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这、这……”
  他倒退了两步。
  “二、二爷他……这不是真的吧?”
  他满脸惊恐地看向冯清岁。
  冯清岁垂眸。
  “二爷他,殉职了。”
  “扑通”一声,顺子跌跪在地。
  “二爷——”
  闻声赶来的下人看到这一幕,也都惊惶跪地,痛哭流涕。
  “你们回来啦?快让我看看瘦了还是黑了。”
  戚氏领着福嬷嬷从二门出来,脸上写满惊喜与期待。
  见下人跪了一地,哭声震天,疑惑地停下脚步:“大好日子,你们哭什么?”
  下人们闻言,哭声愈发凄烈。
  “呜呜!老夫人,二爷他……”
  戚氏猛然抬头,朝大门看去,脸色瞬间苍白。
  福嬷嬷赶紧扶住她。
  “我怎么又做梦了?”
  戚氏扭头看向福嬷嬷。
  “长风都走了大半年了,我怎么又梦见他被送回来了?”
  福嬷嬷眼里的泪水瞬间喷涌而出。
  戚氏挣脱她的手,朝大门走去,边走边道:“这次的梦也太假了,竟把长卿的名字给写到了牌位上。”
  她径直走到冯清岁跟前,拉着她的手道:“清岁倒是提前上门了。”
  冯清岁轻唤了声:“娘。”
  “哎!”
  戚氏应了一声,看向捧着灵牌的燕驰。
  “怎么是你捧着牌位?长卿呢?这梦真是错漏百出,这也对不上,那也对不上……”
  冯清岁伸手抱住她。
  “娘,是二爷走了,不是长风。”
  “你在胡说什么?”戚氏拧眉,“长卿在河州赈灾平叛呢……”
  冯清岁松开她,从怀中掏出纪长卿的随身玉佩,哽咽道:“娘,我们剿灭所有叛军后,遇到了刺客,二爷他……”
  她泣不成声。
  戚氏接过玉佩,怔怔地看了片刻。
  而后身子一软,朝前栽去。
  “娘!”
  纪府的哭声,传遍了常安街大宅小院。
  西纪府里,纪鸿德听完下人禀报,久久没有说话。
  贺氏沉默片刻后,怒骂道:“我就知道!戚氏那个丧门星,刑克六亲,谁娶了她谁就要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冯氏跟她一个命格,两个煞星凑一起,我们纪氏沦落到今日,都是她们害的!”
  纪鸿德长叹了口气。
  “那孽障先前六亲不认,得罪了不知多少人,如今命丧黄泉,落井下石的人指不定连我们都不放过。”
  “他们敢!”
  贺氏柳眉倒竖。
  “千千可是准三皇子妃,虽然上次平王府的事让三皇子折了不少声誉,但如今朝中能跟他抗衡的皇子一个都没有。”
  “我们是贺家姻亲,谁敢动我们。”
  纪鸿德没说话。
  成年皇子只有四个。
  大皇子赵必翔母族被废,自己又在安国寺修行,前途尽毁。
  二皇子先天跛足,无缘上位。
  四皇子只知吃喝玩乐,一上课就睡觉,教过他的学士都说他是块朽木。
  三皇子确实算是个中翘楚。
  但——
  未成年皇子有七个,若皇帝从中挑选一个,交给新后抚养,三皇子离皇位可就远了。
  纪家如今没落,他还指着贺家提携,可不希望发生这种事情。
  “你多回娘家看看。”
  他对贺氏道。
  “庄上送来的石榴很不错,你捎点给千千。”
  贺氏应了下来。
  贺千千猝不及防听到纪长卿命殒河州的消息,惊得半晌合不上嘴巴。
  “看来一个人能享的福分是有定数的。”
  她暗道。
  纪长卿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是把下半生的福分都给借来用了。
  而她刚好相反,福气都在后头。
  他们的命格截然相反,难怪走不到一块。
  “这也是我的福运之一,”她心想,“我注定是要母仪天下的。”
  不过想到自从被禁足后就不曾联系过她的三皇子,她不由皱起眉头。
  三皇子他在忙什么?
  三皇子什么也没忙。
  禁足意味着他不能上朝,不能去六部做事,也不能结交朝臣,只能待在府里,日复一日地看着熟悉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
  闲得发疯。
  收到纪长卿的死讯时,他简直欣喜若狂。
  恨不得把京城戏班子都请到府里,唱他个三天三夜。
  高兴之余,他忍不住懊恼:“早知道他是个短命鬼,就不费那个心思了。”
  白白惹了一身骚。
  凤仪宫里,为了解徒儿动向,每日都让宫人打听河州赈灾平叛消息的第五轻轻得知纪长卿命殒河州,面色陡然一沉。
  她立刻命人去找皇帝。
  皇帝第一次见她主动,扔下手头奏折便过来了。
  “出了什么事?”
  他关切问道。
  第五轻轻定定地看着他的眼睛。
  “纪长卿是不是你派人杀的?”
  皇帝脸色骤沉。
  “你怎么会这么想?”他问第五轻轻,“他是我的重臣,我一手提拔上来的,我杀他作甚?”
  “他是纪裴铮的儿子。”
  第五轻轻面无表情。
  “你不可能信任他,提拔他不过是想利用他,如今利用完了就一脚踹死。”
  “别把我想得这么卑劣。”
  皇帝轻叹。
  “我若是提防他,就不会点他为状元,更不会一路提拔他,让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丞相。”
  “失去他,我比任何人都悲痛。”
  第五轻轻平静道:“你好些日子没用‘我’了。”
  第226章 追封
  皇帝沉默了一瞬,摇头失笑:“轻轻,敏锐是好事,但别用错了地方。”
  “大熙今年天灾人祸频发,群狼环伺,正是用人之际,像纪长卿这般能干的臣子不多,我岂会自断臂膀?”
  “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你抱着以前的成见揣测我,岂能看清我?”
  “我们年纪都不小了,余生短暂,不该将时间浪费在误会上。”
  第五轻轻看向窗外。
  “你的口才确实比以前要好。”
  皇帝长叹了口气。
  “我已命人搜寻痘牛,等找到合适痘种,便会在大熙广种牛痘,你盼着大熙人瑞年丰,我也一样。”
  说完转身离去。
  第五轻轻的脸色却陡然一沉。
  先前不管她怎么劝,他都不肯推广种牛痘,如今缘何突然改了主意?
  ——除掉障碍了。
  纪长卿心思敏锐,看过她给清岁的防疫策后,立刻就托清岁问她,她是何时知道预防痘疮的办法的。
  那时她便知道,他猜到了当年墨县疫病的隐情。
  皇帝想必正是知道这一层,才会拒绝推广种牛痘。
  他怕纪长卿会猜到真相,报杀父之仇。
  纪长卿是他最好使的一把刀,他不会容许这把刀掉转头来对准自己。
  但他又抗拒不了名垂青史的诱惑。
  她的话,终究还是触动了他,让他想要用推广种牛痘这种让无数苍生彻底摆脱痘疮的防疫方式,在史书上重重留下一笔功绩。
  这一笔功绩,足以掩盖他所有过错,让他在诸多庸碌帝王里脱颖而出。
  沉痛与愧疚自心底破土而出,紧紧缠绕在她心上,绞得她喘不过气。
  是她害了纪裴铮父子。
  使他们一个沦为赵启上位的踏脚石,一个被赵启毫不留情地榨干最后一丝价值。
  全都英年早逝。
  也是她害了大熙的百姓。
  若非她救了赵启,将预防痘疮的办法告诉他,并给他种了牛痘,他不会有机会谋害先太子。
  先太子仁明毓德,有经纬之才,若坐上皇位的是他,大熙绝不会是今日这番模样。
  “我是这世间最大的罪人。”
  她闭上眼睛。
  泪水潸然而下。
  皇帝从凤仪宫回御书房后,内侍禀报:“陛下,方院判和边副帅进宫了。”
  “宣他们过来。”
  内侍领命而去。
  方院判和边副帅都是护送纪长卿长嫂运柩回京之人,皇帝召见他们后,仔细询问了一番纪长卿殉职经过。
  方院判和边副帅据实以告。
  皇帝一脸沉痛。
  “朕……痛失国之柱石。”
  当即召了翰林大学士过来。
  “朕欲追封纪相为忠勇郡王,”他沉声道,“赐碑文,赐尚方宝剑随葬。”
  翰林大学士领命拟旨撰文。
  圣旨拟好后,皇帝盖了印章,而后批了碑文,御笔题词,命礼部赶制。
  纪府。
  冯清岁和福嬷嬷扶着戚氏回房后,给戚氏把了脉,开了个方子,交给福嬷嬷去煎药。
  福嬷嬷刚离开,戚氏便幽幽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