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世家之患,本就让孝治帝为之忌惮,这下子更加是点了火。
慕容世家确实有本事,如若只是这般,孝治帝也不能容忍,只是自从慕容世家出了个权臣后,也就愈加不安分起来。
他们广收弟子,寻求各种办法给慕容氏造势,历经数朝,已然桃李满天下,势力之深,连皇权都不可轻易动摇!
这在皇权时代,又是广受弟子入仕,又是疯狂造势,如今就连朝廷的科举都能使其失之民心,令一国帝皇都被千夫所指倍加质疑,这是想做什么?是想让皇权成为他们慕容氏手中所操控的傀儡吗!?
世家之患,向来如此!
陶公公连忙上前帮孝治帝顺气:“陛下莫恼,气大伤身啊!”
他顿了顿,又道:“听闻慕容世家那边,也有了澄清,表明对陛下您为之信服,必然不会有所不公。”
陶公公是孝治帝身边的心腹,也是他母妃留下的故人,最是得以信重,自然也接手孝治帝的人脉,因此知晓外界风云,会知道慕容世家有此动作并不逾矩。
谁知孝治帝脸色并未好转,“哦?那么民间又是何种风向?”
陶公公垂首,“民间风向更大,说是……”
他觑了一眼孝治帝,硬着头皮说道:“说慕容世家高风亮节,却是所信非人。”
孝治帝并未觉得意外,毕竟慕容世家向来如此。在皇权社会,还能够操控舆论的世家,哪里会是什么简单人物?
果不其然,看似出面澄清,实则不过是踩着他显露自身,恐怕外人会觉得慕容世家太过仁善,为他们叫屈,还会觉得他这个皇帝阴险狡诈,连如此淳朴的人都要利用!乃至强权之下,不得已改口,觉得他这个皇帝仗势欺人,也不是不可能!
慕容氏这招,与其说是澄清,不若说是火上浇油!
看来自从慕容观致仕后,慕容世家也开始急了,这才大肆为后辈造势,想要再造出个‘慕容观’。
孝治帝眯着眼眸,神色嘲讽:“皆说慕容世家书香满门,为通儒达士,依朕看来,也不过尔尔!慕容世家,愈发没落了,连这般自毁名誉之事,也能做得出来。”
陶公公不愧是孝治帝身边的心腹,当即领会其中含义。
“陛下且放心,奴才自当省得。”
看着陶公公离去的背影,孝治帝这才满意地重新拾起折子翻阅,心态也恢复如常。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慕容世家以之为剑,焉知不会伤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待慕容世家声名狼藉,便也不会再为之所患。
远在镇上的萧衍和萧宸,尤其是萧衍,近日被人议论颇多,不过他这人好友没几个,也就穆峰时常会上门小聚,大多深居浅出,故而旁人说道,也议论不到他面前来。
可即便再深居浅出,也是要去书院,听到的异样之话,难免也有一些入了耳。
萧衍对慕容世家不甚了解,但也能从旁人推崇备至的言语中,得知慕容世家于文人中颇享盛名。
若是之前,他还没有什么感想,可当慕容世家澄清的举动传来时,他便已然明白,慕容世家看来并非表面那般风光霁月,甚至不知因为什么有些急躁,因此走错了路,否则不会愚蠢地出此一招。
名声这种东西,只要利用得好,人人都能使用,并不是个人专属。慕容世家妄图用舆论风向误导民众,那么别人也能用舆论来反击。
慕容世家之所以能在文人心中不可动摇,正是因为慕容世家出了六个状元,乃至三位权臣。
在当代民众心中,能够证明自身才学,往往只有科举,而慕容世家能够出了六位状元郎,这也能说明他们才学过人。
慕容世家以此声名大噪,确实失了本心,不去静心钻研学问,竟急功近利,选了旁门左道。
他们坐在神坛上太久,一旦声名有污,必然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所以说,萧衍才觉得慕容世家这招有点过于愚蠢,也不足畏惧。
萧衍这边能想到,萧宸自然也能想到。故而在穆峰和书院诸位夫子,以及亲朋好友生怕他们被影响,过来安慰劝解时,却见他们有如老僧入定,淡然无比,一点儿都没有被影响的意思。
众人欣慰于他们内心坚毅,不为外界所动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惊讶,随后又有些了然。
是了,若是怕了他人口舌,不若尽早归隐山林避世,毕竟有人的地方,必然会有纷争,既然选择入仕,早晚会有这么一天,不过是提前遭遇罢了。
往后这般因利益权势所带来的事端,还会更多,这次仅仅只是他人口舌,还算事小,总比要了性命要好。
正如萧衍所猜测,慕容世家出此这招,其他世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利益相交与妄图攀附之人,则选择随之附和,更多的还是选择观望慕容世家与皇权的斗法,也有的乐得看慕容世家吃瘪。
因为慕容世家中立已久,觑觎者无数,慕容世家得以扬名,又能在历代夺嫡之争中存活下来,正是因为他们从不站队。
一旦沾染任何势力,那么中立也不成立,最终要么有从龙之功,要么沦为夺嫡之下的灰烬。
是以,慕容世家繁盛太久,牢牢占据南方文人势力,太多人迫不及待看慕容世家就此倒下,想要从中分杯羹。
而慕容世家明晃晃地将皇室的脸皮踩在脚下,成为慕容氏的踏脚石,这是不论孝治帝还是太后、皇后都不能忍的事情。
这是蔑视皇权,只要身为皇室中人,没有人愿意看到有世家在他们头上为所欲为,甚至还有妄图操控皇权之嫌。
当孝治帝对慕容世家出手时,太后和皇后也在其中推波助澜。
几乎是一夜之间,慕容世家上到家主,下到丫鬟小厮,各种阴私丑闻,流传在大街小巷,说书先生与稚童们的童谣中。
比如现任慕容家主表面上立爱妻人设,还曾以终身不娶妾,被世人称之为最是痴情郎,可背地里却偷偷养了好几房外室,甚至连弟媳身边的丫鬟都未曾放过,更是霸占良田,放印子钱等。
还有慕容羽的长兄,竟然同他爹的妾室暗通曲款,简直是有违伦理纲常!不但如此,他还男女通吃,最爱强迫稚童,简直丧心病狂!
再比如慕容世家门难进,想要拜访还要给门掼塞银子给好处,才会给你帮忙通报,往往更多的还是拿了银子却仍然不能见到,而那些权贵世族不用通报也能被迎入。还把前人所作的话改了改,戏称——宰相门前七品官,慕容屋前鹰犬吠。
自古恒之,八卦最容易流传得更广,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世人对权贵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若说皇权不公,确实能让人愤怒,可科举之事跟普通老百姓无关,感同身受的唯有读书人。
历代读书人可不好惹,一旦惹怒了读书人,他们会笔诛墨伐。作为唯一流通信息的书籍文章,可不就给出一种‘好像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说法,使其一家独大,无人敢惹。
可如今情况不一样,慕容世家的丑闻一出,这就关系到底层人的利益。不论是印子钱,还是仗势欺人,危害到的都是他们这些底层人,故而底下的老百姓也愤怒了。
老百姓可不比读书人,他们不识字,但是他们有嘴啊!于是各种嘲讽抨击的童谣四起,偷偷朝慕容府门上泼粪的,拒绝给慕容世家做活计的,稍微不理智的还会指着他们鼻子痛骂。
底层人虽然无权无势,但胜在他们人多势众,防得了一两个,却难以防得住一群人,就连府中的下人经此事后,短期雇佣的则寻摸各种理由推辞,签死契的则偷偷朝饭菜里吐口水。
压死慕容世家最后一根稻草的还是那位家主夫人,竟是闹起了休夫,还是以婚前慕容家主曾起誓过,若是不忠不洁,妻可休之的名义,将慕容家主休弃。
要知晓,慕容家主夫人可是先贤遗孤,于文人地位上比慕容氏还要高,慕容家主与其说是娶她,不如说是巩固文人地位。
如此一来,这也能表明传言为真,慕容家主竟是这般之人,那么其他的传言也很有可能为真!
一时间,慕容世家如同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臭不可闻。
原先对朝廷的质疑,也纷纷改了口,说孝治帝眼光毒辣,没有被小人所蒙蔽,为大智也,好似之前抨击朝廷的人不是他们一般,相当的见风使舵。
第38章 奸臣38
过了冬日的严寒,迎来了春日的生机无限,朝廷的文书也随之下发,绣活的事儿也开始随之开展。
布料、丝线、染料、画师、人工等,都需要前期统筹,随之相应的是,诸多作坊也相应而生,百姓也有了生计。
商人嗅觉敏锐,比常人更加关注朝廷风向,紧跟着周边城池前来讨生计的百姓过,来经营店铺,当地繁华已有雏形。
作为参与人,赵婶和陈芝兰,以及已经成为熟练工的善才村的乡亲们,自然比旁人多了一份先机,被朝廷招揽为小管事,教刚上手的百姓们如何将绣活绣得更好。
慕容世家确实有本事,如若只是这般,孝治帝也不能容忍,只是自从慕容世家出了个权臣后,也就愈加不安分起来。
他们广收弟子,寻求各种办法给慕容氏造势,历经数朝,已然桃李满天下,势力之深,连皇权都不可轻易动摇!
这在皇权时代,又是广受弟子入仕,又是疯狂造势,如今就连朝廷的科举都能使其失之民心,令一国帝皇都被千夫所指倍加质疑,这是想做什么?是想让皇权成为他们慕容氏手中所操控的傀儡吗!?
世家之患,向来如此!
陶公公连忙上前帮孝治帝顺气:“陛下莫恼,气大伤身啊!”
他顿了顿,又道:“听闻慕容世家那边,也有了澄清,表明对陛下您为之信服,必然不会有所不公。”
陶公公是孝治帝身边的心腹,也是他母妃留下的故人,最是得以信重,自然也接手孝治帝的人脉,因此知晓外界风云,会知道慕容世家有此动作并不逾矩。
谁知孝治帝脸色并未好转,“哦?那么民间又是何种风向?”
陶公公垂首,“民间风向更大,说是……”
他觑了一眼孝治帝,硬着头皮说道:“说慕容世家高风亮节,却是所信非人。”
孝治帝并未觉得意外,毕竟慕容世家向来如此。在皇权社会,还能够操控舆论的世家,哪里会是什么简单人物?
果不其然,看似出面澄清,实则不过是踩着他显露自身,恐怕外人会觉得慕容世家太过仁善,为他们叫屈,还会觉得他这个皇帝阴险狡诈,连如此淳朴的人都要利用!乃至强权之下,不得已改口,觉得他这个皇帝仗势欺人,也不是不可能!
慕容氏这招,与其说是澄清,不若说是火上浇油!
看来自从慕容观致仕后,慕容世家也开始急了,这才大肆为后辈造势,想要再造出个‘慕容观’。
孝治帝眯着眼眸,神色嘲讽:“皆说慕容世家书香满门,为通儒达士,依朕看来,也不过尔尔!慕容世家,愈发没落了,连这般自毁名誉之事,也能做得出来。”
陶公公不愧是孝治帝身边的心腹,当即领会其中含义。
“陛下且放心,奴才自当省得。”
看着陶公公离去的背影,孝治帝这才满意地重新拾起折子翻阅,心态也恢复如常。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慕容世家以之为剑,焉知不会伤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待慕容世家声名狼藉,便也不会再为之所患。
远在镇上的萧衍和萧宸,尤其是萧衍,近日被人议论颇多,不过他这人好友没几个,也就穆峰时常会上门小聚,大多深居浅出,故而旁人说道,也议论不到他面前来。
可即便再深居浅出,也是要去书院,听到的异样之话,难免也有一些入了耳。
萧衍对慕容世家不甚了解,但也能从旁人推崇备至的言语中,得知慕容世家于文人中颇享盛名。
若是之前,他还没有什么感想,可当慕容世家澄清的举动传来时,他便已然明白,慕容世家看来并非表面那般风光霁月,甚至不知因为什么有些急躁,因此走错了路,否则不会愚蠢地出此一招。
名声这种东西,只要利用得好,人人都能使用,并不是个人专属。慕容世家妄图用舆论风向误导民众,那么别人也能用舆论来反击。
慕容世家之所以能在文人心中不可动摇,正是因为慕容世家出了六个状元,乃至三位权臣。
在当代民众心中,能够证明自身才学,往往只有科举,而慕容世家能够出了六位状元郎,这也能说明他们才学过人。
慕容世家以此声名大噪,确实失了本心,不去静心钻研学问,竟急功近利,选了旁门左道。
他们坐在神坛上太久,一旦声名有污,必然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所以说,萧衍才觉得慕容世家这招有点过于愚蠢,也不足畏惧。
萧衍这边能想到,萧宸自然也能想到。故而在穆峰和书院诸位夫子,以及亲朋好友生怕他们被影响,过来安慰劝解时,却见他们有如老僧入定,淡然无比,一点儿都没有被影响的意思。
众人欣慰于他们内心坚毅,不为外界所动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惊讶,随后又有些了然。
是了,若是怕了他人口舌,不若尽早归隐山林避世,毕竟有人的地方,必然会有纷争,既然选择入仕,早晚会有这么一天,不过是提前遭遇罢了。
往后这般因利益权势所带来的事端,还会更多,这次仅仅只是他人口舌,还算事小,总比要了性命要好。
正如萧衍所猜测,慕容世家出此这招,其他世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利益相交与妄图攀附之人,则选择随之附和,更多的还是选择观望慕容世家与皇权的斗法,也有的乐得看慕容世家吃瘪。
因为慕容世家中立已久,觑觎者无数,慕容世家得以扬名,又能在历代夺嫡之争中存活下来,正是因为他们从不站队。
一旦沾染任何势力,那么中立也不成立,最终要么有从龙之功,要么沦为夺嫡之下的灰烬。
是以,慕容世家繁盛太久,牢牢占据南方文人势力,太多人迫不及待看慕容世家就此倒下,想要从中分杯羹。
而慕容世家明晃晃地将皇室的脸皮踩在脚下,成为慕容氏的踏脚石,这是不论孝治帝还是太后、皇后都不能忍的事情。
这是蔑视皇权,只要身为皇室中人,没有人愿意看到有世家在他们头上为所欲为,甚至还有妄图操控皇权之嫌。
当孝治帝对慕容世家出手时,太后和皇后也在其中推波助澜。
几乎是一夜之间,慕容世家上到家主,下到丫鬟小厮,各种阴私丑闻,流传在大街小巷,说书先生与稚童们的童谣中。
比如现任慕容家主表面上立爱妻人设,还曾以终身不娶妾,被世人称之为最是痴情郎,可背地里却偷偷养了好几房外室,甚至连弟媳身边的丫鬟都未曾放过,更是霸占良田,放印子钱等。
还有慕容羽的长兄,竟然同他爹的妾室暗通曲款,简直是有违伦理纲常!不但如此,他还男女通吃,最爱强迫稚童,简直丧心病狂!
再比如慕容世家门难进,想要拜访还要给门掼塞银子给好处,才会给你帮忙通报,往往更多的还是拿了银子却仍然不能见到,而那些权贵世族不用通报也能被迎入。还把前人所作的话改了改,戏称——宰相门前七品官,慕容屋前鹰犬吠。
自古恒之,八卦最容易流传得更广,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世人对权贵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若说皇权不公,确实能让人愤怒,可科举之事跟普通老百姓无关,感同身受的唯有读书人。
历代读书人可不好惹,一旦惹怒了读书人,他们会笔诛墨伐。作为唯一流通信息的书籍文章,可不就给出一种‘好像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说法,使其一家独大,无人敢惹。
可如今情况不一样,慕容世家的丑闻一出,这就关系到底层人的利益。不论是印子钱,还是仗势欺人,危害到的都是他们这些底层人,故而底下的老百姓也愤怒了。
老百姓可不比读书人,他们不识字,但是他们有嘴啊!于是各种嘲讽抨击的童谣四起,偷偷朝慕容府门上泼粪的,拒绝给慕容世家做活计的,稍微不理智的还会指着他们鼻子痛骂。
底层人虽然无权无势,但胜在他们人多势众,防得了一两个,却难以防得住一群人,就连府中的下人经此事后,短期雇佣的则寻摸各种理由推辞,签死契的则偷偷朝饭菜里吐口水。
压死慕容世家最后一根稻草的还是那位家主夫人,竟是闹起了休夫,还是以婚前慕容家主曾起誓过,若是不忠不洁,妻可休之的名义,将慕容家主休弃。
要知晓,慕容家主夫人可是先贤遗孤,于文人地位上比慕容氏还要高,慕容家主与其说是娶她,不如说是巩固文人地位。
如此一来,这也能表明传言为真,慕容家主竟是这般之人,那么其他的传言也很有可能为真!
一时间,慕容世家如同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臭不可闻。
原先对朝廷的质疑,也纷纷改了口,说孝治帝眼光毒辣,没有被小人所蒙蔽,为大智也,好似之前抨击朝廷的人不是他们一般,相当的见风使舵。
第38章 奸臣38
过了冬日的严寒,迎来了春日的生机无限,朝廷的文书也随之下发,绣活的事儿也开始随之开展。
布料、丝线、染料、画师、人工等,都需要前期统筹,随之相应的是,诸多作坊也相应而生,百姓也有了生计。
商人嗅觉敏锐,比常人更加关注朝廷风向,紧跟着周边城池前来讨生计的百姓过,来经营店铺,当地繁华已有雏形。
作为参与人,赵婶和陈芝兰,以及已经成为熟练工的善才村的乡亲们,自然比旁人多了一份先机,被朝廷招揽为小管事,教刚上手的百姓们如何将绣活绣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