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孝治帝因此还病倒在床,可饶是如此,也没有各方胆敢冒尖,京中氛围低沉得可怕,似乎有种风雨欲来前的宁静。
也就是在此时,萧衍和萧宸待省亲后,被授官入翰林,为从六品翰林院修撰,而萧宸则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通俗易懂的说法便是,萧衍主要负责记载皇帝言行,掌修实录,讲史经和草拟典礼、诏书等相关文稿。
不过翰林院向来不缺状元榜眼探花,几乎是三步一榜眼,五步一状元,故而在外头被吹捧得火热的状元,到了翰林院,还真不怎么起眼。
没有过人的本事叫陛下记着,或是没有关系背景在其中运作,恐怕致死也只是个小小六品官,一生蹉跎于此。
好在萧衍筹谋在先,还没入仕便已然入孝治帝眼中,成为孝治帝党派,更别说暗中还痛孝治帝透露有关前朝之事。
虽然吧,虽然后边的事儿同他没关系,可到底也有一份功劳,即便孝治帝迁怒于他,可也不得不承认,若非萧衍,恐怕前朝余孽奸计会得逞!
现在问题就是,孝治帝怀疑五皇子并非他子嗣,可是当下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五皇子并未皇室血脉,毕竟当下时代也没有亲子鉴定这种东西。至于合血法和滴骨法,开什么玩笑,他又不是没有让人实践过,明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竟然也能血液融合,孝治帝总感觉不太靠谱。
自尊心作祟,即便心里再怀疑,孝治帝不可能承认曾经心中的白月光给他戴了顶绿帽子,这样有损皇室威严,故而只能将五皇子拘于宗人府,不过目前看来,五皇子已然到了头。
遭受种种打击的孝治帝大病一场,好不容易才消化完‘朕心仪的女子心怀鬼胎蓄意接近朕,还有可能给朕戴绿帽’的信息,随之南疆邻国边城与国内边城也暴/动四起。
朝臣对此争议颇多,各家说法纷纭。
“不过是弹丸之地,何须如此畏手畏脚?依微臣之见,不若直接打便是!打得对方心服口服,说不准儿还能扩大山河领土!”
“莽夫之言!两国边城百姓通婚已久,自古恒之!若是此时开战,边城百姓又该如何?”
“老夫看你是读书读傻了,实在迂腐顽固至极!先有国才有家,这点道理都不懂?到时候都是一家人,哪还有这般多的事儿?”
大殿内,百官叽叽喳喳,活像有几百只鸭子在叫唤,吵得本就身心疲惫的孝治帝愈加头痛。
百官向来会察言观色,更别说朝廷还被清洗了一番,帝威犹在,头脑聪慧者观孝治帝脸色不好,纷纷闭口不言,而头铁的人还在义无反顾发表自己的观点。
“陛下,南疆暴/动频发,事急从权,还请陛下今早作决断!”
孝治帝自诩是位明君,只要不太过罪孽深重,叫他察觉,一般党派之争,他并不会太过在意,更何况百官顾虑得也对。
南疆人杂地险,各族又向来团结排外难以驯化,到今朝才并入国土之中,心中对朝廷并非没有怨气,毕竟谁也不想平白多出个上司。
第一代开国皇帝威逼利诱下,好不容易叫南疆并入国土,为防止各族一家独大,设立土司充任并以世袭制,以便管辖。
若是此时开战,地方各族土司定然会大乱,可若是不开战,岂不是就此趁邻国之意?且又太过窝囊!
如此看来,定然是有心人想要扰乱南疆!
放眼各国,南疆邻国的密土国的可能性更为大一些!
孝治帝沉思一番后,问道:“始初动/乱为何?可曾派人审讯?”
兵部尚书作为通关天下军情的官员,自然首当其冲。他往前站出一步,回道:“回禀陛下,动/乱者已然找出,只是……”
孝治帝看他吞吞吐吐,有些不耐,“闵爱卿若是出言不便,不若归乡休养一番。”
兵部尚书一听,哪还敢再磨蹭?只怕孝治帝看他不顺眼,直接叫他回家休养,谁知道等休养完,兵部还是不是他地盘?
他硬着头皮道:“谢陛下宽宏,老臣无恙。只是动/乱之者为宁族土司嫡长子——耶鲁刻覃。”
宁族为南疆实力最大的势力,实力可见一斑,而耶鲁刻覃为下任土司继承者,孝治帝对其也略有耳闻。
据说此子生得高大威猛,有一手训狼为己所用的好本事,每逢节年之际,宁族土司总会书信大夸特夸,顺带再拍一下孝治帝的马屁,以表忠诚。
宁族土司不管心里有什么算计,但也一直安分守己,毕竟都是自家人,真要惹怒朝廷,狠下心发兵令下,即便损失惨重内耗容易了一些,也并无彻底收复可能,所以宁族和其他各族一直老老实实呆着,从未作乱。
如今牵扯嫡长子,宁族土司是什么想法?是另起他意,还是其他意思?
为了叫南疆各族土司老实,孝治帝一直秉着多方掣肘战术,如若真是宁族有了反心,也不是不能应付。
孝治帝正思忖着,又听闻兵部尚书继续道:“以及赫族土司嫡长子和其幼子,临西族土司二子,贡族土司八子,窑族土司……”
孝治帝:“……”
百官:“……”
孝治帝勃然大怒,“他们究竟是何居心!?涉事各族土司如何说法?”
兵部尚书顿了顿,欲言又止道:“陛下,还请听微臣说完。”
“各方土司之子,据传是为一女子生起事端。此女名为钥娘,乃密土边城百姓之子。传闻貌美如花,可比仙子,其性至善,无人不夸。”
“各方土司之子,正是围猎时,恰逢邂逅,一见钟情,非她不娶。于是将人掳走,引起密土边城百姓不忿,因此而动/乱。”
孝治帝:“……”
孝治帝心中有一万句脏话想说。
倘若各方土司在场,他都想问问,这些脑子里只有儿女情长,枉顾律令之人,真的是他们所说的‘青年才俊’???
这踏马得加了多少层滤镜,才能说出这种厚颜无耻之话!?
心仪一位女子,可以三媒六聘迎娶,可他们倒好,直接把人给掳走!脑子里全是污秽之物吗!?
再有,对一位心仪女子都能做出如此强抢民女行为,若是与他人争执,岂不是还得杀人泄愤?可见往日是何种仗势欺人!
兵部尚书也不知道这些土司之子,脑子里是不是都塞满稻草,接着道:“此事牵扯众多,各方土司认为此女乃密土国的奸计。可还未等各方土司上报朝廷,密土国边城百姓,便已然借此发难。更……更……”
孝治帝深呼吸,眯着眼眸,显得有些危险。
并不尚书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再这之后,在审问中,各方土司对此女一见倾心,都在争着吵着要将人娶回去……”
孝治帝:“???”
百官:“???”
“此女难不成身怀邪术!?”孝治帝都给气笑了。
两国之战一触即发,起因就为了儿女情长……脑子莫非装的都是稻草?更离谱的是,原先态度恶劣的土司,居然纷纷改口!
孝治帝一向不信鬼神之说,毕竟鬼神在他看来,不过是统/治驯化天下百姓的手段之一,什么邪术在他眼里,不过是有心人的手段而已!
有句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过区区以利驱之,也敢称算邪术?也不怕笑掉天下人大牙!
孝治帝才刚冷笑完,兵部尚书连忙附和:“陛下圣明!此女正是身怀邪术!”
孝治帝:“???”
孝治帝神情复杂地看着兵部尚书,眼神有些怜悯,语重心长道:“闵爱卿,若是身子抱恙,便请太医救治,切莫讳疾忌医啊!”
若非身子抱恙,不若怎么可能看不出他在说反话?居然还附和了,肯定是身子有恙!
兵部尚书有苦难言,只觉得自己好生委屈。他并不是不知道孝治帝的意思,也知道这事有点过于离谱,只是……
他为自己辩解:“老臣所言不敢有半句虚假!”
“不单是各方土司,便连当地驻军也是如此。就好似此女颇有邪/性,不论先前有多大的偏见与怨言,待见到此女后,便会心生好感,不论男女皆是这般!”
“故,老臣这才觉得此女身怀邪术!”
孝治帝看向其他人,“诸位爱卿也是如此认为?”
百官面面相觑,嘴上阴谋论,心里也多有怀疑。若非此女身怀邪术,不然怎么可能人见人爱?便是仙子也做不到如此,何况区区一凡女?
“依微臣之见,当下需派人前去探查究竟,不论歹人是何居心,平乱南疆,防止密土借机侵犯吾朝,才是重中之重!”某大臣说道。
孝治帝也正是如此作想,毕竟南疆属于他们自己人,即便能彻底收复,归属皇权,可代价实在太高,更别说还有密土和其他周国虎视眈眈。
此时内耗实在不甚明智之选,故而能用小代价平乱,才是最佳之策。
那么问题来了,孝治帝看向众人,“诸位爱卿,可有毛遂自荐?”
也就是在此时,萧衍和萧宸待省亲后,被授官入翰林,为从六品翰林院修撰,而萧宸则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通俗易懂的说法便是,萧衍主要负责记载皇帝言行,掌修实录,讲史经和草拟典礼、诏书等相关文稿。
不过翰林院向来不缺状元榜眼探花,几乎是三步一榜眼,五步一状元,故而在外头被吹捧得火热的状元,到了翰林院,还真不怎么起眼。
没有过人的本事叫陛下记着,或是没有关系背景在其中运作,恐怕致死也只是个小小六品官,一生蹉跎于此。
好在萧衍筹谋在先,还没入仕便已然入孝治帝眼中,成为孝治帝党派,更别说暗中还痛孝治帝透露有关前朝之事。
虽然吧,虽然后边的事儿同他没关系,可到底也有一份功劳,即便孝治帝迁怒于他,可也不得不承认,若非萧衍,恐怕前朝余孽奸计会得逞!
现在问题就是,孝治帝怀疑五皇子并非他子嗣,可是当下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五皇子并未皇室血脉,毕竟当下时代也没有亲子鉴定这种东西。至于合血法和滴骨法,开什么玩笑,他又不是没有让人实践过,明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竟然也能血液融合,孝治帝总感觉不太靠谱。
自尊心作祟,即便心里再怀疑,孝治帝不可能承认曾经心中的白月光给他戴了顶绿帽子,这样有损皇室威严,故而只能将五皇子拘于宗人府,不过目前看来,五皇子已然到了头。
遭受种种打击的孝治帝大病一场,好不容易才消化完‘朕心仪的女子心怀鬼胎蓄意接近朕,还有可能给朕戴绿帽’的信息,随之南疆邻国边城与国内边城也暴/动四起。
朝臣对此争议颇多,各家说法纷纭。
“不过是弹丸之地,何须如此畏手畏脚?依微臣之见,不若直接打便是!打得对方心服口服,说不准儿还能扩大山河领土!”
“莽夫之言!两国边城百姓通婚已久,自古恒之!若是此时开战,边城百姓又该如何?”
“老夫看你是读书读傻了,实在迂腐顽固至极!先有国才有家,这点道理都不懂?到时候都是一家人,哪还有这般多的事儿?”
大殿内,百官叽叽喳喳,活像有几百只鸭子在叫唤,吵得本就身心疲惫的孝治帝愈加头痛。
百官向来会察言观色,更别说朝廷还被清洗了一番,帝威犹在,头脑聪慧者观孝治帝脸色不好,纷纷闭口不言,而头铁的人还在义无反顾发表自己的观点。
“陛下,南疆暴/动频发,事急从权,还请陛下今早作决断!”
孝治帝自诩是位明君,只要不太过罪孽深重,叫他察觉,一般党派之争,他并不会太过在意,更何况百官顾虑得也对。
南疆人杂地险,各族又向来团结排外难以驯化,到今朝才并入国土之中,心中对朝廷并非没有怨气,毕竟谁也不想平白多出个上司。
第一代开国皇帝威逼利诱下,好不容易叫南疆并入国土,为防止各族一家独大,设立土司充任并以世袭制,以便管辖。
若是此时开战,地方各族土司定然会大乱,可若是不开战,岂不是就此趁邻国之意?且又太过窝囊!
如此看来,定然是有心人想要扰乱南疆!
放眼各国,南疆邻国的密土国的可能性更为大一些!
孝治帝沉思一番后,问道:“始初动/乱为何?可曾派人审讯?”
兵部尚书作为通关天下军情的官员,自然首当其冲。他往前站出一步,回道:“回禀陛下,动/乱者已然找出,只是……”
孝治帝看他吞吞吐吐,有些不耐,“闵爱卿若是出言不便,不若归乡休养一番。”
兵部尚书一听,哪还敢再磨蹭?只怕孝治帝看他不顺眼,直接叫他回家休养,谁知道等休养完,兵部还是不是他地盘?
他硬着头皮道:“谢陛下宽宏,老臣无恙。只是动/乱之者为宁族土司嫡长子——耶鲁刻覃。”
宁族为南疆实力最大的势力,实力可见一斑,而耶鲁刻覃为下任土司继承者,孝治帝对其也略有耳闻。
据说此子生得高大威猛,有一手训狼为己所用的好本事,每逢节年之际,宁族土司总会书信大夸特夸,顺带再拍一下孝治帝的马屁,以表忠诚。
宁族土司不管心里有什么算计,但也一直安分守己,毕竟都是自家人,真要惹怒朝廷,狠下心发兵令下,即便损失惨重内耗容易了一些,也并无彻底收复可能,所以宁族和其他各族一直老老实实呆着,从未作乱。
如今牵扯嫡长子,宁族土司是什么想法?是另起他意,还是其他意思?
为了叫南疆各族土司老实,孝治帝一直秉着多方掣肘战术,如若真是宁族有了反心,也不是不能应付。
孝治帝正思忖着,又听闻兵部尚书继续道:“以及赫族土司嫡长子和其幼子,临西族土司二子,贡族土司八子,窑族土司……”
孝治帝:“……”
百官:“……”
孝治帝勃然大怒,“他们究竟是何居心!?涉事各族土司如何说法?”
兵部尚书顿了顿,欲言又止道:“陛下,还请听微臣说完。”
“各方土司之子,据传是为一女子生起事端。此女名为钥娘,乃密土边城百姓之子。传闻貌美如花,可比仙子,其性至善,无人不夸。”
“各方土司之子,正是围猎时,恰逢邂逅,一见钟情,非她不娶。于是将人掳走,引起密土边城百姓不忿,因此而动/乱。”
孝治帝:“……”
孝治帝心中有一万句脏话想说。
倘若各方土司在场,他都想问问,这些脑子里只有儿女情长,枉顾律令之人,真的是他们所说的‘青年才俊’???
这踏马得加了多少层滤镜,才能说出这种厚颜无耻之话!?
心仪一位女子,可以三媒六聘迎娶,可他们倒好,直接把人给掳走!脑子里全是污秽之物吗!?
再有,对一位心仪女子都能做出如此强抢民女行为,若是与他人争执,岂不是还得杀人泄愤?可见往日是何种仗势欺人!
兵部尚书也不知道这些土司之子,脑子里是不是都塞满稻草,接着道:“此事牵扯众多,各方土司认为此女乃密土国的奸计。可还未等各方土司上报朝廷,密土国边城百姓,便已然借此发难。更……更……”
孝治帝深呼吸,眯着眼眸,显得有些危险。
并不尚书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再这之后,在审问中,各方土司对此女一见倾心,都在争着吵着要将人娶回去……”
孝治帝:“???”
百官:“???”
“此女难不成身怀邪术!?”孝治帝都给气笑了。
两国之战一触即发,起因就为了儿女情长……脑子莫非装的都是稻草?更离谱的是,原先态度恶劣的土司,居然纷纷改口!
孝治帝一向不信鬼神之说,毕竟鬼神在他看来,不过是统/治驯化天下百姓的手段之一,什么邪术在他眼里,不过是有心人的手段而已!
有句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过区区以利驱之,也敢称算邪术?也不怕笑掉天下人大牙!
孝治帝才刚冷笑完,兵部尚书连忙附和:“陛下圣明!此女正是身怀邪术!”
孝治帝:“???”
孝治帝神情复杂地看着兵部尚书,眼神有些怜悯,语重心长道:“闵爱卿,若是身子抱恙,便请太医救治,切莫讳疾忌医啊!”
若非身子抱恙,不若怎么可能看不出他在说反话?居然还附和了,肯定是身子有恙!
兵部尚书有苦难言,只觉得自己好生委屈。他并不是不知道孝治帝的意思,也知道这事有点过于离谱,只是……
他为自己辩解:“老臣所言不敢有半句虚假!”
“不单是各方土司,便连当地驻军也是如此。就好似此女颇有邪/性,不论先前有多大的偏见与怨言,待见到此女后,便会心生好感,不论男女皆是这般!”
“故,老臣这才觉得此女身怀邪术!”
孝治帝看向其他人,“诸位爱卿也是如此认为?”
百官面面相觑,嘴上阴谋论,心里也多有怀疑。若非此女身怀邪术,不然怎么可能人见人爱?便是仙子也做不到如此,何况区区一凡女?
“依微臣之见,当下需派人前去探查究竟,不论歹人是何居心,平乱南疆,防止密土借机侵犯吾朝,才是重中之重!”某大臣说道。
孝治帝也正是如此作想,毕竟南疆属于他们自己人,即便能彻底收复,归属皇权,可代价实在太高,更别说还有密土和其他周国虎视眈眈。
此时内耗实在不甚明智之选,故而能用小代价平乱,才是最佳之策。
那么问题来了,孝治帝看向众人,“诸位爱卿,可有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