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十四章 因缘
  是夜。
  刘福和周总管守在寝殿外。
  极星闪烁,树影婆娑,见者徒生寒意。
  两人细细听织金红纱帐里没了动静,往阶下走两步,悄声交谈起来。
  周总管:“陛下今日吃了好些闷酒。要是有个善解人意的娘娘陪着,我们也放心些。”
  刘福点头,“将来必然有的。合该倒霉,御辇到宫门外被废太子拦下,无非是谢恩。”
  “见到那位,陛下心情不好了罢。真是晦气。听说本要去长乐宫,报信的小太监不着调,急急忙忙就抢先去知会守门侍卫退开二百步……我想呀,皇后娘娘今晚也空欢喜一场。”
  刘福接过宫娥递来的护膝和软垫,盘腿坐在石凳上,“唉,老哥哥,你也坐。咱们两都是姚娘娘选给陛下的,当年宫里五个皇子,身边伺候的位置哪轮的着咱们这般没根底的苦命人,只有二殿下,司礼监大太监说二两钞便可帮忙通融,我不想倒夜壶、扫茅厕,赶紧交了钱。”
  周总管比刘福大四五岁,闻言含笑道:“我也是如此。谁想当年见了殿下,殿下是公子王孙里顶随性的好人,一坐坐一天,赏赐还大方,倒如捡了天大的便宜,至于——”
  两人相视而叹。
  ……
  傅润记事起就知道他有一位兄长,有一个咋咋呼呼甚得父皇宠爱的三弟。
  兄长傅瑛是皇后的儿子,将来理所当然继承大统;
  三弟傅璨是林妃的儿子,天生神力,抓阄抓了一枚虎符,父皇高兴得很,许诺他将军之位。
  他么,姚皇贵妃梦江入怀所生——一如历代开疆辟土的帝王的本传,却什么也没有。
  他的名字带水旁,每位兄弟姊妹带玉旁。
  这或许便是父皇和老天爷一同钦定的命数,要他像河蚌一般血肉模糊、奋力磨一枚真玉。
  当时钦天监的国师尚在,有一日与父皇对弈,席间出恭,见他被傅璨关在宝庆殿,撤走杂物放他出来。
  他怕得头晕目眩,心怦怦然,父皇的书房怎么好乱闯,以为又要挨责罚,回去还要被母妃打。
  国师刚从泰山回京,老人家第一回见他,一番摸骨掌相,抚须笑道:
  “小殿下的名字起得真好。”
  “怎么好?”他愣愣地反问。
  国师笑而不语,捂腹忙着出恭,返回时看他还在原地,踱步沉吟道:“玉在门中,门在水旁。殿下将来往南方多水的田地去,在有门的地方费心思量,所欲所求几年间全有了,一件不差。”
  “你知道我有何欲,有何求?”
  国师望月观星半晌,连连称奇,劈手抢过寻人来的刘福的灯笼要出宫,“殿下年幼,未有欲求,将来有的。天上地下,神仙凡鬼,所求无非爱憎痴妄,老朽算了一卦,殿下的姻缘竟也在那里。”
  傅润听得懵懂,下意识抓国师的衣角。
  一阵黄风平地而起,再睁眼,国师早不见了踪影。
  ……
  “陛下,陛下?”
  傅润猛然坐起,环顾四周陈设,惊惶未定,蹙眉喝道:“甚么事?!”
  刘福指指挂在壁间的西洋钟,“卯时(五点)二刻了。今日大朝。”
  傅润指尖冰凉,淡淡按捏鼻梁,问刘福国师葬在何处。
  “国师?国师坐化后,先帝命泰山道观收了国师的衣冠。陛下,您是想?”
  傅润舒出一口气,翻身下床。
  昨夜梦回长治元年正月,那老头说的一一应证,有几分道理。
  难道长治元年四月所生的赵彗之真的是……?
  *
  上朝时眯着眼补眠的赵坼浑身不自在。
  傅润漫不经心听李相和陶先一唱一和,神游天外,倒频频朝他投来若有所思的目光。
  这小子又想干什么!
  “咳咳,陛下,”赵坼高举玉牌,“臣以为李相所言甚是,陛下二十有二,该选秀女了。”
  傅润嗯了一声。
  殿内刹那间寂静得针落可闻。
  赵坼没想到文臣们吵吵嚷嚷大半年的事就这么被自己随口一句劝敲定了章程,不免得意。
  老子毕竟是傅润的岳丈,看来这小子还是很看重他赵家的嘛。
  傅润想的完全不是选秀女,而是……倘若老国师确有预见未来的真本事,那么临终之际所谓“我朝有继”的实际意思……
  意思不就是赵彗之会为他生下太子么!
  原来如此!譬如那夜他为何闯入长乐宫,夜里身体又为何、咳、起反应。
  总不能纯粹是因缘巧合。
  傅润愈想愈觉得可信,退朝前再三望向手长脚长的赵坼,不由为暂时没影的儿子的相貌担忧。
  唔,不行,果然还是要早早地去瞧皇后的长相,一步步做足准备。
  个子高倒是其次,他的儿子自当挺拔俊秀如松柏。
  可万一和外祖父老赵长得有九、十分相像……
  傅润眉头紧锁,呼吸一滞,竟把退朝后留李相商议川蜀廉访使人选的事忘了。
  *
  京都有一百三十五万人口,寻常人从东门徒步走到西门,约要打尖住店两日才行。
  白日行人如织,车马奔驰,两列行道防风树夹杂紫薇,郁郁葱葱。
  外邦商人牵着骆驼吆喝胡椒,同行的胡女袒胸露臂、解开面纱翻身下马索买两盒桃花胭脂。
  东、西、北三市与城外海子(湖泊)码头最为拥挤,白帆如云,红巾似火,四海百川汇聚于此。
  忽有一队禁卒驱鞭叫喝,为首骑一匹枣红马的副都侍卫元霄济手捧黄绢谕令往京兆衙门去。
  老百姓们好奇,纷纷跟上,那挑扁担入城卖莴苣的农妇则怯怯地躲在人群末梢张望。
  春闱方歇,有公车不第的举子滞留京都不愿归乡,欣欣然倚榜站定,念读与众人听:
  “诏曰:陛下承天御极,以孝为本,欲得贤淑之女绵延子嗣,各省各路凡体貌端正、家世清白、年十五至十八女孩儿,令有司选荐,报五代血亲干系与中枢、行台,再行入宫大选事宜。”
  梳双丫髻的小孩骑在父亲肩头听他们讲大白话,鹦鹉学舌,拍手笑道:
  “陛下要纳妃了!哦陛下要纳妃了!”
  款步走出衙门的男子冷冷地瞧她,回身与京兆尹包大振道别,“包大人留步。”
  包大振五短身材,唇下有一粒血痣,双目炯然,呵呵笑道:“李官人慢走。衙门事多,下官不得闲,否则必至相府拜会首揆(宰相)。这两日休沐,下次大朝,李官人该在正册上了罢?”
  这男子便是李相的长子李轩昂,五官冷硬,身量高大,年岁二十有八,颔首称是。
  候在衙门外的李府下仆厉声驱散人群,跟在李轩昂身后,不住回望那张谕令。
  李轩昂拿竹扇子敲下仆的手臂,沉声提醒道:
  “看什么!当心撞了人。”
  下仆不在意,“大公子,陛下这回选秀女,圣旨说的好奇怪也!倒像考科举的读书人,要在试卷儿头前写满几大张纸、编成好长一家谱,证明祖宗十八代的清白能干呢。”
  李轩昂齿间苦涩,沉默,再沉默,眼尾上翘的双目幽幽仰视头顶烈日,“走罢,我累了。”
  他心事重,思虑多,与一头戴草笠的精瘦男子擦肩而过,闻见一股熟悉的苏合香。
  “你——”
  傅瑛按住宽大的草笠,抢先应声,将袖中一纸条趁乱塞进李轩昂手里。
  *
  两日后大朝。
  傅润神色不明地扫视群臣,问:“诸位爱卿联名上书要孤给庶人瑛一个官职,这是怎么了?先帝废右榜,禁皇室与勋贵子弟蒙荫占优,天下英才一视同仁……庶人瑛如今也不是皇室子,一个个写折子,是要逼孤违例,还是想自作主张、倒行逆施?”
  --------------------
  文书参考了明代十五到十八这个区间以及在民间选的方式。本文不生子,评论里也有同学说了,哈哈哈,陛下表示婉拒,没有生理条件生呀,蹿频警告。番外有一只崽,算是两人亲生的。具体怎么实现往后看吧。现代靠科技,古代靠黑科技。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我是讲故事,姑且语一语哈。
  第十五章 厉害
  济天宝殿发出窸窸窣窣衣料摩擦的响动,低品阶的文臣们交头接耳,一阵咳嗽喘息。
  这些人多是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数十年外放轮转,升了散官盼考绩,升了品级惧丁忧,连续五次评优方能回京,哪一个会是真废物。
  恐怕在家俱是做祖父替儿孙抉择仕途的年纪,居然无人敢不看李季臣的眼色便站出来回话。
  愁闷蓦然横亘傅润心头。
  假怒变真怒,他手握玉片折扇敲案喝道:
  “噤声!”
  太监宫娥哗啦啦跪了一地。朝不保夕的活鬼魂,本不配像人一样有自己的主意。
  佩刀环立柱而站的禁卒闻言须发竖张,上前半步,相邻侍卫的臂甲铁靴接连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