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宁归竹道:“我知道啊。”
他偏头,轻轻蹭了蹭熊锦州的下巴,“你放假在家,地里又有那么多事情,总不能光看着大哥大嫂和爹娘他们忙活。我现在是干不了太多事,就只能在家备菜煮饭做些小事。”
熊锦州闻言,笑着“嗯”了一声。
朝霞漫天时,锅中的粥已经煮熟了,正不断往外飘着米香,切好的腊肉末放进去搅拌搅拌继续煮着,宁归竹开始做花卷。
花卷的做法很简单,发酵好的面团再度揉过后,在案板上擀到均匀平整,然后抹一点油,撒上食盐,铺上葱花,将其卷起来再切成小段,只需用筷子在面团上轻轻一夹,面团边缘就会开出花来。
熊锦州将一个个花卷放到蒸格上,趁着水烧开的时间进行二次发酵,这样弄出来的花卷吃起来会更加的蓬松柔软。
早餐在锅中烹制着,熊锦州和宁归竹开始忙活其他事情。
例如,给家里的小动物们喂食。又例如,出去收割一批野草回来,用来充作鸡鸭的食物。再或者就是扫地,翻一翻晒杆上的衣服之类。
事情琐碎而闲散,等到弄完后,恰好能吃上早餐。
香喷喷的咸香腊肉粥,入口浓稠美妙,花卷的葱香味极浓,再配上盐粒的咸味,也很是好吃。
一顿饭很快吃完。
熊锦州动作麻利地洗干净碗筷后,就带着农具出了院子。
这会儿时间还早,阳光的温度正温和着,宁归竹就搬了椅子出来,坐在外面看书。
太阳一点一滴地挪动着位置,院中晒太阳的人已经不见,厨房里飘出甜香的气息来。
金黄的南瓜糊糊入口是甜蜜的清香,浓稠绵密的口感很容易给人带来舒适和满足。
一个人吃好吃的没意思,宁归竹站在院门口喊了两声,不一会儿就把在前屋守家的崽子们喊了过来,给他们一人分了一碗。
一大三小端着碗南瓜糊糊坐在堂屋中,不约而同地低头喝上一口,身周飘出幸福的花花来。
宁归竹今天早餐吃得还算多,这会儿解决完一碗南瓜糊就饱了,他给三个小孩又添了半碗,将剩下的分成五份放在橱柜里,中午正好拿给干活的几人吃。
甜蜜的南瓜糊在中午时,不出意料地获得了家里人的一致夸赞。
给他们留的南瓜糊不算少,都是用汤碗装的满满一碗,宁归竹还给他们弄了份辣椒炒鸡蛋做配菜,五人配着菜,低头吃得很满足。
饭后正是炎热的时间。
王春华和柳秋红准备先把这两天采回来的南瓜和豆角处理一下,熊锦平熊石山则是忙豆腐生意上的事情,熊锦州也就没急着去地里。
送走几人,将碗筷收拾干净,熊锦州提了桶水把身上的汗味全部冲洗掉后,自然而然地往宁归竹身边一坐,抱着人蹭了蹭。
宁归竹好笑地推了推他,“不热啊?”
“抱你不热的。”
“越来越会说话了。”宁归竹捏住他的脸颊肉晃了晃,又凑近亲了两下,然后才说道:“可是我热哎。”
熊锦州:“……”
他在竹床上躺了下来,拿着扇子给宁归竹扇着风,故作可怜兮兮:“我给你扇风,你让我靠一靠好不好?”
宁归竹没忍住笑出声来。
手中的书落在了旁边椅子上,两人靠在一起,低低的交流声顺着微风消散在阳光下。
·
秋天是忙碌的季节。
宁归竹的清闲来自于家里人的偏爱,因而他只在熊锦州恢复上值的第一天,跟着去了趟县里,回来的时候买了肉和鸡蛋,然后变着花样给家里人做好吃的。
不用去地里干活,宁归竹一个人在家可以慢慢忙活,汤提前煲上,再弄一个越炖越香的菜,算着家里人差不多要忙完时,再做小炒。
不过大部分时候,这些快炒菜都是王春华回来后弄的。
·
伙食好,干劲足,和往年一进秋天就掉肉的情况不同,熊家人这回还胖了好些,看得村民们羡慕不已。
不过没过几天,熊锦州得到农忙假后,家里就进入了最忙的时段。
从天还没亮就吃了早饭出发,到天色擦黑才回来,收完水稻,还有红薯玉米,地里的花生、萝卜、各种青菜,还有大蒜。
这些东西收上来后也不是就没事了,都是要洗晒处理的,也就红薯萝卜倒是可以直接放到地窖里储藏。
最麻烦的是青菜。
干菜、腌菜,有些咸菜还得蒸制。
忙忙碌碌半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不管宁归竹怎么熬汤炖肉,一家子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
“明天还要做什么吗?”
宁归竹给熊锦州按着肩膀,看着镜子里的人,忍不住伸手摸了摸他的脸,侧头细瞧。
“都收得差不多了,明儿我和大哥上山砍柴。”熊锦州说着睁开眼睛,见宁归竹盯着自己瞧,疑惑地摸了摸脸,问道:“怎么了吗?”
“瘦了好多。”
宁归竹亲了他一下,继续给人揉肩膀,问道:“要弄多少柴火啊?”
“这两年冬天挺冷的,得尽可能多的弄。”
“哦……那要放在哪里?”
他们家柴屋里本来就还剩不少木柴,后来又把竹枝搬进了空处,现在已经没空地了。
熊锦州说道:“我回头把竹枝搬出来,柴屋里主要堆柴火。”
“好。”
宁归竹点头,顺着柴火想起另外的事:“我想去县里买点棉花回来,给家里做一些冬衣,还有厚棉被也得备上。”
都不知道熊锦州是怎么过的,箱笼里最厚的衣服也才厚外套的厚度,被子就更不用提了,看着都薄,至少不是能过冬的被子。
熊锦州闻言道:“被子做起来麻烦,家里也没弹棉花的木弓,要不直接请人做吧。”
“……行。”
从弹棉花到做成被子,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宁归竹现在没那本事。
熊锦州见他点头,第二天一大早就去联系了弹棉匠,按照宁归竹的要求,一份十五斤的,回头让织户做成被子,一份五斤的,届时取回来做棉衣。
定好棉花,买了布料,熊锦州回到家里放下布,就匆匆跟熊锦平上了山。
第113章
清理干净的雞腿用开水烫过, 宁歸竹抓着把洗干净的細竹枝,細細扎透雞肉的表皮,然后放入葱姜酱油和少数红糖, 細细揉按加速入味。
肥美的大雞腿放在旁邊醃制, 鍋中烧水,将剩下的部分丢进去, 加入姜片和葱段大火焯水。
宁歸竹站在厨房门口, 看猫儿在院子里打滚晒太阳,在与它们距离不足三米的位置, 鸟儿低头啄着草地,翻出一粒掉落的稻谷来。
前段时间晒谷子时,家里的猫狗守在院子里, 根本没鸟敢下来偷谷子吃,熊锦州见了心情大好,特意去县里买了好些内脏回来,到现在都没有吃完。
吃得饱,猫狗也懒得追鸟雀,这和谐的一幕看得人忍不住嘴角上翘。
宁歸竹看了会儿,估摸着雞肉差不多了, 转身回到厨房里。
焯好水的鸡在凉水里过一遭, 等到温度降下去后,宁歸竹把上面的鸡胸肉和鸡皮都撕了下来,仔细撕碎后放在碗里, 留着凉拌。
剩下的骨架全部拆解,脖子也切成小块,等下炸着吃,爪子则是去骨切碎, 和鸡胸肉一起凉拌。
拆解好的鸡架鸡脖放到面糊里打过滚,鍋中烧热油,将其放进去慢炸片刻,捞出等油温升高,重新入鍋复炸。
鸡架没有提前醃制过,但腥味在焯水时已经去除大半,再加上面糊中放了椒盐粉和辣椒粉,这会儿炸制着,能够闻到扑鼻的香味,让人口齿生津。
宁归竹翻着鍋中的鸡架,心中估计着火候,闻着越来越濃的香味,将其捞出放在旁邊控油,端起旁邊剩下的面糊,往里添入面粉,开始揉面团。
揉好的面团醒发片刻,擀平后抹上一点油,折叠封邊再度擀平。
如此反复多次,面皮表面多了许多油,宁归竹将其细细切成絲,稍稍抖过瞧了,确定面絲大多分散后,将其捏成一团的,放到油锅里小火慢炸。
表层的面絲很快炸到酥脆金黄,光是瞧着就很有食欲。
宁归竹捏了一块鸡架慢慢吃着,守着锅中的炸面絲熟透出锅。
炸鸡架外焦而里嫩,面糊中的椒盐与辣椒香已经炸入鸡架上,贴骨嗦勒的过程中,高温油炸锁住的肉汁迸发出来,越啃越香。
软骨部位吃起来更是脆脆的,在硬实的鸡骨和爆汁香濃的鸡肉中独树一帜,给人带来惊喜感。
宁归竹嚼着,将面丝全部炸完,捞出放在碗里,往上撒了点椒盐粉和辣椒粉,锅中的油得等温度降下来些后才能收,宁归竹将锅蓋蓋好,挽着袖子把炉火又升了起来。
瓦罐底部铺上厚厚的姜片,把醃制好的鸡腿肉放进去,再将腌制剩下的料汁细细淋在鸡腿上,宁归竹蓋紧蓋子,又在上面铺了一块湿抹布,将瓦罐放到炉子上小火焖制。
他偏头,轻轻蹭了蹭熊锦州的下巴,“你放假在家,地里又有那么多事情,总不能光看着大哥大嫂和爹娘他们忙活。我现在是干不了太多事,就只能在家备菜煮饭做些小事。”
熊锦州闻言,笑着“嗯”了一声。
朝霞漫天时,锅中的粥已经煮熟了,正不断往外飘着米香,切好的腊肉末放进去搅拌搅拌继续煮着,宁归竹开始做花卷。
花卷的做法很简单,发酵好的面团再度揉过后,在案板上擀到均匀平整,然后抹一点油,撒上食盐,铺上葱花,将其卷起来再切成小段,只需用筷子在面团上轻轻一夹,面团边缘就会开出花来。
熊锦州将一个个花卷放到蒸格上,趁着水烧开的时间进行二次发酵,这样弄出来的花卷吃起来会更加的蓬松柔软。
早餐在锅中烹制着,熊锦州和宁归竹开始忙活其他事情。
例如,给家里的小动物们喂食。又例如,出去收割一批野草回来,用来充作鸡鸭的食物。再或者就是扫地,翻一翻晒杆上的衣服之类。
事情琐碎而闲散,等到弄完后,恰好能吃上早餐。
香喷喷的咸香腊肉粥,入口浓稠美妙,花卷的葱香味极浓,再配上盐粒的咸味,也很是好吃。
一顿饭很快吃完。
熊锦州动作麻利地洗干净碗筷后,就带着农具出了院子。
这会儿时间还早,阳光的温度正温和着,宁归竹就搬了椅子出来,坐在外面看书。
太阳一点一滴地挪动着位置,院中晒太阳的人已经不见,厨房里飘出甜香的气息来。
金黄的南瓜糊糊入口是甜蜜的清香,浓稠绵密的口感很容易给人带来舒适和满足。
一个人吃好吃的没意思,宁归竹站在院门口喊了两声,不一会儿就把在前屋守家的崽子们喊了过来,给他们一人分了一碗。
一大三小端着碗南瓜糊糊坐在堂屋中,不约而同地低头喝上一口,身周飘出幸福的花花来。
宁归竹今天早餐吃得还算多,这会儿解决完一碗南瓜糊就饱了,他给三个小孩又添了半碗,将剩下的分成五份放在橱柜里,中午正好拿给干活的几人吃。
甜蜜的南瓜糊在中午时,不出意料地获得了家里人的一致夸赞。
给他们留的南瓜糊不算少,都是用汤碗装的满满一碗,宁归竹还给他们弄了份辣椒炒鸡蛋做配菜,五人配着菜,低头吃得很满足。
饭后正是炎热的时间。
王春华和柳秋红准备先把这两天采回来的南瓜和豆角处理一下,熊锦平熊石山则是忙豆腐生意上的事情,熊锦州也就没急着去地里。
送走几人,将碗筷收拾干净,熊锦州提了桶水把身上的汗味全部冲洗掉后,自然而然地往宁归竹身边一坐,抱着人蹭了蹭。
宁归竹好笑地推了推他,“不热啊?”
“抱你不热的。”
“越来越会说话了。”宁归竹捏住他的脸颊肉晃了晃,又凑近亲了两下,然后才说道:“可是我热哎。”
熊锦州:“……”
他在竹床上躺了下来,拿着扇子给宁归竹扇着风,故作可怜兮兮:“我给你扇风,你让我靠一靠好不好?”
宁归竹没忍住笑出声来。
手中的书落在了旁边椅子上,两人靠在一起,低低的交流声顺着微风消散在阳光下。
·
秋天是忙碌的季节。
宁归竹的清闲来自于家里人的偏爱,因而他只在熊锦州恢复上值的第一天,跟着去了趟县里,回来的时候买了肉和鸡蛋,然后变着花样给家里人做好吃的。
不用去地里干活,宁归竹一个人在家可以慢慢忙活,汤提前煲上,再弄一个越炖越香的菜,算着家里人差不多要忙完时,再做小炒。
不过大部分时候,这些快炒菜都是王春华回来后弄的。
·
伙食好,干劲足,和往年一进秋天就掉肉的情况不同,熊家人这回还胖了好些,看得村民们羡慕不已。
不过没过几天,熊锦州得到农忙假后,家里就进入了最忙的时段。
从天还没亮就吃了早饭出发,到天色擦黑才回来,收完水稻,还有红薯玉米,地里的花生、萝卜、各种青菜,还有大蒜。
这些东西收上来后也不是就没事了,都是要洗晒处理的,也就红薯萝卜倒是可以直接放到地窖里储藏。
最麻烦的是青菜。
干菜、腌菜,有些咸菜还得蒸制。
忙忙碌碌半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不管宁归竹怎么熬汤炖肉,一家子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
“明天还要做什么吗?”
宁归竹给熊锦州按着肩膀,看着镜子里的人,忍不住伸手摸了摸他的脸,侧头细瞧。
“都收得差不多了,明儿我和大哥上山砍柴。”熊锦州说着睁开眼睛,见宁归竹盯着自己瞧,疑惑地摸了摸脸,问道:“怎么了吗?”
“瘦了好多。”
宁归竹亲了他一下,继续给人揉肩膀,问道:“要弄多少柴火啊?”
“这两年冬天挺冷的,得尽可能多的弄。”
“哦……那要放在哪里?”
他们家柴屋里本来就还剩不少木柴,后来又把竹枝搬进了空处,现在已经没空地了。
熊锦州说道:“我回头把竹枝搬出来,柴屋里主要堆柴火。”
“好。”
宁归竹点头,顺着柴火想起另外的事:“我想去县里买点棉花回来,给家里做一些冬衣,还有厚棉被也得备上。”
都不知道熊锦州是怎么过的,箱笼里最厚的衣服也才厚外套的厚度,被子就更不用提了,看着都薄,至少不是能过冬的被子。
熊锦州闻言道:“被子做起来麻烦,家里也没弹棉花的木弓,要不直接请人做吧。”
“……行。”
从弹棉花到做成被子,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宁归竹现在没那本事。
熊锦州见他点头,第二天一大早就去联系了弹棉匠,按照宁归竹的要求,一份十五斤的,回头让织户做成被子,一份五斤的,届时取回来做棉衣。
定好棉花,买了布料,熊锦州回到家里放下布,就匆匆跟熊锦平上了山。
第113章
清理干净的雞腿用开水烫过, 宁歸竹抓着把洗干净的細竹枝,細細扎透雞肉的表皮,然后放入葱姜酱油和少数红糖, 細细揉按加速入味。
肥美的大雞腿放在旁邊醃制, 鍋中烧水,将剩下的部分丢进去, 加入姜片和葱段大火焯水。
宁歸竹站在厨房门口, 看猫儿在院子里打滚晒太阳,在与它们距离不足三米的位置, 鸟儿低头啄着草地,翻出一粒掉落的稻谷来。
前段时间晒谷子时,家里的猫狗守在院子里, 根本没鸟敢下来偷谷子吃,熊锦州见了心情大好,特意去县里买了好些内脏回来,到现在都没有吃完。
吃得饱,猫狗也懒得追鸟雀,这和谐的一幕看得人忍不住嘴角上翘。
宁歸竹看了会儿,估摸着雞肉差不多了, 转身回到厨房里。
焯好水的鸡在凉水里过一遭, 等到温度降下去后,宁歸竹把上面的鸡胸肉和鸡皮都撕了下来,仔细撕碎后放在碗里, 留着凉拌。
剩下的骨架全部拆解,脖子也切成小块,等下炸着吃,爪子则是去骨切碎, 和鸡胸肉一起凉拌。
拆解好的鸡架鸡脖放到面糊里打过滚,鍋中烧热油,将其放进去慢炸片刻,捞出等油温升高,重新入鍋复炸。
鸡架没有提前醃制过,但腥味在焯水时已经去除大半,再加上面糊中放了椒盐粉和辣椒粉,这会儿炸制着,能够闻到扑鼻的香味,让人口齿生津。
宁归竹翻着鍋中的鸡架,心中估计着火候,闻着越来越濃的香味,将其捞出放在旁邊控油,端起旁邊剩下的面糊,往里添入面粉,开始揉面团。
揉好的面团醒发片刻,擀平后抹上一点油,折叠封邊再度擀平。
如此反复多次,面皮表面多了许多油,宁归竹将其细细切成絲,稍稍抖过瞧了,确定面絲大多分散后,将其捏成一团的,放到油锅里小火慢炸。
表层的面絲很快炸到酥脆金黄,光是瞧着就很有食欲。
宁归竹捏了一块鸡架慢慢吃着,守着锅中的炸面絲熟透出锅。
炸鸡架外焦而里嫩,面糊中的椒盐与辣椒香已经炸入鸡架上,贴骨嗦勒的过程中,高温油炸锁住的肉汁迸发出来,越啃越香。
软骨部位吃起来更是脆脆的,在硬实的鸡骨和爆汁香濃的鸡肉中独树一帜,给人带来惊喜感。
宁归竹嚼着,将面丝全部炸完,捞出放在碗里,往上撒了点椒盐粉和辣椒粉,锅中的油得等温度降下来些后才能收,宁归竹将锅蓋蓋好,挽着袖子把炉火又升了起来。
瓦罐底部铺上厚厚的姜片,把醃制好的鸡腿肉放进去,再将腌制剩下的料汁细细淋在鸡腿上,宁归竹蓋紧蓋子,又在上面铺了一块湿抹布,将瓦罐放到炉子上小火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