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等等,还有最关键的一点。
“哥,你说呢?是不是皇后给殿下戴帽子了?
“否则殿下咋会那样消沉!俺十四岁来到殿下身边,还是头一回见殿下丢了魂的样子哩。”
高文鸢用烧酒擦拭剑刃,“皇后娘娘是哑巴子,你不能再说话了。去吧。那位是你的方嬷嬷。”
高鲸黑了脸,提起石榴色缀满珍珠的裙摆,同手同脚走向长乐宫。
……
正安四年正月,后赵氏急病不起,帝心忧难寐,再罢选妃诏。
相(李)季臣、将军(赵)坼、次辅(陶)先等辅政大臣数谏阻,都不听。
同月,太傅(江)修夔上书请废明经科,又请禁皇室、官吏子弟涉海行商买宝诸事。
朝野震惊,内外争论,太学生于禁宫扬天阙外伏拜请愿诛杀太傅。
经数日,修夔以纵仆夺田等罪罢职还江西,行至津埠,帝大赦,改迁陇西。
……
二月二,龙抬头,京都下了一场豪雨。
傅润想起被贬到陇西去的江修夔,很不痛快。
还是没能救下来。
他懒洋洋靠在绒裘椅上,单手撑额闭目养神,“唔、方才说到哪了?”
天书阁许翰林翻动巴掌宽、一臂长的书册,斟酌措辞道:
“五百卷《通世元典》并十卷《简目》,数字只是粗略估算了一回;如今按长治年间手稿核查内府藏书情形,广谕百姓献书,诏文人修纂提要,若得陛下恩佑,四年内或可付梓。”
傅润嗯了一声,“修书是有功于子孙的事,只是去年打了两场仗,倒没什么银子拨给你。且……将那《简目》先理出来,年内拿与孤瞧瞧。”
要想收买天下文人的心,猛攻此事再好不过。
可惜还是迟了。
江修夔提议罢明经科其实是傅润授意的,当时约有七分成算。
可他万万没想到老先生“贪心”得很,不知听了谁的挑唆,也学那宋人王介甫罗列数百条时弊,从选官、纳税、漕运到边疆马政,把能惹的、不能惹的势力收拾了个遍。
这下,不仅是李党、不单是不能成事的勋贵,恐怕除了傅润,谁都要在他的命上踩几脚。
想至此,傅润丰俊矜贵的眉宇间平添两分愁绪。
他在京都能用的人本就不多,又被拆了一只胳膊,血淋淋的,暂时动不得李季臣了。
寂静无语间,但见侧殿的刀笔太监趋步入殿,跪呈誊写好的黄绸圣旨。
许翰林双手接过圣旨,心想总算了却父亲一桩未竟的事业,高兴地朝傅润多叩首了三次。
唔……像许翰林这样的文臣,虽不通经济,倒有一颗赤子之心。
留在朝廷里做清流、正风气,也算是好事。
傅润不禁失笑,“孤知道了,卿回去罢,孤当皇子时有些罕见的孤本,改日许你刻印。”
许翰林愣愣地点头,临时想说些好听的奉承话,想想还是作罢,退下时两颊浮现红晕。
“陛下。”周总管捧着一沓江浙行省的折子进来。
傅润起身抻腰,随意挑出夹有中枢朱文签条的一本,一目十行读罢,眸光微动。
今年是他即位的第四年。
说起来,除了登基初浩浩荡荡到山东祭鬼府(泰山),他鲜少巡幸地方。
江浙行省设有南行台,民间常言“江南小朝廷”,是诸行省里最富庶的,也是最要紧的省份。
[伏惟陛下恤悯……]
石斌、黄剑泉、何自愚,三人俱是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在折子里联名请傅润巡幸江南。
前两年也各有一封这样的折子,言辞相差无几,只不过……
今年较之早了整整五个月。
哼,看来是嗅到一些风声,急着表忠心想糊弄他。
一帮蠹虫!其心可诛。
傅润思忖半晌,到底嫌巡幸劳民伤财,何况京都也有其他迫在眉睫的烦心事——
“陛下吃茶么?”刘福满头是汗,局促地站在门口,双手垂于腿侧,朝他咧嘴笑。
傅润冷冷地摇头,犹豫间再抽了一本夹有蓝条的折子——
《金匮(今无锡)县请建书院疏》
金匮。
他下意识避开目光,不料却与面色惨白的刘福对视,心思几经回转,蹙眉低声问道:
“小周子,赵坼的老家是金匮么?”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这些年不愿想起任何同金匮有关的事。
周总管:“是。若按三代算,将军祖籍在金匮,再往上数,奴婢记得是在临淄。”
傅润若有所思,坐下专心批折子,等到江浙这一沓都看过了,抬眸道:
“好,便去江南走一趟。不必声张,且看看石斌他们的诚心。总不会每年都是客套话罢。”
--------------------
明天不更,我要存点稿,真的一滴也没有了(沧桑)。
【奇奇怪怪不对劲小剧场】
阴阳怪气的石大人:真的是客套话啊。什么?不会有皇帝觉得这是诚心的吧,不会吧,不会吧。就这?好起来了!芜湖,起飞!
顺便去找“老婆”算账的陛下:再这样说话,孤把你们都敲了(凶巴巴)。
第五十二章 官人
二月初八,张家湾(今北京)。
早春天寒,运河刚刚解冻,一望无际的河面尚有残冰,数十艘多帆高桅大船停泊在岸。
这一批御船装的是北方诸省的二等棉花和毛毡,若昼夜兼程,三月初应能抵达杭州卸货。
最大的一艘船边,顶上戴红绒球的大珰放下茶碗,喷出一口茶叶,尖声道:
“肃~静!”
穿藏青色直摆棉袍的漕运太监们双手笼在袖中,低头听旨,嘴角下撇含三分不屑。
嗐,不过是给宫里出来的人一个摆谱的面子。
要真计较每年谁收到的孝敬银子多……
嗬,除了陛下跟前那几个老哥哥,谁比得过他们啊。
不远处。
“陛下当心风浪,河水凉。”王长全满脸是汗,笑吟吟献殷勤道。
此次巡幸江南,他好不容易挤掉刘福和周总管的位置,少不得拿出十二分精神小心服侍。
傅润:“在外,你和你两个徒弟跟着孤即可,其余人不必凑得太近。”
王长全暗喜,说:“是。”
在他身后的一干太监、宫女、侍卫和文臣个个穿着素净,神情紧张。
管漕运的大太监关忠,鹌鹑似的缩在王长全徒弟小吉祥身旁,有口难辩,脸色黑如锅底。
关忠每瞧一眼自家手下趾高气扬的废物们,再瞟一眼最前方的圣人,只觉得小命很快不保。
朝阳藏在云堆中,云卷云舒,边沿倏地现出耀眼灿烂的光辉。
傅润面若冠玉,乌黑柔顺的长发仅用一支九色帔带玉簪固定于脑后,站在船头眺望河面。
说是不声张,也不可能悄无声息,或者学杂剧做什么“微服私访”,那是在自己家里做贼了。
将一般重要的事交给中枢院处理,再授意压着京都的消息,大概迟半个月传回南行台而已。
此外就是削减仪仗和随行宫人数量、品级。
最后一项:借乘最近一批运毛货的御船去杭州,加赐虎头金符方便通行,以免途中耽搁日子。
傅润吹了会冷风,收紧大氅,淡淡地说:
“开船罢。关忠,你的太监们好威风啊。”
“你的”二字,轻描淡写,却足有万钧之重!
万一解释不好,真的会人头落地。
关忠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见圣人进船了,眼底闪过狠厉之色,转头就收拾那帮废物去。
一通推诿、抽/身、连坐、陷害。
傍晚时分,傅润正和高文鸢下棋,收到一张写着受贿共计十七万四千两的罪状,微微一叹。
这是阉人惯用的脱罪伎俩。按理当斩,以儆效尤。
可惜父皇留下的窟窿太多。
有时候睁一眼闭一眼装糊涂,实是无奈之举。
*
五十三艘御船从张家湾出发,沿路靠岸补给,因“上头有旨”,夜里点灯赶路,遇冰则忙唤纤夫拉船,宫人们常常一觉醒来,外面已换了一种山水,码头叫卖鱼米的小贩说着另一种方言。
二月十四日正午。
船过临清,停泊张秋(今山东),两个时辰后再准备起航时,王长全捏着兰花指摇头。
关忠心里咯噔一下,左手刚捏住袖中的银钞,但听王长全说:
“陛下嫌船里闷,上岸透气去了。你我在此等候罢,消息不得外泄,否则百姓们将要骚动。”
“哦哦,原来如此。敢问哥哥,陛下可是去张秋城?要不要召几个干干净净的官宦女子服侍?”
王长全再摇头,“你从前也是宫里当好差的,怎么放出去几年就懒得琢磨圣心了?陛下龙体何等贵重,张秋是河道交汇之地,闲杂人多得很,陛下岂会在这里歇脚?蠢、货。”
“哥,你说呢?是不是皇后给殿下戴帽子了?
“否则殿下咋会那样消沉!俺十四岁来到殿下身边,还是头一回见殿下丢了魂的样子哩。”
高文鸢用烧酒擦拭剑刃,“皇后娘娘是哑巴子,你不能再说话了。去吧。那位是你的方嬷嬷。”
高鲸黑了脸,提起石榴色缀满珍珠的裙摆,同手同脚走向长乐宫。
……
正安四年正月,后赵氏急病不起,帝心忧难寐,再罢选妃诏。
相(李)季臣、将军(赵)坼、次辅(陶)先等辅政大臣数谏阻,都不听。
同月,太傅(江)修夔上书请废明经科,又请禁皇室、官吏子弟涉海行商买宝诸事。
朝野震惊,内外争论,太学生于禁宫扬天阙外伏拜请愿诛杀太傅。
经数日,修夔以纵仆夺田等罪罢职还江西,行至津埠,帝大赦,改迁陇西。
……
二月二,龙抬头,京都下了一场豪雨。
傅润想起被贬到陇西去的江修夔,很不痛快。
还是没能救下来。
他懒洋洋靠在绒裘椅上,单手撑额闭目养神,“唔、方才说到哪了?”
天书阁许翰林翻动巴掌宽、一臂长的书册,斟酌措辞道:
“五百卷《通世元典》并十卷《简目》,数字只是粗略估算了一回;如今按长治年间手稿核查内府藏书情形,广谕百姓献书,诏文人修纂提要,若得陛下恩佑,四年内或可付梓。”
傅润嗯了一声,“修书是有功于子孙的事,只是去年打了两场仗,倒没什么银子拨给你。且……将那《简目》先理出来,年内拿与孤瞧瞧。”
要想收买天下文人的心,猛攻此事再好不过。
可惜还是迟了。
江修夔提议罢明经科其实是傅润授意的,当时约有七分成算。
可他万万没想到老先生“贪心”得很,不知听了谁的挑唆,也学那宋人王介甫罗列数百条时弊,从选官、纳税、漕运到边疆马政,把能惹的、不能惹的势力收拾了个遍。
这下,不仅是李党、不单是不能成事的勋贵,恐怕除了傅润,谁都要在他的命上踩几脚。
想至此,傅润丰俊矜贵的眉宇间平添两分愁绪。
他在京都能用的人本就不多,又被拆了一只胳膊,血淋淋的,暂时动不得李季臣了。
寂静无语间,但见侧殿的刀笔太监趋步入殿,跪呈誊写好的黄绸圣旨。
许翰林双手接过圣旨,心想总算了却父亲一桩未竟的事业,高兴地朝傅润多叩首了三次。
唔……像许翰林这样的文臣,虽不通经济,倒有一颗赤子之心。
留在朝廷里做清流、正风气,也算是好事。
傅润不禁失笑,“孤知道了,卿回去罢,孤当皇子时有些罕见的孤本,改日许你刻印。”
许翰林愣愣地点头,临时想说些好听的奉承话,想想还是作罢,退下时两颊浮现红晕。
“陛下。”周总管捧着一沓江浙行省的折子进来。
傅润起身抻腰,随意挑出夹有中枢朱文签条的一本,一目十行读罢,眸光微动。
今年是他即位的第四年。
说起来,除了登基初浩浩荡荡到山东祭鬼府(泰山),他鲜少巡幸地方。
江浙行省设有南行台,民间常言“江南小朝廷”,是诸行省里最富庶的,也是最要紧的省份。
[伏惟陛下恤悯……]
石斌、黄剑泉、何自愚,三人俱是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在折子里联名请傅润巡幸江南。
前两年也各有一封这样的折子,言辞相差无几,只不过……
今年较之早了整整五个月。
哼,看来是嗅到一些风声,急着表忠心想糊弄他。
一帮蠹虫!其心可诛。
傅润思忖半晌,到底嫌巡幸劳民伤财,何况京都也有其他迫在眉睫的烦心事——
“陛下吃茶么?”刘福满头是汗,局促地站在门口,双手垂于腿侧,朝他咧嘴笑。
傅润冷冷地摇头,犹豫间再抽了一本夹有蓝条的折子——
《金匮(今无锡)县请建书院疏》
金匮。
他下意识避开目光,不料却与面色惨白的刘福对视,心思几经回转,蹙眉低声问道:
“小周子,赵坼的老家是金匮么?”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这些年不愿想起任何同金匮有关的事。
周总管:“是。若按三代算,将军祖籍在金匮,再往上数,奴婢记得是在临淄。”
傅润若有所思,坐下专心批折子,等到江浙这一沓都看过了,抬眸道:
“好,便去江南走一趟。不必声张,且看看石斌他们的诚心。总不会每年都是客套话罢。”
--------------------
明天不更,我要存点稿,真的一滴也没有了(沧桑)。
【奇奇怪怪不对劲小剧场】
阴阳怪气的石大人:真的是客套话啊。什么?不会有皇帝觉得这是诚心的吧,不会吧,不会吧。就这?好起来了!芜湖,起飞!
顺便去找“老婆”算账的陛下:再这样说话,孤把你们都敲了(凶巴巴)。
第五十二章 官人
二月初八,张家湾(今北京)。
早春天寒,运河刚刚解冻,一望无际的河面尚有残冰,数十艘多帆高桅大船停泊在岸。
这一批御船装的是北方诸省的二等棉花和毛毡,若昼夜兼程,三月初应能抵达杭州卸货。
最大的一艘船边,顶上戴红绒球的大珰放下茶碗,喷出一口茶叶,尖声道:
“肃~静!”
穿藏青色直摆棉袍的漕运太监们双手笼在袖中,低头听旨,嘴角下撇含三分不屑。
嗐,不过是给宫里出来的人一个摆谱的面子。
要真计较每年谁收到的孝敬银子多……
嗬,除了陛下跟前那几个老哥哥,谁比得过他们啊。
不远处。
“陛下当心风浪,河水凉。”王长全满脸是汗,笑吟吟献殷勤道。
此次巡幸江南,他好不容易挤掉刘福和周总管的位置,少不得拿出十二分精神小心服侍。
傅润:“在外,你和你两个徒弟跟着孤即可,其余人不必凑得太近。”
王长全暗喜,说:“是。”
在他身后的一干太监、宫女、侍卫和文臣个个穿着素净,神情紧张。
管漕运的大太监关忠,鹌鹑似的缩在王长全徒弟小吉祥身旁,有口难辩,脸色黑如锅底。
关忠每瞧一眼自家手下趾高气扬的废物们,再瞟一眼最前方的圣人,只觉得小命很快不保。
朝阳藏在云堆中,云卷云舒,边沿倏地现出耀眼灿烂的光辉。
傅润面若冠玉,乌黑柔顺的长发仅用一支九色帔带玉簪固定于脑后,站在船头眺望河面。
说是不声张,也不可能悄无声息,或者学杂剧做什么“微服私访”,那是在自己家里做贼了。
将一般重要的事交给中枢院处理,再授意压着京都的消息,大概迟半个月传回南行台而已。
此外就是削减仪仗和随行宫人数量、品级。
最后一项:借乘最近一批运毛货的御船去杭州,加赐虎头金符方便通行,以免途中耽搁日子。
傅润吹了会冷风,收紧大氅,淡淡地说:
“开船罢。关忠,你的太监们好威风啊。”
“你的”二字,轻描淡写,却足有万钧之重!
万一解释不好,真的会人头落地。
关忠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见圣人进船了,眼底闪过狠厉之色,转头就收拾那帮废物去。
一通推诿、抽/身、连坐、陷害。
傍晚时分,傅润正和高文鸢下棋,收到一张写着受贿共计十七万四千两的罪状,微微一叹。
这是阉人惯用的脱罪伎俩。按理当斩,以儆效尤。
可惜父皇留下的窟窿太多。
有时候睁一眼闭一眼装糊涂,实是无奈之举。
*
五十三艘御船从张家湾出发,沿路靠岸补给,因“上头有旨”,夜里点灯赶路,遇冰则忙唤纤夫拉船,宫人们常常一觉醒来,外面已换了一种山水,码头叫卖鱼米的小贩说着另一种方言。
二月十四日正午。
船过临清,停泊张秋(今山东),两个时辰后再准备起航时,王长全捏着兰花指摇头。
关忠心里咯噔一下,左手刚捏住袖中的银钞,但听王长全说:
“陛下嫌船里闷,上岸透气去了。你我在此等候罢,消息不得外泄,否则百姓们将要骚动。”
“哦哦,原来如此。敢问哥哥,陛下可是去张秋城?要不要召几个干干净净的官宦女子服侍?”
王长全再摇头,“你从前也是宫里当好差的,怎么放出去几年就懒得琢磨圣心了?陛下龙体何等贵重,张秋是河道交汇之地,闲杂人多得很,陛下岂会在这里歇脚?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