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阮玲珑站在一个旁观者,或者说一个经历过末世残酷的现代灵魂角度,她很难认同那种以爱为名的束缚与牺牲。
文静现在拥有的平静与自由,是她应得的。
厅堂内,徐闻道已闻讯起身,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他对着走进来的周衡昌拱手,声音沉稳:“不知圣上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徐闻道目光坦然,不卑不亢。
“徐老神医不必多礼。”周衡昌连忙虚扶一把,目光扫过厅内,语气带着由衷的感慨。
“朕不请自来,实在是抱歉。在平安镇盘桓两日,所见所闻,令人震撼。玲珑之功,惠泽一方,远胜朕在庙堂之上听闻的千百倍。若非亲眼所见,实难想象此间气象。”
周衡昌的话语真诚,带着帝王的赞赏。然而,当他的视线掠过徐闻道身旁那位一直安静侍立、看似普通的妇人时,却猛地顿住了。
那妇人穿着一身素净的靛蓝棉布衣裙,发髻梳得一丝不苟,插着一支简单的木簪。
她的面容,周衡昌微微蹙眉,那是一张极其平凡,甚至可以说有些寡淡的脸,皮肤微黄,眼角带着细纹,是那种丢进人堆里就再也找不出来的模样。她低眉顺眼,姿态恭敬,完全符合一个“干娘”或“家中管事妇人”的身份。
可是,周衡昌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在那张平凡的脸上停留了数息。
太普通了,普通得近乎刻意。
就在这刻意营造的平凡之下,周衡昌的心脏却毫无征兆地、剧烈地跳动了一下。
一种难以言喻源自灵魂深处的熟悉感,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漾开一圈圈涟漪,搅乱了他方才面对阮玲珑和徐闻道时的从容。
那低垂的眼睫弧度、那沉静如水的站姿、甚至是她放在身前微微交叠的双手,都仿佛在某个遥远的地方,被他珍藏在心底最深处的角落里,有着一模一样的烙印。
文静此刻内心却是一片澄澈的平静。
在看到周衡昌踏进门的那一刻,她以为自己会激动,会怨恨,会悲伤……
然而,什么都没有。
她就像看着一个与自己再无瓜葛的故人。他老了,头发和传闻中一样全白了,眉宇间刻着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沉郁,那是身为帝王的枷锁。
但这与她何干?她是文静,是玲珑的母亲,是徐闻道的干女儿,是这裕民山庄的一份子。
她的世界,早已与那座冰冷的皇宫,那个沉重的身份彻底割裂。
文静微微福身,用陌生的、带着一丝沙哑和平板的声音道:“民妇文氏,见过贵客。”
这个声音,分明与记忆中那温婉清越的嗓音判若两人。周衡昌的目光却牢牢锁在她身上,那强烈的熟悉感并未因这陌生的声音而消散,反而更加浓烈。
他下意识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探寻和不确定。
“这位夫人,客气了。”他顿了顿,仿佛在斟酌词句,最终还是按捺不住那股莫名的冲动,试探地问道:“夫人对玲珑照顾有加,着实辛苦。”
文静依旧低垂着眼帘,声音平稳无波:“贵客言重了。玲珑是民妇的干女儿,照顾她,是民妇的本分。”
然而,这句话却像是一根针,轻轻刺了周衡昌一下。
他微微眯起眼,那股萦绕不去的熟悉感混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违和感,让他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这妇人的身形轮廓,这沉静的气质,即使面容声音迥异,也总让他觉得哪里不对。
厅堂内的空气似乎凝滞了一瞬。
徐闻道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衡昌的神色,阮玲珑也屏住了呼吸。
终于,周衡昌往前微微倾身,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穿透那层平凡的伪装,声音低沉而清晰地问道:“这位夫人,我们之前,是否曾在何处见过?”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厅堂内维持的微妙平衡。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位面容平凡,却莫名牵动着帝王心绪的妇人身上。
文静缓缓抬起头,那双经过易容后显得有些平凡无奇的眼睛,平静地迎向周衡昌探究的目光。她心中无波无澜,只是清晰地知道,这一刻,终究还是来了。
文静那双经过易容后显得格外平凡的眼睛,平静无波地迎着周衡昌注视的目光,她的声音依旧带着刻意修饰过的平板。
“贵客说笑了。民妇这张脸,或许是沾了几分和气,让人瞧着有些眼熟罢。这天下间,有几分相似的人也是有的。”
她的话语轻描淡写,将周衡昌那带着强烈直觉的疑问四两拨千斤地挡了回去。
偏偏文静的语气平和,姿态谦卑,挑不出半分错处,却又带着一种无形的疏离感,将“文氏”这个身份牢牢焊在自己身上。
周衡昌深邃的眼眸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那股莫名的熟悉感如同雾里看花,抓不住实体。
他毕竟是帝王,心念电转间已压下翻腾的思绪,知道再追问下去不仅失礼,更可能触碰到对方不愿言说的隐秘。
周衡昌微微颔首,将*目光转向阮玲珑,顺势转开了话题。
“玲珑,听说你名下产业众多,皆经营得法,惠及乡里。我此次来平安镇,最想看的便是这些。不知可否带我一观?”
阮玲珑心中暗松一口气,立刻应道:“陛下有此雅兴,玲珑自当引路,请随我来。”
她巴不得赶紧离开这气氛微妙的厅堂。
接下来的大半天时间,阮玲珑化身向导,带着微服的帝王周衡昌,穿梭于她一手打造的“产业”之中。
第一站是皮蛋与咸鸭蛋加工作坊。
尚未进门,一股混合着石灰、草木灰、茶叶和盐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作坊内整洁有序,一排排巨大的陶缸整齐排列,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罩衣,戴着自制的简易口罩和手套,正熟练地将裹好泥糠的鸡蛋或浸泡在盐水中的鸭蛋小心码放。
周衡昌看得啧啧称奇,他从未想过一枚普通的鸭蛋或鸡蛋,竟能通过如此复杂的工艺,变成风味独特、耐储存的美味佳肴。
“这泥料配方是秘方?”周衡昌指着那些裹着厚厚泥糠的皮蛋问道。
“是的。”阮玲珑坦然点头,“主要是石灰、草木灰、盐、茶叶末和一些香料,比例是关键。咸鸭蛋则靠盐水的浓度和浸泡时间控制风味。严格的操作规程能保证品质稳定。”
她解释着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蛋壳变化判断成熟度。
周衡昌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追问细节,眼中满是惊奇与赞赏。
他们此行第二站,家禽牲口养殖场。
规模庞大的养殖场让周衡昌大开眼界。猪舍、鸡鸭舍、牛羊棚分区明确,干净整洁的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专门修建的排污沟渠通向远处的堆肥区,空气中虽有牲畜气味,但并不污浊难闻。工人们正按部就班地投喂、清扫,以及检查家禽牲畜状态。
“玲珑,你是如何能养得如此干净?疫病如何防治?”周衡昌看着那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猪羊,大为震撼。
他见过皇家苑囿,也见过民间散养,从未见过如此干净集约化的养殖。
“定期消毒,分区管理,粪便及时清理发酵成肥料。疫病防治主要靠隔离和外公配的药。”阮玲珑指着远处堆肥区,“粪便不是废物,是宝贝。堆肥能肥田,家禽牲畜的粪便可以制作肥料。”
周衡昌看着那巨大的粪便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废物利用之道,深合治国理政中开源节流的精髓。
第三站是粉条加工作坊与豆制品作坊。
看着红薯、土豆经过清洗、粉碎、过滤、沉淀、漏粉、晾晒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晶莹剔透的粉条;然后看着黄豆经过浸泡、磨浆、煮浆、点卤、压制成形,变成白嫩的豆腐、千张、豆干、腐竹……周衡昌仿佛看到了粮食另一种形态的升华。
作坊里热气腾腾,却忙而不乱。
阮玲珑详细地向周衡昌解释了深加工如何延长农产品储存期,提升价值,解决丰产滞销的问题。
“此乃化平凡为神奇!”周衡昌由衷赞叹。
这些不起眼的作物,在阮玲珑手中,变成了丰富餐桌和增加收入的法宝。
参观完农产品深加工作坊,他们来到第四站马场。
新落成的马场里,几十匹来自北地的健壮马匹正在宽敞的围栏中休憩或奔跑,毛色油亮,神骏非凡。几位经验丰富的养马人正在照料。
周衡昌是识马之人,一眼就看出这些马匹的优良素质。
“好马!”他赞道,“这便是顺达镖局的根基吧?有了它们,货物通达四方,商路便活了。”
阮玲珑点头,介绍了马匹的来源、日常训练和养护,以及未来扩大规模、改良本地马种的计划。
周衡昌看着那些奔腾的骏马,仿佛看到了平安镇乃至更广阔地域商贸流通的强劲脉搏。
文静现在拥有的平静与自由,是她应得的。
厅堂内,徐闻道已闻讯起身,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他对着走进来的周衡昌拱手,声音沉稳:“不知圣上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徐闻道目光坦然,不卑不亢。
“徐老神医不必多礼。”周衡昌连忙虚扶一把,目光扫过厅内,语气带着由衷的感慨。
“朕不请自来,实在是抱歉。在平安镇盘桓两日,所见所闻,令人震撼。玲珑之功,惠泽一方,远胜朕在庙堂之上听闻的千百倍。若非亲眼所见,实难想象此间气象。”
周衡昌的话语真诚,带着帝王的赞赏。然而,当他的视线掠过徐闻道身旁那位一直安静侍立、看似普通的妇人时,却猛地顿住了。
那妇人穿着一身素净的靛蓝棉布衣裙,发髻梳得一丝不苟,插着一支简单的木簪。
她的面容,周衡昌微微蹙眉,那是一张极其平凡,甚至可以说有些寡淡的脸,皮肤微黄,眼角带着细纹,是那种丢进人堆里就再也找不出来的模样。她低眉顺眼,姿态恭敬,完全符合一个“干娘”或“家中管事妇人”的身份。
可是,周衡昌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在那张平凡的脸上停留了数息。
太普通了,普通得近乎刻意。
就在这刻意营造的平凡之下,周衡昌的心脏却毫无征兆地、剧烈地跳动了一下。
一种难以言喻源自灵魂深处的熟悉感,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漾开一圈圈涟漪,搅乱了他方才面对阮玲珑和徐闻道时的从容。
那低垂的眼睫弧度、那沉静如水的站姿、甚至是她放在身前微微交叠的双手,都仿佛在某个遥远的地方,被他珍藏在心底最深处的角落里,有着一模一样的烙印。
文静此刻内心却是一片澄澈的平静。
在看到周衡昌踏进门的那一刻,她以为自己会激动,会怨恨,会悲伤……
然而,什么都没有。
她就像看着一个与自己再无瓜葛的故人。他老了,头发和传闻中一样全白了,眉宇间刻着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沉郁,那是身为帝王的枷锁。
但这与她何干?她是文静,是玲珑的母亲,是徐闻道的干女儿,是这裕民山庄的一份子。
她的世界,早已与那座冰冷的皇宫,那个沉重的身份彻底割裂。
文静微微福身,用陌生的、带着一丝沙哑和平板的声音道:“民妇文氏,见过贵客。”
这个声音,分明与记忆中那温婉清越的嗓音判若两人。周衡昌的目光却牢牢锁在她身上,那强烈的熟悉感并未因这陌生的声音而消散,反而更加浓烈。
他下意识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探寻和不确定。
“这位夫人,客气了。”他顿了顿,仿佛在斟酌词句,最终还是按捺不住那股莫名的冲动,试探地问道:“夫人对玲珑照顾有加,着实辛苦。”
文静依旧低垂着眼帘,声音平稳无波:“贵客言重了。玲珑是民妇的干女儿,照顾她,是民妇的本分。”
然而,这句话却像是一根针,轻轻刺了周衡昌一下。
他微微眯起眼,那股萦绕不去的熟悉感混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违和感,让他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这妇人的身形轮廓,这沉静的气质,即使面容声音迥异,也总让他觉得哪里不对。
厅堂内的空气似乎凝滞了一瞬。
徐闻道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衡昌的神色,阮玲珑也屏住了呼吸。
终于,周衡昌往前微微倾身,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穿透那层平凡的伪装,声音低沉而清晰地问道:“这位夫人,我们之前,是否曾在何处见过?”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厅堂内维持的微妙平衡。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位面容平凡,却莫名牵动着帝王心绪的妇人身上。
文静缓缓抬起头,那双经过易容后显得有些平凡无奇的眼睛,平静地迎向周衡昌探究的目光。她心中无波无澜,只是清晰地知道,这一刻,终究还是来了。
文静那双经过易容后显得格外平凡的眼睛,平静无波地迎着周衡昌注视的目光,她的声音依旧带着刻意修饰过的平板。
“贵客说笑了。民妇这张脸,或许是沾了几分和气,让人瞧着有些眼熟罢。这天下间,有几分相似的人也是有的。”
她的话语轻描淡写,将周衡昌那带着强烈直觉的疑问四两拨千斤地挡了回去。
偏偏文静的语气平和,姿态谦卑,挑不出半分错处,却又带着一种无形的疏离感,将“文氏”这个身份牢牢焊在自己身上。
周衡昌深邃的眼眸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那股莫名的熟悉感如同雾里看花,抓不住实体。
他毕竟是帝王,心念电转间已压下翻腾的思绪,知道再追问下去不仅失礼,更可能触碰到对方不愿言说的隐秘。
周衡昌微微颔首,将*目光转向阮玲珑,顺势转开了话题。
“玲珑,听说你名下产业众多,皆经营得法,惠及乡里。我此次来平安镇,最想看的便是这些。不知可否带我一观?”
阮玲珑心中暗松一口气,立刻应道:“陛下有此雅兴,玲珑自当引路,请随我来。”
她巴不得赶紧离开这气氛微妙的厅堂。
接下来的大半天时间,阮玲珑化身向导,带着微服的帝王周衡昌,穿梭于她一手打造的“产业”之中。
第一站是皮蛋与咸鸭蛋加工作坊。
尚未进门,一股混合着石灰、草木灰、茶叶和盐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作坊内整洁有序,一排排巨大的陶缸整齐排列,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罩衣,戴着自制的简易口罩和手套,正熟练地将裹好泥糠的鸡蛋或浸泡在盐水中的鸭蛋小心码放。
周衡昌看得啧啧称奇,他从未想过一枚普通的鸭蛋或鸡蛋,竟能通过如此复杂的工艺,变成风味独特、耐储存的美味佳肴。
“这泥料配方是秘方?”周衡昌指着那些裹着厚厚泥糠的皮蛋问道。
“是的。”阮玲珑坦然点头,“主要是石灰、草木灰、盐、茶叶末和一些香料,比例是关键。咸鸭蛋则靠盐水的浓度和浸泡时间控制风味。严格的操作规程能保证品质稳定。”
她解释着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蛋壳变化判断成熟度。
周衡昌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追问细节,眼中满是惊奇与赞赏。
他们此行第二站,家禽牲口养殖场。
规模庞大的养殖场让周衡昌大开眼界。猪舍、鸡鸭舍、牛羊棚分区明确,干净整洁的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专门修建的排污沟渠通向远处的堆肥区,空气中虽有牲畜气味,但并不污浊难闻。工人们正按部就班地投喂、清扫,以及检查家禽牲畜状态。
“玲珑,你是如何能养得如此干净?疫病如何防治?”周衡昌看着那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猪羊,大为震撼。
他见过皇家苑囿,也见过民间散养,从未见过如此干净集约化的养殖。
“定期消毒,分区管理,粪便及时清理发酵成肥料。疫病防治主要靠隔离和外公配的药。”阮玲珑指着远处堆肥区,“粪便不是废物,是宝贝。堆肥能肥田,家禽牲畜的粪便可以制作肥料。”
周衡昌看着那巨大的粪便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废物利用之道,深合治国理政中开源节流的精髓。
第三站是粉条加工作坊与豆制品作坊。
看着红薯、土豆经过清洗、粉碎、过滤、沉淀、漏粉、晾晒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晶莹剔透的粉条;然后看着黄豆经过浸泡、磨浆、煮浆、点卤、压制成形,变成白嫩的豆腐、千张、豆干、腐竹……周衡昌仿佛看到了粮食另一种形态的升华。
作坊里热气腾腾,却忙而不乱。
阮玲珑详细地向周衡昌解释了深加工如何延长农产品储存期,提升价值,解决丰产滞销的问题。
“此乃化平凡为神奇!”周衡昌由衷赞叹。
这些不起眼的作物,在阮玲珑手中,变成了丰富餐桌和增加收入的法宝。
参观完农产品深加工作坊,他们来到第四站马场。
新落成的马场里,几十匹来自北地的健壮马匹正在宽敞的围栏中休憩或奔跑,毛色油亮,神骏非凡。几位经验丰富的养马人正在照料。
周衡昌是识马之人,一眼就看出这些马匹的优良素质。
“好马!”他赞道,“这便是顺达镖局的根基吧?有了它们,货物通达四方,商路便活了。”
阮玲珑点头,介绍了马匹的来源、日常训练和养护,以及未来扩大规模、改良本地马种的计划。
周衡昌看着那些奔腾的骏马,仿佛看到了平安镇乃至更广阔地域商贸流通的强劲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