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就这一句话,陈玉颂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
她求助的看向了陈母,迎上了陈母淡淡的,透着冷漠的眼神。
陈母没有替她开口的意思,也没有躲避她的眼神。
她并不觉得亏欠陈玉颂什么。
玉颂的孩子确实是养的一般。
陈玉壶抖了抖衣袖,事情也不想说的太明白,有时候说的太多,反而伤了情分。
“我总是感念着母亲恩德的,只是涉及我孩子的不行。”
“更不要提,用我的孩子去成全别人。”
“已经在我身上做成功了一次,我的孩子还要再来一次吗?你说呢?母亲。”
气氛不对,原本站在门口的乔氏和苏氏立马进来,冲散了气氛。
“两位妹妹都在呢!”
“三妹应该也累了,不如早点回去?”
陈玉颂的表情扭曲。
乔氏又笑着去拉陈玉壶,“又和母亲闹别扭。”
一副嗔怪又带着点诱哄的语气,像是哄小孩子,能看出来乔氏也是硬着头皮做这件事儿。
陈玉壶不想为难长嫂,今天原本是人家嫁女儿的好日子。
“是我不懂事,年纪轻,我就先走了,今日也累了,还是要恭喜长嫂。”
乔氏带出几分真切的笑纹,“是琼薇该感谢你,多谢你这个姑姑给的添妆。”
该大方的时候,陈玉壶从来不小气,何况这正是给孩子做脸的时候。
陈玉壶笑了笑,“大嫂,那我就先走了。”
“母亲,玉壶告退。”
陈玉壶的行礼堪称潦草。
乔氏并不如何担心,就像陈玉壶说的,陈母并没有做什么。
陈母这个人最会权衡利弊,明知道许斐心不值,自然不会用心谋划。
这些天甚至连陈玉颂都见得少了。
陈玉壶回到家,变得懒洋洋的,两位姨娘身前身后的伺候,试图从陈玉壶的口中打听出来一点什么八卦。
陈玉壶懒散的说:“好啊!真是倒反天罡,咱家的姨娘要看我这个夫人的笑话了?”
花姨娘老实,瞬间低下了头,惹得陈玉壶在心里暗笑。
胡姨娘则相反,嘴甜的很。
“哪里是看夫人笑话,我们是想知道,夫人今天怎么大发神威的,让大家都仰慕您的风采的。”
陈玉壶靠在垫子上,花姨娘正在给陈玉壶揉腿,胡姨娘则从丫鬟手里递过来一盏燕窝。
她们都知道她最近心情不好,所以伺候的很小心。
陈玉壶抬手,“你们两个别忙了,坐下干自己的事儿就好,我不用你们伺候。”
“再说了,你们都多少年不干活了,干的也没丫鬟利索。”
花姨娘停了手,“夫人,丫鬟怎么跟我比?”
陈玉壶抬头,结果花姨娘很骄傲的样子,“我这都是打小的功夫,她们才多大年纪,也想和我比。”
陈玉壶啼笑皆非,“好好好,本来她们和你也比不了,来,坐下,歇一歇。”
胡姨娘也顺势坐在了陈玉壶榻前的小凳上,“我们不是看夫人心情不好,想要哄哄您。”
“我好着呢!不过还是多谢你们。”
这个时候还能一心顾忌她心情的,除了身边的丫鬟婆子,也就是她们俩了。
陈玉壶挑挑拣拣的,拣着能说的,说给她们俩听,听不懂的地方,她还解释两句。
她是不在乎让两个姨娘懂得更多的事情的,有时间明白的多了,才晓得轻重。
否则她养一院子的蠢货是要干什么。
“我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绝,干脆推到了侯爷身上,我以后还是要回陈家的。”
两位姨娘点头,说夫人做得对。
“况且,玉颂是糊涂了点,我和她在怎么龃龉,也是陈家的事情,是我们姐妹俩的事情。”
“许家为官者众,官场上的事情风云变幻不好说,不好得罪。”
“就算是将来许家气势,她顶多也就能给我几分脸色看罢了。”
“这样不伤到几家真正的利益,以后才能继续来往。”
陈玉壶没心没肺,陈玉颂也不遑多让,小心思不少,但是也好哄。
心思浅薄,俗称有点蠢。
况且她们还有血缘牵绊着。
陈玉壶在和两位姨娘说话的时候,乔氏也在和陈母说话。
乔氏看起来很轻松,没有涉及到陈家,她当然轻松。
陈母叹气。
乔氏赶紧出声安慰:“母亲,要是真的为玉颂好,不如赶紧好好的替玉颂教一教斐心,我看斐心不大成样子。”
陈母看了乔氏一眼,“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林家眼看着兴盛了,你们也势力起来了?”
乔氏半点不慌,“瞧母亲说的,林侯从前不在家那么多年,我也没对二妹妹另眼,只是这人就怕比。”
乔氏的话意味深长,却不抬头看自己的婆母,问就是不敢。
陈母扫了乔氏一眼,乔氏不敢动。
陈母却好像一下子就老了几分,儿媳能看明白的事情,她能看不明白吗?
否则怎么会没有出手?
两位姨娘也在问:“夫人,您说,要是老夫人动手会使什么手段?下药吗?”
陈玉壶笑了一下,“不会是那么下作的手段,谁敢对我儿子使那样的手段,我不活撕了陈玉颂。”
现在孩子还小,身体还没长成,再说了古代的药,难说有什么后遗症。
“顶多就是一些算计,最好是当着众人的面,逼我认下,好像我不认下就毁了斐心。”
“就算我坚决不承认,她也有话能给圆回来。”
“不过就是这些了。”
“就算是我真的同意斐心嫁进来,我母亲也不会高兴的。”
“她最好还是让许斐心远嫁的好,否则日后麻烦的还在后头。”
第121章 一门两翰林
陈玉壶对此看的很透彻,许斐心就在陈母眼前,日后求陈母的日子还多着呢!
她一点也不看好。
并且希望许斐心离自己远远的。
幸好许斐心还有舅家,也就是陈玉壶的哥哥和嫂子们。
总不会第一个找到她这个姨母的头上。
……
陈玉壶正常跟萧氏过礼。
特意给林清柏请了一日的假,让他带着礼物和人去纳吉。
等到所有礼都过完了,陈玉壶终于松了口气。
接下来她就等着儿媳妇过门了。
……
两年内,皇宫内外发生了许多事情。
林骥转为了正使,老指挥使彻底致仕。
这一年太后的身体变得不太好,时好时坏。
边关也多次爆发了小型冲突,林清桐屡屡立功。
一旦林清桐立功,老王爷就进宫和皇上喝茶,后来都给皇上给喝烦了,让他别去了,不会昧了他孙女婿的功劳。
老王爷也才心满意足。
陈玉壶坐在家里偷笑,这真好,半点不用她操心。
这门亲事值!
到了今年林清桐就要回京述职了。
这小子已经不是当初跟着人出去,无名无分的家伙了。
这次回京述职,会带上鞑靼的使者。
大雍的皇帝是不惧一战的,这次估计这次谈判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能就要打仗了。
不过这些都跟陈玉壶无关,她满心期待着儿子的归来。
其实也没有那么期待,但是做也要做个样子出来。
陈玉壶在家等着儿子回来,好给儿子洗脑,生怕林清桐在外面跑野了,将来少一个人孝顺她。
早就派人去城门口迎着了。
这样人回来了,陈玉壶才好提前知道,能去门口迎。
结果娘家的长嫂给陈玉壶递口信,说是许斐心又和夫婿吵架了,问她有没有时间回陈府一次。
那当然是没时间。
那一年秋闱,清柏和清浊共同上榜,清浊考了第二名,亚元,第一名是南方来的。
南方尚文,一向文化氛围浓厚,加上经济发达,人们更容易接受教育,所以多出才子。
也不奇怪。
清柏考了第七,陈玉壶已经十分满足。
只是许家的孩子也不差,考了第十一。
他在书院,经常和清柏清浊交流,清柏和清浊都对对方的评价很高。
有子如此,许家困境只是一时。
说到底,他们这些人家的未来,看的是孩子。
秋闱结束之后,许家的长子就回乡谋了个小官,看来是要在当地的官场深耕。
陈玉壶的两个孩子,则走了安家的路子,进了翰林。
两年时间,林清皎的公公已经从翰林学士,正五品。
翰林院最大的官了。
这也是为什么安择明明进了翰林院却要再次择官去地方的原因。
一个是升迁快,一个是安家不需要第二个人在翰林了。
而且现在还没议储,不适合太过往中央使劲。
她求助的看向了陈母,迎上了陈母淡淡的,透着冷漠的眼神。
陈母没有替她开口的意思,也没有躲避她的眼神。
她并不觉得亏欠陈玉颂什么。
玉颂的孩子确实是养的一般。
陈玉壶抖了抖衣袖,事情也不想说的太明白,有时候说的太多,反而伤了情分。
“我总是感念着母亲恩德的,只是涉及我孩子的不行。”
“更不要提,用我的孩子去成全别人。”
“已经在我身上做成功了一次,我的孩子还要再来一次吗?你说呢?母亲。”
气氛不对,原本站在门口的乔氏和苏氏立马进来,冲散了气氛。
“两位妹妹都在呢!”
“三妹应该也累了,不如早点回去?”
陈玉颂的表情扭曲。
乔氏又笑着去拉陈玉壶,“又和母亲闹别扭。”
一副嗔怪又带着点诱哄的语气,像是哄小孩子,能看出来乔氏也是硬着头皮做这件事儿。
陈玉壶不想为难长嫂,今天原本是人家嫁女儿的好日子。
“是我不懂事,年纪轻,我就先走了,今日也累了,还是要恭喜长嫂。”
乔氏带出几分真切的笑纹,“是琼薇该感谢你,多谢你这个姑姑给的添妆。”
该大方的时候,陈玉壶从来不小气,何况这正是给孩子做脸的时候。
陈玉壶笑了笑,“大嫂,那我就先走了。”
“母亲,玉壶告退。”
陈玉壶的行礼堪称潦草。
乔氏并不如何担心,就像陈玉壶说的,陈母并没有做什么。
陈母这个人最会权衡利弊,明知道许斐心不值,自然不会用心谋划。
这些天甚至连陈玉颂都见得少了。
陈玉壶回到家,变得懒洋洋的,两位姨娘身前身后的伺候,试图从陈玉壶的口中打听出来一点什么八卦。
陈玉壶懒散的说:“好啊!真是倒反天罡,咱家的姨娘要看我这个夫人的笑话了?”
花姨娘老实,瞬间低下了头,惹得陈玉壶在心里暗笑。
胡姨娘则相反,嘴甜的很。
“哪里是看夫人笑话,我们是想知道,夫人今天怎么大发神威的,让大家都仰慕您的风采的。”
陈玉壶靠在垫子上,花姨娘正在给陈玉壶揉腿,胡姨娘则从丫鬟手里递过来一盏燕窝。
她们都知道她最近心情不好,所以伺候的很小心。
陈玉壶抬手,“你们两个别忙了,坐下干自己的事儿就好,我不用你们伺候。”
“再说了,你们都多少年不干活了,干的也没丫鬟利索。”
花姨娘停了手,“夫人,丫鬟怎么跟我比?”
陈玉壶抬头,结果花姨娘很骄傲的样子,“我这都是打小的功夫,她们才多大年纪,也想和我比。”
陈玉壶啼笑皆非,“好好好,本来她们和你也比不了,来,坐下,歇一歇。”
胡姨娘也顺势坐在了陈玉壶榻前的小凳上,“我们不是看夫人心情不好,想要哄哄您。”
“我好着呢!不过还是多谢你们。”
这个时候还能一心顾忌她心情的,除了身边的丫鬟婆子,也就是她们俩了。
陈玉壶挑挑拣拣的,拣着能说的,说给她们俩听,听不懂的地方,她还解释两句。
她是不在乎让两个姨娘懂得更多的事情的,有时间明白的多了,才晓得轻重。
否则她养一院子的蠢货是要干什么。
“我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绝,干脆推到了侯爷身上,我以后还是要回陈家的。”
两位姨娘点头,说夫人做得对。
“况且,玉颂是糊涂了点,我和她在怎么龃龉,也是陈家的事情,是我们姐妹俩的事情。”
“许家为官者众,官场上的事情风云变幻不好说,不好得罪。”
“就算是将来许家气势,她顶多也就能给我几分脸色看罢了。”
“这样不伤到几家真正的利益,以后才能继续来往。”
陈玉壶没心没肺,陈玉颂也不遑多让,小心思不少,但是也好哄。
心思浅薄,俗称有点蠢。
况且她们还有血缘牵绊着。
陈玉壶在和两位姨娘说话的时候,乔氏也在和陈母说话。
乔氏看起来很轻松,没有涉及到陈家,她当然轻松。
陈母叹气。
乔氏赶紧出声安慰:“母亲,要是真的为玉颂好,不如赶紧好好的替玉颂教一教斐心,我看斐心不大成样子。”
陈母看了乔氏一眼,“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林家眼看着兴盛了,你们也势力起来了?”
乔氏半点不慌,“瞧母亲说的,林侯从前不在家那么多年,我也没对二妹妹另眼,只是这人就怕比。”
乔氏的话意味深长,却不抬头看自己的婆母,问就是不敢。
陈母扫了乔氏一眼,乔氏不敢动。
陈母却好像一下子就老了几分,儿媳能看明白的事情,她能看不明白吗?
否则怎么会没有出手?
两位姨娘也在问:“夫人,您说,要是老夫人动手会使什么手段?下药吗?”
陈玉壶笑了一下,“不会是那么下作的手段,谁敢对我儿子使那样的手段,我不活撕了陈玉颂。”
现在孩子还小,身体还没长成,再说了古代的药,难说有什么后遗症。
“顶多就是一些算计,最好是当着众人的面,逼我认下,好像我不认下就毁了斐心。”
“就算我坚决不承认,她也有话能给圆回来。”
“不过就是这些了。”
“就算是我真的同意斐心嫁进来,我母亲也不会高兴的。”
“她最好还是让许斐心远嫁的好,否则日后麻烦的还在后头。”
第121章 一门两翰林
陈玉壶对此看的很透彻,许斐心就在陈母眼前,日后求陈母的日子还多着呢!
她一点也不看好。
并且希望许斐心离自己远远的。
幸好许斐心还有舅家,也就是陈玉壶的哥哥和嫂子们。
总不会第一个找到她这个姨母的头上。
……
陈玉壶正常跟萧氏过礼。
特意给林清柏请了一日的假,让他带着礼物和人去纳吉。
等到所有礼都过完了,陈玉壶终于松了口气。
接下来她就等着儿媳妇过门了。
……
两年内,皇宫内外发生了许多事情。
林骥转为了正使,老指挥使彻底致仕。
这一年太后的身体变得不太好,时好时坏。
边关也多次爆发了小型冲突,林清桐屡屡立功。
一旦林清桐立功,老王爷就进宫和皇上喝茶,后来都给皇上给喝烦了,让他别去了,不会昧了他孙女婿的功劳。
老王爷也才心满意足。
陈玉壶坐在家里偷笑,这真好,半点不用她操心。
这门亲事值!
到了今年林清桐就要回京述职了。
这小子已经不是当初跟着人出去,无名无分的家伙了。
这次回京述职,会带上鞑靼的使者。
大雍的皇帝是不惧一战的,这次估计这次谈判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能就要打仗了。
不过这些都跟陈玉壶无关,她满心期待着儿子的归来。
其实也没有那么期待,但是做也要做个样子出来。
陈玉壶在家等着儿子回来,好给儿子洗脑,生怕林清桐在外面跑野了,将来少一个人孝顺她。
早就派人去城门口迎着了。
这样人回来了,陈玉壶才好提前知道,能去门口迎。
结果娘家的长嫂给陈玉壶递口信,说是许斐心又和夫婿吵架了,问她有没有时间回陈府一次。
那当然是没时间。
那一年秋闱,清柏和清浊共同上榜,清浊考了第二名,亚元,第一名是南方来的。
南方尚文,一向文化氛围浓厚,加上经济发达,人们更容易接受教育,所以多出才子。
也不奇怪。
清柏考了第七,陈玉壶已经十分满足。
只是许家的孩子也不差,考了第十一。
他在书院,经常和清柏清浊交流,清柏和清浊都对对方的评价很高。
有子如此,许家困境只是一时。
说到底,他们这些人家的未来,看的是孩子。
秋闱结束之后,许家的长子就回乡谋了个小官,看来是要在当地的官场深耕。
陈玉壶的两个孩子,则走了安家的路子,进了翰林。
两年时间,林清皎的公公已经从翰林学士,正五品。
翰林院最大的官了。
这也是为什么安择明明进了翰林院却要再次择官去地方的原因。
一个是升迁快,一个是安家不需要第二个人在翰林了。
而且现在还没议储,不适合太过往中央使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