夫子,也不是不行,但对于顾丛嘉来说就有点太高调了……世家的目光会聚集在他身上,且久久不散。
昭武帝吩咐:召花都与进宫。”
所幸三大书院总部都在京畿之地,距离不远,所以很快花都与就来了。
“拜见陛下,不知陛下找微臣是来?”
“你举荐一人担任明正书院的院长,你去教导秦王,担任他的文学师傅。”
昭武帝根本不废话,开门见山的下令。
这种调动也不算折辱花都与,顾丛嘉身为亲王,他的文学师傅和武学师傅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且官级不低,可以领朝廷份例,而且作为学生,过年过节顾丛嘉也会向老师送礼,已经颇有身家的顾丛嘉不会小气的,昭武帝确定,因为昭武帝也会给他上学束脩的补贴。
而且相比明正书院的院长而言,担任秦王的文学师傅更能掌握实权。
在昭武帝的印象中,花都与一直是圆滑的,也就是绝对遵循帝王心意的。就比如,今年的明正书院只有一些非常小的破落的世家子弟和大部分寒门,其余报考明正书院的世族子弟均被拒之门外,这当然不是花都与想要得罪那么多的世族,而是昭武帝的暗示。
之前这个暗示同张天择,花都与都说过,但只有花都与完成的最好。
张天择减少了书院中的世族子弟数量,但那都是方家等其他世族的,苏家子弟只要报了,无一例外都被录上了,偏向顾笔偏的是明明白白。
但昭武帝也不能说他没完成这个暗示,毕竟,世族子弟的确减少了啊。
于是,剩下的其他世族子弟就都跑到了太宇书院。
只有花都与,执行的是一丝不苟。
所以,这么圆滑的花都与,昭武帝就没想过他会抗旨的可能性。
但,看着花都与重重跪在大理石铺筑的明武殿中,昭武帝心情一下子就不美妙了起来,但还是抱着想要给顾丛嘉找一个好老师的心态,耐着性子:“放心不下明正书院可举荐院长,朕会下旨。”
看着花都与还跪在那里,一言不发,“你要抗旨?”
他平静的问,只有面对着他的花都与感受到了这几个字下隐藏的帝王之怒。
一个回答不好,全家就一起送命。
毕竟,抗旨,那可是挑战皇权!这怎么可能会被放过!
花都与听到这几个字,身体抖了抖,但他抬起了头,脸上笑眯眯的:“陛下,微臣不是想抗旨,秦王殿下天资聪颖,有这样的学生也是微臣的荣幸,但微臣教书这么多年,有了一点心得。”
昭武帝和顾丛嘉一样的漆黑眸子盯着他,不同于顾丛嘉桃花眼这样盯着人的可爱,昭武帝静静的看着人的时候,漆黑的眼眸不带感情,像是无际的山海,幽暗而深邃,仿佛下一秒,就会被那山海吞噬。
花都与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道:“一人一夫子的确可以教好学问,但学生没有同龄者,心理可能会孤单,更有甚者,在夫子的精准盯梢下,还会产生逆反,尤其是小儿。”
昭武帝听明白了,花都与这老头想要顾丛嘉去明正书院读书,可,“花都与,朕的小九现在应该是启蒙的时候。”
昭武帝打算让顾丛嘉虚岁四岁,三周岁的时候启蒙,也就是明年,这么小的孩子,让他从皇宫跑到明正书院?
明正书院虽然也距离皇宫不远,但这个要求也委实太离谱了。
察觉到昭武帝冷冷的眼神,花都与连忙摆手:“陛下,我是想让秦王殿下来明正书院求学,但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来。”
昭武帝盯着他,眼里带着审视。
“如果秦王殿下来明正书院求学,微臣以性命担保,会全心全意教导秦王殿下*,一心为秦王打算。”
花都与头重重的磕在了大理石板上,声音中的坚定能让旁人轻易的听出来。
“好,记住你说的,花都与。”
不知道过了多久,昭武帝终于开口,看着花都与的眼睛里充满了冷意。
若有朝一日,花都与做不到,那么昭武帝会让他付出千百倍的代价!
等走出明武殿,在并不热的季节,花都与后背都浸湿了,一头冷汗,幸好,幸好结果是好的。
来之前他就猜到了此次昭武帝找他的用意,毕竟吴武将军担任秦王殿下的武学师傅刚传的沸沸扬扬,武学师傅有了,那夫子也该有了,秦王殿下也该到了启蒙的年纪。
但,猜到了不代表真的同陛下谈的时候他不紧张,不害怕,毕竟,这是明晃晃的利用秦王殿下。
三大书院,清风书院因为偏向大皇子,有苏丞相照拂,太宇书院更不用说,除了苏氏,各大世族子弟基本都在那上学。
唯独他们明正书院,大部分都是寒门子弟,就一小部分是世家子弟,但那也是破落的世家,做不了什么。
花都与并不后悔接了陛下的暗示,相反,他还挺乐意,但是,眼下这个时局,六子夺嫡已经迫在眉睫,京城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先帝时期惨烈的夺嫡他们都还记得,一步踏错,那就是自己,甚至全族的性命。
其他书院或多或少都会有庇佑,但明正书院,陛下可能会出手,但也可能不会,毕竟,哪怕明正书院倒了,清风书院里也是有寒门子弟的……或者,再过个几年,又有不少寒门子弟被培养出来。
总归,陛下是不会缺人用的……但他的学生这一批和下一批根本不一样,他也不想看到学生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