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5节
  是苏联真正强大的武器。
  而现在中国将另一个强大的武器送到了扎罗多夫手上了。
  《中国印象》虽然表面上看是一部宣传中国的音乐电影,但是透过表面看本质。
  扎罗多夫认为这是一部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旋律电影。
  一个贫穷衰弱的老大帝国,在红色政权刚刚成立一年的时间里就迸发出这样的艺术成就。
  这难道不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好处吗?
  这难道不能证明苏联道路的正确性吗?
  扎罗多夫所考量到的这些东西,恰恰是李锐带人剪辑这部音乐混剪作品时就考虑到的。
  想要在苏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播放关于中国形象,为中国建立国际存在感的宣传片,那就不得不考虑意识形态的问题。这年代的电影是逃不脱意识形态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李锐剪辑的这部电影在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隐晦的向苏共高层抛了个媚眼。
  也幸亏扎罗多夫这样的宣传口领导人接住了这个媚眼,看清了电影的本质。
  当扎罗多夫在这件事上拍了板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走个流程的事情了。
  这位三十岁的苏联高层领导人,还是有权力选择让那些文化产品去东德的。
  于是在扎罗多夫的授意下,这部《中国印象》很快就被拿去电影厂拷贝。
  拷贝成彩色录像带送去东德的电视台。
  而东德方面也支付了一万马克的费用。
  作为买断这部《中国印象》在东德播出的买断费。与此同时,伊利奇吹捧中国的文章也在真理报上发表。
  他在报纸上对《中国印象》的吹捧简直是快要夸的天上有地上无了。
  并且在文中再三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
  是苏联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帮助中国可以为苏联增加一个强援云云。
  当然作为一名政治记者,伊利奇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忘记加上一句【当然,中国目前在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这也充分证明了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是如何被禁锢。
  在中国建立红色政权后,人民是多么的开放民主。这才是中国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反正政治正确的话是一定要说的,不然的话这文章是发表不了的。
  不过这篇文章发表后也在苏联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要知道现在的真理报可不是后世那没什么影响力的小报纸。
  真理报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高层都会读的报纸。
  伊利奇对《中国印象》的吹捧引起了全苏联的好奇。
  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和李强等一众参赞和秘书经过商讨后决定,将这部电影多多拷贝,发给苏联各大电影院和放映队。
  让扩散力进一步发散到全苏联甚至是全社会主义国家中。
  而这正好贴合了苏联宣传部门的需求,他们既然在欧洲树立了一个东德示范区。
  那么他们也不介意在亚洲树立一个中国示范区。
  最关键的是中国示范区可是没怎么花他们钱的。
  苏联方面以十万卢布的价格买断了《中国印象》在苏联成员国的放映权。
  这买断费用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但还是那句话,这年头宣传比钱重要。
  而且因为伊利奇的报道,真理报后续还对王稼祥在内的一些中国使领馆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
  王稼祥和李强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外交人员,他们对拍苏联的彩虹屁很有一套。
  反正就是口惠,又不是要中国给什么实利,自然是彩虹屁拍的震天响。
  拍的苏联的一众大佬舒舒服服,拍的他们飘飘欲仙,这样才好从他们口中扒拉出一些好东西拿去中国啊!
  彩虹屁拍的好,拍的斯大林非常舒服。
  中国大使馆方面表示是社会主义拯救了中国,也感谢苏联在中国革命期间进行的巨大帮助。
  斯大林甚至亲自出面简短的回应了一句:这也离不开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
  斯大林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他能出面回应,那些了解他的人都知道。
  斯大林同志怕是心里都乐开花了。
  而斯大林的态度对接下来李强与苏联商务部同志的谈判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当中国食品展览会落下帷幕,苏联商务部的同志和其他苏联加盟国的商务代表与李强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商业谈判。
  地点就在中国大使馆的会议室,这间本来很宽敞的会议室因为一次性涌入太多人居然显得有些拥挤了。
  “我们开门见山的说吧。我们需要中国生产更多的可乐,更多更多。”苏联商务部门负责谈判的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根据我们调查员得出的结论,我们苏联一年至少需要五千万瓶可乐。”苏联的代表还是有些保守,虽然他们觉得五千万瓶的数量已经很多了。
  但实际上这点可乐投入苏联的市场上瞬间就会消耗光。
  爱沙尼亚、罗马尼亚、格鲁吉亚等等加盟国的代表也纷纷曝出了自己需求。
  一直到最后发言的东德代表。
  他酝酿了一会儿后说道:“东德需要最少一亿瓶可乐。如果没有可乐的话,有那些果味碳酸饮料也是可以的。”
  所有人都侧目看向了东德代表。
  苏联商务部代表好奇道:“东德才一千七百万人口,你们需要这么多可乐?”
  东德代表无奈道:“去年联邦德国五千万人口,消费可乐数量超过八千万瓶。今年第一季度他们就已经消费了四千万瓶。今年仅仅是联邦德国的可乐消费数就有可能突破一亿五千万瓶。”
  “大家都知道,东柏林和西柏林虽然分开了。但是我们是无法完全做到禁绝两边往来的。西柏林会有很多货物流到东柏林。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不论是西方的药物、饮品、食物,甚至是洗发水、化妆品、皮鞋、手提包。这些东西在东柏林的黑市都能买到。而我们是无法完全禁绝这种民间的往来的。”
  东德的代表真的是很无奈:“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是那些欧美流入的产品在东德很多是无法找到代替品的。”
  “就比如说可乐。东德没有可乐,但是人民需要可乐。在二战开始前德国就是可口可乐的消费大国。
  二战时可口可乐依旧是德国人最爱的饮品。喝可乐是许多德国人从小的记忆。我们无法强迫人民忘记。”
  “我们也不可能派宪兵每家每户去搜查,看看他们是不是私藏了可口可乐。这不民主!
  我们需要一个能代替可口可乐的商品,来抵御西方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很重要的政治问题!”
  说完这话后,东德代表看着苏联商务部的代表说道:“苏联有上亿人口,人民的购买力不比东德差。相信我,五千万瓶可乐不够的。联邦德国五千万的人口一年都能消费几亿。我真心建议苏联的同志提高订单数量。”
  苏联商务部的同志连忙开了个碰头会,还有人去给领导打了个电话,过了好一会儿后苏联商务部的代表才重新调整了订单数量。
  他们把订单数量报到了明年希望中国一共一亿瓶可乐(以及果味汽水饮料)上。
  其他一些加盟国的代表也上调了订单需求。
  于是在汇总了各国的需求后,李强得到的是一个明年需要中国味苏联极其盟国提供三亿瓶碳酸饮料与总价值不低于三千万卢布的膨化食品的订单。六千万卢布的外贸交易?!
  新中国……不!是把整个民国黄金十年的外贸总产值加起来都没有这么高。
  李强觉得有些眼晕,但是只用了几秒钟他就缓解了过来。“各位,我非常感谢各位对我们中国食品的喜爱。也非常希望中国能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当一个优秀的厨师也是很好的!”
  李强的发言引起了苏联代表的赞许,嗯,中国人很识相。
  他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在社会主义家庭厨师的地位上,而不是想着做大哥二哥,这点很好。
  不过接下来李强就话锋一转道:“我们很愿意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做贡献。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新中国是什么情况,相信大家看过《中国印象》也是知道的。虽然我们有璀璨的文明文化。但是在近百年的动乱中,我们的国家也是满目疮痍。国家的工业体系孱弱。”
  “我们很愿意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出力,但是我们力有未逮啊。”苏联代表斜着眼看着李强:“曾先生,您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啊。”李强清了清嗓子:“我们愿意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出力,但也希望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各位能帮着拉我们一把,好让我们能为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联代表拿起一支钢笔玩弄了起来:“所以您的意思是?”
  李强图穷匕见,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递给了苏联代表。
  “请看,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大家庭对副食品的需求,我们中国愿意做贡献。只是需要一些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不值一提的小帮助。”
  李强说的很谦卑,苏联代表接过文件一看……化工厂、印刷厂、制糖厂、玻璃厂、铝制品厂、氧气制造设备厂、焊接厂……好家伙!
  零零碎碎好几十家工厂生产线的援助需求!
  苏联代表眼前一黑,他扶着额头低声喝问:“曾先生,您在从事外交工作之前的职业是银行劫匪吗?!”
  李强腼腆的笑了笑,内心好奇:这苏联代表咋知道自己为上海工人暴动威胁银行家时做过炸弹呢?
  哎呀,克格勃的情报部门果然厉害啊!
  第六十四章 送钱上门
  其实在来和李强谈订单之前,苏联商务部方面就开过会。思考过中国现在的工业水平,觉得中国方面应该是无法满足苏联和加盟国的需求的。
  所以中国肯定会寻求援助,苏联方面自己也拟定了一个援助的单子。
  但是这份单子和李强提供的单子。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金额上都天差地别。
  “道理我都明白,我知道中国方面现在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我们苏联方面也愿意提供帮助。但是生产汽水,你们为什么需要一条卡车生产线?!”
  “啊,因为运输啊!同志你想啊,汽水生产出来,那么多的数量。我们总不能让工人一箱箱的扛到火车站对吧。卡车总是需要的。”
  “那火车头生产线又是什么?!”
  “因为我们国家火车运力有限。以后产能扩大,苏联方面需求扩大。我们的火车就很有可能不够用。所以我们需要未雨绸缪。”
  “那化肥厂呢?!这和生产汽水与膨化食品有什么关系?!”
  “生产膨化食品需要土豆、大米、面粉。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降低生产的成本,让更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能享受到这样的美食。我们自然需要许多的化肥厂来提高粮食产量啊!”
  “那化工厂……你是不是要告诉我,化工厂是为了生产食品包装袋?”“哎呀,您真聪明!”
  李强竖起大拇指夸奖道。
  反正李强打着扩充汽水与膨化食品产能的旗号,划拉了好几十个援助项目。
  这和苏联一开始内定的几个援助项目完全不一样。
  关键是中国方面虽然说是给钱的,但又并不是完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