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84节
  这玩意儿在部队中进行过试吃,但是评价两极分化极为严重。有一部分战士表示这东西很好吃,但是更多战士表示这玩意儿根本吃不下去。
  主要原因就是甜度的问题。因为这东西太甜了,其成分基本上是糖。如果论甜度的话,它甚至超过了后世的士力架。
  要知道在后世,士力架这玩意儿在中国也不是所有人都爱吃的。
  有的人半根士力架都吃不完,就会被腻到牙抽抽。而这种能量棒比士力架还要甜,这年代很多士兵根本就受不了这么重的甜味。
  几口下去就甜到恶心了。就像是彭德怀,吃了一口就甜腻到整个人汗毛都抽搐了。
  所以这东西的评价两极分化极为严重。
  不过考虑到它确实能快速补充热量,军队还是要采购的。作为特种作战时的应急食品使用。
  不过这种并不是所有中国战士都爱吃的能量棒却在苏联代表团内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这玩意儿真好吃诶!”
  “是啊,浓郁的花生香味和恰到好处的清(腻)甜(死)味(人),味道太棒了!”
  “我觉得比胜利糖果厂生产的糖果还要好吃。”
  “这要是能进口到苏联,我相信广大百姓都会很喜欢的。”厂长张冠林听着这群苏联代表团这么说,他人都忍不住擦擦汗。
  他心里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长春糖果厂生产的糖果据说在苏联销量不行了。
  之前长春有一家糖果厂,在49年底的时候就接到过外贸订单。
  说是苏联需要糖果,让长春糖果厂制作。当时长春糖果厂很高兴,觉得这是大好事。
  又能促进厂子里的经济,还能帮国家赚外汇,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所以长春糖果厂加班加点的做了好多糖果卖去苏联。
  但是听说苏联那边的销量惨淡,搞得长春糖果厂自己都很纳闷。
  不是都说苏联人爱吃糖吗?
  怎么我们的糖果就卖不掉呢?
  当时幻想的一糖难求的场景根本不存在,长春糖果厂的糖果就静静的躺在商场的中国商品专区货架上乏人问津。
  只有实在是买不到国产糖果的苏联人才会买长春糖果。
  于是长春糖果厂开了好几次内部会议,还请了一些专家来调整口味。甚至内部还做了检查,是不是我们哪里生产环节出问题了,苏联人不喜欢我们的糖果?
  是不干净还是糖果做的太丑了?反正50年一年,长春糖果厂是搞得鸡飞狗跳。
  作为兄弟厂,张冠林自然是知道长春糖果厂的事情。
  作为一名纯正的中国胃,张冠林个人是非常喜欢长春糖果厂的糖果的。
  如果去了总是会想办法买两包带回家。
  有其他家做的龙须酥,张冠林觉得好吃的不得了。
  怎么苏联人就不喜欢呢?现在,张冠林觉得破案了。
  听听苏联人的评价吧!
  这种对中国人来说能甜腻死人的能量棒,在苏联人口中变成了可口的清甜味。
  你们苏联人是何等的重口味啊?!张冠林就看着这群苏联人咔咔的造(东北话代表吃)。
  一根能量棒一百五十克,中国人一般吃半根就不行了。这苏联人是牛逼,连口茶都不用喝,每人咔咔造三根。
  造了三根之后他们不吃了,不是因为腻了,而是因为吃饱了。刚刚食品厂招待他们吃过午饭,这能量棒给他们吃纯属饭后小甜点。
  张冠林厂长光是看着就觉得腻。刚刚招待这群苏联人,厂里可是搞了大肘子大香肠,随便吃吃都能把人吃顶了。
  他们还能连吃三根能量棒。从那天开始,食品厂就开始流传苏联人有三个胃。
  一个胃装主食,一个胃装酒,还有一个胃装糖果。后来也不知咋回事,这留言就传到全国。
  苏联人在就变成三个胃了。
  后来某地形容某人能吃,就直接说:你这能吃,苏联人都比不上啊!
  不过苏联代表团这些能量棒也不是白吃的,吃完之后这群人闭门磋商了一个小会。
  然后一脸严肃的找到张冠林,代表团的团长问道:“张冠林厂长,你们这能量棒卖吗?”
  “啊?”张冠林没反应过来。
  团长再次问:“我是说,你这些能量棒除了作为军粮供应外,能作为出口商品卖到苏联吗?”
  张冠林一拍大腿,这是送上门的外汇啊!
  不赚他是王八蛋啊!不过这事不是他能直接做主的,他打电话给哈尔滨粮食局的领导,对方在确认了食品厂的生产能力足够保证军队的能量棒生产(开足马力,一个星期三百多万根)后。
  粮食局的领导和外贸的领导碰了个头,直接拍板:卖!有外汇不赚,那是王八蛋!
  于是这群代表团还没到北京,就在哈尔滨签下了一个购买能量棒的外贸协议。
  其实苏联人对方便面和复水土豆泥也很感兴趣。
  不过这两个的生产效率没有能量棒高,食品厂要全力供应军队订单,没有余力供应苏联了。
  代表团表示很遗憾,他们是真的挺喜欢方便面的。苏联寒冷的冬天,野外执勤的战士要是能吃到这种热乎乎的汤面,那对保障战斗力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在民用市场上也有很大需求,毕竟不是所有苏联女人都会做饭。虽然说苏联工厂都有员工食堂,但是员工食堂总有不开张的时候。
  比如说周六日。苏联现在喊得口号是:让女人离开厨房,与男人一样平等工作!
  这是一场真正的女性平权运动,很多苏联女性不再是相夫教子的全职太太,而是有着相当技术的职工。
  当然代价就是很多苏联母亲也确实不会做饭了……只要不烧焦,一家人就凑合着吃吧,反正吃不死人。
  能量棒的外贸订单签下来。代表团在哈尔滨待了一天,哈尔滨的苏联人大概是除了北平之外最多的。
  代表团在领事馆会见了在这的苏联人。
  代表斯大林感谢他们为苏联在异国他乡工作做出的贡献。
  第二天巴基斯基就到了。他成为代表团的副团长,因为他的意见将彻底左右苏联代表团需要花多大的代价拿下整个秘密武器。
  飞机飞到北平,和中国外交人员简单的照应寒暄后,一行人前往苏联大使馆。
  在和苏联大使长谈之后,已经快成为中国通的苏联大使罗申给代表团出了一个坏的冒泡的主意。
  “你们不用着急和中国人谈定任何东西。越着急,越容易被他们索要高价。这对我们苏联来说代价太大,虽然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但我们的钱也不是打水漂来的。”
  罗申坐在沙发里冷静的说道:“你们先去了解这些东西,搞清楚他们的价值。谈判不要急,也不要面红耳赤的吵架。记住一定要搞好关系,给中国人足够多的面子。”
  “中国人是很好面子的,尤其是我们苏联给他们面子,他们会很高兴很开心的。”
  “然后你们请他们吃饭,请他们喝酒。这笔钱会由专门的外事部门报销,我已经和莫斯科方面商量好了。”
  “中国人有自己的酒场文化。记住,在中国酒桌上谈事能比谈判桌上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罗申看着代表团的各位,他无比认真的说道:“你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喝赢他们,喝趴他们!剩下的一切就好办了。”
  第一百七十九章 真的喝不过
  中国和苏联的代表团在北平饭店展开了会谈。
  这里是北平最高级的饭店,也是具有相当的历史地位。
  中国许多的重要外事接待都在这进行。
  中国代表团这里,由外事、商贸等部门组织。
  不过主要成员却是由陆光达带领的科学家们搞起来的。
  因为“防1型”火控系统已经在李锐的指导思想下被夏培肃和华罗庚拆的七零八落了。
  在高中低配和适应各种不同作战环境的思想指导下,夏培肃和华罗庚搞出了七八个不同的变种。
  因为是准备卖给苏联人的东西,所有在成本上的控制就完全不像供应给中国军队那样。
  要严密计算成本和产出的性价比。中国军队最好是一个装备包打全场,而给苏联嘛那就可以仔细分类了。
  按照李锐的说法,就叫做:深入细分市场,抓住客户痛点。落实客户需求,对需求点进行精准打击。
  反正他说话是一套一套的,而且销售话术听起来特别有道理。反正一众科学家是被他给说服了。
  不过被拆开成不同型号的,普通的商务部人员是不可能搞得清楚这么复杂的东西的,所以破晓基地必须派人亲自来谈。
  而且有鉴于现如今中国的外事部门和商务部门在商业谈判上都过于谨慎和小心,很容易把人参卖出萝卜价。
  所以这套系统的背后定价权还是由李锐来操刀的。
  因为李锐这人定价确实是够狠的。就像是之前二十个技术做的技术包,苏联人很心动。
  但是五亿卢布刚好卡在苏联人的痒处,他们踮踮脚就可以够到的地方。
  不过苏联人想还价,李锐想着把火控和技术包一起打包卖了,一口价就不还价了。
  这事李锐让陆光达去帮着盯着。因为更李锐在一起的时间长了,陆光达也学了些李锐身上的东西。
  所谓近朱者赤嘛。同时陆光达还要为苏联人详细分析和推销每一种型号的火控系统。
  在友好而亲切的气氛中,中苏谈判开始了。
  首先是陆光达为苏联方面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火控系统。
  这种外销型火控,被李锐命名为“钢铁苍穹系列”。
  国内叫“防空1型”这是为了简单易懂,外销版本叫“钢铁苍穹”是为了高大上好卖。
  果不其然,在陆光达开始介绍的时候,那边苏联代表团就叫停了他。
  巴基斯基忍不住问道:“等会陆博士,你刚刚介绍这套系统叫什么?”
  “钢铁苍穹。”陆光达是个精通五国语言的大才,他以俄语介绍到:“顾名思义,有了它,我们的天空将有如拥有了一个钢铁壁垒。”
  这话说得,反正做生意嘛,怎么高大上怎么来呗。
  中国人在外贸领域的落后可不是几年,而是好几十年!
  一直到2010年还有很多企业都没玩明白外贸怎么玩。
  而在这个时代,许多中国人更是有一种自卑心理。尤其是有一些留苏派,总觉得中国不如苏联。
  我们的东西好像苏联都有,我们卖这么贵他们会不会不要啊?比如说中国这边代表团的团长,某位姓刘的同志就有这样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