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一路出使的见闻,虽有奏报不时送回长安城,但刘彻仍有许多问题想要当面问一问张骞。
张骞细细回答着,只是不时就要转头咳嗽两声。
刘彻问道:“博望侯可是染病了?”
张骞忙要请罪,却被太子伸手扶住了:“博望侯为我大汉奔波多年,陛下是挂心你,并非怪罪你。”
“叫侍医。”刘彻吩咐道。
“多谢陛下。”张骞恭敬道,“臣这是老毛病了,多谢陛下和殿下惦念着。”
刘彻关切道:“你就留在甘泉宫中好生养病,你的家人,也允他们来此相陪。”
张骞又谢了一次恩。
刘据笑道:“甘泉宫中凉快些,博望侯,你尽管安心养病。令郎如今在太子宫中,我瞧着他行事很不错,这回也将他带到这边来了,你们父子正好能常见面。”
张骞还没有来得及回家,但这几年太子曾派使者给他送过两封信,其中夹带了他家眷的私信,因此家里的情形他倒不是一无所知。
“多谢殿下。”张骞没能站起来。
刘据按着他的手臂,笑道:“我看到了博望侯给我带回来的特产,就算是我投桃报李吧,阿翁,您说好嘛?”
刘彻笑道:“子文,你便依他,这小子就是这个倔脾气,朕有时候都拿他没法子。”
数年不见,张骞发现,陛下和太子不仅没有生疏,还比从前更加亲近,这可真是让他有点吃惊。
不过,这总是好事。
见多识广的博望侯想,天家父子无嫌隙,是大汉之福啊。
侍医很快到来,给张骞诊过脉后,便很是愁眉苦脸了。
张骞年轻的时候曾经奉命出使过西域,那一次他的行程很不顺利,他做了许多年匈奴人的俘虏,受了很多苦才重新回到长安。
这一次他的行程虽然不再有波折,但现代的旅途都会让人疲惫,何况是封建社会落后的交通,因此这几年间,张骞也是吃了好些苦头的。
现在张骞已经不算年轻,他曾经遭受过的一切苦难便找上门来,他的身体已经无力抵抗了。
博望侯可以翻越无数的高山峻岭,但他抵抗不了病魔和死亡的侵袭。
刘彻很是痛心,他广召名医,只要能治好张骞,皇帝陛下愿封侯爵赐万金。
但,无济于事。
张骞对此表现的很平静,也许他早就知道这一日已经不远了。
“臣听闻,殿下和冠军侯正在准备造船出海。”纵然被病痛折磨到脸色灰白了,张骞的眼睛里还闪烁着光芒。
刘据点了点头,笃定道:“是,大汉不只会征服陆地,还会征服大海。”
张骞笑了:“真可惜,殿下,臣看不到那一日了。”
161
第161章
◎皇孙。◎
按照张骞的遗愿,他最终被安葬在了他的家乡,他阔别多年的故土。
长安的丧仪毕,刘据代表皇帝陛下,送护送他灵柩回乡的家人出了长安城。
回来时,刘彻正坐在宣室殿前,眺望远方的天空。
建元二年,刘彻登基的第二年,张骞第一次奉命出使西域,自那以后,他离开长安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留在长安的时间。
这些年间,朝中来往诸多公卿权贵,很少能有人在皇帝陛下心中留下痕迹,毕竟想要为他效命的人数不胜数。
但张骞,他是不一样的。纵然他留在长安留在刘彻身边的时间是如此短暂,然而他所做的事在刘彻心里掀起了巨大的风浪。
大汉之外的国度,广阔的世界,人生的短暂,种种感受,让很有文学修养的皇帝陛下很是有些郁郁。
“阿翁,你听过一个传说吗,死去的人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刘据在父亲身边坐下,“现在,博望侯可以看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了。”
刘彻垂了垂眼睛:“朕记得,你向来不信这些传说。”
刘据望着蔚蓝的天空:“有时候,我想相信。”
刘彻抬手揉了揉他的头,惋惜地叹道:“张子文呐。”
“阿翁。”过了一会儿,刘据又道,“明天我带轻越来陪您,好吗?”
“嗯?”刘彻愣了愣,笑道,“好啊,多让朕的小孙儿见见朕。”
刘据亦笑道:“也可能是小孙女,阿翁,我们要做两手准备。”
刘彻便不笑了。
刘据拍拍他的背:“阿翁,我是怕您失望嘛,就……如果您做好了是小孙女的准备,到时候给您个孙儿,岂不是意外之喜?”
刘彻没撑住笑了一声,道:“巧言令色!你分明是安慰朕,还不肯顺着朕说话!”
“那我也不能顾头不顾腚啊,这会儿安慰好您了,将来您再失望,我可就……”刘据的话并没有能说完,他的头就被人敲了一记。
“阿翁,你怎么打我?”刘据委屈巴巴道。
刘彻虎着脸道:“真是什么话都说,我堂堂大汉太子,说什么顾头不顾……成何体统!”
刘据茫然道:“这话怎么了吗?要不我说顾头不顾臀……哎哟!”又挨了一记的刘据忙求饶,“不说了不说了,阿翁,我不说了!”
刘彻哼道:“朕瞧你这么没个顾忌的样子,定然教养不好朕的孙儿,将来皇孙就由朕来教,女孙送到椒房殿,皇后素来是会教孩子的。”
刘彻对卫子夫的感情已经被他忘在了过去,但身为皇帝,他肯定皇后的能力。
刘据忙道:“皇孙肯定交给您啊,阿翁,您教出来的孩子是最好的!不过女孙就不必麻烦阿母了,她阿母会教的,轻越多好啊,她会教孩子。”
作为有皇位继承的天子,皇帝陛下很重男轻女,因此对于将来女孙的教养很容易松口,但皇孙关乎社稷,见太子不打磕绊的就同意了,刘彻倒有些疑虑:“你这么轻易就把儿子交给朕教导了?”
刘据眨眨眼睛,很是疑惑道:“阿翁,我的孩子不就是您的孙儿么,教给您教导,不是理所当然吗?我为什么不愿意?”
刘彻想了想,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你这么痛快就愿意,朕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你不会又在偷偷打算什么坏主意了吧?”
刘据哀怨地看着他爹:“阿翁,原来在你眼里,我是这样的人,唉,我真伤心。”
刘彻抚着下巴道:“这就对了。”
刘据:“……”
……
因为轻越的预产期大抵在七八月,因此刘据向他爹请求,将他猎熊的惩罚再推一年。
刘彻笑道:“一年又一年,别等你儿子都能猎熊了,朕才能吃上你的熊掌*。”
“若我能长出熊掌,肯定都剁了给阿翁吃。”刘据笑嘻嘻道。
刘彻拍拍他的头,轻斥道:“胡说八道!这可是个要紧的时候,据儿,往常便罢了,这会儿却别乱说话。”
刘据便捂住嘴巴,含糊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阿翁,我懂!”
刘彻笑道:“到底是你儿子能制住你。”
刘据心道,还是大人更能辖制我。
古代的生育条件和现代天差地别,况且,无论什么时候,生孩子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由不得刘据不担心。
鉴于这是皇帝陛下的头一个亲孙辈,刘彻难得没有进了八月后移驾未央宫,而是因为史良娣身子不便,继续留在甘泉宫。
刘据为此还去劝过他爹,他们夫妻留下来就好了,让他爹回未央宫便是,但皇帝陛下说:“朕不是为了你,是为了朕的皇孙。”
这话将刘据堵了回去,还让他偷偷叹了许多次的气,作为皇帝陛下盼了快三十年才盼来的继承人,刘据深知道他爹对皇孙的期盼。
但孩子的性别这种事,完全就是看运气,刘据真怕他爹不能遂心,到时候不但自己失落,还会连累到轻越和孩子。
可这些话刘据又无人可说,只能自己暗地里发愁。
这个愁绪一直持续到八月十三日,晨起用过早膳后,轻越发动了。
这两个月来,刘据一直留在自己宫中用早膳,是以轻越发动时他在,但很快他就被人请出去了。
平稳了下乱七八糟的心跳,刘据让人去回禀皇帝陛下,今日他怕是不能过去了。
才吩咐完,轻越的母亲便急匆匆过来了,她早在轻越未有孕前就举家搬来长安了,在轻越有孕后,刘据请示过他爹后就将人接进来陪着轻越。
“殿下……”
不等人给自己行礼,刘据就将她扶住了:“您快些进去瞧瞧,有您在,轻越会安心的。”
“多谢殿下。”着急的妇人顾不上再多话,急匆匆过去换了干净的衣裳,洗了手消了毒才进到女儿生产的内殿。
这些都是刘据的安排,他提前准备了许多酒精用来消毒,他甚至还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已经吩咐过接生的女医,大人是最要紧的,无论如何,他都得要大人平安无事。
不等产房中有消息,皇帝陛下就派了人来请太子过去。
张骞细细回答着,只是不时就要转头咳嗽两声。
刘彻问道:“博望侯可是染病了?”
张骞忙要请罪,却被太子伸手扶住了:“博望侯为我大汉奔波多年,陛下是挂心你,并非怪罪你。”
“叫侍医。”刘彻吩咐道。
“多谢陛下。”张骞恭敬道,“臣这是老毛病了,多谢陛下和殿下惦念着。”
刘彻关切道:“你就留在甘泉宫中好生养病,你的家人,也允他们来此相陪。”
张骞又谢了一次恩。
刘据笑道:“甘泉宫中凉快些,博望侯,你尽管安心养病。令郎如今在太子宫中,我瞧着他行事很不错,这回也将他带到这边来了,你们父子正好能常见面。”
张骞还没有来得及回家,但这几年太子曾派使者给他送过两封信,其中夹带了他家眷的私信,因此家里的情形他倒不是一无所知。
“多谢殿下。”张骞没能站起来。
刘据按着他的手臂,笑道:“我看到了博望侯给我带回来的特产,就算是我投桃报李吧,阿翁,您说好嘛?”
刘彻笑道:“子文,你便依他,这小子就是这个倔脾气,朕有时候都拿他没法子。”
数年不见,张骞发现,陛下和太子不仅没有生疏,还比从前更加亲近,这可真是让他有点吃惊。
不过,这总是好事。
见多识广的博望侯想,天家父子无嫌隙,是大汉之福啊。
侍医很快到来,给张骞诊过脉后,便很是愁眉苦脸了。
张骞年轻的时候曾经奉命出使过西域,那一次他的行程很不顺利,他做了许多年匈奴人的俘虏,受了很多苦才重新回到长安。
这一次他的行程虽然不再有波折,但现代的旅途都会让人疲惫,何况是封建社会落后的交通,因此这几年间,张骞也是吃了好些苦头的。
现在张骞已经不算年轻,他曾经遭受过的一切苦难便找上门来,他的身体已经无力抵抗了。
博望侯可以翻越无数的高山峻岭,但他抵抗不了病魔和死亡的侵袭。
刘彻很是痛心,他广召名医,只要能治好张骞,皇帝陛下愿封侯爵赐万金。
但,无济于事。
张骞对此表现的很平静,也许他早就知道这一日已经不远了。
“臣听闻,殿下和冠军侯正在准备造船出海。”纵然被病痛折磨到脸色灰白了,张骞的眼睛里还闪烁着光芒。
刘据点了点头,笃定道:“是,大汉不只会征服陆地,还会征服大海。”
张骞笑了:“真可惜,殿下,臣看不到那一日了。”
161
第161章
◎皇孙。◎
按照张骞的遗愿,他最终被安葬在了他的家乡,他阔别多年的故土。
长安的丧仪毕,刘据代表皇帝陛下,送护送他灵柩回乡的家人出了长安城。
回来时,刘彻正坐在宣室殿前,眺望远方的天空。
建元二年,刘彻登基的第二年,张骞第一次奉命出使西域,自那以后,他离开长安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留在长安的时间。
这些年间,朝中来往诸多公卿权贵,很少能有人在皇帝陛下心中留下痕迹,毕竟想要为他效命的人数不胜数。
但张骞,他是不一样的。纵然他留在长安留在刘彻身边的时间是如此短暂,然而他所做的事在刘彻心里掀起了巨大的风浪。
大汉之外的国度,广阔的世界,人生的短暂,种种感受,让很有文学修养的皇帝陛下很是有些郁郁。
“阿翁,你听过一个传说吗,死去的人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刘据在父亲身边坐下,“现在,博望侯可以看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了。”
刘彻垂了垂眼睛:“朕记得,你向来不信这些传说。”
刘据望着蔚蓝的天空:“有时候,我想相信。”
刘彻抬手揉了揉他的头,惋惜地叹道:“张子文呐。”
“阿翁。”过了一会儿,刘据又道,“明天我带轻越来陪您,好吗?”
“嗯?”刘彻愣了愣,笑道,“好啊,多让朕的小孙儿见见朕。”
刘据亦笑道:“也可能是小孙女,阿翁,我们要做两手准备。”
刘彻便不笑了。
刘据拍拍他的背:“阿翁,我是怕您失望嘛,就……如果您做好了是小孙女的准备,到时候给您个孙儿,岂不是意外之喜?”
刘彻没撑住笑了一声,道:“巧言令色!你分明是安慰朕,还不肯顺着朕说话!”
“那我也不能顾头不顾腚啊,这会儿安慰好您了,将来您再失望,我可就……”刘据的话并没有能说完,他的头就被人敲了一记。
“阿翁,你怎么打我?”刘据委屈巴巴道。
刘彻虎着脸道:“真是什么话都说,我堂堂大汉太子,说什么顾头不顾……成何体统!”
刘据茫然道:“这话怎么了吗?要不我说顾头不顾臀……哎哟!”又挨了一记的刘据忙求饶,“不说了不说了,阿翁,我不说了!”
刘彻哼道:“朕瞧你这么没个顾忌的样子,定然教养不好朕的孙儿,将来皇孙就由朕来教,女孙送到椒房殿,皇后素来是会教孩子的。”
刘彻对卫子夫的感情已经被他忘在了过去,但身为皇帝,他肯定皇后的能力。
刘据忙道:“皇孙肯定交给您啊,阿翁,您教出来的孩子是最好的!不过女孙就不必麻烦阿母了,她阿母会教的,轻越多好啊,她会教孩子。”
作为有皇位继承的天子,皇帝陛下很重男轻女,因此对于将来女孙的教养很容易松口,但皇孙关乎社稷,见太子不打磕绊的就同意了,刘彻倒有些疑虑:“你这么轻易就把儿子交给朕教导了?”
刘据眨眨眼睛,很是疑惑道:“阿翁,我的孩子不就是您的孙儿么,教给您教导,不是理所当然吗?我为什么不愿意?”
刘彻想了想,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你这么痛快就愿意,朕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你不会又在偷偷打算什么坏主意了吧?”
刘据哀怨地看着他爹:“阿翁,原来在你眼里,我是这样的人,唉,我真伤心。”
刘彻抚着下巴道:“这就对了。”
刘据:“……”
……
因为轻越的预产期大抵在七八月,因此刘据向他爹请求,将他猎熊的惩罚再推一年。
刘彻笑道:“一年又一年,别等你儿子都能猎熊了,朕才能吃上你的熊掌*。”
“若我能长出熊掌,肯定都剁了给阿翁吃。”刘据笑嘻嘻道。
刘彻拍拍他的头,轻斥道:“胡说八道!这可是个要紧的时候,据儿,往常便罢了,这会儿却别乱说话。”
刘据便捂住嘴巴,含糊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阿翁,我懂!”
刘彻笑道:“到底是你儿子能制住你。”
刘据心道,还是大人更能辖制我。
古代的生育条件和现代天差地别,况且,无论什么时候,生孩子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由不得刘据不担心。
鉴于这是皇帝陛下的头一个亲孙辈,刘彻难得没有进了八月后移驾未央宫,而是因为史良娣身子不便,继续留在甘泉宫。
刘据为此还去劝过他爹,他们夫妻留下来就好了,让他爹回未央宫便是,但皇帝陛下说:“朕不是为了你,是为了朕的皇孙。”
这话将刘据堵了回去,还让他偷偷叹了许多次的气,作为皇帝陛下盼了快三十年才盼来的继承人,刘据深知道他爹对皇孙的期盼。
但孩子的性别这种事,完全就是看运气,刘据真怕他爹不能遂心,到时候不但自己失落,还会连累到轻越和孩子。
可这些话刘据又无人可说,只能自己暗地里发愁。
这个愁绪一直持续到八月十三日,晨起用过早膳后,轻越发动了。
这两个月来,刘据一直留在自己宫中用早膳,是以轻越发动时他在,但很快他就被人请出去了。
平稳了下乱七八糟的心跳,刘据让人去回禀皇帝陛下,今日他怕是不能过去了。
才吩咐完,轻越的母亲便急匆匆过来了,她早在轻越未有孕前就举家搬来长安了,在轻越有孕后,刘据请示过他爹后就将人接进来陪着轻越。
“殿下……”
不等人给自己行礼,刘据就将她扶住了:“您快些进去瞧瞧,有您在,轻越会安心的。”
“多谢殿下。”着急的妇人顾不上再多话,急匆匆过去换了干净的衣裳,洗了手消了毒才进到女儿生产的内殿。
这些都是刘据的安排,他提前准备了许多酒精用来消毒,他甚至还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已经吩咐过接生的女医,大人是最要紧的,无论如何,他都得要大人平安无事。
不等产房中有消息,皇帝陛下就派了人来请太子过去。